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葛丽泰·嘉宝的《茶花女》结尾有另一个版本吗

电影《茶花女》(1936)美国DVD版封套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1905-1990)在《茶花女Camille》(1936)中的表演被公认为是她的职业最佳,这部电影也为她带来了第二次奥斯卡影后提名。

但在本片的拍摄阶段,米高梅的制片人、葛丽泰·嘉宝在好莱坞的恩人之一 欧文·萨尔伯格Irving Thalberg(1899-1936)意外死亡,让全好莱坞都陷入了震惊与悲伤之中。

葛丽泰·嘉宝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茶花女》这部戏是葛丽泰·嘉宝等待了十年,终于得到了一个她渴求的角色玛格丽特。“女王”在哭,但葛丽泰·嘉宝在笑。

葛丽泰·嘉宝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葛丽泰·嘉宝版本的玛格丽特定义了小仲马不朽的经典,但幸运的是,这个注入其灵魂的角色,并没成为葛丽泰·嘉宝自己人生的缩影。

她成功地将自我的特质与角色融为一体形神兼备地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交际花形象,堪称是一个伟大的表演,也是电影历史画廊中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葛丽泰·嘉宝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在拍摄了《安娜·克莉丝蒂Anna Christie》(1930)、《魔女玛塔Mata Hari》(1931)、《瑞典女王/琼宫恨史Queen Christina》(1933)、《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1935)等片后,1935年的葛丽泰·嘉宝,已经闯荡好莱坞十年,明星的声誉正如日中天,但是在细腻的导演乔治·库克George Cukor(1899-1983)看来,葛丽泰·嘉宝并没有获得属于演员的快乐。

电影《茶花女》(1936)宣传照,葛丽泰·嘉宝

米高梅放大了葛丽泰·嘉宝的沉静与避世,但动机却是为了打造她特有的神秘气质。

而在米高梅奢华明星方阵的背后,是近乎严苛与教条的拍片安排,并不是想演什么,就可以演什么。

电影《茶花女》(1936)片场内,左站着为导演乔治·库克、右一为罗伯特·泰勒、右二为葛丽泰·嘉宝

当时米高梅有两个计划,一个是这部《茶花女》,另部是战争史诗《征服/洪荒妖女Conquest》(1937),讲述名为玛丽亚·瓦雷斯卡的传奇故事(她是拿破仑的妻子),从票房上说,后者更有优势,米高梅非常希望葛丽泰·嘉宝能够出演玛丽亚,但葛丽泰·嘉宝却更想演玛格丽特。

这时,无论哪部成形都会担任导演的乔治·库克可以做出决定,乔治·库克没有败坏他善于判断女性戏路的好名声,果断地提出《茶花女》才是最适合葛丽泰·嘉宝的(不过之后,葛丽泰·嘉宝还是按照合约拍摄了玛丽亚的故事)。

电影《茶花女》(1936)片场内,导演乔治·库克和葛丽泰·嘉宝讨论剧情

在电影世界,演员与明星这两个身份的关系非常微妙,对于很多汲汲名利的人来说,演员或许只是成为明星的捷径,然而对于真正伟大的电影演员,明星往往是她并不想要的副产品。

她们是如此的光彩照人,使人们要么盲目地推崇——即便她可能表现得并不出色,要么使人忽视了她的才华——即便她的表演同样无与伦比。

葛丽泰·嘉宝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对于葛丽泰·嘉宝,至少美国的电影学院从来不曾“承认”她的表演。

然而幸运的是,电影如此开放,我们能够得到无数旁观者的证言,它让我们看到了奖项以外的东西。

更加幸运的是,葛丽泰·嘉宝没有成为另一个玛格丽特,被她选择的生活压垮,她能够远离人群、抹去光晕,成为一朵孤高的茶花。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不过她的“消失”,对于很多观众与影迷,无疑是巨大的不幸。

这个葛丽泰·嘉宝倾心演绎的角色,到底成色如何,且先听听乔治·库克的“证言”,“她即便是静止状态,也能展现出非凡的运动感”。

可惜的是,演员的表演是一种感受与体验的美学,它很难用文字来描绘,我们可以看她的神情、动作,我们可以聆听她的言语与声音,但最好的笔恐怕也无法传递一次成功的表演。

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但是有一件事,是笔可以达成的。有时候,表演确实是灵光一现,但真正了解这个行当就会知道,它在更多时候,是反复地打磨与排演的成果。

