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年第一天,有热心网友建议笔者在新的一年不要攻击性太强,以免树大招风。其实并非笔者要咄咄逼人,而是事出有因,只因一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不遵守学术道德,他们至今仍无法证明曹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曹雪芹是曹寅之孙”,却强行伪造什么红学圣地,对《红楼梦》进行破坏。秉着真理是越辩越明的以及去伪存真的精神,笔者向他们发出约战乃正义之举!现在笔者公开《赖晓伟评点红楼梦》的部分手稿。笔者在点评《红楼梦》120回的同时,还写了包括《序》和《后记》等多篇文章。下面就是《后记》中一篇论证《红楼梦》作者为什么是爱新觉罗·弘暟的文章,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阻止一些人继续在公众场合胡言乱语,便达到了发布此文的目的。那么,笔者今后将公开更多《赖晓伟评点红楼梦》的内容。
后记·《红楼梦》作者爱新觉罗·弘暟
评点《红楼梦》的最难之处,就是书中的人物并非一对一关系,而是可能存在数个分身。清末民初红学大师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中就指出:“盖上下数百人中,不必——派定角色,或比此言彼,或数人合演一人,或一人分扮数人,或先演后半部再演前半部,或但用之此一场即不复问下一场。”由于我们不是其中的“个中人”,所以很难精准地判断出书中的人物影射清史上的那个谁,以及这是何人之事。我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真相。
比如说孝贤纯皇后到底是怎么死的?日后就可能存在很大的争议。如果秦可卿不存在分身,只影射孝贤纯皇后一人,那么事情就简单了。由于林黛玉和秦可卿都是孝贤纯皇后的化身。那么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和秦可卿的判词“有一美人悬梁自缢”互相印证,均明白无误地指出孝贤纯皇后是自缢而死的。
但是书中却又有大量的证据暗示林黛玉是溺死在水里的。比如说《曹娥碑》、《五美吟·西施》、“潇湘妃子”、“飞花逐水流”之句等等。《曹娥碑》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一事;《五美吟·西施》是指西施被越国装入皮袋沉江而死一事;“潇湘妃子”的典故则出自娥皇和女英跳入湘江殉情一事。不仅如此,甚至还有《清鉴辑览》《清朝野史大观》等佐证,证明孝贤纯皇后是溺死在德州的运河里。所以我结合相关史料,作出了一个最合乎逻辑的推断,认为孝贤纯皇后是溺水而死的,并认为秦可卿可能像元春一样存在分身。由于贾宝玉也扮演了太子胤礽的角色,那么秦可卿也理应扮演了太子妃的角色,由此推断“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是指太子妃自缢而死一事。
而关于《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一事?又是一件争议很大的事。
1921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的“曹雪芹自传说”“曹寅家世说”“曹著高续说”,今天被证实无一正确。从而宣告了胡适新红学(曹学)时代的落幕!
这是因为明义《绿烟琐窗集》:“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袁枚《随园诗话》:“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裕瑞《枣窗闲笔》:“闻袁简斋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书中所称大观园,盖假托此园耳。其先人曾为江宁织造。”均无一例外提到了江宁织造曹寅的随园。现在胡德平宣称后半句“随园说”是错误的,那么谁也无法保证前半句“先人为江宁织府说”就一定是正确的。至于敦诚《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夹进来的笺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赴织造之任”,原著上并没有,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整个曹学体系实际上已经崩盘。究其根源,曹学本身就是错误的。
实际上,《红楼梦》上有将近上百条脂批提到了曹雪芹。作者的信息早就明明白白地写在《红楼梦》的文本上,他根本就不是曹寅之孙,而是爱新觉罗的子孙。谁是《红楼梦》的作者?他必须符合以下几点:
一、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侧: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由于补天石是传国玺的化身,它是皇权的象征,所以除了距离帝位很近的皇家子孙才可自喻是补天石之外,曹寅子孙没有任何资格以补天石自喻。
二、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于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甲侧: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
由于贾府是皇家,所以贾府的家业实乃帝业。《红楼梦》作者因没能成为贾府帝业的继承者而流泪,无不说明作者是皇家子孙。
三、“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
脂批指出作者是王孙公子,他是王的子孙。据《仪礼·丧服》记载:“诸侯之子称公子。”在先秦,只有诸侯的儿子才可称为公子。并且从汉朝一直到唐朝,只有公卿的儿子才可称为公子。而曹寅不过是清廷的包衣奴才。在清朝,这是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奴仆群体。并且包衣奴才所生子女叫家生子,再生为二辈奴、三辈奴等,所以曹寅之孙根本就不配称王孙公子。
四、【庚辰评:此回将大家丧事详细剔尽,如见其气概,如闻其声音,丝毫不错,作者不负大家后裔。】
脂批“作者不负大家后裔。”再次无可辩驳地指明作者是皇家子孙。因为第十四回讲述的是秦可卿丧葬一事。既然贾府是皇家,那么“大家丧事”便是指“皇家丧事”。既然“大家”二字是指“皇家”,那么“大家后裔”便是指“皇家后裔”,所以作者必定是皇家的后裔!
