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版“茶花女”乘船出发:是借鉴改编还是东施效颦

在迄今流传的各版本歌剧《茶花女》中,制作于1982年、由佛朗哥·泽菲雷里执导的电影版歌剧被奉为经典。该版本由“三大男高音”之一普拉西多·多明戈、花腔女高音特蕾萨·斯特拉塔斯等演员主演。图为该片剧照,著名的咏叹调 《饮酒歌》 出自该剧。(资料图片)

当唐·璜登上美国钢筋铁塔构造的舞台,他还是否当年莫扎特歌剧里的西班牙没落贵族? 若卡门“穿越”到21世纪的澳大利亚,她那曲著名的咏叹调 《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会不会失了意味? 如果见识过柏林喜歌剧院去年来沪献演的 《魔笛》,你就会明白,复排经典歌剧,给它们“穿新衣”,这是世界歌剧的发展大势。尤其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地,传统制作越来越没有市场,如果哪个导演中规中矩地按老套路、旧剧本去呈现一部歌剧,那谢幕时等待他的多半是倒彩。

可以说,创新、改版是歌剧这门年逾400岁的古老艺术还能存于今世的必要条件。相比之下,中国歌剧就像个初生儿。在大众尚未对威尔第、比才、普契尼作品如数家珍时,这股给经典“穿新衣”的潮流,我们该不该赶,又该怎样赶?

一周前,上海歌剧院启动了上海版《茶花女》的排练,并将于3月 18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当“茶花女”薇奥列塔登上1920年代的邮轮从上海出发,一道“世界经典歌剧如何在中国本土化中寻找合适切入点”的命题,或将有了参考答案。

改故事、留音乐,用“经典中的经典”吸引观众

为什么是《茶花女》?“那是它在歌剧史上的地位决定的。”上海歌剧院常务副院长范建萍罗列了这部威尔第作品的不同寻常,“1853年首演于意大利,是威尔第中期三大杰作之一。它也是包括中国观众在内,全世界最熟悉的歌剧之一。”

事实上,自从小仲马的原著开始传播,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茶花女遗事》起,这出爱情悲歌就在中国流传开,至今百余年。1944年,高芝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了 《茶花女》 第二幕,那是世界经典歌剧在中国的初亮相。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验歌剧院上演的第一部西方歌剧也是《茶花女》。此后,其中的《饮酒歌》广为流传,在正襟危坐的严肃歌剧里堪为“流行金曲”。在乐评人刘雪枫看来:“《茶花女》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切歌剧中第一部要看的戏,它能满足初识者对歌剧基本要素的所有认知。”既经典又“通俗”,既是高山流水,又能起到普及作用,这便是上海歌剧院挑中《茶花女》改编的理由。

新作名曰“上海版”,改故事,不改音乐,由北京人艺的易立明执导。过去5年,这位以风格新锐独立于中国歌剧界的导演,制作过两版风格迥异的《茶花女》。过往经验告诉他,离原作太遥远,很容易被误读为“山寨”。“我曾把原本发生在19世纪巴黎的故事搬到20世纪初的天津,有人接受不了这种移植。”易立明坦言,尽管放眼世界,那些叫好的、被追捧的新编多是“离题万里”之作,但在西方经典歌剧刚刚发蒙的中国,“有策略地创新”显得格外重要。

导演有信心,上海版的剧情嫁接浑然天成。“主基调仍是爱情悲剧,但背景从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改到1920年代一艘从上海驶往巴黎的邮轮上。”他说,因为那个年代的上海,东西交汇、五洋杂处,这与故事原发地巴黎何其相似。而这艘“茶花号”邮轮从上海起航,途经西贡、卡萨布兰卡,最终抵达巴黎,漫长的海上航行与入港登陆,为剧情推进提供了可能,也让剧中人的中国身份显得顺理成章。易立明觉得,海派文化从某种角度说是一种码头的文化,流动而开放,“发生在一艘满载浪漫情怀的邮轮上再合适不过”。同时,邮轮、海上,串联起上海与巴黎,而“移动的城市”暗喻漂泊的人生,加之意大利语演绎的原版威尔第音乐———易立明希望,有朝一日,上海版《茶花女》留给观众的印象,就如同电影 《海上钢琴师》。

