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的悲哀:《茶花女》与《羊脂球》中体现的女性悲剧根源阿尔芒玛格丽特

小说《茶花女》讲述了巴黎上流社会一位有名的交际花玛格丽特与贵族公子阿尔芒从相识、相恋,最后被迫分开的一段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羊脂球》讲述了妓女羊脂球与一行与她社会地位差距悬殊的人乘坐同一辆马车从敌占区逃亡途中发生的故事。

父系社会

外表出众

在父系社会里,女性是否美丽取决于男性的审美愉悦程度,男性力图把女性美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

女性之于他们,只是生理层面的物品,是性对象,因而女性的容貌与身材成了美丽的基础条件。

《茶花女》中,以男性视角对玛格丽特进行的外貌描述正反映了这一点。

而《羊脂球》中也有类似对伊丽莎白的描写,说明羊脂球的美丽是天然的,并不是通过精心打扮而显示出来的,正因如此,她才被普鲁士军官看上而最后不得已委身于他。

特殊职业

父系社会几乎将女性极端地划分成了“贞女”和“荡妇”两种类型。

《茶花女》中,阿尔芒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已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玛格丽特,转而带着对妓女的固有偏见,要求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的前途以及他们整个家族的声誉着想而主动离开阿尔芒。

并且以重操旧业为借口让阿尔芒误以为她是由于放不下钱财,贪恋原先巴黎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生活才离开的。

最终导致玛格丽特在阿尔芒不明原因的谩骂和诋毁声中含泪而死。

这体现了在父系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是阿尔芒父亲的出现打破了玛格丽特因被阿尔芒打动而想要重新开始平凡生活的梦。

男性还以自己的偏好衡量女性的贵贱,而划分的标准往往依赖于表面现象而不是女性身上更加深刻的品质,阿尔芒父亲否定的不单是玛格丽特个人,而是妓女这一群体。

他固执地认为,“上等人和情妇之间只能是买卖关系,绝不能产生真正的感情,不然就会玷辱门楣,断送前程。”

《羊脂球》中对当时社会看不起妓女的现象更是通过几位贵族太太的言行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们不但看低羊脂球,还联合起来在私下里辱骂她,认为她是婊子,是社会耻辱。

如果说前面《茶花女》的部分展现的是父系社会下男性对女性意志和行为的绝对操控,那么从这里人们看到了那些依附于男性存在的上流女性身上的自私和冷漠。

她们用“男性的语言、观点和思想概念、评判标准来攻击或诋毁女性。”

抗争的不彻底性

起初的玛格丽特由于长期在公爵的包养下生活,听惯了花言巧语、看尽了人间冷暖,潜意识里早已默认自己是男性随时可以抛弃的玩物,本身放弃了自己作为女性在男权控制下的抵抗。

而阿尔芒深情地告白和无微不至地照顾唤醒了她心中对真爱的憧憬和向往,她为了爱情背上沉重的债务,不惜变卖贵重物品离开巴黎跟随阿尔芒到乡下重新开始生活,勇敢追求生活与爱情自由的行为,体现出玛格丽特身上的抗争性。

但在后来面对阿尔芒父亲无理的要求时,她并没有显示出顽强的抵抗,而是以舍弃自己的幸福为唯一选择,最终维护了阿尔芒的前途及其家族的声誉。

这些情节反映出在父系社会下“母系氏族因没有形成女性可以传承的文化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即使有部分象征性标记存在,也只能以零星的或者是隐形的方式散落在父权文化系统中的边角,被后来者忽视。”

玛格丽特不但肉体不受自己掌控,在精神上也显示出了屈从于男性意识的倾向,可以说她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有余,但坚决抗争的战斗信念不足。

