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隐藏了什么真事
《红楼梦》一书中开卷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诗说出了红楼梦作者的心声。《红楼梦》里面有个老先生叫甄士隐,作者到底隐去了哪些真事?还有个当官的叫贾雨村,作者到底存了哪些假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贾家的四个女孩子,脂砚斋说其意味着“原应叹息”,那么,作者又在叹息什么呢?
“玉”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岁数稍大点的人,主要看越剧《红楼梦》,在这部电影里面,宝玉戴的玉是绿的;岁数稍小一点的人,看的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这部电视剧里,贾宝玉的“玉”是白色透明的,上边还有好多的图案,和《红楼梦》描写得很像。这两部影视作品背后都有强大的专家团队,但他们意见不统一。“玉”是什么颜色的在《红楼梦》里又查不着,所以他们只好瞎猜,然后打嘴仗。这两部影视作品影响比较大,给人们的印象也很乱。
但是,《红楼梦》里交待了就另当别论。
什么叫“犯了色”?按我们通常的理解,两种物体颜色相同或相近就叫“犯了色”。绿色的“玉”能犯色吗?不能!白色的“玉”能犯色吗?也不能!所以,我们看的电影、电视剧都是错的。“玉”只有是红色的,才能“犯了色”。“玉”只能是红色的,这是《红楼梦》里惟一一处交待“玉”的颜色。
知道玉的颜色很重要吗?当然重要。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一个别名叫《石头记》,而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玉”又是石头变的,那么,石头就是红玉,《石头记》也应当是《红玉记》,也就是红玉的传记。如果这样理解,可能也就知道《红楼梦》隐去了那些真事,存了那些假语,原应叹息的又是什么。
《红楼梦》是怎样写人物的?
其实,《红楼梦》里交待得很清楚。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宝玉到黛玉房里去玩儿,但黛玉不爱理宝玉。于是,宝玉给黛玉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扬州城外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里面住了一群老鼠精,恰巧要过腊八了,要做腊八粥,当时老鼠什么都没有,于是腊月初七这天,老鼠们决定下山到庙里去偷。当时老鼠王把能偷的老鼠都派出去了,什么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都有人偷,只有香芋没有人偷,这时一只瘦弱的小老鼠自告奋勇,说自己能偷香芋,大家听了都笑了,说你还没有香芋大怎么偷啊?小老鼠说,我很巧,我不学他们直偷,我摇身一变,变成一个香芋,往香芋堆里一滚,让人瞧不出来,然后再慢慢偷,你说巧不巧?众老鼠听了哈哈大笑,说巧是巧,可你会变吗?你变吧,变个香芋,看能变成什么样。小老鼠说这太简单了,说罢这个小老鼠摇身一变,一下子变成一个标致美貌的小姐来,这个美人就是林黛玉。一只大耗子走来,对小耗子说:“我们让你变香芋,结果你变了个美女,你说你错没错?”小耗子这时冷笑一声,说了一句话:“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芋’呢。”林黛玉一听这话就生气了,上去使劲掐宝玉,宝钗恰巧从外面走进来,说你们闹什么呢?黛玉回答,他骂我是老鼠变的,还说是故典,宝钗笑道:那他该打。于是,两个女孩一块儿掐宝玉,直到李嬷嬷闹起来为止。
很多年来大家都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笑话听,其实,这个故事大有深意。林黛玉才是那真正的“香芋”。她用的是“分身法”,一点一点地把红玉的故事给“偷”出来。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书,把一个人的故事写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不仅是林黛玉,其他的人物身上,诸如英莲、宝钗、秦可卿等“十二钗”的身上,也写了红玉的故事。
贾元春到大观园做了什么?
宝玉还要作一首诗,要写巴蕉,他就想写
“绿玉”什么什么的。这时宝钗出场了,她说人家不喜欢那几个字,你又来个“绿玉”,那不是“分持”了?怎么改?只把后一个字改成“蜡”就好了,写巴蕉就写“绿蜡春犹卷”就行了。唐朝的韩翊就曾经把绿玉写成“绿蜡”。虽然是冬天,宝玉当时已经急的一头大汗,听了宝钗一席话大喜,连忙照着宝钗的说法做了,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元春的赏识。
有人认为,元春到大观园见不得“红”,但“怡红快绿”几个字是元春题的,里面有“红”字,见不得“红”显然不对,于是,又写了一篇文章,说元春到大观园见不得“玉”,并且编了一大套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贾元春到大观园和贾宝玉见面了,贾宝玉就是“玉”,怎么能说贾元春到大观园见不得“玉”呢?
其实,元春到了大观园,既不是见不得“红”,也不是见不得“玉”,她是见不得“红玉”。贾元春到了大观园改的是那几个字呢?她把“红香绿玉”改为 “怡红快绿”,恰恰是改掉了“红”“玉”二字。元春为什么要改这两个字呢?原来,这时的元春就是女娲丢下那块石头,石头就是红玉,“红玉”是元春的小名,她去掉的正是自己的名讳。
这时,有的读者可能要问,明明说的是元春,怎么又成了红玉了?
红玉“来时本姓秦”,所以叫秦红玉。需要强调的是,玉是红色的、曹雪芹的心上人叫秦红玉,这些都是不可以反驳的,因为这不是我个人观点,曹雪芹和脂砚斋就是这么写的,我只是转述者。
《红楼梦》索隐派及其他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深奥的书,没有“三国学”,没有“水浒学”,没有“唐诗学”,但是有“红学”,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旧红学主要有三个派别:考证派、索隐派和小说派,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派别。考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胡适、俞平伯。考证派主要通过历史资料考察,来研究《红楼梦》,例如《红楼梦》这本书写得很好,但原来不能确定作者是谁,胡适经过考证,确定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胡适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考证派很厉害,但可能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所以慢慢消失了。索引派太过牵强,也被抛弃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红学研究一枝独秀的是小说派,中央电视台让小说家刘心武去讲《红楼梦》,可能跟这也有关系。
在考证派和小说批评派的打击之下,自二十年代以来,索隐派红学便进入了衰竭时期。更重要的人民群众不买账,人们拿他们索出来的“隐”,还是看不懂《红楼梦》。慢慢的索引派渐渐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红楼梦》写了妃子和皇帝,作为士大夫出身的曹雪芹无论如何也不敢明写,只得用这种比较隐晦的手法写出来,把真事隐去,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至于皇妃,他更不敢写,他的所爱不能相聚,也许就是他叹息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