中国制作中国演员,为未来大歌剧院攒戏攒人

除了故事起点在上海,这版《茶花女》全部由中国演员演绎,更让“上海版”三个字意义深远。

此次担纲男女主角的是上海歌剧院自家的花旦、小生,由徐晓英饰演薇奥列塔,韩蓬饰演阿尔弗雷多。看着晚生后辈挑大梁,歌剧院艺术总监魏松感慨:“作为威尔第音乐最了不起的作品之一,《茶花女》 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常演不衰的剧目。上海歌剧院作为中国歌剧的先行者也始终渴望拥有自己的版本。”1999年,上海演出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版 《茶花女》,但主角都是英皇借用的名角儿;2003年,上歌再次排演该剧,但用的是中央歌剧院的舞美布景。范建萍说,中国人翻排经典歌剧,上世纪60年代,试过用中文翻唱;改革开放后,国内各大歌剧院给外国名演员发邀约,请外援领衔,中国演员做陪;新世纪以来,包括上海歌剧院在内,多数院团采取购买海外版权的模式,与国外名团合作。终于,这次的《茶花女》 演员是自己的,舞台布景也是自己的。上海版 《茶花女》 把舞台设计成邮轮的后甲板,观众席就如同船舱。所有的演出都在后甲板上进行,“泳池”成为乐池。今后只要有演出需求,“邮轮”装箱,上海版 《茶花女》 就能唱遍各处。

为了细细打磨这出中国制造、上海风格的世界经典作品,歌剧院请来威尔第故乡帕尔马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来开设大师班,为所有角色和合唱进行音乐、语音训练。徐晓英直言,《茶花女》是全世界女高音的试金石,不仅涵盖了独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等演绎手法,还要求女高音同时具备花腔、戏剧、抒情等各种音色和音区的驾驭能力。如今能由大师面对面辅导,对她和小伙伴们无异于“大海中的导航”。还有一处细节能透出上海歌剧院的精益求精:对往常被忽略的舞台两侧中文字幕,他们特邀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重新翻译校对全剧唱词,再由知名学者陈子善润色,一切只为该剧能成经典长久流传。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说,作为院团2016年的开年大戏,上海版《茶花女》攒人又攒戏,将为5年后上海大歌剧院的节目单写下最初的浓重一笔。在它之后,《阿蒂拉》《卡门》《江姐》《法斯塔夫》《蝙蝠》等中外歌剧经典,也将陆续充实未来大歌剧院的舞台。

在迄今流传的各版本歌剧《茶花女》中,制作于1982年、由佛朗哥·泽菲雷里执导的电影版歌剧被奉为经典。该版本由“三大男高音”之一普拉西多·多明戈、花腔女高音特蕾萨·斯特拉塔斯等演员主演。图为该片剧照,著名的咏叹调 《饮酒歌》 出自该剧。(资料图片)

当唐·璜登上美国钢筋铁塔构造的舞台,他还是否当年莫扎特歌剧里的西班牙没落贵族? 若卡门“穿越”到21世纪的澳大利亚,她那曲著名的咏叹调 《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会不会失了意味? 如果见识过柏林喜歌剧院去年来沪献演的 《魔笛》,你就会明白,复排经典歌剧,给它们“穿新衣”,这是世界歌剧的发展大势。尤其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地,传统制作越来越没有市场,如果哪个导演中规中矩地按老套路、旧剧本去呈现一部歌剧,那谢幕时等待他的多半是倒彩。

可以说,创新、改版是歌剧这门年逾400岁的古老艺术还能存于今世的必要条件。相比之下,中国歌剧就像个初生儿。在大众尚未对威尔第、比才、普契尼作品如数家珍时,这股给经典“穿新衣”的潮流,我们该不该赶,又该怎样赶?