在这部戏之前,葛丽泰·嘉宝的很多角色是不得不演,因此她也把自己变成流水线的工具,只求功能性、不求创造力,她不思不想,要走便走、要笑就笑。

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但对于《茶花女》,她却投注了大量的心力。我们以为玛格丽特的一颦一笑不过是她魅力的自然流露,但唯有导演乔治·库克知道,她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动作,都花费了大量时间,琢磨、推敲。

开端有场戏,玛格丽特走在剧院的人群中,身后是亚芒在跟随,乔治·库克觉得葛丽泰·嘉宝应该走得慢些,但葛丽泰·嘉宝却走得很快。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直到她突然停下,乔治·库克才意识到,她的快速不是为了躲避亚芒,而是为了躲避整个剧院里,无数偷腥渔色的目光,这个速率,是角色内心活动的流露。

除了节奏,每一个场面调度,都是演员表现创造力的机会。

葛丽泰·嘉宝和莱昂纳尔·巴里摩尔Lionel Barrymore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当然,她得理解导演的走位要求,这毕竟不是舞台。有一场玛格丽特与亚芒之父交涉的戏,她被要求离开亚芒,老派绅士并不咄咄逼人,而是陈说利害,玛格丽特一直在动。

这一次,她是在回避交谈,对话越是深入,她就越发感到老父的话是有道理的,但她的爱情在反抗,她一度被逼迫到一个促狭的空间,躺椅占据前景、老父“铺满”了镜头的右侧。

电影《茶花女》(1936)剧照,葛丽泰·嘉宝和莱昂纳尔·巴里摩尔Lionel Barrymore

她一手紧抓手帕,另一只手不断地摩挲着躺椅的边沿,之后她又来到桌边,双手放在上面,不断颤抖,她终于下定决心与亚芒分手,虚弱地差点瘫在地上。

她用双手攀住桌子的边缘,抬眼看着鏡头,两眼噙着泪。

这场戏的大部分运动与肢体语言在初排时并不存在,乔治·库克惊叹于葛丽泰·嘉宝对这些细节的发挥,不断调整着走位与镜头组合。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事后葛丽泰·嘉宝告诉他,她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着各种画面,是它们告诉她该怎么做!葛丽泰·嘉宝对玛格丽特是如此投入,以至于在关机之后,她甚至有点怅然,觉得自己还有大量的戏剧能量,没有施展。

另外,作为米高梅的老板路易斯·B·梅耶Louis B. Mayer(1884-1957)十分器重的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1911-1969),首次安排这位英俊小生搭载当时的“顶流”葛丽泰·嘉宝,出演《茶花女》中的青年亚芒。

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罗伯特·泰勒将亚芒为爱的执着和在爱情中的嫉妒以及自己的无力感演得活灵活现,虽然在财力上没办法和伯爵比拼,但是还是为了所爱的人去努力,在赌场上赢下对手,在决斗中赢下对手,虽然放逐的日子中还爱着那个人,但是忍住不愿相见。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他满腔深情与冲动,他热烈、嫉妒,他那么孩子气,他赌气走到墙角去,他板着脸生气离开,他扔掉花儿沉默一路,他为一丁点与男爵擦边的事情敏感,他为她而来,为她而赌。可他看到她第一次对他笑时,多么多么激动,激动得想立刻飞到她的身边给她讲最动人的情话。

电影《茶花女》(1936)剧照,罗伯特·泰勒

因为年少的时候都想证明自己,你抛弃了我,我就放弃你,不愿让你看到我的那一丝丝痛苦。这让眉眼如画的罗伯特·泰勒,较为本色地出演了这么一个单纯可爱的青年角色,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那时的罗伯特·泰勒才25岁,而葛丽泰·嘉宝已经31岁。在经纪人的“指引”下,1936年,罗伯特·泰勒刚刚开始与比他大的女明星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1907-1990)谈恋爱,那时一心只想挣钱“证明”给自己的母亲看。

而就在拍摄《茶花女》期间,31岁的葛丽泰·嘉宝最终结束了10年前开始的与男演员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1897-1936)来来回回的爱情。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在葛丽泰·嘉宝初涉好莱坞的日子里,约翰·吉尔伯特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教她明星做派、社交应酬、应对老板。他无数次地求婚,她无数次地同意却又在最后一刻反悔。

1935年,导演乔治·库克在好莱坞的家刚刚重新装潢,并成为好莱坞同性恋者的聚会场所。也就在拍摄《茶花女》时,已经37岁的乔治·库克,其同性恋身份已经是好莱坞公开的秘密。作为他的好友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907-2003)十分支持他“出柜”。

