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近代文坛祖母级作家,冰心余光中的挚友,一曲城南写尽人间冷暖林海音城南旧事女作家张爱玲

抛去发行背后蕴含的深意不说,只看日记里方方的文笔和叙事,不得不感慨,曾经写过《风景》《万箭穿心》这样高水准文学作品的方方,似乎已经“消失”了。

在中国近代文坛中,优秀的女作家很多,但能够将作品流传几代,至今也有着高口碑的女作家却屈指可数。

而台湾作家林海音,就是其中一位。

虽然她不及张爱玲,三毛那般有名,但她的地位却是不可撼动的,任谁,都会尊称她一声“林先生”。

林海音的作品很多,但最被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那本《城南旧事》。

实际上,不仅仅是《城南旧事》,林海音一生发表的作品很多,且质量也很高。

比如《晓云》,《爱情的散步》,《绿藻与咸蛋》,《金鲤鱼的百裥裙》等等。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高阳曾评价她的文字:“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初读林海音,只觉得细腻温柔,就像是一碗温水,放在那里,平静清澈。

但如果仔细品味起来,就会发现文字背后的深刻和透露的淡淡愁绪。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林海音作为杂志主编的身份也同样值得尊敬。

从早期《世界日报》的妇女新闻记者,到《联合报》 副刊的主编,再到1967年与朋友联合创办的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

这期间,她不断发掘台湾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等一批年轻作家。

在那个复杂多变的特殊环境中,她开创了一方属于文人的纯文学天地。

她还与余光中、梁实秋、老舍、林语堂、张我军、雷震、冰心等文人私交甚好,积极为他们出版作品。

可以说,在台湾和大陆文坛中,林海音就像是一位母亲般的存在。

林海音和余光中

林海音喜欢在家里会客,她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受到朋友们的一致认可和尊敬。

人们常说,鼎盛时期,林海音家的客厅里,坐着半个台湾文坛。

无论是作家身份,还是主编身份,林海音的贡献和成就都是难以超越的。

即使是出生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有着复杂的成长经历,但林海音一直保持着纯粹坚定的文学初心和温情童真的写作语言。

这或许是一个女文人,最难得可贵,也是最伟大的境界了吧。

城南下的老北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正是以电影版《城南旧事》的主题曲而被人们熟知。

余光中先生曾说过:“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没错,虽然父母都是是台湾人,但林海音的整个童年生活却都是在北京胡同里度过。

《城南旧事》就是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上世纪20年代老北京生活的刻画。

电影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但电影中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背后,都有着难以言喻的无奈和悲伤。

只是因为这一切都以孩子的视角来呈现,所以显得单纯而含蓄。

林海音在创作《城南旧事》时,分为了五个不同的短篇小说来叙事。

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

形形色色的人,许许多多的事,也被浓缩在这五个故事中,看似短浅,实际上意义深远。

巷子里整日站在惠安馆门口发呆的年轻女子秀贞,面容憔悴,两眼无神。

整日嚷嚷着“小桂子,我苦命的小桂子。”,看起来神神叨叨,疯疯癫癫。

实际上,和她相好的大学生男友因从事地下革命运动而被抓走,杳无音信。

两人所生的孩子,也因违背了家族礼法而被人偷偷丢弃。

巨大的刺激之下,秀贞才失了心智。

小英子最好的玩伴,妞儿,其实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

领养她的养父母总是对她拳打脚踢,还不断地教她卖艺赚钱。

英子在找丢失的小球时,发现一个躲藏在草丛里的男人。

她笑眯眯地问他:“你是来拉屎的吧。”

男人哈哈大笑,随后两人竟愉快地聊起了天。

但其实,男人是个小偷。他用捡破烂来掩盖自己身份,终是躲藏在草丛里。

他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弟弟,但因家境贫寒,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了偷盗这条道路。

英子虽然单纯,但也隐隐约约感觉出了这个哥哥的不对劲。

但她一直没有躲避他,当男人问道:“你觉得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时。

英子先是沉默地摇摇头,然后说:“我不知道,我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最后,小偷被警察抓走了,但英子的疑虑仍没有得到答案。

一个朴实,善良,一心希望能够供弟弟继续念书的大哥哥,怎么就变成人人喊打的“坏人”了呢?

英子不知道,或许,生活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也都不知道。

小说中,像这样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还有很多。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在英子好奇而单纯的追问与亮晶晶的大眼睛中,逐渐清晰,又逐渐模糊。

虽然整本书的氛围,总是淡淡的,平静的,祥和的,实际上却是描绘了一个个隐匿在市井中艰难生存的小人物故事。

最后,英子的爸爸生病去世了,花儿落了,童年也结束了。

但是曾经的那些疑虑和困惑依旧没有得到答案,淡淡的悲伤和失落也就随着电影的结束一直停留在观众的心中了。

1994年,林海音和“英子”扮演者沈洁在日本大阪会面

童年,家人,成长,故乡...... 这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最细腻的地方。

而林海音,正是用她绵长恬静的言语,将这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娓娓诉说。

新旧之交的女性角色

除了对童年和老北京生活的刻画之外,林海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新旧交替时期,女性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描写,也同样值得探讨。

在她的笔下,几乎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是没有善终的。

也就是始终面对着来自外界或多或少的逼迫和无奈,且带着这份悲情一直到结束。

她试图用婚姻这面悠久又通俗的镜子,来反映时下历史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转变。

林海音与先生夏承楹

令人惊叹的是,即使林海音用较为正面的语言描述婚姻的不公或遭遇被抛弃女性的悲凉时,读者依旧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和爱意。