一周前,上海歌剧院启动了上海版《茶花女》的排练,并将于3月 18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当“茶花女”薇奥列塔登上1920年代的邮轮从上海出发,一道“世界经典歌剧如何在中国本土化中寻找合适切入点”的命题,或将有了参考答案。

改故事、留音乐,用“经典中的经典”吸引观众

为什么是《茶花女》?“那是它在歌剧史上的地位决定的。”上海歌剧院常务副院长范建萍罗列了这部威尔第作品的不同寻常,“1853年首演于意大利,是威尔第中期三大杰作之一。它也是包括中国观众在内,全世界最熟悉的歌剧之一。”

事实上,自从小仲马的原著开始传播,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茶花女遗事》起,这出爱情悲歌就在中国流传开,至今百余年。1944年,高芝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了 《茶花女》 第二幕,那是世界经典歌剧在中国的初亮相。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验歌剧院上演的第一部西方歌剧也是《茶花女》。此后,其中的《饮酒歌》广为流传,在正襟危坐的严肃歌剧里堪为“流行金曲”。在乐评人刘雪枫看来:“《茶花女》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切歌剧中第一部要看的戏,它能满足初识者对歌剧基本要素的所有认知。”既经典又“通俗”,既是高山流水,又能起到普及作用,这便是上海歌剧院挑中《茶花女》改编的理由。

新作名曰“上海版”,改故事,不改音乐,由北京人艺的易立明执导。过去5年,这位以风格新锐独立于中国歌剧界的导演,制作过两版风格迥异的《茶花女》。过往经验告诉他,离原作太遥远,很容易被误读为“山寨”。“我曾把原本发生在19世纪巴黎的故事搬到20世纪初的天津,有人接受不了这种移植。”易立明坦言,尽管放眼世界,那些叫好的、被追捧的新编多是“离题万里”之作,但在西方经典歌剧刚刚发蒙的中国,“有策略地创新”显得格外重要。

导演有信心,上海版的剧情嫁接浑然天成。“主基调仍是爱情悲剧,但背景从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改到1920年代一艘从上海驶往巴黎的邮轮上。”他说,因为那个年代的上海,东西交汇、五洋杂处,这与故事原发地巴黎何其相似。而这艘“茶花号”邮轮从上海起航,途经西贡、卡萨布兰卡,最终抵达巴黎,漫长的海上航行与入港登陆,为剧情推进提供了可能,也让剧中人的中国身份显得顺理成章。易立明觉得,海派文化从某种角度说是一种码头的文化,流动而开放,“发生在一艘满载浪漫情怀的邮轮上再合适不过”。同时,邮轮、海上,串联起上海与巴黎,而“移动的城市”暗喻漂泊的人生,加之意大利语演绎的原版威尔第音乐———易立明希望,有朝一日,上海版《茶花女》留给观众的印象,就如同电影 《海上钢琴师》。

中国制作中国演员,为未来大歌剧院攒戏攒人

除了故事起点在上海,这版《茶花女》全部由中国演员演绎,更让“上海版”三个字意义深远。

此次担纲男女主角的是上海歌剧院自家的花旦、小生,由徐晓英饰演薇奥列塔,韩蓬饰演阿尔弗雷多。看着晚生后辈挑大梁,歌剧院艺术总监魏松感慨:“作为威尔第音乐最了不起的作品之一,《茶花女》 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常演不衰的剧目。上海歌剧院作为中国歌剧的先行者也始终渴望拥有自己的版本。”1999年,上海演出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版 《茶花女》,但主角都是英皇借用的名角儿;2003年,上歌再次排演该剧,但用的是中央歌剧院的舞美布景。范建萍说,中国人翻排经典歌剧,上世纪60年代,试过用中文翻唱;改革开放后,国内各大歌剧院给外国名演员发邀约,请外援领衔,中国演员做陪;新世纪以来,包括上海歌剧院在内,多数院团采取购买海外版权的模式,与国外名团合作。终于,这次的《茶花女》 演员是自己的,舞台布景也是自己的。上海版 《茶花女》 把舞台设计成邮轮的后甲板,观众席就如同船舱。所有的演出都在后甲板上进行,“泳池”成为乐池。今后只要有演出需求,“邮轮”装箱,上海版 《茶花女》 就能唱遍各处。

