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采風追影文化傳播】
Jumbo Heritage List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4134回:世界童话三大宝库,格林兄弟灰睡美人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德国俗称《格林童话》,它是德国格林兄弟出版的一部著名童话集,首版出版于1812年。全书共收录童话200余则。
《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此时,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德意志地区结构松散,无论是在国家还是民族上都缺乏统一性。1806年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皇帝拿破仑组成莱茵邦联,废除了神圣罗马帝国,亦激起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觉醒,大批知识分子投入民族解救的运动之中。但各公国和自由城市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了形成统一民族精神的障碍。
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他们在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同时,亦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传统领域,从搜集研究民间文艺入手,并借助于民歌民谣和童话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格林兄弟开始了对广泛流传于德意志民间、蕴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话和故事的搜集。
格林兄弟对民间流传的童话故事和古老传说的搜集开始于1806年,共历经数十年(1812年至1857年)。他们将当时民间的文学资料搜集起来,并合而为一。哥哥雅各布·格林是严谨的史家,负责故事的搜集;弟弟威廉·格林擅长写作,负责对搜集来的故事进行相应的改写。故事的搜集并非都通过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其中的大部分倒是经由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的讲述。
1812年第一版《格林童话》的第一卷出版,收录了86篇童话故事;第二卷于1814年出版,增加了70个故事。其后第二、三、四、五、六、七版亦分别于1819、1837、1840、1843、1850和1857年出版,收录的故事不断增加。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的第七版中共收录故事200则,加上宗教传说多达210则。其中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勇敢的小裁缝》、《不来梅的城市乐手》、《穿靴子的猫》等最为著名。
格林童话最初的用意是以童话的口吻来讲述一些故事给成年人听,但第一卷《格林童话》出版后,因为当中带有儿童不宜的内容而饱受争议,与“童话”精神相悖。文体措词亦欠优雅。为了符合大众希望能讲给小朋友听的愿望,以保证销售量及受欢迎的程度,格林兄弟在接下来的版本中进行了大范围的改写。
包括淡化或删除上述的描写和润色语言等。例如,修改《莴苣姑娘》里暗示长发公主怀孕的“告诉我,歌提尔婆婆,我的衣服怎么这么紧,都不合我身了”一句对白,将《白雪公主》与《糖果屋》中的生母改成继母。格林兄弟还调整了故事的选择,删除了不少诸如《蓝胡子》一类的儿童不宜阅读的故事。
格林童话的转变使其脱离了纯粹的民间故事,也影响了原有的民间故事的面貌,一些语言和修辞被纯净化。除此之外,格林兄弟也没有收录一些德国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其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也曾在夏尔·佩罗的故事集出现过的故事是法国故事而非德国故事。
除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外,格林兄弟还分别在1822年和1825年出版了《格林童话注释集》(Anmerkungsband)及《格林童话精华版》(Kleine Ausgabe),后者收录了50篇最有意义且最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
格林兄弟的这套童话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闻名,并且受到民众欢迎,因此与《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并列为“世界童话三大宝库”。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亦产生了影响。
对格林童话最早的汉译可以追溯到1903年周桂笙的《新庵谐译》。其中的第二卷至少收入了《三个小矮人》、《狼兄弟》、《狼与小羊》、《熊皮》、《狼羊复仇》和《乐师》等6则故事。其后的孙毓修、茅盾和郑振铎和其他众多学者均参与了格林童话的翻译。
1915年《玫瑰女》刊登在《空中语》上,译者俞锷(笔名江东老虬);1916年《白雪公主与七矮人》出版,刊登于第19期《妇女日报》上;1917年孙毓修译《红帽儿》出版;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魏以新翻译的《格林童话全集》,这是我国第一本格林童话全集。
日本小说作家桐生操,发表《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2》,以格林童话为创意来源的个人创作,但内容对于改编原作故事的声明较为模糊简略,且内容含有黄情爆力之成分,再透过网络上的流传,被冠上原版格林童话之名号,造成不少的风波。
我国大陆也出现模仿作品(例如《血淋淋的格林童话》),但其内容被认为与原著精神偏离甚大,只能算是格林童话的同人作品而并非初版作品或演绎本。湾台有《透视恐怖的格林童话》等号称“忠于原味”、实则“儿童不宜”的格林童话集。
格林童话中比较经典的故事有以下这些:
