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有“先秦风貌”,​鲁迅有“魏晋情结”

陈独秀是个失败者,但非常有风骨。

这是所有看过《觉醒年代》的观众,形成的一个共识。

他骨子里有一种倔强的东西,热情、强烈,而且磊落。鲁迅有段评价胡适与陈独秀的话,十分贴切: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陈独秀的这种磊落,有点先秦古风。那个时代,连打仗都磊落,讲规矩的。宋襄公就是死守规矩,吃了一个大败仗,被后人耻笑。不过在春秋战国,光明磊落蔚然成风,不背后搞鬼是基本礼仪。

宋国有个大将叫孔父嘉,率兵攻打戴城,不小心与郑国交锋,结果吃了一个大败仗,只带了二十人逃离战场,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结果。这一仗,损兵折将近万,让宋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名败将回来受到惩罚没有?被开除宋籍没有?没有!让人跌破眼球的是,还受到嘉奖,因为朝堂会上他理直气壮:全军覆没不是我没本事,是对方老奸巨猾,不讲规矩。说好了的第二天两国交战,没想到对方当晚就搞偷袭。偷袭也就算了,打败也就算了,郑庄公这个老流氓还来个紧追不舍,斩尽杀绝。

此言一出,举国上上下下都觉得宋国败的光荣,宋殇公一高兴,对孔父嘉大加封赏。

陈独秀古风犹存,但他遇到一个流氓盛行的世道,注定失败。

他生于一八七九年,是光绪宣统年间的亭台楼阁旧人物,埋头经史子集,埋头西风欧雨,满肚子不合时宜,满肚子离经叛道。

他有政治家的胸襟,有革命者的勇气,却也有政治家、革命者不应有的浪漫情怀。1927年两党分裂,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短短几天内,两万多共产党员被杀害。在此过程中,最惨的莫过陈独秀,不仅两个爱子延年、乔年惨遭杀害,自己也被当成失败的替罪羊,被开除出党,被彻底隔离出权力核心。

当年,他在上海被捕,当时国民党政府已内定由军事法庭审判他,并处以死刑。他也抱定必死之心,题下“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但求速死。

是胡适、蔡元培等好友奔走相救,才得以服刑保全其身。尤其是胡适,虽然政见不同,但多次出手营救,其义举亦有古风,一时传为美谈。

当年谭嗣同弃尸菜市口,三日无人敢收尸,是湘潭会馆的一个老仆佣,为其收尸送回湖南。袁克定晚年潦倒,日本人高官厚禄利诱不受,宁忍清贫,而他的朋友张伯驹收留他,供奉十年,不取一文。

每每读到这样的故事,就对人性里良善和温暖的一部分充满希望。

晚年的陈独秀非常潦倒,于贫困中埋头学问,在精神上更接近于中国传统上的儒士。蒋介石拉拢他,蒋是杀子仇人,他拒绝,理所应当;周恩来请他上延安,已是物是人非,他拒绝,也情有可原;但胡适请他去美国,他也拒绝,就唯有骨子里那点清高作祟可解了。

他暮年的一点温暖,全来自当年“新文化运动”同一战壕的战友。他办《新青年》,推行白话文,提倡思想解放,但最终,旧式之书生成了他的最终归宿,每每想起,就让人感慨。

他的书法和古体诗,极尽瑰丽,非常有章法。他们这代人,一方面打倒传统,一方面被传统塑造。跟当下不同,他们是因为懂得,所以背弃。今人的背弃,大多是打空拳,心里没底,囊中无物。

鲁迅的“魏晋情结”

鲁迅的“魏晋情结”很重。

后来,更有甚者,说曹雪芹和鲁迅都是魏晋人的肖子,曹雪芹是阮籍的孑遗,鲁迅则是嵇康的后劲。

当年,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和周作人编了一本《域外小说集》,销路很不好,自由文人无法做,转而去教育部任职,每天抄古书,整整抄了八年。很多人说鲁迅之所以深刻,跟他抄古书的经历有关。他被嵇康吸引,跟这段经历也大有关系。

1913年,鲁迅三十三岁,正是身体和精神最好的时候,他以明代吴宽丛书堂本校勘《嵇康集》,并作《嵇康集〉跋。1921年,又校《嵇康集》多遍。1924年,再校《嵇康集》,作《嵇康集〉序、《嵇康集》逸文考、《嵇康集〉著录考。1926年,再作《嵇康集考》。1931年,身体已经很不好了,还打起精神最后一次校《嵇康集》。可以说,以嵇康为切点,魏晋的人和文,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

嵇志慷慨,鲁迅的文风也刚健,有惊惊焉劲烈如秋的气势。

看周作人的文章,你会想:哇,这个人读了好多的书!读鲁迅的文章,你不太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鲁迅读的书一点不比周作人少,阅读范围甚至更广。但是他把那些书融入到文章的血脉了,你是看不到的,只能感受到那种文化纵深感。这才叫读书写作的化境,周作人那种,只能叫掉书袋。

尤其是鲁迅字里行间的“魏晋风骨”、忧愤之思,跟他所处的时代氛围特别契合,这是周作人的闲适和冲淡所不能企及的。不是说闲适和冲淡就不好,只是没遇到合适的时代,“生不逢时”,大概指的就是周作人这样的。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起,帝国只要恢复秩序,就会恢复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我们当庆幸我们一个还有魏晋,一个忽然涌现出一堆稀奇古怪的人物的时代,他们开始探究自己的内心,开始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们自爱,所以珍惜自己的肉体。于是有“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有面白似粉、顾影自怜的何晏。

