品读经典丨蒋勋细说红楼梦:第十二回(下)

『 品读时刻 | 光亮人生』

每日一首古诗词

蒋勋﹙1947年-﹚,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

《蒋勋细说红楼梦》是蒋勋倾注长达半个世纪反复阅读《红楼梦》数十遍后的心血之作,也是他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美学的精深研究,从人性的、文学的角度挖掘《红楼梦》独特的人文内涵,还原《红楼梦》真正的文学内蕴的震撼大作,他让读者不再陷入诸如考据、论证、红学派别的迷阵,以独特的青春视角,从心理学、文学、民俗等不同知识领域解读了另一种《红楼梦》。

第十二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下

风月宝鉴

很多人看这一段时,总觉得贾瑞是一个很下流的人,但我想提醒大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贾瑞。这其中的意思是,当一个创作者的心到了最悲悯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人性的各种状态都有一种担待和包容。贾瑞身上所呈现的可能是我们最不容易担待和包容的一种人性的状态。我们在看情色片的时候,发现人被处理得像动物一样,往往会不喜欢。可是贾瑞这个角色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人的动物性的的确确并没有完全消失。作者在刻画人性中的这种动物性的时候,用心是特别深的。他最后写到贾瑞染病在床,有道士送他风月宝鉴,才让我们真正看到,如果风月宝鉴真是一面镜子,那贾瑞其实刚好就是那面人性的镜子,是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面。

我们在看镜子的时候,都希望在镜子里看到美好的东西。贾瑞在看镜子时见到他喜欢的人,就进去跟她做爱。当他把镜子反过来,看到的是一个骷髅,他讨厌这个骷髅,因为它代表死亡。同样,如果第十二回是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里看到贾瑞这样一个人,我们一定不高兴,可是贾瑞这种人生状态其实就是人性的一部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名字曾经就叫《风月宝鉴》,它就是一面镜子,让大家真正认识到情的空幻。作者对于人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向来是一视同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贾瑞的悲剧,何尝不是一种肉体上的痛苦?刚刚发育的青少年,他们对于身体不可自制的状态,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在贾瑞的情欲世界中,我们看到这一段不堪入目的描写,王熙凤、贾蓉、贾蔷在骗他,可最重要的是,贾瑞自己过不了情欲那一关,所以他会一再上当。

等到灯火一亮,贾瑞看到炕上的人竟是贾蓉,贾蔷跟贾蓉的出现让贾瑞简直羞到无地自容,因为他俩都是他的晚辈。在情欲的黑暗世界里,人所具有的面貌跟在青天白日里是不同的。当灯光亮起来的时候,他回到了白天的自我,恢复了他在伦理中的辈分,他是学堂里的助教,又是叔叔辈,他根本没有办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现实。

对人性的深层领悟

他想赶快跑,却被贾蔷一把揪住。可见这帮人都够坏的,当然这也是王熙凤的安排。王熙凤要整贾瑞,帮着整他的人也是一定会有好处的,所以贾蔷就一把抓住了贾瑞,说:“别走!如今琏二婶婶已经告到太太跟前,说你无故调戏他。他暂用了个脱身计,哄你在这边等着,太太气死过去,因此叫我来拿你。刚才你又认作他,没的说,跟我去见太太!”贾瑞听了,魂不附体,当然吓坏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滥情的后果。

情欲令贾瑞一步步堕落,直至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大事件爆发。有时候我们打开报纸,看到很多荒诞不经的新闻,各式各样的犯罪与事件,常会在心里说怎么会有这样禽兽不如的人。可是看了《红楼梦》中关于贾瑞这一章,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的脆弱与无奈。平常我们有很多道德、法律、礼教的学习,我们也很认真地用这些法则来禁止自己做违法的、不道德的事情。但我要说的是,我也许也有那个犯罪的欲望,只是我的理性控制了我的感性,获得了内心的平衡。正是因为如此,你会对那个控制不住感性冲动的人有一种悲悯。