因此,在阿尔芒父亲的威权话语面前,只表现出了短暂的、不彻底的抗争。

与茶花女相比,羊脂球的抗争精神则多了些坚决性,不仅体现在她伟大的爱国情怀与高贵的民族气节上,也表露于她面对他人辱骂以及拒绝男性时的态度。

羊脂球的反抗在文中第一次出现于听到贵族太太对她的谩骂后,“她以大胆而极富挑衅的目光扫视了她的这些邻座”,她的行为随即就取得了效果,“于是车厢内马上肃静下来”。

与马车上的其他人不同,她是由于反抗普鲁士士兵的蹂躏,几乎掐断了那人的脖子,为了避免被捕才选择逃亡。

当民主党人高尼岱之后的痛骂伤及了她崇拜的拿破仑皇帝时,她“面色变得比野樱桃还红,气得说话也结巴了”,毫无畏惧地予以了反击。

当高尼岱趁着夜色想要猥亵羊脂球时,他被她结结实实地打了一拳 ;当得知普鲁士军官想要占有她后,她坚决地拒绝了,回到车上“脸涨得通红,气得说不出话来”。

然而作为本身就缺乏话语权的女性,加上妓女的身份,在面对男性的绝对权威与众人的压迫时,羊脂球的反抗又显得单薄无力,最终还是走向了妥协。

性格

善良

玛格丽特虽然因现实所迫从一个美丽纯真的农村少女沦为了权贵们的玩物,但她身上“来自下层人民的纯朴善良的精神光辉始终未被泯灭。”

玛格丽特看着阿尔芒为了报复自己故意牵起另一个漂亮妓女的手而感到伤心欲绝,但却始终都没有告知阿尔芒实情,任由他误会。

玛格丽特不愿知道实情的阿尔芒会又一次不顾一切地要和她在一起而误了自己的前途,也不愿让他记恨于父亲。

病痛的折磨,相思的苦楚,难言的委屈,她把一切难熬的苦难都留给了自己。

玛格丽特的善良还体现在她典当首饰支付她和阿尔芒的生活费却不准别人告诉他。

又像文本最后写到,“看见哥哥回来,她笑容满面,这个纯洁的姑娘一点也不知道,仅仅为了维护她的姓氏,一个远方的妓女就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玛格丽特在自己和阿尔芒妹妹的幸福之间,成全了后者。

与羊脂球坐在一辆车里的都是体面的上层人士,相比之下她只是一个身处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

途中马车因风雪耽误了行程,附近又没有饭馆和小店,没有事先准备食物的人那时都已饥肠辘辘,开始惺惺作态搭讪和暗示羊脂球。

然而这只换取了其他人短暂的和善,随着食物逐渐被瓜分殆尽,很快人们对她又恢复了之前的冷淡。

当普鲁士军官以过境为要挟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的条件时,她成了所有人平安离开的关键。

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让马车上的人愤愤不已,因为大家都很自私,害怕她这种行为会引起灾难,并利用她单纯赤忱的爱国之以种种伟大的理由规劝她前去。

然而众多女英雄的感人事迹都没能使羊脂球动摇,直到修女以着急前去救助生天花的法国士兵为理由打动了善良的她,最终应了普鲁士军官的要求。

此外,过程中车上的其他妇女在心里暗自嫉妒和较量为什么被叫的人不是自己的心理,体现出她们“披在身上的那层薄薄的羞耻布只能掩盖她们的外表”,在身份地位和现场表现的反差对比下,更凸显出羊脂球的坦荡和上流人士的虚假。

善良的羊脂球不愿一行人遭难,更不忍心让众多的法国士兵得不到救治,强压着自尊把自己献给了普鲁士军官。

可当她第二天回来时,那些说过不会忘记她的人们全然换了一副模样,所有人都装作不认识她,就算是她主动打招呼也无人回应,甚至像躲避灾祸似的避开她。

到中午大家都拿出了从旅馆中带出来的食物开始享用,根本没人顾及由于匆忙上车什么都没有准备而饿着肚子的羊脂球。

羊脂球的两次牺牲并没有得到上流人士的感谢,也没能唤醒他们泯灭的良知或拯救他们自私的本性。

羊脂球最动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并没有因为自己被伤害而反过去伤害别人,她一次又一次地被牺牲,一次又一次地怪自己傻而感到气愤和羞愧。

她并不是不知道与自己同车的是怎样一群丑陋、虚假的人,但当选择再次来临之时,依然坚定地选择站在良善与奉献的那一方。

软弱

玛格丽特的软弱在“抗争的不彻底性”的部分中已经可见一斑。

但是她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是在车厢中悲愤地哭泣。

从这点上看,羊脂球的性格中也存在着软弱的一面。

自卑

玛格丽特是由于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而被逼为娼,并非真的喜欢性带来的热烈与快感,但在小说里她的话语却处处透露出她对自己身份低贱、只能任人摆布的观点的认同。