为了细细打磨这出中国制造、上海风格的世界经典作品,歌剧院请来威尔第故乡帕尔马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来开设大师班,为所有角色和合唱进行音乐、语音训练。徐晓英直言,《茶花女》是全世界女高音的试金石,不仅涵盖了独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等演绎手法,还要求女高音同时具备花腔、戏剧、抒情等各种音色和音区的驾驭能力。如今能由大师面对面辅导,对她和小伙伴们无异于“大海中的导航”。还有一处细节能透出上海歌剧院的精益求精:对往常被忽略的舞台两侧中文字幕,他们特邀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重新翻译校对全剧唱词,再由知名学者陈子善润色,一切只为该剧能成经典长久流传。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说,作为院团2016年的开年大戏,上海版《茶花女》攒人又攒戏,将为5年后上海大歌剧院的节目单写下最初的浓重一笔。在它之后,《阿蒂拉》《卡门》《江姐》《法斯塔夫》《蝙蝠》等中外歌剧经典,也将陆续充实未来大歌剧院的舞台。

在迄今流传的各版本歌剧《茶花女》中,制作于1982年、由佛朗哥·泽菲雷里执导的电影版歌剧被奉为经典。该版本由“三大男高音”之一普拉西多·多明戈、花腔女高音特蕾萨·斯特拉塔斯等演员主演。图为该片剧照,著名的咏叹调 《饮酒歌》 出自该剧。(资料图片)

当唐·璜登上美国钢筋铁塔构造的舞台,他还是否当年莫扎特歌剧里的西班牙没落贵族? 若卡门“穿越”到21世纪的澳大利亚,她那曲著名的咏叹调 《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会不会失了意味? 如果见识过柏林喜歌剧院去年来沪献演的 《魔笛》,你就会明白,复排经典歌剧,给它们“穿新衣”,这是世界歌剧的发展大势。尤其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地,传统制作越来越没有市场,如果哪个导演中规中矩地按老套路、旧剧本去呈现一部歌剧,那谢幕时等待他的多半是倒彩。

可以说,创新、改版是歌剧这门年逾400岁的古老艺术还能存于今世的必要条件。相比之下,中国歌剧就像个初生儿。在大众尚未对威尔第、比才、普契尼作品如数家珍时,这股给经典“穿新衣”的潮流,我们该不该赶,又该怎样赶?

一周前,上海歌剧院启动了上海版《茶花女》的排练,并将于3月 18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当“茶花女”薇奥列塔登上1920年代的邮轮从上海出发,一道“世界经典歌剧如何在中国本土化中寻找合适切入点”的命题,或将有了参考答案。

改故事、留音乐,用“经典中的经典”吸引观众

为什么是《茶花女》?“那是它在歌剧史上的地位决定的。”上海歌剧院常务副院长范建萍罗列了这部威尔第作品的不同寻常,“1853年首演于意大利,是威尔第中期三大杰作之一。它也是包括中国观众在内,全世界最熟悉的歌剧之一。”

事实上,自从小仲马的原著开始传播,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茶花女遗事》起,这出爱情悲歌就在中国流传开,至今百余年。1944年,高芝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了 《茶花女》 第二幕,那是世界经典歌剧在中国的初亮相。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验歌剧院上演的第一部西方歌剧也是《茶花女》。此后,其中的《饮酒歌》广为流传,在正襟危坐的严肃歌剧里堪为“流行金曲”。在乐评人刘雪枫看来:“《茶花女》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切歌剧中第一部要看的戏,它能满足初识者对歌剧基本要素的所有认知。”既经典又“通俗”,既是高山流水,又能起到普及作用,这便是上海歌剧院挑中《茶花女》改编的理由。