我一直不太相信平常给一个人灌输很多的法律规则、道德教训,他就不会做有违理性的事情,贾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平常教训太严,反而让他一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一直觉得,美的教育可能是最重要的事物,美的熏陶不是道德,不是法律,可是如果你多看电影、多看戏曲、多读小说,你对人性有所了解以后,会有一种人性上的开放与活泼。在严格的教育里,当一切都变成了道德、法律的时候,一个孩子在认识人性的时候,其实是很难把握的。可是如果他读了很多小说,他对小说里的人性和各方面的事情有了解后,他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就不会孤独,因为他看到小说里的人也遇到或发生过同样的问题。我读了贾瑞,知道贾瑞有情欲,那对自己的情欲问题也就不觉得那么恐怖了。

也是这样的原因,我觉得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或者描写人性的电影,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社会里如果只有道德和法律,是管束不住人性的。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训、处罚,而是了解、知情,当你对人性本身有一个全面认知以后,你会会心一笑。

在这一回里,你看到了贾瑞的真实状况,你对人性有了深层的领悟。也许贾瑞是用一种赎罪的方式,把他的情欲带到了死亡,可是因为贾瑞这个个案,让很多读《红楼梦》的人,可以渡过类似贾瑞所经历过的难关。这就是文学与艺术中真正的救赎意义。

贾瑞对自己的污辱

贾瑞吓得魂不附体,只好说:“好侄儿,只说没有见我,明日我重重谢你。”他在求饶。一个叔叔辈,被侄子抓住了把柄,自己都要羞死了。这件事还不只是他被抓到本身,其中还存在严格的礼教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长辈在晚辈面前是需要尊严和体面的,何况他还是学堂里的助教,此刻便成了贾瑞面临的人性中的一种严峻考验。

贾瑞拜托贾蔷放了他,并承诺要重重地谢他。他一讲这句话,贾蔷立刻接话说:“你谢我,放你不值什么,只不知你谢我多少?况且口说无凭,写一文契来。”就跟他谈价钱、讲条件。贾瑞这个时候绝对有方法脱身的,可是他竟笨到这个程度,说道:“这如何落纸?”他还是很老实的一个人。贾蔷道:“这也不妨,写一个赌钱输了外人账目,借头家银若干两。”显然是早已经安排好的圈套,不但要让他得不到人,还要让他破财。贾瑞道:“这也容易。只是此时无纸笔。”贾蔷道:“这也容易。”贾瑞很呆,还没想到人家是在设计害他,贾蔷是有准备而来。“说毕,翻身出来,纸笔现成,拿来命贾瑞写。他两个作好作歹,只写了五十两,然后画了押,贾蔷收起来。”

你看,他们半夜三更大老远地跑来,身上竟然备了纸笔,贾瑞完全掉在了他们设下的圈套中。“作好作歹”就是两个人在讨价还价,最后写了五十两,画了押,算是有一个证明。这个文契在法律上有什么依据,我们也不知道,可是后来这一纸文契成为贾瑞走向绝路的一个原因。因为他根本没有钱,可他不赔钱,人家就要声张出来。其实借据上并没有写明是他调戏王熙凤,只说欠赌债多少银两,可见贾瑞这个人多没脑子。

贾瑞写了借据,画了押,觉得总可以走了吧,可是还有一个人等着找他算账呢。“贾蓉先咬定牙不依,只说:‘明日告诉族中人,评评理。’贾瑞急的至于叩头。贾蔷作好作歹的,也写了一张五十两欠契才罢。”一个叔叔给侄子磕头,可见他所有的身份、脸面都不顾了。

贾蔷又道:“如今要放你,我就担着不是。”意思是说王熙凤已经到太太、老太太那边去告状了,如果放了贾瑞,他们就有责任。其实王熙凤根本就不可能去告,这种事情闹出来王熙凤本身就要担很大的责任,所以这话根本就是骗人的。贾蔷骗贾瑞说已经声张出去了,你即使要逃的话也要很小心。“老太太那边的门早已关了,老爷正在厅上看南京的东西,那一条路定难过去,如今只好走后门。”他说这两条路都不能走,只能走后门,他们说是放他,最后他们还要再害他一道,而且这些人早就把一切设计好了。