“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排在前面 ;要他们尊敬的时候,我们却降到末座。”

所以在选择面前,玛格丽特自动放弃了她作为女性天然拥有的选择爱、追求爱和享受爱的权利而成全了别人。

另外,也正是自卑导致了她的软弱,也许从根本上玛格丽特就不认为她与其他所谓的正常女性一样可以去竞争以守护自己想要的东西。

羊脂球愿意相信“只要动机纯洁,行为总是可以被原谅的”这一说法,根本原因是她内心有因妓女这一职业形成的罪恶感。

她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渴望通过善举使上帝宽恕她的过错,进行自我救赎。

这点从她在旅途被困时还要去参观婴儿洗礼的行为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理想追求

茶花女追求两性关系的自由与平等,这是她对于真正美好爱情的基本诉求。长期依靠出卖肉体获得公爵的钱财来维持生活的玛格丽特清醒地认识到了男女地位的悬殊差距。

她把男性当作自己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提款机,而她也只是男性释放性欲、满足虚荣心的工具,知道自己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被无尽物化却无力改变。

所以她肆意挥霍着法郎,用各种名贵物品来逃避和填补自己精神世界的空虚。

而阿尔芒的出现——一个会真心爱护她的人,他善良体贴,会悄悄打探她的病情 ;看到咳嗽不止的她会用乞求的语气希望她保重身体 ;甚至会因为她的病痛落泪。

这让玛格丽特拥有了抛弃过去,走到物质生活的对立面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气,并向阿尔芒提出要“信任我,听我的话,而且不多嘴”这样的要求。

说明她认为双方地位平等、互相尊重是开展一段健康的恋爱关系的基础。

羊脂球则有着与茶花女全然不同的理想追求,爱国主义情怀是她行动的底色。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 1870 年的普法战争,法国军队在遭到普鲁士士兵的强力打击后,不久便宣布投降,很多人由于看不到希望而选择弃城逃跑。

羊脂球因为无法忍受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及此带来的耻辱,差点掐死了一个进驻她家的士兵,无法在当地继续生活而被迫逃走。

相反,与她同行的九个人则都是为了保全自身利益而离开。

为世俗社会所不堪的妓女,却是马车上唯一一个因为与侵略者抗争而不得不离开敌占区的人,这使那些表面上风光无限的上流人士黯然失色。

此外,羊脂球认为自己多少代表着祖国而在普鲁士人面前显露出严肃高傲的气概,也显示出她强烈、自觉的爱国意识。

她拒绝民主党人高尼岱的求欢,气愤于普鲁士军官的无理要求,体现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真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茶花女与羊脂球都生活在畸形的环境里,由于妓女身份而不受人尊重,不同的是前者在绝望中追求爱情自由,后者则在毁灭中坚守民族大义。

结语

正如《茶花女》里所说 :“人世间的这些悲剧,却往往又是在维护某种道德规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

茶花女和羊脂球都生活在男性具有绝对权威的社会下,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因为身份的特殊性而处处受人歧视,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又由于她们内心始终坚守着美好的人生理想,表现出的善良、软弱、自卑的性格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茶花女和羊脂球所遭受的痛苦的根源并非她们的罪恶,而主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身份。