《灰姑娘》又音译作《仙杜丽拉》或《仙杜瑞拉》亦称作《辛蒂瑞拉》,是一本著名的童话。灰姑娘也是这一故事的女主角。该故事在世界各地流传广泛,亦拥有许多不同版本,各版本之间有时差别很大,其中以1697年《鹅妈妈的故事》和1812年《格林童话》中的版本最为人熟知。《灰姑娘》经久不衰,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流行文化,不仅“灰姑娘”成为新词,被用来比喻“未得到应有注意的人或事”等,且故事本身还不断为各类作品提供灵感与元素。
根据AT分类法,《灰姑娘》属于其中的第510A类故事。
唐朝段成式(803年至863年)在《酉阳杂俎》中写道:被后母虐待的叶限饲有一条金鱼,金鱼和叶限关系亲密,只在叶限每次走到池边时才浮上水面伸出头来。后来金鱼被后母所杀,叶限按天神的神示将鱼骨掘起,只要向鱼骨许愿就一定会实现,叶限因此得以最后穿着体面的衣裳偷偷参加了某个节日盛会。
当匆忙回家时,叶限落下了一只鞋子。岛国“陀汗”的国王获得了这只鞋子后,找出了叶限,并且娶她为妻。《叶限》有研究认为是童话故事《灰姑娘》的其中一个来源。《酉阳杂俎》于公元9世纪成书,早于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于1697年所写的《灰姑娘》(Cendrillon ou la petite pantoufle de verre)及格林兄弟于1812年所出版《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Aschenputtel)。
《灰姑娘》也可能是出自《鹅妈妈的故事》。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继姐。自从她的父亲过世之后,她便经常受到继母与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去做粗重的工作,经常弄得全身满是灰尘,因此被戏称为“灰姑娘”。
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但继母与两位姐姐却不让灰姑娘出席,还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伤心。这时,有一位仙女出现了,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仆人,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
灰姑娘很开心,赶快前往皇宫参加舞会。仙女在她出发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点,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灰姑娘答应了,她出席了舞会,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立即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很伤心,于是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灰姑娘的形象可以上溯到很早的时期。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Geographica》17,1.33)曾在公元前1世纪记叙了一位嫁到埃及的希腊少女洛多庇斯的故事,这被认为是《灰姑娘》故事的最早版本。洛多庇斯当时正在溪水边洗衣服,突然一只鹰飞过将她的鞋子攫去并让鞋子掉在了身在孟斐斯城的法老的脚下。法老随后要求国内所有的女子试穿这只鞋子,看看是否合脚,最后找到了洛多庇斯。法老爱上了洛多庇斯并娶她为妻。这个故事后来也见于克劳狄俄斯·埃利安(Claudius Aelianus)的(Various Historia)中。
在越南和朝鲜族都可以找到从叶限改编的故事,不过后半部分都加插了后母找到机会杀死灰姑娘,然后她变成其他动物后再成功复活,向后母家复仇的情节。例如〈阿甘和阿心〉(Tam Cam)或〈孔姬和葩姬〉。此外,中世纪的《一千零一夜》等许多作品中都有记叙类似的故事。
在欧洲,《灰姑娘》的最早版本名为《La Gatta Cenerentola》,也称《The Hearth Cat》,见于意大利童话采集者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1635年的《五日谈》一书中。这一版本为后来法国作家夏尔·佩罗和格林兄弟的版本奠定了基础。
《灰姑娘》最为流行的一个版本出自法国作家夏尔·佩罗。这个版本中新增了南瓜、仙女和水晶鞋。有人认为,原本的灰姑娘穿的是松鼠毛皮做的鞋,只是在后来在故事口头传播的过程中被误作是水晶做的,以致于水晶鞋的出现。
另一个著名的版本出自格林兄弟。这个版本中,帮助灰姑娘参加舞会的不是仙女而是母亲坟头的许愿树。同时,两个姐姐想要通过把脚削掉一小部分的方式让脚穿上鞋子,以欺骗过王子。两只小鸟提醒了王子,在故事的最后还把两个姐姐的眼珠啄掉。
在各版本中,对灰姑娘最后落下的鞋子的描述不尽相同。格林兄弟的版本中,鞋子是金子做的;夏尔·佩罗的版本中,灰姑娘穿的是玻璃鞋。
玻璃鞋的说法存有一些争议。据若干版本,当时灰姑娘的鞋其实不是verre(玻璃)的,而是vair(松鼠毛皮)做的。但两个单词的发音却恰好完全相同,因此有可能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vair被误当成了verre,并最终导致了1697年夏尔·佩罗的版本中“la pantoufle de verre”(玻璃鞋)的出现。
但玻璃鞋这一说法似乎也有其道理,因为苏格兰、加泰罗尼亚与爱尔兰岛的旧俗中常常有玻璃或晶体鞋子制成。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与李特雷(mile Littré)曾经建议采用松鼠毛皮vair的写法而非玻璃verre,但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因为从来都没有人使用松鼠毛皮制作鞋子,况且穿松鼠毛皮的鞋去参加舞会并不妥当。在十七世纪,夏尔·佩罗的时代,对一般人而言,玻璃是个很少见和珍贵的物质。况且,若要穿玻璃鞋子的话,鞋子的大小必定要与脚完全符合,更显见其特殊性。
灰姑娘的故事多次被改编进歌剧、芭蕾舞、音乐剧及电影等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单就电影而言,数十年间就有上百部情节参考或直接改编自《灰姑娘》故事的电影问世。几乎每一年都有至少一部这样的影片诞生和发行,使得《灰姑娘》成为拥有改编影片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
