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误读:托尔斯泰在中国的命运

过去一百年,列夫·托尔斯泰在中国从没冷落过,却也从没被正确解读过——他是思想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俄罗斯的良心、不朽的人,偏偏不是小说家。

“现在俄罗斯适合正直人的唯一地方就是监狱”“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的话,人人耳熟能详,可多少人真正啃完了他的三大代表作?《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在中国的接受史,其实就是一部误读史,一次次功利性地开发,让我们一次次与小说之美擦肩而过。

1900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俄国政俗通考》,首次推荐了“刘都斯笃依”(即列夫·托尔斯泰):“时年23岁。投笔从戎,入卡利米亚(即克里米亚)军营效力。1856年,战争方止,离营返里,以著作自娱。生平得意之书,为《战和纪略》(即《战争与和平》)一编,备载1812年间拿破仑伐俄之事。俄人传诵之,纸为之贵。”

1906年,托尔斯泰作品有了中文版,即《托氏宗教小说》,由6个文学价值不高的短篇组成,出版理由是“中国小说,怪诞荒唐,荡人心志”,而“泰西小说,或咏言,或寄意,可以蒙开学,瀹民智……虽曰小说,实是大道也”。

当时西学东渐正在潮头,国人不明取舍,拣选只看名头,托尔斯泰因此被夹带而来,赫然成了启蒙家。李大钊的《介绍哲人托尔斯泰》、王国维的《托尔斯泰之近世科学评》、天贶的《宗教改革伟人托尔斯泰之与马丁路德》、蒋梦麟的《托尔斯泰人生观》,均脱离具体文本,抽象地去谈托尔斯泰的“思想”。

中国第一次“托尔斯泰热”在“五四”前后,此时他长篇小说还没译成中文,除了“思想”,人们无从下嘴。那一代文人更喜欢匕首与投枪,既然靠短篇小说与杂文也能赢得知名度,也能兑现出现实利益,那么,谁还肯去操练高风险的鸿篇巨制?

短,则空间狭窄,只有把问题简单化,变成黑与白、正与邪的二元对立,才有审美快感。于是,陈独秀赞托尔斯泰“尊人道,恶强权”,郭沫若称其为向旧秩序挑战的“真正的匪徒”,鲁迅则说“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一扫而空”。就这样,托尔斯泰穿上了“二十世纪的革命家”“社会主义之实行家”的马甲。

百余年来,国人看西方,往往是只读了只言片语,便将胸中块垒寄托于兹,貌似在学习,其实在撒娇,无非是给自己被压抑的理想找个权威注释而已,所以钱钟书先生说“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托尔斯泰亦不例外。

1928年,托尔斯泰一百周年诞辰,再度被国人热炒,而此时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相继译成中文,革命家们失望地发现,它们远没有想象中的“战斗性”,而列宁曾批评托尔斯泰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此时已被中国作家们知晓,所以冯乃超怒斥托尔斯泰是“卑污的说教人”,茅盾、周立波、鲁迅等也开始“客观”地看问题,一面承认托尔斯泰的“写作才华”,一面又批评其“不抵抗主义”。

THE END
0.如果现代中国的两大圣人是雷锋和鲁迅,毛主席就是圣人中的圣人鲁迅与毛主席的心是相通的,鲁迅被毛主席称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笔者于2009年8月17日写了一篇文章:《鲁迅,一个痛苦的人》(见附文),充分说明了鲁迅先生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意义。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的托尔斯泰,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世界文学巨匠和文学大师,是https://www.wyzxwk.com/Article/zatan/2019/10/409504.html
1.还原“赛先生”:近代中国“科学”概念人格化溯源文史他好将外国人名译成中国人名,如“译Shakespeare(莎士比亚)为叶斯璧,译Kropotkin(克鲁泡特金)为柯伯坚,译Franklin(富兰克林)为樊克林,译Tolstoi(托尔斯泰)为陶斯泰” 。他还喜欢挪用中国称谓表达外国人的身份关系,从而将中西社会的大人物拉下神坛,混同于普通的市井之人。他在1911年初版的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中称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321/c442005-32648238.html
2.张直心:《狂人日记》: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狂人日记》: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 原创2016-10-20张直心 鲁迅研究动态 鲁迅研究动态 作者简介:张直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著有《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思想·文本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2172867/
3.赵景深与鲁迅的交往同年鲁迅编《奔流・托尔斯泰专号》,赵景深投了一篇托翁长子写的《托尔斯泰自己的事情》,鲁迅很慎重,向赵景深要了原刊物去看,可见他编辑刊物负责和认真。他还说:“欧洲的事情,仅有赵景深先生写给我一点消息。”他把赵景深告诉他的英、法纪念托尔斯泰百年祭的情形都收集在《奔流・托尔斯泰专号》的后记里,这篇后记也收https://www.shtzb.org.cn/shtzw/shtzw2017/n3718/n3736/u1ai1879978.html
4.2017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史2017年9月11日,夏目漱石的长孙夏目房之介(右)与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在绍兴参加“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活动合影,夏目房之介作漫画一幅留念。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长孙们的会面 今年是日本二十世纪著名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也是中国二十世纪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在日本开始文学写作的一百一十年。9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011/c404064-29580822.html
5.鲁迅在俄国两大文豪之间的选择文摘报鲁迅早期思想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关于“人”的描述,这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一种表达。其间流动的就有托尔斯泰的元素。可是后来,当他凝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候,“立人”这个正面的话题被苦难的负面阴影代替了。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找到了共鸣,那就是对无法“立人”的焦虑,出现的是与托尔斯泰相反的东西。你会感到他https://epaper.gmw.cn/wzb/html/2014-10/25/nw.D110000wzb_20141025_2-08.htm
6.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光明日报鲁迅早期思想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关于“人”的描述,这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一种表达。其间流动的就有托尔斯泰的元素。引用俄国的资源,这在他是一种新文化建设的渴望。可是后来,当他凝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候,“立人”这个正面的话题被苦难的负面阴影代替了。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找到了共鸣,那就是对无法“立人”的焦虑,出现的是与托尔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20/nw.D110000gmrb_20141020_1-16.htm
7.“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⑦]这三个特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构成一种伟大的 “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从毛泽东总结出鲁迅精神、赞誉鲁迅是新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中国的圣人看,他们两人在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思想上的共鸣。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0/1026/c423725-31906002.html
8.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喜爱和平改为崇拜战争,绝不是。他读过托尔司泰、罗素、罗曼罗兰的非战的文字,……人不应当互相残杀。可是,中国的抗战绝不是黩武喜杀,而是以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这后一句话,不但堪称老舍理想中最具人性光辉的内容,而且也要算鲁迅《破恶声论》后中国文学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又https://sdsdwkxb.cnu.edu.cn/gkll/2020n/2021d6q_d42c5c55bed94493a9d317bd5bc85b0b/a8d10aa29e1f42bcafa8d08d70ee9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