THE END
0.小仲马诞辰200周年!“茶花女”的底色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理解“茶花女”的故事,还是非常有必要读一读小仲马的原著。《茶花女》反映了男女主人公所处的那个社会动荡时期的特征,阶层的不平等和社会习俗的偏见,成为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障碍本身构成了这个故事的背景,而人物在这一背景下表现出来的品质,是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个爱情故事的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1893892941/70e2834d02001oicw
1.杯中流转的瞬息:歌剧《茶花女》饮酒歌的深刻寓意《饮酒歌》出现在《茶花女》的第一幕,背景设定在女主人公薇奥莱塔的家中。久病初愈的她正在举行宴会,青年阿尔弗莱德被朋友带到这里,深情地唱起这首歌。后来薇奥莱塔和舞会上的其他成员也加入了进来。威尔第运用了轻快的舞曲节奏和明亮的大调色彩,展现了主人公对真诚爱情的渴望与宴会的热闹。 https://www.meipian.cn/57uo36fu
2.书评丨《茶花女》:爱情与社会的双重悲剧当然,《茶花女》也并非没有瑕疵。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其中的某些情节或描述可能显得过于陈旧或过于理想化,作者对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和背景的描写不够深入,小说中的语言比较陈旧,有些地方甚至难以理解,这可能会让一些现代读者感到困惑,使得一些读者可能会感到人物形象单薄。但正是这些“陈旧”与“理想化”之处,使得这部作https://www.jianshu.com/p/93b9b17bab47
3.《茶花女》和《杜十娘》遭遇同样悲惨,有何异同?二、玛格丽特与杜十娘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何异同? 玛格利特所处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快速发展的时候。而显然,国王路易·菲利普并没有意识到,当大门完全向上流贵族与资本家,敞开的后果是怎样的。在小仲马《茶花女》的写作背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法国还没有出现经济危机。因此举国上下的生活基调,正如书中开篇描绘https://www.163.com/dy/article/ER6TOBJ605427O17.html
4.《茶花女》背后的真实故事《茶花女》是举世闻名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书完成于1847年,出版于1848年。 《茶花女》出版那年,小仲马刚好24岁。 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能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传世之作,背后一定有他的故事和原因。 小仲马的父亲是被后世称为大仲马的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大·仲马https://www.jianshu.com/p/9326b2552956
5.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通用5篇)1、背景介绍 1848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问世。后来,他又亲自将其改为剧本。1852年,威尔第在巴黎访问,并在此观看了话剧《茶花女》,随即产生了将其改为歌剧的想法。1853年初,皮阿维写成歌剧脚本。随后,威尔第用了四周的时间便写成了歌剧《茶花女》。同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演出。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演员的'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2450755.html
6.茶花女(豆瓣)到目前为止 茶花女有12个以上比较有名的版本 其中最出色的只有两部,1936年美国版和1995年波兰波。本文将评析这2个版本 1936年的美国版嘉宝出演,因为好莱坞以及明星效应,是最出名的一部,但绝不是最好的一部,甚至不能称为出色的“茶花女式电影”, 与茶花女深邃的文化背景 (展开)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99114
7.与茶花女有关的6篇(全文)摘要: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的女主人公, 羊脂球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的女主人公。茶花女和羊脂球虽同为风尘女子, 但都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人物代表, 处在资本主义大的时代背景下, 经历了几近相似的悲剧命运, 相似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命运走向安排使这两个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p0kfy8v.html
8.小仲马的艺术传承与人道主义情怀|编剧|大仲马|茶花女|小说家|剧导语:亚历山大·仲马,法国著名小说家,是文艺史上一位独具天赋的作家。作为大仲马的私生子,小仲马继承了父亲的文学血脉,他的作品以人道主义思想和真挚情感为基调,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并深受欢迎。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代表作《茶花女》以及其他一些剧本作品来探索小仲马独特的艺术传承与人道主义情怀。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AMF180I0556499L.html
9.《茶花女》——一部揭示19世纪巴黎社会伪善与道德沦丧的爱情悲剧《茶花女》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爱情悲剧,通过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命运多舛的爱情故事,展示了19世纪巴黎上层社会的伪善与道德沦丧。这部作品不仅让读者深感爱情的无奈与挣扎,还引人深思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在当代社会,虽然时间与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茶花女》仍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品味。https://www.jianshu.com/p/06b992dd27ae