电影《茶花女》(1936)片场内,导演乔治·库克(右)和罗伯特·泰勒

据说,乔治·库克在拍摄现场十分“照顾”罗伯特·泰勒,毕竟那时的罗伯特·泰勒还算一个准新人,但罗伯特·泰勒总是拍完戏就迅速离开摄影棚,留下乔治·库克和葛丽泰·嘉宝,当时老板路易斯·B·梅耶听到手下的汇报,只是哈哈大笑。

不过,有兴趣的观众回过头再看看《茶花女》中罗伯特·泰勒,的确是导演给与了他不少的漂亮的镜头。

电影《茶花女》(1936)宣传照,罗伯特·泰勒——作为一部大女主的戏,导演在影像中还真是给了不少镜头他

在乔治·库克晚年的一次采访中,他曾经对记者说,如今的美国电影业已经无法拍摄真正的时代剧了。

这里的时代剧,并不包括以场面、动作、战争为主要卖点的古装史诗或战争片。而是像《茶花女》这样反应时代生活风貌、浓缩个体情感的作品(不过这一传统,在古老的英格兰依然保存相对完好)。

电影《茶花女》(1936)片场内,导演乔治·库克(右)在给葛丽泰·嘉宝和丽诺尔·乌尔里克Lenore Ulric(左)说戏

时代剧之所以在1930年代到二战结束前,风行好莱坞,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因素”。

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片场必须找到最具观众吸引力的题材,而经典文学就是其中的一大宝藏,加上当时大量欧洲文化人涌入美国,既为这种改编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扩展它的需求提供了基础。

1937年,电影《茶花女》(1936)中文版海报就在上海登陆,那时的上海也公开放映不少好莱坞电影

从制作角度,那些价格昂贵的服装布景,那些靓丽的男女明星,也需要一个类型放大自身的魅力指数,而且这些影片还不会像战争史诗那样铺张过度。

乔治·库克正是从这股风潮中崛起,逐渐成为一个风格细腻、善于把握与改良时代风貌、对指导女性角色独具慧眼的时代剧大导的。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但或许也是因为乔治·库克的专长过于突出,他反而不像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1896-1977)等更典型的片场导演那样,具有制作力的弹性。在时代剧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渐被好莱坞主流制作遗忘之后,乔治·库克自己的创作生涯也陷入了低潮。

由于片场并非基于什么文化传统的理由,才去拍摄文学名著,因此,他们对市场与观众反响的考量远胜原著,足以导致面目全非的删改在好莱坞的制片经理那里,从来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如果认真观看1939年,塞缪尔·戈尔德温Samuel Goldwyn(1879-1974)制片、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1902-1981)导演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1939),它与原著的神采相比,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堪称拙劣改编的典型。

很多时候,都是原著去配合影片片场的拍摄条件。乔治·库克在之前执导《男人世界Manhattan Melodrama》(1934)时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跟艺术指导塞德里克·吉本森Cedric Gibbons(1893-1960)弄得很不偷快对方并不慝意按照需要来调整光线与布景,而是遵循所谓的好莱坞传统(这样比较方便而且熟悉)。

电影《茶花女》(1936)片场内

但反过来,任何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在视觉化的过程中,不做出改变又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创作者既要对原著的精华有深刻或独到的认识,又要懂得如何正确的取舍与改造。

如果说乔治·库克的时代剧称得上艺术创作,那么他对原著的调整,就是体现其功力的方面。

电影《茶花女》(1936)宣传照,葛丽泰·嘉宝

小说原著篇幅不大,使用了插叙、倒叙,采用的则是第一人称叙述,但电影版的主角只可能是葛丽泰·嘉宝,所以乔治·库克肯定要抛弃第一人称,而且也不需要一个“我”来串联故事,实际上,每一个观众都在电影中,化身为那个“我”。

对于删减一些不必要、蔓延情节主线的人物,乔治·库克也异常干脆,在整部影片中,几乎每一个配角都有充分的戏剧空间。

葛丽泰·嘉宝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虽然从塑造的角度,他们太容易归纳出某种特质,比如夫人的贪婪与油滑,但这些角色都紧扣主线,为玛格丽特与亚芒每一次情感的发展与危机提供了丰富的情节冲突。

而在结尾处,乔治·库克选择让玛格丽特说完那段死亡之音就为影片画上句号,这种停留在惊愕时刻的结尾,倒是那个时期好莱坞电影经常使用的叙事策略,如果它足够有力——就像茶花女一样,会在影片转暗的过程中,留下震撼性的余味。

