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未能免俗地复述她的荣耀:
年少成名,难掩锋芒。
旧金山芭蕾舞团(下称旧芭)首位华人首席,
200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
被《舞蹈》杂志授予终身成就奖,
两度荣获“旧金山市长艺术奖”。
对于终日奔波于练功房和舞台的舞者而言,
留下不朽的舞姿固然重要,
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同样难能可贵。
她不仅成功诠释了包括《天鹅湖》《吉赛尔》
《RAkU》《小美人鱼》在内的近百部作品,
还牵动着旧金山有关芭蕾生态的公共记忆。
在谭元元48岁生日之际,
她以《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告别相伴29年的旧芭。
“一个时代结束了。”
旧芭为她的成就官方“盖章”。
摄/史迎曦
谢幕
谭元元快步向前,跑到舞台的最前端。她敞开双臂,就像以往每一次谢幕时那样。接着,收回双手,轻放胸前。她微微颔首,微笑,目光轻扫观众席,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左边、右边、近处、远方,好像这样做便能定格观众的欢呼声。下一秒,她屈膝蹲至地面,将掌心贴合舞台,接着又珍视地轻拍两下。观众的呼唤声更大了,掌声连绵不绝。谭元元没有立刻站起,她再次将双手摆在胸前,定了定,随后伸展左臂以示谢意。她笑着,眼中噙泪。“一开始不想哭的,这是一件好事,但到后来,实在没办法控制住,很激动。”当谭元元在电话那头回忆她在旧芭的告别演出时,语气显得平静而松弛。
谭元元旧金山告别演出谢幕,舞台上洒满观众献上的鲜花
摄/赵昭
《玛格丽特与阿尔芒》改编自小仲马名著《茶花女》,讲述了巴黎女子玛格丽特与富家少爷阿尔芒的爱情悲剧。该剧由20世纪编舞大师弗雷德里克·阿什顿所作,首演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由一代巨星玛戈·芳婷与鲁道夫·努里耶夫共同演绎。整部作品中,最后的双人舞是两位主角情感的高度浓缩—玛格丽特意识到自己必须放弃阿尔芒,她奄奄一息。死亡或诀别在芭蕾舞剧中并不少见,诠释了近百个角色的谭元元已有丰富的经验。而当她全情投入到玛格丽特的生命里时,她感到自己正获得另一种重生。
然而,这场告别演出并非毫无遗憾。谭元元没能亲自选择告别剧目,一些观众认为这是旧芭巨大的失误,并为她喊话、请愿,希望可以为她办一场“合适的告别演出”。更有观众对她29年的奉献表达了不舍和感谢:“YY(谭元元的工作伙伴和熟悉她的观众如此称呼她)是旧金山的明星。她将一生奉献给芭蕾,同时成就了旧芭的声望。”
谭元元在旧金山的告别演出上,向观众致意 摄/杜雨晴
“有的观众看了我很多年的演出,有的观众因为我而让孩子学习芭蕾,还有人说:'不要离开。’这对舞者来说已是至高的荣耀。”谭元元说。
谭元元坦言,若可以选择,她想在告别演出那晚再跳一次《天鹅湖》二幕双人舞,再跳一次她挚爱的《雨后》以及独一无二的《RAkU》或《巴赫七曲》。不过,谭元元不排除日后再次登台的可能性。如今她依旧保持每周三到四次的基训。“只有练习后,思路才会清晰。”与此同时,她也明白,没有一位舞者可以永远活在舞台上。
归来
《天鹅湖》是谭元元出任苏芭艺术总监后,与演员们共同迎来的首演舞剧。此版《天鹅湖》源自加拿大皇家温尼伯芭蕾舞团,首演于1973年,迄今演出超过200场。自去年12月起,苏芭版《天鹅湖》已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上演。
“引入一部经典剧目,不仅能够令舞者在平日训练和舞台表演中体会古典芭蕾的传承,同时也是对自身演绎经验的累积和挑战。”谭元元曾跳过不下三个版本的《天鹅湖》。借由自身经验,她严格把关舞者的日常规范训练,同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以期尽可能地发挥不同舞者的优势和潜能。
谭元元指导苏州芭蕾舞团排练 图片提供/苏州芭蕾舞团
谭元元对巴兰钦情有独钟,1998年,入团不到三个月的她临危受命,在一夜之间记下了《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所有动作。“巴兰钦的节奏变换很快,考验舞蹈动作的灵活干净,同时也要求演员要对音乐有感觉。”