新作名曰“上海版”,改故事,不改音乐,由北京人艺的易立明执导。过去5年,这位以风格新锐独立于中国歌剧界的导演,制作过两版风格迥异的《茶花女》。过往经验告诉他,离原作太遥远,很容易被误读为“山寨”。“我曾把原本发生在19世纪巴黎的故事搬到20世纪初的天津,有人接受不了这种移植。”易立明坦言,尽管放眼世界,那些叫好的、被追捧的新编多是“离题万里”之作,但在西方经典歌剧刚刚发蒙的中国,“有策略地创新”显得格外重要。

导演有信心,上海版的剧情嫁接浑然天成。“主基调仍是爱情悲剧,但背景从法国七月王朝时期改到1920年代一艘从上海驶往巴黎的邮轮上。”他说,因为那个年代的上海,东西交汇、五洋杂处,这与故事原发地巴黎何其相似。而这艘“茶花号”邮轮从上海起航,途经西贡、卡萨布兰卡,最终抵达巴黎,漫长的海上航行与入港登陆,为剧情推进提供了可能,也让剧中人的中国身份显得顺理成章。易立明觉得,海派文化从某种角度说是一种码头的文化,流动而开放,“发生在一艘满载浪漫情怀的邮轮上再合适不过”。同时,邮轮、海上,串联起上海与巴黎,而“移动的城市”暗喻漂泊的人生,加之意大利语演绎的原版威尔第音乐———易立明希望,有朝一日,上海版《茶花女》留给观众的印象,就如同电影 《海上钢琴师》。

中国制作中国演员,为未来大歌剧院攒戏攒人

除了故事起点在上海,这版《茶花女》全部由中国演员演绎,更让“上海版”三个字意义深远。

此次担纲男女主角的是上海歌剧院自家的花旦、小生,由徐晓英饰演薇奥列塔,韩蓬饰演阿尔弗雷多。看着晚生后辈挑大梁,歌剧院艺术总监魏松感慨:“作为威尔第音乐最了不起的作品之一,《茶花女》 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常演不衰的剧目。上海歌剧院作为中国歌剧的先行者也始终渴望拥有自己的版本。”1999年,上海演出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版 《茶花女》,但主角都是英皇借用的名角儿;2003年,上歌再次排演该剧,但用的是中央歌剧院的舞美布景。范建萍说,中国人翻排经典歌剧,上世纪60年代,试过用中文翻唱;改革开放后,国内各大歌剧院给外国名演员发邀约,请外援领衔,中国演员做陪;新世纪以来,包括上海歌剧院在内,多数院团采取购买海外版权的模式,与国外名团合作。终于,这次的《茶花女》 演员是自己的,舞台布景也是自己的。上海版 《茶花女》 把舞台设计成邮轮的后甲板,观众席就如同船舱。所有的演出都在后甲板上进行,“泳池”成为乐池。今后只要有演出需求,“邮轮”装箱,上海版 《茶花女》 就能唱遍各处。

为了细细打磨这出中国制造、上海风格的世界经典作品,歌剧院请来威尔第故乡帕尔马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来开设大师班,为所有角色和合唱进行音乐、语音训练。徐晓英直言,《茶花女》是全世界女高音的试金石,不仅涵盖了独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等演绎手法,还要求女高音同时具备花腔、戏剧、抒情等各种音色和音区的驾驭能力。如今能由大师面对面辅导,对她和小伙伴们无异于“大海中的导航”。还有一处细节能透出上海歌剧院的精益求精:对往常被忽略的舞台两侧中文字幕,他们特邀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重新翻译校对全剧唱词,再由知名学者陈子善润色,一切只为该剧能成经典长久流传。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说,作为院团2016年的开年大戏,上海版《茶花女》攒人又攒戏,将为5年后上海大歌剧院的节目单写下最初的浓重一笔。在它之后,《阿蒂拉》《卡门》《江姐》《法斯塔夫》《蝙蝠》等中外歌剧经典,也将陆续充实未来大歌剧院的舞台。