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在电影《茶花女》(1936)中的影像

实际上剧组还有另一个版本的结尾,在那个版本中,葛丽泰·嘉宝的对白更长、更有韵味,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已经奄奄一息的玛格丽特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再来一次深情饱满的表白,在戏剧性与合理性之间,乔治·库克选择了后者。

虽然是黑白片,乔治·库克在色彩方面也颇费思量,重点在于黑色的运用。在这个灰白世界里,那一束白茶花是玛格丽特的隐喻,但她命运的隐喻,却借助时常扎眼的黑色勾描。

电影《茶花女》(1936)剧照,葛丽泰·嘉宝

她与亚芒在乡下为朋友张罗了一次婚礼,但她却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她正与亚芒谈婚论嫁,这件黑衣如同对她婚姻的判决;而在不得不离开亚伦,回到伯爵身边后,玛格丽特的第一次亮相又是一件黑帽、黑纱、黑裙、黑手套、甚至黑扇子的礼服,死神在这一刻,就已经与玛格丽特签订了即日到期的合约。

THE END
0.茶花女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於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剧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05/09/5648508_90778943.shtml
1.《茶花女》《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https://www.meipian.cn/2473asgs
2.《茶花女》:爱情与社会道德的悲歌总的来说,《茶花女》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的歌剧都堪称经典之作。 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爱情、社会与人性的多维度面貌。 同时,它也是一部深刻揭示女性恋爱困境的小说,它通过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 它使我们对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它在一定程https://www.jianshu.com/p/e9f1645c8ecb
3.《茶花女》:茶花女死后,我才知道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有多可笑自这以后,玛格丽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她。有人说,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可歌可泣,让人荡气回肠。可是,我看了《茶花女》后,发现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很可笑。他看似爱玛格丽特,其实从未付出过真心。 01 相爱总是容易 当年阿尔芒第一次见到巴黎高级妓女玛格丽特就爱上了她。可谓一见钟情,那种强烈https://www.jianshu.com/p/5c7beb6a405e
4.茶花女法亚历山大·小仲马电子书在线阅读茶花女,一个月里的前25天,她戴着白色的茶花;其余的5天,她戴着红色的茶花。于是人人称她为茶花女;她名叫玛格丽特,是个名满巴黎的妓女。风尘女子多薄情,而玛格丽特却遇见了一生挚爱——阿尔芒。除了离奇曲折的爱情,更为令人动容的是,作者文笔之细腻能使我们从主人公https://yuedu.163.com/source/fc3bc76f0d444580b725c8845c12dfcd_4
5.各版<茶花女>电影评析(茶花女)影评美国版先是把茶花女转化成一种接人待物上的柔弱、善良,嘉宝演绎的茶花女始终是一种柔弱、单纯的形象,这种内在外化是典型的肤浅,今天我们仍在诟病的韩国、香港很多电影都是这个原因。实际上,在巴黎,女人们追求一种高贵但妩媚的美妙效果,茶花女是同贵妇人一样高傲的。美国版茶花女与这种原著的巴黎是多么格格不入。在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475550/
6.《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在线观看1080P高清未删减版电影相关搜索: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爱奇艺在线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优酷在线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西瓜影音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百度百科不戴茶花的茶花女预告片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原著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什么时候播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小说原著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全集免费播放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豆瓣评分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演员表剧情片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评价不戴http://www.hebsi.cn/d/20540.html
7.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为什么死于肺病(茶花女:为何玛格丽特死于肺病《茶花女》讲述了名妓玛格丽特和青年阿尔芒的爱情故事,与中国明代时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相似。玛格丽特和杜十娘都出身贫困,落入风尘场所,渴望真爱和回归平凡生活,却最终被命运捉弄,落入悲惨结局。茶花女因表面虚华的生活而死,而杜十娘则在怀抱珍宝的船中溺亡。经过半年冷静,阿尔芒仍不能忘记玛格丽特,于是回到巴黎,了解 https://book.uczc.cn/ask/4756.html
8.茶花女吐艳空惊岁月非——《茶花女》(四) 波兰版的茶花女很符合原著中的形象,大眼睛小嘴巴,眼睛下的青圈表明她生活的放纵,笑起来带着些许孩子气,不笑起来又有一种与其职业非常不相符的端庄美。但是阿尔芒就显得成熟了些,一看就不像那种涉世未深很好骗的全文 http://movie.mtime.com/58751/