此次以艺术总监身份接洽巴兰钦基金会,令谭元元对舞台艺术有更多元的思考和体验。“巴兰钦基金会是很挑的——想要顺利引进,要走很多程序,比如要提供团里演出和练习的录像带。”今年6月9日,《小夜曲》诞生90周年纪念日,由苏州芭蕾舞团演出的年度新剧《小夜曲——春之祭》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谭元元透露,她还将借此机会邀请相关舞者、专家前往上戏,开展讲座和大师课。
回国不过数月,谭元元还在舞者与艺术总监的角色之间不断地自我调适。“做舞者真的很幸福,只需专注跳舞这一件事即可,艺术总监则需关照得更全面。我目前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所谓大,即发挥我艺术眼光及艺术理念的优势,将优秀的、合适的节目引进舞团或学校。并由此搭建一座桥,让国际前沿的大师尤其是编舞方面的大师,前来国内增进交流,也让国内优秀的作品与舞者有机会走出去。”
图片提供/苏州芭蕾舞团
这颗雄心的种子,在十年前或许更早就已埋在谭元元心中。2015年11月,在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扶持下,“谭元元国际芭蕾艺术工作室”(下称工作室)落地上海戏剧学院。首轮工作成果于次年10月落地。在全新落成的舞蹈中心主剧场中,芭蕾集锦《谭元元和她的朋友们》顺利上演。身为艺术总监,谭元元不仅召集了全球知名的舞者加入演出,还现场演绎了《天鹅湖》白天鹅双人舞、戏剧芭蕾《奥涅金》三幕双人舞以及现代舞《Bells》。此外,她还在上戏挑选了五位学生,由编舞家和上戏资深教师指导排练了原创舞剧《气》。此后,一系列演出、讲座、作品导赏、大师课、“芭蕾走进校园”工作坊等活动陆续展开。即便在疫情期间,几乎亦无中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彼时身为旧芭首席舞者的谭元元,一年内需演出上百场芭蕾舞剧。那些年,她每年在旧金山工作、生活九个月,除却前往其他国家和城市巡演,其余时间通常呆在中国。这般高强度的工作得以顺利进展,一方面取决于她身为舞者长期养成的克制与自律,另一方面源自她对舞者职业生涯的深刻认知——通常而言,舞者的黄金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35岁往后,体能衰退在所难免,除了少数绝代舞者,如卡拉·弗拉奇、玛戈·芳婷等年过五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绝大部分舞者的艺术生涯存在随时结束的可能。艺术总监、编舞、教学等工作,是热爱舞台的舞者延续其艺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摄/史迎曦
数年来,在工作室的推动下,谭元元推出了两本书——《我和芭蕾》与《足尖上的艺术——世界芭蕾名团巡礼》,前者为个人阶段性自传,后者则由其主编,组织撰文团队走访各个芭蕾名团,对部分艺术总监和主要演员进行采访。此外,由其组织、参演并担任艺术总监的“谭元元和她的朋友们”以舞蹈音乐剧场的方式,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优秀舞者与剧目,其中不乏本地原创作品。这不仅为国内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观赏体验。与此同时,针对公众的芭蕾美育导赏活动年复一年地有序展开,目前已涉及《天鹅湖》《奥赛罗》《吉赛尔》与《小美人鱼》等剧目。此外,在工作室成立之初,其目标还包括举办比赛、挖掘新人舞者、推动原创舞剧等不同形式的栏目活动。上述多元尝试是谭元元不断探索芭蕾这门艺术与公众、社会、城市乃至国家之间的联系。
“要成为芭蕾明星,需要一点执着。这么多年,我自己就是一根筋做一件事。人都是有惰性的,有时身体累得不行,这就需要强硬的意志力去支撑。”谭元元曾如此自述道。