THE END
0.茶花女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於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剧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05/09/5648508_90778943.shtml
1.《茶花女》《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https://www.meipian.cn/2473asgs
2.《茶花女》:爱情与社会道德的悲歌总的来说,《茶花女》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的歌剧都堪称经典之作。 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爱情、社会与人性的多维度面貌。 同时,它也是一部深刻揭示女性恋爱困境的小说,它通过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 它使我们对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它在一定程https://www.jianshu.com/p/e9f1645c8ecb
3.《茶花女》:茶花女死后,我才知道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有多可笑自这以后,玛格丽特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她。有人说,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可歌可泣,让人荡气回肠。可是,我看了《茶花女》后,发现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很可笑。他看似爱玛格丽特,其实从未付出过真心。 01 相爱总是容易 当年阿尔芒第一次见到巴黎高级妓女玛格丽特就爱上了她。可谓一见钟情,那种强烈https://www.jianshu.com/p/5c7beb6a405e
4.茶花女法亚历山大·小仲马电子书在线阅读茶花女,一个月里的前25天,她戴着白色的茶花;其余的5天,她戴着红色的茶花。于是人人称她为茶花女;她名叫玛格丽特,是个名满巴黎的妓女。风尘女子多薄情,而玛格丽特却遇见了一生挚爱——阿尔芒。除了离奇曲折的爱情,更为令人动容的是,作者文笔之细腻能使我们从主人公https://yuedu.163.com/source/fc3bc76f0d444580b725c8845c12dfcd_4
5.各版<茶花女>电影评析(茶花女)影评美国版先是把茶花女转化成一种接人待物上的柔弱、善良,嘉宝演绎的茶花女始终是一种柔弱、单纯的形象,这种内在外化是典型的肤浅,今天我们仍在诟病的韩国、香港很多电影都是这个原因。实际上,在巴黎,女人们追求一种高贵但妩媚的美妙效果,茶花女是同贵妇人一样高傲的。美国版茶花女与这种原著的巴黎是多么格格不入。在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475550/
6.《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在线观看1080P高清未删减版电影相关搜索: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爱奇艺在线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优酷在线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西瓜影音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百度百科不戴茶花的茶花女预告片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原著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什么时候播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小说原著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全集免费播放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豆瓣评分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演员表剧情片不戴茶花的茶花女评价不戴http://www.hebsi.cn/d/20540.html
7.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为什么死于肺病(茶花女:为何玛格丽特死于肺病《茶花女》讲述了名妓玛格丽特和青年阿尔芒的爱情故事,与中国明代时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相似。玛格丽特和杜十娘都出身贫困,落入风尘场所,渴望真爱和回归平凡生活,却最终被命运捉弄,落入悲惨结局。茶花女因表面虚华的生活而死,而杜十娘则在怀抱珍宝的船中溺亡。经过半年冷静,阿尔芒仍不能忘记玛格丽特,于是回到巴黎,了解 https://book.uczc.cn/ask/4756.html
8.茶花女吐艳空惊岁月非——《茶花女》(四) 波兰版的茶花女很符合原著中的形象,大眼睛小嘴巴,眼睛下的青圈表明她生活的放纵,笑起来带着些许孩子气,不笑起来又有一种与其职业非常不相符的端庄美。但是阿尔芒就显得成熟了些,一看就不像那种涉世未深很好骗的全文 http://movie.mtime.com/58751/
9.外国经典文学启蒙的版本选择(二)傅惟慈,1923年生,著名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傅惟慈译本行文流畅、形象生动,充满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原著的风采。 3、《茶花女》: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王振孙译本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1852年面世,得到一致好评。《茶花女》故事结构严谨,篇幅适中,矛盾冲突集中,可读性很强。 https://www.jianshu.com/p/2d830e41a711
