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必读书——民国名流开具的书单

95 年前,一众文化、政治名流为当时的青年们开具了一份必读书单。今天的青、中、老年们不妨拿来看看,或许还有些借鉴之用。

本文由笔者根据 “《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青年爱读书十部资料汇编” 一书整理而成。整理者才疏学浅,且为一时习作,错误必然百出,恳请各位读者斧正。

一九二五年新年本刊之二大征求

Δ青年爱读书十部 Δ青年必读书十部

说明:

一青年爱读书十部是希望全国青年各将平时爱读的书,无论是那一种性质的或那一个方面只要是书便得,写出十部来填写入本报第七版所附卷内,剪寄北京琉璃厂小沙士园京报社副刊部收。如果举不到十部,则十部以内亦可,但希望不要出十部以外。一月二十五日截止,二月一日起在本刊上宣布征求结果。

二青年必读书十部是由本刊备卷投寄海内外名流学者,询问他们究竟今日的青年有那十部书是非读不可的。本刊记者耳目容有未周,热心学术诸君如有开列书单赐下者更所欢迎。二月五日截止,二月十起逐日在本刊上宣布征求结果。

这一为青年提供书目而提出的“两大征求”,由当时刚从晨报投奔京报的办报高手孙伏园一手炮制。也是《京报副刊》为创刊打出的第一炮。

这一炮还真打响了。

所谓“青年爱读书”不过是普通青年的投票选举,实为两大征求的前驱和探路石。

真正的重点是对国内学界领军和社会名流约稿的“青年必读书”。这一征求共收到各类名流学者七十八份答卷。

这样的事,当初或许做秀的成分颇多,但从今天看去也不得不说,是迄今为止最广泛的一次由重量级人物集体为中国青年人开书目的活动。

此事固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对今日没读过什么书又颇想找些书来读的人——倒也未必是青年人——却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报刊编者用统计方法将“青年爱读书”获选书目做了一个排序。

而这些“青年必读书”的所有答卷,全数在京报副刊做了原文刊登,还随附了一些孙伏园先生与这些学者交流的信件。

这样做,一则是一个简单统计不足以涵盖这样大的一题目;再则,众人想看的也必定是诸多名人的意见原文而非二次加工。感谢孙先生,如此一来为了今人留下了大量原始资料。

首先看这七十八份答卷的提供者,包括:胡适、周作人、鲁迅、梁启超、顾颉刚、马寅初、林语堂等大师级人物,时至今天还堪称如雷贯耳。

以及徐志摩、黎锦晖、汪精卫等虽然并非在学术上有巨大成就,却因为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影响力而同样在今日知名的人物。

当然,大多数名字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陌生了,不过也大都是当时驰名的学者和代表人物(例如太虚和尚)。

这些答卷人中有三位交了白卷,即没有给出任何一个书目,他们是:江绍原、鲁迅、俞平伯。

鲁迅先生没列出古今中外任何一本书的名字,倒是给了当时的中国青年一个忠告:“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如此说法当时便引起了一场笔仗。

其他人或多或少都给出了一些书名,大部分中规中矩选了十部。

搞笑的是徐志摩,先是洋洋洒洒几千字说什么“青年必读书”这一提法是不存在的,没有什么书是别人可以给指定给青年去必读的云云(用时髦点说法表述应该是:所谓青年必读书是个伪命题)。

可是之后偏偏又列出了整整十部书名。真是矫情的可以。

纵观七十八名答卷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居然只有一位女性——秦黄胤女士。

纵观所有“必读书”书目,文理亦是严重失调。七十八位投稿人,只有两位提到了理科书籍。

而且给出的不是具体的某一种或几种书,仅笼统的说:关于数学的书,如近世几何,微积分,大代数;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上刘作人提,不是周作人);和几何学(徐旭生提),估计也就是指这些学科领域的概论式读本而已。

其他,所有书目内容则全部划归“文科”范畴了。

另外,这些答卷人既然颇多名流学者,大多有著作流传,那么有没有提名自己写作的书呢?