贾蔷对贾瑞说:“等我先去哨探了,再来领你。这屋里你还藏不得,少刻就来堆东西。等我寻个地方。”贾蔷就把贾瑞带到了一个地方,叫他蹲在那里,然后他们两个假借一个理由走了。他们故意躲起来,贾瑞就蹲在那边傻呆呆地等,他完全相信了他们。贾瑞每一次中圈套都是因为他完全相信对方。贾瑞一步一步被作者放到一个最难堪、被侮辱的状态,可是也正因为这个样子,细心的读者会感觉到于心不忍,这么无奈的情欲最后被人如此摆布、利用、侮辱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悲惨的。

“贾瑞此时身不由己,只得蹲在那里。心下正盘算,只听头顶上一声响,‘嗗拉拉’一净桶尿粪从上面直泼下来,可巧浇了他一头一身。贾瑞掌不住,‘哎哟’一声,忙又掩住口,不敢声张。”他本来要叫出来了,可是马上觉得一叫会被别人发现,又把嘴巴捂住。贾瑞“满头满脸浑身皆是尿屎,冰冷打颤”。他的处境到了最不堪的地步,却连一声都不敢吭。这时,只见贾蔷跑来叫:“快走,快走!”可以猜出,贾蔷是倒了尿粪以后才到这里来的。

看到这里所有读者都会觉得王熙凤真是很过分,贾瑞都到了如此地步竟然还要再整他一下。可是对作者来讲,他一定要写到这种程度,满身大小便的结局其实就是贾瑞对自己的侮辱,他必然要遭遇到一个最脏臭不堪的境况,因为人性的情欲不可自制的时候,结局必然不堪。

情欲的本质

贾瑞满身屎尿,狼狈不堪,三脚两步从后门跑回家里时,已经三更天了,只得叫门。家里人开门看到他这样的境况,当然吓了一跳,问他怎么回事。他“少不得撒谎,说:‘黑了,失了脚,掉在毛厕里。’一面到了自己房中更衣洗濯,心下方想是凤姐玩他”。这个时候他好像才醒悟。可是,他虽然已经明白过来王熙凤是在玩弄他,却还是没有办法不爱王熙凤,惨就惨在这里。贾瑞“心下方想是凤姐玩他,因此发了一回恨;再想一想那凤姐的模样儿,又恨不得一时搂在怀内,一夜竟不曾合眼”。其实一直到死,情欲的煎熬贾瑞都没有办法摆平。最深的恨里面,常常就是最深的爱。那种情欲纠缠,他根本无法解开。

“自此满心想凤姐,只不敢往荣府去了。”仿佛事情到此就该完结了。可实际上却不会完,因为情欲煎熬并不在于人去还是不去。他去,是因为有一个幻想,觉得真的可以跟凤姐怎么怎么样;他不去,那个幻想还在。所以作者要讲的是情欲根本是一个幻象,这个幻象是由人的心造出来的,即使凤姐不在,她的幻象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每天晚上都睡不着。

“贾蓉两个常常来索银子,他又怕祖父知道,正是相思尚且难禁,更又添了债务;日间工课又紧,他二十来岁人,尚未娶过亲,迩来想着凤姐,未免有那‘指头儿告了消乏’等事。”贾瑞欠了贾蓉、贾蔷两人各五十两银子,他哪里有这么多银钱?一百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记得刘姥姥从贾府借了二十两银子就回家做了一个小本生意呢。这种时候,祖父还要逼他每天做功课。而他呢,还在时刻想着凤姐。贾瑞领悟了吗?没有,他想得更厉害了。这里用了当时的一个俗语,“指头儿告了消乏”,就是现在所说的自慰或者手淫,是男孩子性的自我发泄与解决的方法。在这样的状况下,贾瑞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作者此处写的是少年遭遇情欲时最难堪的情状,不要说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直接写这种难堪的也不多。对贾瑞来讲,重要的不是凤姐在不在眼前,而是他自己的情欲无法宣泄。而在他祖父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情欲。儒家总是讲克己复礼,所以他每天都在跟贾瑞讲礼教。可是二十岁的男孩子,他就是要有情欲,这是人身上动物性的本能。他一直处在他的性幻想里,而对凤姐的性幻想是他自己营造出来的,如果真的让他跟凤姐发生关系,他可能就好了,没事了。而幻想里面的情欲煎熬是最痛苦的,因为根本不可能发生。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贾瑞最后走向情欲的死亡,跟凤姐已经无关了,那只是他的一个幻象。