9.外国经典文学启蒙的版本选择(二)傅惟慈,1923年生,著名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傅惟慈译本行文流畅、形象生动,充满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原著的风采。 3、《茶花女》: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王振孙译本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1852年面世,得到一致好评。《茶花女》故事结构严谨,篇幅适中,矛盾冲突集中,可读性很强。 https://www.jianshu.com/p/2d830e41a711
10.歌剧《茶花女》赏析.pdf[1]原著小说《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VIP免费下载 收藏 分享赏 0 下载提示 1、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22/5214040212012001.shtm
11.茶花女全部书评为了去看上交+国大的梦幻联动版《茶花女》,前两天特意把原著翻出来重温了一遍。 书是2001年买的,精装,10元,搁今天只够一个煎饼果子还不能加蛋,不得不让人感叹物价 0 有用 茶花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茶花女》的作者是小仲马,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让人扼腕叹息、 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1205372/reviews
12.茶花女六、保留了原著精华。作者简介 暂缺《茶花女》作者简介图书目录 1 遗物拍卖2 亚芒来要书3 迁坟4 初识茶花女5 再见茶花女6 表白爱意7 晚上的约会8 茶花女的计划9 绝交信10 重归于好11 乡村旅行12 全新的生活13 偿还债务14 亚芒的父亲15 回到巴黎16 亚芒的报复17 最后的温存18 离开的真相19 茶花女病死 展开https://www.dushu.com/book/11239333/
13.茶花女(歌剧),其他图文简介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英语:Francesco Maria Piave)(Francesco Maria Piave)编写,改编自小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解作“迷途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说,亦被改拍成https://www.zupu.cn/citiao/156175.html
14.《茶花女》读后感(15篇)本书是完全原著,故事感人,原著情节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陶醉在此书之中。 《茶花女》读后感6 伴着徐徐清风,品尝一口涩茶,我读完了手中捧着的《茶花女》,这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之作,他的发行是对法国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问题的探讨,这使我对法国的社会背景有了最初的了解,也使我受益匪浅。 茶花女是追求纯真美好情感的.先驱。在十九世纪的http://www.unjs.com/dhg/6606569.html
15.芭蕾《茶花女》:足尖上的凄美芭蕾舞剧《茶花女》采用了与原著一样的倒叙手法进行叙述,同时穿插了“闪回”的画面和插叙的表现形式,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中算得上是创举。剧中还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构思,就是将原著中男主人公赠送茶花女小说《曼侬》这一情节巧妙地转化为芭蕾剧中剧《曼侬》,“曼侬”这个角色仿佛茶花女的一面镜子,用相似的经历和处境映照http://www.cflac.org.cn/ysb/2010-01/22/content_18842050.htm
16.2020歌剧《茶花女》天津站时间地点演出介绍演出资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全新版本的《茶花女》,为了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和激烈的冲突,编导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女主角玛维奥丽塔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作为故事的开端,由此引出男女主之间冲真挚热烈的却波折无奈的爱情,讲述了她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这部剧情扣人心弦的歌剧《茶花女》,将原著中每一栩栩如生的角色都完美塑造了出来,http://www.goupiaotong.cn/NewsDetail-30334.html
17.《茶花女》读后感(精选34篇)本书是完全原著,故事感人,原著情节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陶醉在此书之中。 《茶花女》读后感 篇7 茶花女,是巴黎交际界当时的第一交际花。但她是善康的,一直在追求真挚的爱情,因为自身贫穷,不得不当交际花,来维持生活。但她善良的心是,你我所想不到的`。例如:阿尔芒的妹妹的未婚夫,因认为未婚妻的哥哥和交际花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10702084020_1172468.html
18.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不可不听的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茶花女》的成功首先在于戏剧上,这部歌剧改编自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小仲马的原著在文学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甚至是标准的戏剧人物形象。威尔第为这部歌剧起了新的名字“误入歧途的女人”(La Traviata在意大利原文中的真实含义)。经过这样的改编,茶花女已经脱离了一个因自己身份的污点而无法获得爱情的“苦情女子”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385927268730608017
19.《茶花女/茶花女逸事》高清在线观看这是现实版的《茶花女》,故事中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即茶花女的原型,加冕巴黎的阿尔方西娜·普莱西斯)交织在一起,上演戏中戏。故事的元素仍然基于原作。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被父亲背叛后,她流浪巴黎,凭借着天生丽质过着妓女的生活。最后,他因肺部疾病去世了。本片对原著最大的https://www.tjmsh.com/films/chnchn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