五、【甲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并且弘暟的父亲胤祯是和雍正争夺帝位到最后的人,他曾经距离帝位很近,也恰恰就是民间传言“传位十四子”被雍正篡改成“传位于四子”的当事人。所以弘暟确实是补天石的候选者。另外,弘暟是在1746年四十岁时开始写《红楼梦》的,这一年龄段相对成熟。他逝世于1759年,也完全符合甲戌本完稿于1754年这一时间点。
除此之外,脂砚斋还指出作者是皇家之事的亲身经历者,如:“作者似曾在座。”“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况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祭宗祠在宁府,开夜宴在荣府,分叙不犯手,是作者胸有成竹处。”等等。在元春省亲这一回,脂砚斋甚至还毫不掩饰地说:“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指出《红楼梦》的作者就在元春省亲的现场。并且脂砚斋还指出作者:“画出内家风范。《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这里的“内家”就是指皇家。作者写出了宫闱之事,而这些恰恰是民间小说家写不出来的。
元春省亲,实际上隐写的是皇后在圆明园完工之后,游园一事。书中写道:“……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皇后出游,朝廷出兵设置关卡,街道上的闲杂人员被清空,并用布拦起来不让百姓窥视。所以像这种隐秘的皇后出游的大场面,外面的老百姓是看不到的,只有皇家内部才知晓。既然民间的小说家们见都没见过,又如何写得出来?又怎么可能惟妙惟肖地编出皇宫里面太后吃饭的场景:“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一整溜的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在旁边伺候。吃完饭,丫鬟们捧上第一道茶供就餐者漱口。盥手毕,丫鬟们又捧上第二道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而且,作者对紫禁城和圆明园的布局了如指掌。脂砚斋还披露了他和作者小时候在圆明园里游玩的经历。见第十七回,按书云:“……忽见贾珍走来,向他笑道:‘你还不出去,老爷就来了。’宝玉听了,带着奶娘小厮们,一溜烟就出园来。【庚侧:不肖子弟来看形容。余初看之,不觉怒焉,盖谓作者形容余幼年往事,因思彼亦自写其照,何独余哉?信笔书之,供诸大众同一发笑。】方转过弯,顶头贾政引众客来了,躲之不及,只得一边站了。”这条脂批是说,脂砚斋当时看到书上的描写很生气,以为作者是在挖苦他当年游圆明园时,躲避长辈的狼狈相。但转念一想,这种狼狈相又何尝是他一人,也是作者对他自己的写真呀。这条脂批披露了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是皇家子孙,才可经常出入禁苑。
甚至在第五十三回,作者还写出了爱新觉罗家族在除夕祭宗祠以及闹元宵的场景,诸如“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这种大场面,脂砚斋甚至用了“惊心动魄”的字眼。爱新觉罗家族不可能邀请外人参与他们的祭祖仪式,若不是其中的参与者,很难凭空编写出此等场景。再次证明《红楼梦》作者确确实实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所谓的“曹雪芹”不过是他为了逃避清廷追责的化名而已。并且弘暟的童年经历亦具备此条件,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胤祯西征之后,康熙将他的几个儿子时常带在身边抚养。所以弘暟有在紫禁城和圆明园的生活经历,对里面的情况很熟悉,如此方能写得出。
还有,《红楼梦》里的那个“傻大姐”其实是乾隆帝生母的浑名,甚至真名(李)金桂也豁然写在书上面。如此敏感之事,乾隆帝当然知道,甚至知道这个“曹雪芹”是谁,之所以没杀了他,必定是看在至亲的面子上。
本书,我只做了一个抛砖引玉之引。因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以让这本书更加完美。另外,《红楼梦》里还有大量的清宫秘史,有待大家继续破解。我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经过大家的去伪存真,《红楼梦》终将会露出它本来的面目。清史也终将被重新改写。《红楼梦》真正的作者也终将露出他的庐山真面目。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
清史要重新改写,孝庄下嫁的其实不是多尔衮,真相就在红楼梦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