贾瑞的死亡

“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涨,口中无滋味,脚下如棉,眼中似漆,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这些病症其实表示他的身体已经完全虚了。贾瑞半夜会梦到凤姐,自己常常自慰,结果白天精疲力倦。“下溺连精”是征兆,小便的时候精液也流出来了,贾瑞已经得了重病,而病源是他自己的纵欲无度。病情越来越严重,咳嗽的时候痰里有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纵观我们的文学史,尤其是现代小说里,有很多对恋爱、爱情、性的描绘,但是对情欲、对欲望的描写非常少。这种欲望很多时候不一定要有对象,它是自己身体里的动物性的一面,作者写贾瑞的这个部分其实是在谈人自身的生理问题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睡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胡说乱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

接下来时间转了,“倏忽又腊尽春回”,冬天过完了,春天来了。贾代儒也忙起来,各处请医疗治,都没有效果。我们在这里又看到秦可卿的命运在重演,不是讲“病就是命”吗?治得好病,治不了命。他的情欲是一个性格悲剧,是治不好的。后来贾瑞就吃“独参汤”,就是独一味中药——人参。古时候人相信病到最厉害的时候,就要喝参汤,认为人参是最补元气的。当然这也是说,贾瑞已经不行了。贾代儒是一个私塾里面教书的穷教师,他哪里有这个能力?下面作者特别安排了一段,又把贾瑞的问题带到凤姐那里去了。

贾瑞是至死不悔,凤姐是至死不悟,凤姐就是不给他人参。其实所有的人参都控制在凤姐手上,她不是跟秦可卿说过,别说一天二两,你就是要吃两斤也有啊,可是等到贾瑞家来要的时候,她就说没有。贾瑞和秦可卿之所以一定要写在一起,因为中间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王熙凤。

凤姐发狠不给贾瑞人参,硬要把他往死里整,她觉得贾瑞得病是活该,她从来不认为自己对他的病也有责任。这里就可以看到所谓的因果,或者说这是一个恶缘,这个恶缘如果还有下一世,凤姐大概会很惨。读《红楼梦》的时候,你会觉悟,就算一个人自己再有理,都应该待人宽厚。王熙凤觉得自己很有理,她得理不饶人,可不饶人是有报应的。

人性的各种悲剧

贾代儒往荣府来,希望讨一点人参,王夫人命凤姐称二两给他,凤姐回答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这当然是敷衍,事实上她是嫌恶贾瑞,恨不得他早点死了算了。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王夫人是念佛的人,心存慈悲,她知道王熙凤平常也蛮大方的,不知道怎么这一次这么小气,但是她相信了王熙凤的话,提醒她去凑一凑,在王夫人看来,贾家这样的人家,怎么会凑不出二两人参来呢。可是王熙凤心里有一个结——她恨贾瑞。因为她心高气傲,她觉得我是何等门楣的人,你凭什么来追我?