华特迪士尼公司先后以《仙履奇缘》之译名分别推出动画电影《仙履奇缘》、《仙履奇缘2:美梦成真》、《仙履奇缘3:时间魔法》以及真人版电影《仙履奇缘》。《灰姑娘》更于美国五十年代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成为百老汇音乐剧历史上影响最广、老幼咸宜的音乐剧,其后21世纪,更于亚洲巡演七个月。
1998年由安迪·坦纳特(Andy Tennant)导演的《情话童真》(Ever After),则删除以往灰姑娘故事中,过度梦幻童话及女性全然美貌取向等部分,重新诠释并赋予茱儿·芭莉摩饰演的灰姑娘女性意识及解决问题、自主成分。
格林兄弟的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如《白雪公主》、《睡美人》、《长发姑娘》、《灰姑娘》、《糖果屋》、《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儿》和《青蛙王子》等故事。
格林兄弟的父亲菲利普·威廉(Philip Wilhelm)在雅各布·格林11岁时去世,一家人随后搬到了城里的一间小房子里。两年后,格林兄弟的祖父也离开人世,家里只留下母亲艰难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有观点认为,这样的经历便是格林兄弟倾向于在故事中美化和原谅父亲,着重表现臭名昭著的邪恶继母等女恶人(如《灰姑娘》中的继母和继姐)的原因。不过,这一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兄弟俩只是“收集”民间故事,而不是故事的作者。
这样的经历可能也影响到了兄弟俩对故事的选择。譬如《十二兄弟》,其中就讲述了“一位”女孩与“几位”哥哥(与格林兄弟自己的家庭结构相像)之间是怎样消除隔阂的。
兄弟俩就读在卡塞尔的弗里德里希文科中学(Friedrichsgymnasium),后来同在马尔堡大学学习法律。在大学里,他们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教授的影响,产生了对从前事物的兴趣。20多岁时,他们开始了语言学与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格林定律和童话与民间故事集便是这些研究的成果。虽然格林兄弟的作品集后来变得脍炙人口,但本质上它们其实是兄弟俩语言学研究的副产品,而研究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1808年,雅各布被任命为威斯特法伦国王的图书管理员。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其第一卷童话,即《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他们从农民与乡下人那里收集故事,同时,也从其他文化和语言中已发布的作品(如夏尔·佩罗的)等其他来源收集。在合作过程中,雅各布侧重于研究工作,而威廉的工作较为细腻,是将收集来的内容变成童真风格的文学作品。他们对民俗学和朴素文学也感兴趣。1816年,雅各布成为卡塞尔的图书管理员,威廉也被聘用。1816年至1818年,他们出版了两卷德国传奇故事和一卷早期文学史。
后来,兄弟俩对更古老的语言和他们与德语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雅各布开始专门研究德语的历史以及结构。这些语言的关系在格林定律中得到了揭示。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1830年,兄弟俩搬至哥廷根,并都供职于哥廷根大学。雅各布从1830年起担任教授和首席图书管理员,威廉从1835年起担任教授。
在1837年,格林兄弟加入哥廷根大学中同为教授的五位同事,抗议汉诺威国王破坏宪法。他们一行人在德国逐渐出名,被称为“哥廷根七君子”(Die Gttinger Sieben)。但他们也因此被大学开除,包括雅各布在内的三人还被驱逐出境。雅各布在卡塞尔定居,离开了汉诺威国王的领地,威廉也跟随离去。他们在弟弟路德维希处落脚。不过,第二年,兄弟俩被普鲁士国王邀请前往柏林,并定居于此。
兄弟俩晚年都在致力于编纂词典《Deutsches Wrterbuch》,其第一卷于1854年发布。词典在格林兄弟逝世前未能全部完成,被后代人继续编纂。
约从1806年起,格林兄弟开始进行童话等民间故事的搜集。他们于1812年出版了自己第一卷《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也就是一般说的《格林童话》,收录了86则德国童话。加上1814年发布的第二卷,第一版《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共收录156则童话。格林兄弟逝世前一共出版了七版《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该书奠定了民间童话中引人入胜的“格林体”叙述方式,对19世纪以来的世界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玫瑰公主》(既格林版《睡公主》)、《不来梅的城市乐手》等,以其丰富的想像、美丽的幢憬、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启迪了孩子们的心扉。1816到1818年,他们又出版了两卷集《德国传说》,1835年出版了《德国神话》。
后来,《格林童话》作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如今已被译成各国文字多次出版,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宝。
在格林兄弟所生活的19世纪早期,神圣罗马帝国刚刚解体,而更为现代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又还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以奥地利帝国为首的39个中小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这些国家有许多是在拿破仑重组德国时刚刚建立的。当时影响德意志人民统一的重要因素便是语言。渴望形成一个德意志民族认同感是激励兄弟俩写作乃至一生的一个要素。