五岁,在黑白电视屏幕里看到一代巨星加林娜·乌兰诺娃的《天鹅湖》,谭元元懵懂地爱上芭蕾。10岁,各执己见的父母决心靠一枚五分钱硬币决定眼前这个女孩的命运。15岁,这个曾因入学晚一年而偷偷自卑的女孩在赫尔辛基国际芭蕾舞比赛摘得银奖。次年,在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摘金,在日本名古屋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捧回尼金斯基奖。似乎从这时起,命运便眷顾着这个女孩。1995年,当日后成为旧芭排练总监的乔安娜·伯曼第一次看到谭元元跳《埃斯梅拉达》击鼓双人舞时,她说:“我们没有像她这样的舞者:难以置信的柔韧性,同时极富乐感和力量——这样的天赋,是全套的。”
不过,独属于少年的灵动总有时限,真正闪光的刀刃需时光磨砺。“我太热爱芭蕾事业了,它是我的生命。”谭元元说。幼年的爱是飘逸的白舞裙,少女的爱是完成高质量的大跳和有力的挥鞭转,成年的爱是第一次跳《吉赛尔》,35岁时的爱是在摇摇晃晃的十字路口遇上了《小美人鱼》,如今的爱是以己之力照亮更多同行人。最近,她有个心愿:让芭蕾舞剧《白蛇》国际巡演,让世界领略“中国派”芭蕾之美。
东方派
谭元元还记得芭蕾舞剧《白蛇》的萌芽:2020年,她与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一拍即合,决心将白蛇的故事搬上舞台。选取白蛇这一典故,源自其悠久的历史、颇高的国民知名度以及丰富的改编空间。每一种媒介——文字、影片、戏剧、游戏等都具备再创作的可能性,而芭蕾在这一典故的引用上尚属空白。两人当即决定,要做一部“在当代视角下的《白蛇》”。
然而,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旧金山市于是年3月6日晚下令:所有剧院闭馆,截至五月的演出悉数取消。10日后,练功房也关门了。谭元元随即抱走33双足尖鞋。“找到合适尺寸的鞋需要很长时间。我的制鞋师傅远在伦敦,下单后,要等11个月才可以拿到定制手工鞋。”接下来是漫长的线上时光。日常基训、会话、访谈都在小小的屏幕里传递。当时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次登台,要足足等待七个月,不是在旧金山,而是在《舞蹈风暴2》节目的舞台上。而当《白蛇》正式提上排演日程,已是2022年2月。
摄/史迎曦
《白蛇》主创团队阵容可谓强大。罗周任编剧,许忠任作曲,周可任导演,高广健任舞美设计,Edwaard Liang任编舞。由于疫情,包括主演在内的主创团队辗转墨尔本,大家同住在一栋房子里,日夜讨论具体的创作事宜。谭元元记得,当她第一次邀约与之合作过九次的Edwaard Liang时,他犹豫不决,“没有音乐,没有剧本,只有概念,叫我去干嘛?”5月,Liang答应参与其中,拿着仅有的两段音乐,一个上午便把主演的部分编完。抵达上海后,又花了将近十天的时间,完成了群舞的部分。在此期间,戏剧导演出身的周可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剧情衔接和表达上,“把故事讲得更清楚,把舞蹈烘托出来。”
在主创的通力合作下,《白蛇》初露雏形:在保留游湖借伞、断桥相会、端午惊变、水漫金山等经典桥段之外,其余部分,从剧情到当代视觉化的舞美效果均为新编。此版《白蛇》是一个臆想中的穿越故事:身处当代的妻子白素贞近来心生幻觉,总觉自己见到一位青衣女子。在丈夫许仙的陪同下,她前往就医。心理医生法海将其催眠,一段前尘往事因而掀开。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青蛇在剧中不再是相随的同伴,而更倾向于是白蛇心中的另一种投射——自由而不羁。“青蛇与白蛇其实同一人。”谭元元说。
2022年11月,《白蛇》首演于上海大剧院。这是上海大剧院继《浮生六记》《牡丹亭》之后的又一“东方舞台美学”力作。如今,回望初生的《白蛇》,谭元元坦言:“好作品需要靠时间用心打磨,如《天鹅湖》那样,只有经历不计其数的修改,才会越来越精致。《白蛇》也是如此,目前正打磨它的2.0版本。”
谭元元将打磨《白蛇》的过程,视为探索中国当代原创芭蕾的实验场与新可能。“我们向来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与传说,它们能作为芭蕾的底本。如今,是时候去弘扬'中国派’芭蕾了。其实,在那些具备东方气韵的作品里它早就存在。芭蕾艺术中,我们得融入东方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