如果说贾瑞有一个当局者迷的“迷”的话,王熙凤也有自己难悟的“迷”。贾瑞是那种父母早亡、家势卑微、一生受侮辱的人的悲哀;王熙凤则是千金小姐、富贵太太,永远是高高在上,去整别人的,身上永远带着傲慢之气的“迷”。这个时候她就不能稍微厚道一点吗?在她的心理上,她觉得自己的身份跟这个人如此不同,连喜欢她都是侮辱她,所以她心里非常恨贾瑞。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各种悲剧,王熙凤绝对不知道自己有一个悲剧根源——她骨子里高人一等的傲气。人参一定可以救贾瑞吗?肯定救不了,他的悲剧命运是势必要走向死亡。可是在王熙凤看来,人参可以救贾瑞,她不给,是存心想要他死。

凤姐也不在意王夫人的劝,“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她说是太太送来的,绝不说是她送来的,她根本不想跟这个癞蛤蟆有一点关联。

人世间每一个的生命,都自有其贵贱贫富,可在曹雪芹的眼中,已经毫无差别了。每个人在受他自己的命运的苦。不同命运的苦,都是不自知的,同贾瑞的不自知一样,王熙凤也不自知。

贾瑞的冤孽之症

然后王熙凤回复了王夫人,只说:“都寻了来,共凑了有二两送去。”王熙凤在说谎,可她仍然会在王夫人面前做得很周到。与贾瑞从头到尾都在讲实话对比,王熙凤是一直在说谎。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十二回是要我们同情贾瑞的,贾瑞虽然活得这么难堪,但其实是一个值得同情与悲悯的角色。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胜,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他才二十岁,要他死,他当然不甘心。对于一个强烈渴望活下去的年轻人,临终时会很苦很苦,因为他还有那么多梦想,那么多没有实现的愿望,那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欲望的话,走的时候应该会比较平静一点、安心一点的。

“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红楼梦》里每当某个角色的人生处于最迷茫的时刻,就会有道士或者和尚出来。《红楼梦》其实是一部非常不支持儒家立场的书,作者相信真正可以救助人的是道家与佛家,因为它们可以让人大彻大悟。书中来点化世人的人不是癞头和尚,就是跛足道人,他们总有一部分是残缺的。那残缺代表什么?代表他经过人世间的沧桑,受过人世间的磨难,所以他修道成功了,只有他才知道什么叫做宽容。太过顺利的生命,其实不容易有领悟。他的意思是说当你有身体上的痛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悲悯。这都是佛、道的一些思想。

这个跛足道人说能治冤孽之症,而贾瑞和王熙凤之间就是冤孽之症。东方世界,讲到冤和孽的时候,大般是说不可解。贾瑞得的不是普通病,是一种冤孽,不晓得前世造过什么样的孽,这一世要还债。

林黛玉要还债,因为贾宝玉当年灌溉过她,所以这一世她一直哭,用眼泪来还,这是一个比较美的善缘。贾瑞的冤孽就是要用一滩滩的精液去还王熙凤,他们之间是肮脏的恶缘。眼泪和精液有什么不同?都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只是看到还泪的美,看不到还精的难受。注意,作者在写两个东西:情和淫。林黛玉还泪和贾瑞还精都是冤孽,只是形态不同,这是作者真正要讲的。

贾瑞在病床上听到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那位菩萨来救我!”贾瑞希望有最后一个机会。可是《红楼梦》告诉你,连菩萨也不能救人,人最终还是得自己救自己。跛足道人并未能救贾瑞,他跟贾瑞说镜子你只能看反面,不要看正面,可是贾瑞偏偏做相反的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被情欲折磨的人会痛苦到什么程度。读到这里,我们能感受到曹雪芹真的是大彻大悟了,他告诉你菩萨也救不了人,菩萨不过是来点化你的,能不能做到,是你自己的事情。

无法自救的贾瑞

跛足道人来了。“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

如果这一段没有写“风月宝鉴”,只写贾瑞死在床上了,很多东西就没有办法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贾瑞告诉我们,《红楼梦》里面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不同的情欲里纠缠,是他们自己一直以假为真,导致“假作真时真亦假”。第五回贾宝玉看到的太虚幻境里面就是这一句话。加上“风月宝鉴”这一段,说明贾瑞这个角色是作者刻意要写的,他要告诉我们人性里最难堪的一面,而这最难堪的一面是任何人都可能会经历的。

