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写作 · 教育 · 思想 · 文艺
感受语文之美 , 播撒读写菌芝
▶图:书店中各种版本的简爱
1.
名著并非都是好的
还要是看谁翻译的
看上面的这幅图,是不是大吃一惊?
这是书店中各种版本的《简爱》,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价格,却有相同的书名。
多数购书者,都不会关注译者,只是比较价格,看看封面,就随意买上一本。殊不知买的可能是以假乱真的“鱼目”。
将外国作品译作中文,过去有许多翻译家,比如郑振铎、朱生豪、冰心、傅雷等,既有外文知识,又有中文功底,他们的译本,优雅生动,堪称典范。
但是,近几年很多出版社的译本,有的是请汉语还说不顺溜的学生们翻译的,佶屈聱牙。
比如中学生必读书《简·爱》,就有吴钧燮、宋兆霖、 江红、李文琦、萧汀、 黄源深、陈小眉、李霁野等十多个译本、多家出版社的不同版本,其中质量差距,可谓云泥之别。
2.
不好的译本
是怎样译成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版本?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出版社钻到钱眼里去了。
出版外国名著,主要成本就是翻译的费用。为节省成本,出版商不愿选那些名家的译本,而是请在校外文系的大学生来翻译。
这些学生,英文水平多在四六级之间,中文没有级别,但读写菌根据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水平判断,大约不会强到哪里去。
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百度译本、谷歌译本”,也就是直接用翻译软件译名著;更有甚者,有很多版本不是从外文翻译来的,而是对着中文进行“二次翻译”来的。
比如被誉为“中国最牛翻译”的宋某芬小姐。她一个人就翻译过几十种外国文学名著,这些名著的原文涉及英、法、俄、日、西、意等多种语言,她居然一个人包办了某出版社各种语种的名著系列!
她是肿么做到的呢?很简单,到网上买来朱生豪、傅雷们的译本,简单地改几个字,比如把《百年孤独》第一句““许多年之后”改成“很多年过去了”,就成了宋氏译本!
这特么算什么翻译!
3.
读不好的译本
就像喝了假酒
木心说:翻译是对原著的杀害。更何况是蹩脚的翻译。
读不好的译本,就像喝了假酒,味道似乎和真酒差不多,但却是化学原料勾兑的,对身体有害;又如同吃了假药,本想治病,谁料到反而害了身体。
比如,纪伯伦的散文诗,早就有冰心的译本,但最近有家出版社,却请了另一名“翻译”,我们随便拿出一句,将两者的译文做个简单对比。
某译本:“哀愁刻划在你们身上的伤痕愈深,你们就能容纳愈多的快乐。难道不是曾经锻炼于陶工炉火的杯盏,如今斟满你们的葡萄美酒?难道不是曾经被利刃镂空的树木,如今成为抚慰你们心灵的鲁特琴?”
冰心译本:“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欢乐。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哪曾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坯子吗?那感悦你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受尖刀挖刻的木管吗?”
你看看,冰心先生翻译得多么流畅!某译本呢?故意将“越深”改成“愈深”,故意将下面两句话的顺序颠倒,却把纪伯伦的原意弄错了!
这个版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都有这样的错讹。
4.
如何选择好译本
砖家和老师推荐名著时,往往只推荐书名,不推荐版本。家长和学生不清楚其中猫腻,购买时只对比价格,一不小心就买了不好的版本,浪费金钱事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为可惜。
读外国作品,必须要认真选择翻译版本。比如要读莎士比亚,木心就认为“中译莎本,我以为最好的是朱生豪”;读巴尔扎克,那你最好选择傅雷的译本。
选书的时候,一看译者,二看出版社。当然,如果您英文法文都懂,读原版更好!呵呵。
下面是读写菌根据网络资源整理出的最佳译本(只选择了中学生常读书目),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