还真有一位,且也仅此一位——张竞生,提名自己著的《美的人生观》。

七十五位提名人提名的书籍五花八门,要从一个普通求知者的身份给这些书分类还真难。

当年那些先生女士们大多图省事,一本书一般就写个书名,连著者都没有。

很多书原本是一本,但是可能由若干的说法。比如,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中的节选,却有人提名“小戴礼”,有人提名“学庸”,还有人提名“大学中庸”。

尤其是那些外文翻译的书籍,同体异名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有些翻译名在今天看来相差太远了(例如歌德翻译成贵推,浮士德翻译成发斯特),所以统计起来非常令人头大。

分类更是困难,本来那些类就是自己杜撰的,再加上很多书写的什么东西totally no idea,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在网上搜索,看看大致内容再归类,其中有些书都已经搜不到了,只好连蒙带猜。其间错误,拜求读者不吝指出。

人,从一个小婴儿长大成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获得的过程。智力、体力在自然发育中自然提高,知识、技能在常规学校教育中习得,成长中的人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强大。

从20出头到30岁,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在谋生的过程中,在与人交流合作的进程里,一个愣头青只要正常的适应社会就能获得经验、阅历的积累和提高。

30岁以后不会再有自然的成长,却又面临着必然的衰老。精力、体力都处在下降的前夕。换言之,从物理上讲,30岁后,一个人只能越来越衰弱。

如果不在精神上做适当的补充,每个年过30的人都只能够看到自己一天天持续的失去,而没有任何的获得。每一天自己都比前一天更弱小,直到油尽灯枯!

还是得学习啊,尽量去获得更多新的认知和经验。为其如此,每个年过30的水桶才能在桶里的水不停的漏出去的同时在往里补充一点。哪怕不够,也比直接见底好。

固然实践是学习的最好办法,但是资源、条件有限,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剩下的可行的方法,就是读书了。

读书,之前也读了很多年了。可到底读了多少书?

回顾笔者做学生的近20年时光,除了课本,还读了什么?不过是一些小说和少量的诗词,全部可以划归消遣的范畴。曾经拥有丰富的资源(校图书馆),可惜没有善加利用,浪费了大好时光。

后来再兴起读书的念头,是工作以后了。

有了工作,自己能够糊口,慢慢心态平和下来。另一方面也因为面对社会而开始对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兴趣,想弄清楚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后又能变成什么样子?……

因为自己不清楚,不明白,自然想去请教,抓不住一个活人可以问,那就只好去看书喽。

带着问题去读书,和为了往答题纸上写答案而读书确实不一样。后者恨不得这200页的书变成2页,怎么写这么多废话要我背呀?!前者则是在探求答案,总是想看到下一页是不是就能回答我的问题了?翻着翻着也就看完了。

终于模模糊糊明白了一丢丢,什么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翻开一本书发现几十几百年前的人早就想到了你今天在想的东西,而且陈述得更精辟更深邃更切中要害的时候,那种混合了畅快和神奇的感觉实在难于言表。

即便仍然是为了消遣读书,和过去也很不一样了。

过去看一本书如果四五百页,哪怕是很有意思的小说也觉得是个负担,现在看小说,已经不嫌其厚只嫌不够。一本厚厚的书一口气读完,既有征服感又有成就感,还为着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悲欢离合嗟叹--这就是阅读的快感吧。

其实,只是刚刚知道了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已。因为不知道,所以什么都想知道,可是世界太大了,书籍那么多,以前说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和今天比比,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罢了。

这是个问题,笔者不知道答案,只好去看读过书的人怎么说——去看别人开的书目。

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开过各种领域各式各样的书目。但适用性最广的,是那些最基础最一般化的书,每本书又应该是有相当分量的。

又因为,不同的人看待相同的问题结论可能迥异,所以在此采用民主的原则,收集很多人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共性,想来比只看一人手笔有帮助的多。

籍此考虑,笔者做了这一份“民国青年必读书目”的整理工作。

至于为什么做民国时期,而不做今天的,那是因为现在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学者、名流开这种书目啊。

闲言到此,我们来看看当年的书目吧。

这一部分应该是对今天的读者最具参考性的一部分了,因为当时人印象中的中国古代也就是现在人认为的中国古代。所指标的相同,都是回头看自己的前身。

需要说明一下,这些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有时候大概觉得中国的好书太多了,10本不够看的,所以就钻空子,把一些总集类的著作每种当作一本书来推荐,如下第一个表格。