道士把风月宝鉴递给贾瑞,说:“这物出自太虚玄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秦可卿要死了,可是此时警幻仙姑做的镜子竟然到了贾瑞的手上,镜中又有王熙凤,作者在用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方式写这些人之间的因果牵连。这个镜子专治“邪思妄动”之症,今天如果有这样的镜子,肯定大卖,因为到处是邪思妄动。

作者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说有这么好一面镜子,可以治邪思妄动,有济世保生之功,“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照看”。因为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常常会在情欲里纠缠,所以他要来为他们治这个病。然后叮嘱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好了。”作者特别安排了这样一个道士,而且自救的方法也不难,只须照镜子的反面。贾瑞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正面是什么,反面是什么,然后他就开始玩正和反这个游戏。三天的时间,照照镜子而已,不算难嘛,可是情欲的可怕就在于连三天都克制不了。作者在告诉我们,当所有该知道的事情都知道以后,你还做不到,大概是必死无疑了。

众人苦留不住,这个道士走了。贾瑞拿了镜子以后想:“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他拿起风月宝鉴来,照道士的意思只看反面,结果他看到一个骷髅在里面。西方的美术史里面常常有骷髅,修行的时候旁边也有骷髅头,是要告诉你生命的终结就是这个,你每天看,就能提醒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假的。作者要借风月宝鉴度化贾瑞,告诉他你最后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有什么好邪思妄动的,你所拥有的东西不过是一个幻象。可这个骷髅却把贾瑞吓坏了,连忙掩了镜子,骂道:“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正面的点化到他这里变成了“混帐”,所以他不要看这个。

他说:“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他已经忘了道士跟他说的话,因为反面不好看,他就翻过来,看看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他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幻象。所以,有没有镜子不重要了,是他没有办法忘掉凤姐,王熙凤变成了他的致命伤。“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荡悠悠”用得极好,其实贾瑞已经快死了,大概是他的精神进去了,跟凤姐发生了性关系。“凤姐仍送出来。到了床上,‘哎哟’一声,一睁眼,镜子从里调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这一段完全像神话,可是非常精彩,刚做完爱出来就发现骷髅又在面前,其实就是生死。我们看到人生的两面,繁华与幻灭、情欲的快乐与死亡的空虚在做对比。可是这么生动的提示都没有让贾瑞领悟,他大叫了一声,“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

贾瑞后来精尽而死,因为他一直在看镜子的正面,一直幻想跟凤姐做爱,一次又一次地耗尽精血。写情欲之悲伤,大概没有像《红楼梦》写得这么惨的。这个时候你忽然会回想起贾瑞之前讲的“死也要来”。现在他就是一次一次到镜子里面去赴死亡之约,这大概真的是他要还的冤孽之债。

何苦以假为真

“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人无奈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一次不够,两次、三次。他就是不要看那个骷髅,他永远不能面对生命的本质。那个跛足道人其实早已知道,贾瑞必须走,走之前给他照一照镜子,让他明白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在中国古代小说里,拿着铁锁前来的都是阴间的差使,西方常常是一个拿镰刀的死神。“贾瑞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这句,再不能说话了。”他要拿镜子,还是因为凤姐在里面。

“旁边伏侍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贾瑞死了,旁边的人只看到他在照镜子,贾瑞看到的幻象旁人是看不到的。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幻象与情欲别人都看不到,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家就觉得是那个道士在作怪,这是什么妖镜,竟然让人照照就死掉了。这像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可又那么真实。

