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托尔斯泰”的是谁|名人传_名著大百科共计4篇文章
了解这个世界你又多了一个渠道名著大百科,关于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托尔斯泰”的是谁的话题都在这里。




0.如果现代中国的两大圣人是雷锋和鲁迅,毛主席就是圣人中的圣人鲁迅与毛主席的心是相通的,鲁迅被毛主席称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笔者于2009年8月17日写了一篇文章:《鲁迅,一个痛苦的人》(见附文),充分说明了鲁迅先生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意义。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的托尔斯泰,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世界文学巨匠和文学大师,是https://www.wyzxwk.com/Article/zatan/2019/10/409504.html
1.还原“赛先生”:近代中国“科学”概念人格化溯源文史他好将外国人名译成中国人名,如“译Shakespeare(莎士比亚)为叶斯璧,译Kropotkin(克鲁泡特金)为柯伯坚,译Franklin(富兰克林)为樊克林,译Tolstoi(托尔斯泰)为陶斯泰” 。他还喜欢挪用中国称谓表达外国人的身份关系,从而将中西社会的大人物拉下神坛,混同于普通的市井之人。他在1911年初版的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中称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321/c442005-32648238.html
2.张直心:《狂人日记》: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狂人日记》:鲁迅与托尔斯泰同名小说互阐 原创2016-10-20张直心 鲁迅研究动态 鲁迅研究动态 作者简介:张直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著有《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思想·文本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2172867/
3.赵景深与鲁迅的交往同年鲁迅编《奔流・托尔斯泰专号》,赵景深投了一篇托翁长子写的《托尔斯泰自己的事情》,鲁迅很慎重,向赵景深要了原刊物去看,可见他编辑刊物负责和认真。他还说:“欧洲的事情,仅有赵景深先生写给我一点消息。”他把赵景深告诉他的英、法纪念托尔斯泰百年祭的情形都收集在《奔流・托尔斯泰专号》的后记里,这篇后记也收https://www.shtzb.org.cn/shtzw/shtzw2017/n3718/n3736/u1ai1879978.html
4.2017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文史2017年9月11日,夏目漱石的长孙夏目房之介(右)与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在绍兴参加“大师对话:鲁迅与夏目漱石”活动合影,夏目房之介作漫画一幅留念。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长孙们的会面 今年是日本二十世纪著名的“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也是中国二十世纪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在日本开始文学写作的一百一十年。9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011/c404064-29580822.html
5.鲁迅在俄国两大文豪之间的选择文摘报鲁迅早期思想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关于“人”的描述,这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一种表达。其间流动的就有托尔斯泰的元素。可是后来,当他凝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候,“立人”这个正面的话题被苦难的负面阴影代替了。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找到了共鸣,那就是对无法“立人”的焦虑,出现的是与托尔斯泰相反的东西。你会感到他https://epaper.gmw.cn/wzb/html/2014-10/25/nw.D110000wzb_20141025_2-08.htm
6.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光明日报鲁迅早期思想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关于“人”的描述,这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一种表达。其间流动的就有托尔斯泰的元素。引用俄国的资源,这在他是一种新文化建设的渴望。可是后来,当他凝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候,“立人”这个正面的话题被苦难的负面阴影代替了。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找到了共鸣,那就是对无法“立人”的焦虑,出现的是与托尔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20/nw.D110000gmrb_20141020_1-16.htm
7.“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⑦]这三个特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构成一种伟大的 “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从毛泽东总结出鲁迅精神、赞誉鲁迅是新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中国的圣人看,他们两人在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思想上的共鸣。https://www.dswxyjy.org.cn/n1/2020/1026/c423725-31906002.html
8.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喜爱和平改为崇拜战争,绝不是。他读过托尔司泰、罗素、罗曼罗兰的非战的文字,……人不应当互相残杀。可是,中国的抗战绝不是黩武喜杀,而是以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这后一句话,不但堪称老舍理想中最具人性光辉的内容,而且也要算鲁迅《破恶声论》后中国文学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又https://sdsdwkxb.cnu.edu.cn/gkll/2020n/2021d6q_d42c5c55bed94493a9d317bd5bc85b0b/a8d10aa29e1f42bcafa8d08d70ee9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