其余部分按经史子集分类(类是本人分的,一定错误百出,请达人指正!)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当时正是学术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可是时人对当时国内著作的推荐却不算多,不过区区如下。

衮衮诸公,推荐自己谦虚,推荐别人也不大方啊。

外国古典作品被推荐的并不多,除了一本名人传,焦点就集中在柏拉图和圣经上:

外国近现代书籍在所有被推荐书籍中占了大部分,可谓时人眼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实在太多下面只好分类列举:

毕竟书单是开给青年的,青年首先面临的人生大事就是婚育问题,所以,要专门介绍些讲授灵与肉关系的书籍给年轻人。

作为青年,多数都还没有定型,因此尽量多了解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些书,提名者没有具体指出其书名、著者,而是特别指明是某一学科的概论、入门书籍,希望青年籍此去了解该学科。

这一类书籍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它们今人可以看到1925年的学者们认为青年应该了解哪些学科。

解历史才能够了解现在。对于青年人,现实社会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看起来又是那样的变换无常。而追本溯源,去探求今日现实的形成过程,则几乎可以算是一条捷径。

因此,历史对于人类特别的重要。在推荐书籍中,有许多都是中国或西方的通史、专门史。把它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类,看起来更合理一点。

有一位先生到真是省事,直接把“史(中国及东西洋)”当成一本书提出来。好在其他人都不像他那样,也好让一个历史修为几乎等于空白的读者也可以大致了解一个学习历史的脉络。参见如下:

看看当年的成年人认为青年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修养:

有好几位先生认为青年必读报刊,当然报刊(尤其是合订本)也可以算作广义的书:

您还可以下载 CSDN 旗下精品原创内容社区 GitChat App ,阅读更多 GitChat 专享技术内容哦。

3049 阅读

4231 阅读

807992 阅读

344391 阅读

88561 阅读

Android Audio

专栏

137 人学习

本专栏主要是博主在Audio学习和开发过程中的相关笔记,主要以分析源码调用流程为主,同时包含开发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过程分析。源码部分主要分析的是Android 11,有什么问题或者其他需求也可以评论或留言。在后续开发中也会对文章不断进行更新完善。

清流杂记

专栏

3 人学习

人生亦有梦,安能行叹复坐愁?