作者写贾瑞的部分写得非常深,我很希望从贾瑞的死亡中,大家能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悲悯之心,他特别安排了这个道士,好像要度化他。如果贾瑞没有被度化,读者会被度化吗?我们不敢肯定。即使不能度化,也一定会知道人有共同的悲哀或者无奈,这才是《红楼梦》真正要让人领悟的。很多人简单地认为,《红楼梦》就是让你最终领悟佛道的四大皆空,然后出家,像高鹗补的后四十回里贾宝玉最后出家了,我觉得这样说未免太简单了。作者对人生有很多经验和积淀,他也知道,就算到庙里也可能心不静,说不定还会把镜子带到庙里面去,所以作者让你觉得,到最后度化都有可能成空。因为如果你在度化里没有领悟的话,你还要一次次承受人生的折磨和煎熬。他讲得非常深刻,让人认识到,修行是要回到人间修,回到生活里修,甚至回到情欲里修的。如果真的是必须回到情欲里修,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贾瑞也是在修行,被情欲所制很可能这就是他修行的方法,他一生就是用这么难堪的方法来度化自己。

“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贾瑞的死相很难看,很悲惨,这样的写法在文学里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这才忙着穿衣抬床。”古代有一个习惯,人死了以后要从卧房抬到正厅里入殓。此时,“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可是这个时候哭又有什么用处?真正的爱应该是了解。如果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一直责罚,当他身上所有的属于人性的东西都被严厉禁止的话,最后的下场就是这样。贾代儒还怪别人,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这是典型的贾代儒的语言,他永远在用道德来权衡世间万物。他就叫人把火架起来,烧这面镜子。“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里用了神话的写法,这面镜子变成了人,说话了,镜子的哭声非常动人,它说人世间这么多假象,你自己要把假象当真,为什么要怪我?

“以假为真”,是《红楼梦》里非常深的格言。在人间行走,我们都在不同程度地以假为真,作者对人生最大的领悟与最大的悲悯也在于此。作者没讲明到底什么是真的,真的难道就是那个骷髅吗?那么在成为骷髅之前人的生命到底要怎么度过?如何自处?他也没有讲。这里作者只是提醒,让你觉得你眼下所眷恋、执著、放弃不了的东西,其实都是梦幻泡影。我不认为《红楼梦》是要你放弃对生的所有眷恋,只是在提醒你没必要对终成虚幻的东西过于执著。

人永远跨不过的门槛

“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道家或佛家的点悟跟儒家不同,可它只是另外的一种教育,也不见得就是唯一的真理。文学不是哲学,我不赞成把小说当成一个格言或真理奉行一世。很多人读《红楼梦》一定要说自己领悟了,如何如何。其实,对《红楼梦》的领悟永远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就是让你每一时每一刻都有新的感悟。永远是昨天看时觉得应该如此,今天看时又有所修正,今天看时以为真了,第二天看时又有点假。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会吸引你一直读的原因,它让我们觉得生命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当下,代儒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丧。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于铁槛寺,日后带回原籍。”贾家的原型如果是曹雪芹家的话,他们原来是北方人,后来曹雪芹的祖父到南方做巡盐御史,过去的习惯是灵柩要到原籍归葬。铁槛寺有点像贾家的家庙,“铁槛寺”的意思是,有一个门槛,你是永远跨不过去的,那就是死亡。贾瑞死了,寄灵于铁槛寺;秦可卿死了,也寄灵于铁槛寺,人最后去的地方是一样的。秦可卿高贵、优雅;贾瑞卑微、难堪,最后的终局是一样的。这里,贾瑞的死隐伏了秦可卿的死,还有林黛玉父亲的死。

“当下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国府贾赦赠银二十两,贾政亦是二十两,宁国府贾珍亦有二十两,别者族中贫富不一,或三两或五两,不可胜数外,另有各同窗家分资,也凑了二三十两。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贾瑞的故事到这里告一段落。我们不知道贾蔷、贾蓉各五十两银子后来到底要到没有,也不知道凤姐这个时候心里会不会有一丝丝不安,作者没有交代。贾瑞的故事结束了,他是《红楼梦》里最微不足道、最卑微的一个人,可是这一章在小说里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章。