10.《茶花女》:一场注定的爱情悲剧!人生没有捷径,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唯有自我强大,自尊自爱自立,否则不管是职场还是爱情,你注定是个输家,这大概就是《茶花女》要让我们明白的真谛吧!!!https://www.jianshu.com/p/52b2b3ca7a96
11.《茶花女》为爱奋不顾身的交际花|爱情|成全|小仲马|杜瓦尔|阿尔芒《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讲述了交际花玛格丽特与青年阿尔芒之间的爱情故事。 玛格丽特虽是一位为爱奋不顾身的痴女,却也是巴黎风月场所无人不晓的交际花。在这场不对等的恋爱关系中,玛格丽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换来了误解和侮辱。 小仲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茶花女的故事,也通过玛格丽特的故事想要告诉https://www.163.com/dy/article/I9F1II050553SPV0.html
12.《茶花女》读后感(15篇)伴着徐徐清风,品尝一口涩茶,我读完了手中捧着的《茶花女》,这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之作,他的发行是对法国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问题的探讨,这使我对法国的社会背景有了最初的了解,也使我受益匪浅。 茶花女是追求纯真美好情感的.先驱。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一个城中的名妓,玛格丽特爱上了阿尔芒,在她的眼里,父母的障碍http://www.unjs.com/dhg/6606569.html
13.幻灯图:大剧院推出新版《茶花女》观众身临其“镜”著名歌唱家李光羲评价“在马泽尔的指挥下,好像所有的动作、所有的声音都是从他手中流出来的一样”,264平米的巨幅镜面,茶花女近景,茶花女倾诉内心,茶花女在情感中纠结,大剧院版《茶花女》用光影营造的“太虚…http://slide.ent.sina.com.cn/slide_4_704_10386.html
14.芭蕾《茶花女》:足尖上的凄美虽然服装极尽奢美,但是诺伊梅尔却将整个演出的布景设计得十分简洁,几乎让人看不出故事的时代背景。诺伊梅尔解释说:“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把这个100多年前的故事放到现代社会中来理解。” 音乐的选择也是《茶花女》的别具匠心之处,诺伊梅尔在背景音乐中,选择加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更强于刻画http://www.cflac.org.cn/ysb/2010-01/22/content_18842050.htm
15.剧赏丨《茶花女》:朦胧水彩风格打造19世纪的唏嘘爱情《茶花女》是舞台上复排次数和版本最多的歌剧之一,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2019年,上海芭蕾舞团推出全新版本芭蕾舞剧《茶花女》,由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英国芭蕾大师德里克·迪恩担任编导。 + + + + + 芭蕾舞剧《茶花女》以文学原作为创作蓝本,讲述了发生在法国七月王朝背景下的悲剧故事:为生计而沦为上流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c2MTM1NTGD331lsYbOcw.html
16.歌剧《茶花女》首演时无人喝彩被认为离经叛道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茶花女》每在一地上演都会被一次又一次地改造。 在此次上海歌剧院版《茶花女》里,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了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场景则被放置在一艘白色“茶花号”国际邮轮的后甲板上。 “茶花号”从外滩起航,途经越南西贡、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最终抵达巴黎。而茶花女薇奥列塔此番则穿上了旗袍,成了http://www.chinawriter.com.cn/wutai/2016/2016-03-18/267889.html
17.关于小仲马《茶花女》作品的分析《青年文学家》2020年27期国内外很多著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而《茶花女》就是著名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之作,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典型女性人物形象—玛格丽特,她美丽可爱,但是却由于生活所迫而沦为了风尘女子,虽然在腐朽的社会底层艰难的生活着,但是始终保持 (共3页)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QNWJ202027072.htm
18.《茶花女》着旗袍站斜坡全新阵容明晚“回归”文化频道昨晚,这部东方韵味浓郁的《茶花女》在上海大剧院进行彩排。著名指挥家罗贝托·阿巴多受邀执棒,著名女高音杰西卡·普拉特(饰演薇奥莉塔)和著名男高音弗朗西斯科·德牧罗(饰演弗朗西斯科),两位国际大咖联袂“登船”,也让这部具有东方魅力的西方经典更有看点。 上海版《茶花女》的故事背景被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东方巴黎的https://culture.china.com/art/11159887/20170316/30332563_all.html
19.我见、威尔第!Valentino与SofiaCoppola联袂打造歌剧《茶花女》“我们与Sofia开始着手切入这出戏时,我们认为一定要赋予当代气息于其中,而且要考虑如何能让这一版特别的《茶花女》与年轻一代产生共鸣,”Pierpaolo说,而MariaGrazia则坦言一开始她非常担忧会不会“使歌剧蒙尘”。 因此,关于这部作品最大的问题在于,Sofia是否能够让这个以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为背景的故事“下来接一接地https://www.vogue.com.cn/no/news_1513325ed19b03fd.html
20.歌剧《茶花女》创作背景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在观赏这部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著名小说为本的戏剧《茶花女》后,备受感动,立即邀请剧作家修改剧本,以短短6周时间谱曲完成,改编为歌剧。1853年在意大利凤凰歌剧院首演时,因男女主角表现不佳,惨遭失败,面对这样的结果,威尔第只说了一句话:“时间会证明这次的失败究竟是主演的错还是我的错。”https://www.jianshu.com/p/156bb4b53e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