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来在传阅的过程中多沿用《红楼梦》名,因此很少使用《石头记》作为书名,但《石头记》作为本书原名,曹雪芹如此命名又有何意?细想其实极有内涵。
《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前几个章回里详细叙述了此书由来,有一块被女娲在补天后弃而未用的石头,搁置在青埂峰上。它因修炼之后已有灵性,能口吐人言,后又遇见一僧一道,求他们带它去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红尘梦尽,这块石头回到青埂峰,依旧化为石头,石身记满它下凡经历后的种种事情。空空道人将这石头上记述的故事抄了下来,因此才有了这部小说。
从第一回交代的这个故事来看,《石头记》名“石头记”自有其字面意思,是指记在石头上的故事。但从思想内容来看,《石头记》并非仅仅只是记在石头上的故事,它另有蕴意。
脂批常常称宝玉或作者为“石兄”,而在书里,作者也时常以石头自称。也许曹雪芹喜欢石头,也许曹雪芹觉得宝玉像石头,贾宝玉者,口含宝玉也。玉本来也是石头雕琢而成,属于一种较美丽的矿石。
《石头记》故事的由来还是源自那块大石觉得自己补天无望,自怨自叹,想要去红尘中经历一番的念头而来。
由此可见,这块大石有灵性,它的灵性在于知道自己“无材”,因为无材,所以埋怨自己,哀叹不已,因为有灵性所以知道感到惭愧。
这块大石虽有灵性,但又有粗蠢的一面,它粗蠢的一面在于不知道红尘中“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即便有人劝说也不肯听从,而是执意要去红尘中经历一番。
石头不经雕琢,不成美玉,而这块大石头同样如此,这块“蠢石”也是在经历了红尘一梦后,复归青埂峰,希望这段故事能让世人把玩一番,言辞诚恳,态度谦虚。石头的态度其实对应的是作者曹雪芹的态度。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曹雪芹实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
曹雪芹喜欢石头,且擅长画石头,他的朋友敦敏 曾在《题秦圃画石》诗中称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可见曹雪芹为人所称道的也是他的个性,像石头一般。
像石头一般的个性,又是怎样的个性?
在上文所引述的一段原文中,《红楼梦》里的这块石头多次自称自己“粗蠢”,而那一僧一道也毫不避讳地称这块石头为“蠢物”、“质蠢”,如果站在书外来看,这个“粗蠢”、“蠢物”多是曹雪芹自称,是自谦之语。
正如鲁迅所言,曹雪芹生于荣华富贵之家,终于零落潦倒之际,他这半生经历,确实很像石头。
普通的石头是丑陋的、粗笨的、不起眼的、无人珍视的,但经过雕琢的玉石则是美丽的、昂贵的、稀有的,而前面说了,玉石也是石头的一种,两相对比,我们会发现石头并不一定是“质蠢”之物,要紧的是我们是否懂得雕琢它,是否能发现石头的美。
除了用作欣赏珍藏和佩戴的玉石之外,石头还有另一种功用,比如太湖石,太湖石的美在于它可以作为一种摆设和点缀,尤其是用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但假若有一种石头,它既不是珍贵的玉石,也不是太湖石,那么它是否和被女娲弃在青埂峰上的那块石头一样,真的无用了呢?
非也。石头可以架桥铺路,石头可砌屋垒墙,石头甚至可以称为借以保护自己的武器。正如宝钗对探春等人说的那番话 “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第五十六回)”曹公的用意,大约在叹惋半生经历的同时,也有和宝钗这句话一样的感叹:天下没有不成器的人,既然想要成器,就得雕琢自己。
回到《石头记》篇首,字字句句都是曹公老泪:
短短三四百字,全是自谦之语。曹公当年经历抄家败家等事,未尝不后悔自己无光复家族之力,可惜悔之晚矣,他虽自称是借由《石头记》传扬闺阁中那些女子,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愧悔,“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这种哀伤和愧悔,大约就像《石头记》书名一样,既然回天无力,就只能像石头一样,沉默无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