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描写的是主人公于连.索来尔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一一“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
法国作家纪德说:“《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自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作者简介:
他的父亲守旧,仇视革命。他的母亲是意大利血统,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他憎恨父亲的冷酷和贪财,父子间一直不和。七岁时母亲去世,司汤达的童年变得惨淡无光。从此,形同孤儿的司汤达一直就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他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司汤达在这里受到启蒙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熏陶。
然而在当时《红与黑》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司汤达的生活随之陷入了困窘,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就在这一时期,他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勃吕拉传》等。《巴马修道院》是通过司汤达口述创作的,仅用了52天的时间。这也是司汤达生前唯一一部受人称赞的作品。
米兰人享利.贝尔长眠于此,
生活过,
写作过,
恋爱过。
一、少年野心家的于连
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金钱、利益、名声、地位,我们不停追逐一切的驱动力,就是内心深处那不愿让外人知晓的欲望!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欲望的纠缠。它是与生俱来的存在,总是与人形影不离。
由于司汤达奇丑无比,一生为情所困,得不到爱情。虽能跟随拿破仑转战战场,但还是碌碌无为,在军政一无所成。
就塑造于连是个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做梦都能跻身上流社会,能让女人一见倾心的男子。诸如瑞那夫人和夫人的贴身女仆都爱他,候爵家眼高于顶的玛蒂尔德也爱他。
“于连,木匠的儿子。他约十八九岁,长得文弱清秀,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睛。”
1.以征服德瑞拉夫人为起点,开启了自己的奋斗之路。
于连去了市长家,当一个家庭教师。
“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取笑我当家庭教师的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从一开始于连对瑞那夫人目的就不单纯。
于连迫切地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征服这个他又爱又恨的贵族阶级。
于连对瑞那夫人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他那样贫穷,能够得到这么高贵,这么美丽的夫人,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由于瑞那和于连有情人的关系,为了让于连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
“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迎驾期间,于连作为陪祭教士参加瞻拜圣骸典礼。”
这一次典礼的参加,让他暗下决心“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人羡慕的境界”。
于连和瑞那夫人情史被人识破。瑞那夫人只好出钱让于连进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两人和睦分手。
2.靠大人物们才有前途。
在神学院里,在321个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平庸了青年,因此于连会自信对自己说:
“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
于连做梦都想早生几十年,这样就可以在拿破仑的军队中,靠战功得到显赫的军衔,改变自己低微的出身一一木匠的儿子。
而司汤达本人,却真的在拿破仑手下效力,1812年,他还追随拿破仑远征俄国。司汤达曾随拿破仑转战欧洲大陆。拿破仑帝国覆灭后,他看到自己在复辟王朝中前途无望,就脱下戎装去了米兰,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重视于连的彼拉神父介绍于连为木尔候爵的秘书。
成如彼拉神父跟他说的:
“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玛蒂尔德的求爱,极大地满足了于连的虚荣心。
“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
二、走上人生巅峰之时,却又断送在断头台上。
在1828年初的一天,法国的《法庭公报》连续刊登了一桩正在审理的刑事案件。这桩案件说的是马掌匠的儿子安托万.贝尔德因身体瘦弱不适合体力劳动,而被村上头面人物设法帮助进入教会。当地的本堂神父收留了他,教他学文化,后因患病中断学习。经一位神父介绍,他给米肖先生的儿子做家庭教师,和米肖夫人发生了恋情,因而被米肖先生扫地出门。此后,他就再也没有找到工作。他便把自己的厄运归罪于米肖夫妇,在一个星期天,他潜入教堂,向米肖夫人和自己连开两枪,两人都倒在血泊中。
这桩案件就是于连和瑞那夫人恩恩怨怨的原型。
1.于连被授予贵族称号。
玛蒂尔德发现自己怀孕了,他写信告诉父亲,让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候爵迫于女儿的压力下,不得不赐予于连贵族的姓氏,并且提拔他当上骑兵中尉。
当了两天的中尉,开始得意忘形的盘算:
“在三十岁上,就能做到司令,那么到二十三岁,就应该在中尉以上。”
2.梦破。
就在于连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候爵收到了瑞那夫人的来信,指控于连是“一个色诱贵妇来获得名利的无耻之徒。”
知道真相的于连恼羞成怒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发两枪。于连被逮捕了。
入狱后,意识到野心被破灭,一心求死。
3.最后时光与瑞那夫人相处。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张爱玲
于连的白玫瑰是玛蒂尔德,她是明月光,瑞那夫人就是于连心口上的朱砂痣。
于连在临死前与瑞那夫人冰释前嫌,重新获得那种毫无防备、无比亲密的幸福感,这个情节的构思就要追溯到司汤达的童年经历。
司汤达七岁时丧母,被严厉的父亲和姨妈扶养长大,这很容易联想到于连也是类似的情况。司汤达从小对母亲就有近乎情欲的强烈爱慕,他在自传《亨利.勃吕拉》中写到幼时回忆:
“我爱我的母亲,……我要在我的母亲身上到处亲吻,……她也热爱我,并且不断吻我。我又回过来那样热情地吻她,她有时竟不得不跑开。我憎恨我的父亲,当他走进来打断我们亲吻的时候。”
司汤达畸形的恋母情结,正好解释为什么于连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又重新将全部爱情转移到30多岁的瑞那夫人身上,反而对更加年轻貌美、更加地位显赫的玛蒂尔德小姐冷淡下来。
三、靠自己的实力一一“潜力股”,还是靠女人上位一一“野心家”。
《红与黑》甫一问世,批判于连靠女人上位的恶评,就从没有消停过。
当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他的确因为女人获得成功。真的如瑞那夫人举报信那样:“是一个色诱贵妇来获得名利的无耻之徒”吗?
当我们梳理于连的人生轨迹,会发现,与其说他是靠女人上位,不如说是靠男人上位。因为他晋升的关键节点,实际上都是来自有权势的男人们。
1.成为家庭教师是恩师谢朗神父的推荐。
2.成为神学院学生,虽有瑞那夫人帮助,但门路是恩师谢朗神甫找的。
3.成为侯爵的秘书,是彼拉神甫的引荐。而侯爵视他为得力助手,晚辈和朋友。
这些全靠有过目不忘的能将拉丁文《圣经》倒背如流;在神学院的学习中,门门课第一,还破例成为助教;为侯爵向国外送密信。
于连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一一
“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