于德国以外国家的一般人而言,《Deutsches Wrterbuch》(德语词典)可能不是那么熟知。这部著作内容广博,共有33卷,重84公斤。至今其仍被认为是德语语源学的标准参考书。编纂工作开始于1838年,但直到格林兄弟去世,只有字母“A”到部分字母“F”的章节完成。直至1960年,编纂工作才被认为已经完成。
雅各布也因阐述格林定律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一定律和德国语言的发音变化有关,最先被丹麦语言学者拉斯姆斯·克里斯蒂安·拉斯克(Rasmus Christian Rask)观察到。
1975年,德国晸府为了纪念童话大师格林兄弟诞辰200周年,规划了一条童话大道(Deutsche Mrchenstrae),南起格林兄弟故乡哈瑙,经过格林兄弟居住的各个地方,以及其经典作品的发生地,蜿蜒向北约600公里,最后抵达著名《布莱梅乐队》故事的发生地布莱梅(Bremen)。
为纪念格林兄弟,柏林洪堡大学2009年启用的中心图书馆雅各布-威廉-格林中心以之命名。
《林中睡美人》通称《睡美人》,在《格林童话》中称《玫瑰公主》(德语:Dornrschen),是一则经典欧洲童话。这则童话拥有多个改编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作家夏尔·佩罗于1697年出版的《鹅妈妈的故事》中收录的版本,以及《格林童话》中的版本。不同版本的睡美人故事,传至世界各地,成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之一。
该故事是AT分类法中的第410类故事。
因为睡美人版本众多,以下仅叙述夏尔·佩罗版本和格林兄弟版本的内容。
睡美人是一个王后所诞下的孩子。王后非常高兴,邀请了人类和仙子族的各方好友前来盛宴。却没有邀请邪恶的仙子卡拉波斯。所以她就不请自来,以“公主会被纺织机的纺缍刺破手指而丧命”的诅咒作为礼物。幸而紫丁香仙子未献上祝福,她把坏仙子的毒咒缓解,使公主不会死掉。但公主仍会沉睡,直至有一个真心爱慕公主的人前来献上亲吻,公主才会醒过来。
于是,国王下令禁止使用纺缍。然而公主十五六岁那年正好在一座古塔中碰到了一个正在用纺锤纺线的老婆子,公主一挨着纺锤即倒在了地上。诅咒成真,公主一直在林中沉睡,四周的藤蔓荆条成为公主睡床的帘帐。
年复一年的过去,直至有一天,一个年轻的王子路过,兑现了仙子的祝福,把公主吻醒。城堡中的所有人都苏醒过来,继续做着原先没做完的事情。自始,王子公主就过着幸福的生活。
不过佩罗的版本并未就此结束。婚后公主生下了两个孩子,分别取名晨曦(Aurore)和日光(Jour)。王子的母后是个吃人的妖精,一次趁王子外出打仗,她便想把公主和两个孩子吃掉。但总管因不忍心而抗命,分别用羔羊和牝鹿蒙骗了母后。不过母后最终发现了真相,正当她准备将公主和孩子扔进放满癞蛤蟆和毒蛇的大木桶时,王子及时赶回。看到自己的行径被发现,母后自己气急败坏地投进了木桶,被毒蛇吃掉。其他人则幸福快乐地生活了下去。
虽然现今夏尔·佩罗的版本流传最广,但这一版本实际上改编自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收录于其《五日谈》中的故事《太阳、月亮和塔利娅》。不过佩罗对巴西耳的故事进行了大幅改写。
巴西耳的故事主要是写给王公贵族以及成人的。故事中,塔利娅(睡美人)的沉睡不是因为诅咒,而是预言;苏醒过来不是因为王子的亲吻,而是国王强暴了她,使她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其中一个吮吸了她的手指,将使她入睡的亚麻吸走;仇视她的亦不是国王的母亲,而是国王的妻子。
《睡美人》的起源还可以上溯到比这更早的中世纪小说《佩塞福雷传奇》(Perceforest)中。王子特洛伊勒斯(Troylus)与泽兰丁娜(Zellandine)相爱,而泽兰丁娜曾被女神忒弥斯(Themis)诅咒会在某一天沉入深睡,后来诅咒应验。特洛伊勒斯找到了泽兰丁娜并与之交合,使之怀孕。之后泽兰丁娜生下的婴儿吸出了她手指的亚麻。通过戒指泽兰丁娜得知了孩子的父亲是特洛伊勒斯,并最后嫁给了他。
在更古老的《沃尔松格传说》(Vlsunga saga)中也可以发现这则故事的影子。
Jumbo Huang Notes: The Brothers Grimm (die Brüder Grimm or die Gebrüder Grimm, German: (About this soundlisten)), Jacob Ludwig Karl Grimm (1785–1863) and Wilhelm Carl Grimm (1786–1859), were German academics, philologists, cultural researchers, lexicographers and authors who together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folklore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hey were among the first and best-known collectors of German and European folk tales, and popularized traditional oral tale types such as "Cinderella" ("Aschenputtel"), "The Frog Prince" ("Der Froschknig"), "The Goose-Girl" ("Die Gnsemagd"), "Hansel and Gretel" ("Hnsel und Gretel"), "Rapunzel", "Beauty and the Beast", "Little Red Riding Hood", "The Wolf and the Seven Young Goats", "Rumpelstiltskin" ("Rumpelstilzchen"), "Sleeping Beauty" ("Dornrschen"), and "Snow White" ("Schneewittchen"). Their classic collection, Children's and Household Tales (Kinder- und Hausmrchen), was published in two volumes—the first in 1812 and the second in 1815.