图书·阅读·摘录·批注

专栏

0 人学习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THE END
0.金瓶梅研究3.金瓶梅的重新认识:文图:赵毅丹·春晓《金瓶梅》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但它们在创作时间、作者身份、历史背景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有显著差异。以下是它们的比较: 1. 作品时间 * 《金瓶梅》:创作于明代,约成书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最早的版本是崇祯年间的《金瓶梅词话》。 https://www.meipian.cn/58x4ubpj
1.红楼说丛(1)世祖与董鄂妃事,是否即为《红楼梦》书中影事?尚属疑问。即使截然两事,然如此艳情,出帝王家,亦足使小说家有合并附会之机会……王氏索隐,亦尚有自成一说之价值;惟《红楼》一书,作者既自命为野史,则必依据本事,传信后世.…… 决非止为言情之作,…… 其中主要人物,未必即以小宛及秦淮诸妓当之也。况王氏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27/04/7707261_372544594.shtml
2.秦可卿野史(1)秦可卿野史(1) 秦可卿的闺房真香啊!秦可卿的灵台,纷纷寄入烟雨重楼。纷纷啊! 闺房写满花雨。闺房如洞窟上的仙子。闺房如石头记。 他乡的脂粉的香,他乡的太真乳的香,他乡的秦学士的香,他乡的赵飞燕的香,一阵阵的香气弥漫,楼台摇曳,脂粉飘香,郁郁葱葱的草木也香,将军的香,葫芦庙的香,大观园之外的枝丫的香,https://www.jianshu.com/p/a17e99e4a629
3.百年红楼辨真假——还《红楼梦》后四十回一个公道因此心下忖度着, 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 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 或有鸳鸯, 或有凤凰,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810/discussion/637172933/
4.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100卷)《武则天四大奇案》 《杨太真外传》 《长恨歌传》 《梅妃传》 《宋代宫廷秘史》 《李师师外传》 《林灵素传》 《南烬纪闻录》…… 《中国艳史大系》 《乾隆修妻》 《顺治出家》 《同治嫖院》 《武宗逸史》 《贵妃艳史》 《昭君艳史》《貂蝉艳史》 《昭阳艳史》 《洪宪宫闱艳史演义》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2722862_1110391495.html
5.程甲本《红楼梦》(第一回)柴立中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af063100102wdir.html
6.《红楼梦)系列:曹雪芹传(上)那么,曹雪芹活了多大岁数,他生于哪年,卒于哪年,《红楼梦》完成于何时?他的父母是谁,妻子叫什么,有后人吗?曹雪芹一生有些什么活动?对于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论或者说处于探索阶段。为什么?因为曹雪芹的在世时潦倒落魄,寂寂无名,又是罪人之后,所以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正史里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散见于野史笔记中的资料也少得可怜。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支离破碎的史 https://www.jianshu.com/p/1071ff9e6bb9
7.趣侃红楼232:马嵬怀古,杨妃一命魂归去,海棠春睡,湘云半生乐中悲据野史《杨太真外传》描写,杨贵妃领巾因风吹拂到贺怀智头帻上,让其沾染一身瑞龙脑香气。 “香”在这里是味觉上感知的杨贵妃的美。也是《马嵬怀古》的谜语之“眼”! 《马嵬怀古》简单说就是杨贵妃被缢死的时候脸上脂粉、汗渍的油光浸染在她的“埋香”之地。她虽没有尸身埋在马嵬驿,遗留的香渍味道却久久不散https://www.jianshu.com/p/cb94cec9cc54
8.荒谬至极——揭开《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的面纱内中曾有人下了大力气研究明清史,梳理明末清初的各种史料、笔记、野史,把明末清初前后一百年间稍有名气的文人来了个大排查,并据此排列出一个令人咋舌的“吴梅村+N”的所谓康熙年间《红楼梦》文人创作集团。为了验证其观点无比正确,不但在所谓《癸酉本》后28回情节里“再创作”(翻新),还对脂评本的前80回文本https://www.jianshu.com/p/24bbb2100587
9.思无邪对《《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的笔记(1)《红楼梦》之书,以雕砌之辞,叙风月之事,历为国人所喜。然其书可疑之点颇多,自乾嘉始,即有研究其深意者,至同光时已成显学,蔚然成风,再至民国初,蔡元培创“索隐派”,胡适之创“考证派”,成为后世“红学”研究之两大滥觞 “索隐派”认为此书之作,乃为影射明亡清兴,曹氏不过为一修订者,其作者于明末清初https://book.douban.com/people/maeda-keiji/annotation/25871598/
10.古代真实法律问题——卫大杀父妾,杀奴婢,伤幼弟,罪可至死来八卦[13楼] 网友:来八卦下真实法律问题 发表时间:2012-06-27 12:59:52 首先感谢作者的长篇回评,写长评,是因为对作者觉的是按“古代规矩来写”中这些“规矩”有不认同,真实的古代并非如此,就是说说这点而已。(武侠小说中官府存在是隐性的吧)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其实是想说明古代的真实法律问题,杀妾杀奴婢不是想当https://www.jjwxc.net/comment.php?novelid=1499168&commentid=78254
11.苏教版必修一红楼梦批注.pdf内容提供方:gcq的书屋 大小:915.1 KB 字数:约6.3千字 发布时间:2022-12-13发布于北京 浏览人气:59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苏教版必修一_红楼梦批注.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脂砚斋批注《 》 第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09/7003161143005022.shtm
12.红楼梦外传肉1一13贾政黛玉在线播放剧情介绍 《红楼梦外传肉1一13贾政黛玉》 该剧讲述了:‘哦是什么意思嘟嘟嘟手机里快速传来的忙音让陈楚的思绪一下乱了,烦躁的捋了捋头发,如果早知道会变成这样,他说什么也不会答应冯嫣然的提议,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分享影视 详情 https://www.57fx.com/weihu/2025/55484322/585487.html
13.红楼第九层初评第一回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自信〕。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https://www.jianshu.com/p/4c5fb474ae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