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红学’派、新红学派,他们借研究《红楼梦》,推销他们的主观唯心论,毒害着青年人......
——毛爷爷
后来高鹗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突然对功名利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开始专攻科举。
不过古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不太一样:
第一,它的竞争非常激烈,其录取比例不亚于今天的公考,所以不是你自我感觉良好就能考得上;
第二,古代的科举远没有今天的高考公平,家世、身份、师承等等都是科举的重要影响因子;
总而言之一句话,高鹗在努力了很久之后,屡次考试都没能金榜题名。
对于家里有点底子的高鹗来说,科举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他在考场屡屡失意之后,在情场上却十分的得意,让他得意的女人叫畹君,高鹗自己的诗歌不算多,但其中大部分都和婉君有着若明若暗的联系。
不知道是爱情的滋润,还是高鹗突然开了窍,高鹗后来参加科举时,竟然高中举人,不过举人只算是科举地入仕的入场券,真正取得正果还要参加精英荟萃的会试,然而就在高鹗以为自己可以继续时,接二连三的落地又让他再次失意。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的《红楼梦》不全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二,曹雪芹可能已经完成了剩余的内容,但是因为后四十回的内容不太正能量,而乾隆又是一个在文字上防范心比较重的皇帝,所以这四十回的内容可能被官方故意屏蔽了。
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一句话,在高鹗那个时代,市面上是没有完整版的《红楼梦》的。
当时和高鹗一样感觉意犹未尽的还有很多人,这其中有一个人叫程伟元,不过和一般《红楼梦》爱好者不同的是,他除了为看不到完整版的《红楼梦》惋惜之外,他还积极去寻找市面上不知道怎么流传出来的后四十回(据有些文献记载,当时完整目录可能是有的,缺的是内容。)
因为他在收集到了稿子之后,立刻就去找圈子里的朋友高鹗来修缮(程伟元也是科举不如意,平时在京给比人当幕僚,高鹗科举不重之后,应该也干过类似的活,所以他们算是一个圈子里的人),但是此程伟元这个红楼爱好者,并没有等到高鹗把这本书彻底完善,就亟不可待把这本书进行了刊印,这个版的《红楼梦》被称为“程甲本”。
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引发之后,反响并不太好,因为他们仓促之间并没有对后四十回进行很好的完善,于是他俩又在精心完善后,推出新一版的《红楼梦》,也就是后世流传较广的“程乙本”。
如果有关《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只有这一种说法,那么后四十回的作者就不应该是高鹗和程伟元了,毕竟他们只是在前人(未必是曹雪芹本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而不是只根据目录等内容进行重新创作。
但是市面上还有另一种说法。
事成之后,因为高鹗居功至伟,所以和珅对高鹗进行了奖励,公元1795年,屡试不第的高鹗终于迎来了科举高中,并收获了殿试三甲第一的好成绩,而在传闻中,当年的主考官就是“二皇帝”和珅,所以......
因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和前面的内容不太连贯,而且文笔也有很大出入,所以后面也有专家对高鹗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而高鹗为和珅和乾隆捉刀的事,也成了一些专家对高鹗续写《红楼梦》的动机产生了指责,不过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高鹗还真有可能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当然其中“核心作者”其实是和珅甚至于乾隆。
因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问题,在有一段时间内,它成了各种红学家的主要争论议题,后来经过多方论证,国家再刊印《红楼梦》时,就把作者那一栏改成了: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算是给这场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
政治家看《红楼梦》,看到的是政治上的兴衰得失,而文学家看《红楼梦》,可能看的是它的文笔和韵味,有些人看《红楼梦》,可能只是当作一本爱情小说来看......大家因为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大家其实不太需要纠结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毕竟它只是一本小说,如果有人想拿它来影响别人,那就要掂量掂量毛爷爷的那番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