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作者司汤达开创“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翻译家罗新璋表示:该版《红与黑》是罗译本最可靠的版本。
《红与黑》 [法]司汤达著 罗新璋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年11月版
罗新璋:果麦版《红与黑》是罗译本最可靠的文字版
老一辈的翻译家对待稿子的认真程度让人敬佩。此版《红与黑》的译者是中国社科院著名翻译家罗新璋先生,他寄给编辑的译稿在已出版过的情况下任然经历了十几次修改,在新书出版前又亲自通篇修订了一次样书内文。
他在看到新出版的《红与黑》之后非常开心,表示:果麦版《红与黑》是罗译本最可靠的文字版。编辑在内容的整理上也非常认真,并有创意。如文中女主人公玛蒂尔特写给男主人公于连的信,按照文中所说分为八行,此为国内各版首创,足见用心。全书的编排方式也让阅读体验更加顺畅。
罗新璋,浙江上虞人,社会科学院著名翻译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63年起先后在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傅雷、杨绛等老一辈翻译家均是他的良师益友。他所译《红与黑》译本被公认为重译外国文学名著的优秀之作。
《红与黑》曾获习主席推荐
《红与黑》的主人翁于连英俊非凡又聪慧过人,他出身低微却野心勃勃,一心想冲上战场建功立业,显赫扬名。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他,在第一帝国覆灭后只能选择当教士以提升社会地位。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
《红与黑》打破了学院古典主义因循守旧、向中世纪和古希腊古罗马取材的清规戒律,把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引入小说,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并创了先河。司汤达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世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习近平在法国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表示,读到包括司汤达在内的法国作家著作,让他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红与黑》是他在一位乡村教师那里发现的好书,让他喜出望外,手不释卷。
《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并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曾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是海明威的必读书
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也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它被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为必读书,还是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
《外国文学史》评论称,《红与黑》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