The brothers were born in the town of Hanau in Hesse-Cassel (now Germany) and spent most of their childhood in the nearby town of Steinau. Their father's death in 1796 impoverished the family and affected the brothers for many years after. They attended the University of Marburg where they began a lifelong dedication to researching the early history of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cluding German folktales. The rise of Romanticism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had revived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folk stories, which to the Grimms and their colleagues represented a pure form of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Brothers Grimm established a methodology for collecting and recording folk stories that became the basis for folklore studies. Between the first edition of 1812–1815 and the seventh (and final) edition of 1857, they revised their collection many times, so that it grew from 156 stories to more than 200. In addition to collecting and editing folk tales, the brothers compiled German legends. Individually, they published a large body of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scholarship. Together, in 1838, they began work on a massive historical German dictionary (Deutsches Wrterbuch) which, in their lifetimes, they completed only as far as the word Frucht ('fruit').
Grimms' Fairy Tale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Children's and Household Tales is a collection of fairy tales by the Grimm brothers or "Brothers Grimm", Jacob and Wilhelm, first published on 20 December 1812. The first edition contained 86 stories, and by the seventh edition in 1857, had 210 unique fairy tales.
Jacob and Wilhelm Grimm were two of eight children from their mother Dorothea (née Zimmer) and father Philipp Wilhelm Grimm. Philipp was a highly regarded district magistrate in Steinau, near Kassel. Jacob and Wilhelm were sent to school for a classical education once they were of age, while their father was working. They were very hard-working pupils throughout their education. They followed in their father’s footsteps and started to pursue a degree in law, and German history. However, in 1796, their father died at the age of 44 from pneumonia. This was a tragic time for the Grimms because the family lost all financial support and relied on their aunt,
Children’s and Household Tales, was to establish a name for themselves in the world. After publishing the first KHM in 1812, they published a second, augmented and re-edited, volume in 1815. In 1816 Volume I of the German Legends (German: Deutsche Sagen) was published, followed in 1818, Volume II. However, the book that established their international success was not any of their tales, but Jacob’s German Grammar in 1819. In 1825, the Brothers published their Kleine Ausgabe or "small edition", a selection of 50 tales designed for child readers. This children's version went through ten editions between 1825 and 1858.
第4135回:单恋丑小鸭安徒生,国王新衣冰雪女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