他们追求肉体的不死,服五石散,信天师道,却也谈笑被戮,从容赴死,去追求肉体之外精神的永恒。于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死几乎都出现在这个时代:有临刑场而色不变的夏侯玄,有回望落日以一曲《广陵散》奏成千古绝响的嵇康。

他们开始不再拐弯抹角地顾左右而言他,不再受父辈们传统观念的压制,开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为自己活一辈子。所以,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活法也出现在这个时代:有从容脱光了衣服击鼓骂曹的祢衡,有别人晒书他晒裤衩的阮咸,有雪夜跋山涉水访故友却过门而不入的王徽之。

这样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端,一直到16世纪才开始萌芽,而那时,魏晋风流的余韵已经过去了近一千年。

这些闪烁着智慧和生命之美的个体,如同当风的披帛,如同流过溪涧的酒觞,如同和暖的阳光,给了我们俯仰天地的情怀,给了我们高贵,直率又让人喜爱的范本。他们曾经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原来人可以这样立于天地间。

刚步入中年的鲁迅,曾有过一次精神危机。婚姻不幸,救国无望,只好在教育部任佥事,当官僚。衙门的风气,他很不喜欢,也不合群。同事眼里的他,每日除了伏案读书,就是抄书,很沉默。知心好友陈师曾、范爱农的意外离世,更让他的精神世界雪上加霜。

只有在抄碑文、校古籍的时候,他的心是宁静的。他把自己沉到那个古国之中,在远去的世界里驻足,魏晋的灵秀之气、嵇康的慷慨之风扑面而来,彻底改变了他。最终,他把自己活成了他们的样子。

作者:甘草子,不小资,不文艺,不妖娆,不风情,恬淡自守,性如草木。

THE END
0.如果现代中国的两大圣人是雷锋和鲁迅,毛主席就是圣人中的圣人鲁迅与毛主席的心是相通的,鲁迅被毛主席称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笔者于2009年8月17日写了一篇文章:《鲁迅,一个痛苦的人》(见附文),充分说明了鲁迅先生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意义。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的托尔斯泰,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世界文学巨匠和文学大师,是https://www.wyzxwk.com/Article/zatan/2019/10/409504.html
1.还原“赛先生”:近代中国“科学”概念人格化溯源文史他好将外国人名译成中国人名,如“译Shakespeare(莎士比亚)为叶斯璧,译Kropotkin(克鲁泡特金)为柯伯坚,译Franklin(富兰克林)为樊克林,译Tolstoi(托尔斯泰)为陶斯泰” 。他还喜欢挪用中国称谓表达外国人的身份关系,从而将中西社会的大人物拉下神坛,混同于普通的市井之人。他在1911年初版的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中称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321/c442005-32648238.html
2.张直心:《狂人日记》: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狂人日记》: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 原创2016-10-20张直心 鲁迅研究动态 鲁迅研究动态 作者简介:张直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著有《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思想·文本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2172867/
3.赵景深与鲁迅的交往同年鲁迅编《奔流・托尔斯泰专号》,赵景深投了一篇托翁长子写的《托尔斯泰自己的事情》,鲁迅很慎重,向赵景深要了原刊物去看,可见他编辑刊物负责和认真。他还说:“欧洲的事情,仅有赵景深先生写给我一点消息。”他把赵景深告诉他的英、法纪念托尔斯泰百年祭的情形都收集在《奔流・托尔斯泰专号》的后记里,这篇后记也收https://www.shtzb.org.cn/shtzw/shtzw2017/n3718/n3736/u1ai1879978.html
4.2017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史2017年9月11日,夏目漱石的长孙夏目房之介(右)与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在绍兴参加“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活动合影,夏目房之介作漫画一幅留念。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长孙们的会面 今年是日本二十世纪著名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也是中国二十世纪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在日本开始文学写作的一百一十年。9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011/c404064-29580822.html
5.鲁迅在俄国两大文豪之间的选择文摘报鲁迅早期思想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关于“人”的描述,这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一种表达。其间流动的就有托尔斯泰的元素。可是后来,当他凝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候,“立人”这个正面的话题被苦难的负面阴影代替了。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找到了共鸣,那就是对无法“立人”的焦虑,出现的是与托尔斯泰相反的东西。你会感到他https://epaper.gmw.cn/wzb/html/2014-10/25/nw.D110000wzb_20141025_2-08.htm
6.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光明日报鲁迅早期思想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关于“人”的描述,这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一种表达。其间流动的就有托尔斯泰的元素。引用俄国的资源,这在他是一种新文化建设的渴望。可是后来,当他凝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候,“立人”这个正面的话题被苦难的负面阴影代替了。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找到了共鸣,那就是对无法“立人”的焦虑,出现的是与托尔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20/nw.D110000gmrb_20141020_1-16.htm
7.“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⑦]这三个特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构成一种伟大的 “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从毛泽东总结出鲁迅精神、赞誉鲁迅是新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中国的圣人看,他们两人在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思想上的共鸣。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0/1026/c423725-31906002.html
8.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喜爱和平改为崇拜战争,绝不是。他读过托尔司泰、罗素、罗曼罗兰的非战的文字,……人不应当互相残杀。可是,中国的抗战绝不是黩武喜杀,而是以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这后一句话,不但堪称老舍理想中最具人性光辉的内容,而且也要算鲁迅《破恶声论》后中国文学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又https://sdsdwkxb.cnu.edu.cn/gkll/2020n/2021d6q_d42c5c55bed94493a9d317bd5bc85b0b/a8d10aa29e1f42bcafa8d08d70ee9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