10.歌剧《茶花女》赏析.pdf[1]原著小说《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VIP免费下载 收藏 分享赏 0 下载提示 1、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22/5214040212012001.shtm
11.茶花女全部书评为了去看上交+国大的梦幻联动版《茶花女》,前两天特意把原著翻出来重温了一遍。 书是2001年买的,精装,10元,搁今天只够一个煎饼果子还不能加蛋,不得不让人感叹物价 0 有用 茶花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茶花女》的作者是小仲马,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让人扼腕叹息、 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1205372/reviews
12.茶花女六、保留了原著精华。作者简介 暂缺《茶花女》作者简介图书目录 1 遗物拍卖2 亚芒来要书3 迁坟4 初识茶花女5 再见茶花女6 表白爱意7 晚上的约会8 茶花女的计划9 绝交信10 重归于好11 乡村旅行12 全新的生活13 偿还债务14 亚芒的父亲15 回到巴黎16 亚芒的报复17 最后的温存18 离开的真相19 茶花女病死 展开https://www.dushu.com/book/11239333/
13.茶花女(歌剧),其他图文简介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英语:Francesco Maria Piave)(Francesco Maria Piave)编写,改编自小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解作“迷途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说,亦被改拍成https://www.zupu.cn/citiao/156175.html
14.《茶花女》读后感(15篇)本书是完全原著,故事感人,原著情节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陶醉在此书之中。 《茶花女》读后感6 伴着徐徐清风,品尝一口涩茶,我读完了手中捧着的《茶花女》,这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之作,他的发行是对法国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问题的探讨,这使我对法国的社会背景有了最初的了解,也使我受益匪浅。 茶花女是追求纯真美好情感的.先驱。在十九世纪的http://www.unjs.com/dhg/6606569.html
15.芭蕾《茶花女》:足尖上的凄美芭蕾舞剧《茶花女》采用了与原著一样的倒叙手法进行叙述,同时穿插了“闪回”的画面和插叙的表现形式,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中算得上是创举。剧中还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构思,就是将原著中男主人公赠送茶花女小说《曼侬》这一情节巧妙地转化为芭蕾剧中剧《曼侬》,“曼侬”这个角色仿佛茶花女的一面镜子,用相似的经历和处境映照http://www.cflac.org.cn/ysb/2010-01/22/content_18842050.htm
16.2020歌剧《茶花女》天津站时间地点演出介绍演出资讯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全新版本的《茶花女》,为了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和激烈的冲突,编导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女主角玛维奥丽塔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作为故事的开端,由此引出男女主之间冲真挚热烈的却波折无奈的爱情,讲述了她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这部剧情扣人心弦的歌剧《茶花女》,将原著中每一栩栩如生的角色都完美塑造了出来,http://www.goupiaotong.cn/NewsDetail-30334.html
17.《茶花女》读后感(精选34篇)本书是完全原著,故事感人,原著情节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陶醉在此书之中。 《茶花女》读后感 篇7 茶花女,是巴黎交际界当时的第一交际花。但她是善康的,一直在追求真挚的爱情,因为自身贫穷,不得不当交际花,来维持生活。但她善良的心是,你我所想不到的`。例如:阿尔芒的妹妹的未婚夫,因认为未婚妻的哥哥和交际花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10702084020_1172468.html
18.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不可不听的世界经典歌剧——《茶花女》《茶花女》的成功首先在于戏剧上,这部歌剧改编自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小仲马的原著在文学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甚至是标准的戏剧人物形象。威尔第为这部歌剧起了新的名字“误入歧途的女人”(La Traviata在意大利原文中的真实含义)。经过这样的改编,茶花女已经脱离了一个因自己身份的污点而无法获得爱情的“苦情女子”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385927268730608017
19.《茶花女/茶花女逸事》高清在线观看这是现实版的《茶花女》,故事中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即茶花女的原型,加冕巴黎的阿尔方西娜·普莱西斯)交织在一起,上演戏中戏。故事的元素仍然基于原作。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被父亲背叛后,她流浪巴黎,凭借着天生丽质过着妓女的生活。最后,他因肺部疾病去世了。本片对原著最大的https://www.tjmsh.com/films/chnchn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