作者在收尾的部分又讲到林如海的死亡。“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妥帖。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众人,带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THE END
0.《红楼梦》风月宝鉴为何被称为“妖镜”?它照出最丑的嘴脸话说《红楼梦》的初稿就叫《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风月宝鉴”又以一面镜子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书中,这把被称为“妖镜”的风月宝镜,照出了贾瑞最丑陋下贱的嘴脸。 ​ 原文第一回就有介绍到: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https://www.jianshu.com/p/1c582e6e5439
1.《红楼梦》的不同“题名”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金钥匙根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和第一回内容透露,《红楼梦》先后共有过五个“题名”,依次为《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每个书名都有一定的深意,且与小说主题关系密切,是理解原著真义的金钥匙。 所谓《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小说言道,女娲炼石补天时遗弃在https://www.jianshu.com/p/871bb168197e
2.透过《红楼梦》中丫鬟们的名字,看各自主子的性情和人生因为《红楼梦》别名又叫《风月宝鉴》,照尽的是红楼众人的命运波折。而麝月名为镜子,只这一点就说明了,麝月在书中绝不仅仅起到一个大丫鬟的作用。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脂砚曾举“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梦里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直指贾府之衰,贾瑞死是贾府败的征兆,可卿死是https://www.cqcb.com/reading/2018-09-20/1103471_pc.html
3.林奕华:"风月宝鉴"就是手机看的信息是被动选的林奕华:"风月宝鉴"就是手机 看的信息是被动选的 两年前,在武汉剧院上演的《贾宝玉》由香港明星何韵诗反串出演;两年后,林奕华又来了,其新作《红楼梦》将于本月30日、31日在武汉剧院上演,表现形式依旧是反串。昨日林奕华在汉接受记者采访,他说让男演员演绎“金陵十二钗”,就是让男性感受女性的焦虑,“一个导演导戏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5/10-29/7594999.shtml
4.红楼梦的风月宝鉴一章解读袭人也好,秦钟也好,黛玉也好,湘云也好,宝钗也好,目的都是为了填补贾宝玉内心的空洞。 不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明白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一章的真正用意。借贾天祥之行为,暗写贾宝玉对秦可卿的种种性幻想。 秦可卿死时给王熙凤托梦,实际上暗示在下一情节中,王熙凤是秦可卿的指代,而相应的,贾天祥是贾宝玉的指代。https://www.jianshu.com/p/fde73bdf2be0
5.《红楼梦》里,风月宝鉴在鉴什么?《红楼梦》里有一件很有意思的神器:风月宝鉴。 这件神器,是一柄双面镜,镜把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外观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奇就奇在它的功用上。 据说专为治疗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的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用。 有了病不用喝药针灸之类,照镜子就能好,真是够奇。 https://www.jianshu.com/p/5ea07be31fda
6.曹雪芹:传神文笔足千秋文史清人裕瑞(1771—1838,清朝宗室。字思元,豫亲王多铎五世孙)在《枣窗闲笔》中记载:“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308/c404064-32369137.html
7.运城新闻网在张志坚的研究理论中,《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确如楔子所言“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者,即为该书最后整编修定者,而究其全书原稿,当由《(小)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总体)红楼梦》这样数本、数人分期而成。这些人均为清初文坛高手,他们不仅文学造诣了得,而且均身居高位,在http://www.sxycrb.com/2023-12/15/content_325888.html
8.论红楼梦之风月宝鉴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对风月宝鉴的描述是正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被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之手,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单与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第十二回介绍到:贾瑞对凤姐心怀不轨,凤姐假意迎合,暗地里两次毒设相思局捉弄贾瑞。贾瑞冻恼https://www.douban.com/note/331889847/
9.deepseek解读《红楼梦》别称《风月宝鉴》—顶端新闻1. **旧作传承**:脂砚斋批注揭示曹雪芹曾著有《风月宝鉴》,其弟棠村作序。今本《红楼梦》继承此名,既为纪念逝者,亦延续对世俗欲望的批判视角。 2. **思想体系建构**:孔梅溪题名体现儒家入世视角,与《石头记》(佛家)、《情僧录》(道家)构成儒释道三重阐释维度。"风月"表象下蕴含对封建伦理、家族兴衰、人性https://www.dingxinwen.cn/detail/1159DEE149BA4475BD609366CB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