因为她的笔下,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物,有的只是平凡而又真实的人间故事。

所以,也有读者称她为“治愈系”的鼻祖。

林海音在北京的故居

“她没有喝酒,可是觉得醉沉沉的。这点感觉,今生也只给过她那么一次而已,就在那天下午,二姐派了车子来接她去北海散散心,走到白塔顶上,便看了那一次最美的日落,她的些许沉醉的心情,就随着那个日落坠下去,再也找不到了。”

这是林海音的短篇小说《殉》中的一个片段,寥寥几句,却把这个“她”内心的喜悦和失去后的愁绪跃然纸上。

实际上,《殉》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

23岁的女孩淑芸,在嫁入方家没多久后,丈夫就因生病而早逝了。

为了“守妇道”,她一直坚持留在方家做寡妇,除了刺绣和照顾老人外,日子乏味而空洞。

不知为何,她慢慢爱上了方家的二少爷,但这份爱意,她一直装在心底不敢表达。

几年过去,她也就一直保持沉默,做着人人敬重大少奶奶角色。

而留学归来后的二少爷,很快结婚生子,淑芸的这份感情也就不了了之。

故事的最后,是担心淑芸独身一人太过于孤独寂寞的二少爷和二少奶奶,将自己的二女儿小芸送给她抚养。

淑芸也收获了一份建立在苦涩之上的幸福。

比起林海音笔下的这些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人物,她个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婚姻的经营是值得借鉴的。

她从不“认命”,更不会遮遮掩掩自己的好恶,尤其是感情方面。

最初,在北京,林海音从女中毕业后,进入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读书。

她年轻有朝气,又是学校排球队队长,追她的人自然数不胜数。

但她悄悄看上了喜欢跑到她们学校打篮球的青年,夏承楹。

1934年,芳年16岁的林海音进入《世界日报》当记者,她发现夏承楹竟然也在这里工作,两人成为了同事。

一来二去,这对才子佳人就成为了情侣。

那时候,身为编辑的夏承楹白天工作,而在外面跑腿的林海音则晚上回到报社发稿,两人就拥有了使用同一张办公桌的权利。

夏承楹总是悄悄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放些小零食或小纸条,而晚上回来的林海音就总是像寻宝的少女,满怀惊喜。

就这样,两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并育有三个孩子。

当回忆起这段爱情最初的萌芽时,林海音回道:

“别人谈恋爱,说这个那个的,我们没有。人家说你一定有很多人追求,其实,我是不随便让人追的。我们就是两个人玩在一起,他写,我也写,志同道合嘛!”

虽然描述得简单轻松,但这段感情绝对是弥足珍贵的,在未来60年间,两个人一直相濡以沫。

2001年,83岁的林海音病故,次年,夏承楹也离开了人世。

半个文坛的会客厅

钟理和

有着“台湾乡土文学之父”美誉的钟理和,虽然才华横溢,且一生都坚持着文学耕耘,但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他贫困潦倒,最终因肺疾去世,享年46岁,所以他也被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在钟理和去世后的几年里,他的作品陆续得到出版发行,人们这才发现这位伟大而又执着的作家。

为了纪念他,2008年,台湾省天文台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而钟理和得到发掘的背后,正是林海音的栽培和支持。

1960年,得知钟理和咳血去世后,林海音怀着巨大的悲痛,连夜写出了《悼钟理和先生》,介绍了钟理和的生平故事。

最终,钟理和那部大名鼎鼎的《原乡人》和其他十五篇作品才在联合报上刊登。

1980年,《原乡人》还被翻拍成电影,主题曲由邓丽君演唱。

《原乡人》电影剧照

然而多年后,当林海音以嘉宾的身份出席“钟理和纪念馆”时,她才透露,其实两人从未谋面,自相识以来,一直靠着书信联系。

心中有大爱,自然就有着广阔的胸怀。

在创办《纯文学月刊》期间,林海音一直积极发掘台湾本土文学作家。

她希望能够给予他们一个纯净、优质的创作平台,也希望台湾文学能够摆脱政治的束缚,越来越好。

但最终,她依然选择将好的作品刊登出来,即使冒着送入监狱的压力,也从未动摇过立场。

这样的坚持无疑是伟大的,但在当时,却也是“不聪明”的。

最终,因为销路不佳,总是亏本,四年后,林海音的杂志只能停刊。

此时的林海音,已经收获了一大批关系甚好的作家同胞。

她不甘心,又热血澎湃地办起了新文学出版社,而“半个台湾文坛的客厅”由来,也是这个时期逐渐流传的。

余光中是最常光顾的一位客人,他曾经说:

“我跟她交情很好,她这个人是真的心胸广阔。林海音好客又好吃,她家也够大,所以我们坐下来有一大桌。除了我之外,还有林怀民、隐地、杨牧等都常常去。”

余光中

1995年,77岁的林海音因身体欠佳,结束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将全部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都捐寄给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无形中推进了大陆和台湾两地的文学交流。

不久后,她又一次前往北京,前往曾经居住过的城南,探寻童年时的记忆。

在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中,可以看到林海音重游故土的珍贵影像资料。

画面中的她,虽已年迈,步伐也有些蹒跚,但依旧充满活力,她走在曾经英子走过的路上,神采奕奕地向随行的朋友们介绍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001年,林海音去世了,享年83岁。

她的长子夏祖焯回忆:“我过了六十岁生日后,没几天她就走了。那天,我抱她走到太平间,因为她带我来到这个世界,我要送她离开这个世界。”

林海音与冰心

纵观林海音的一生,称得上是幸福的,美满的,像一朵饱满的牡丹,熠熠生辉。

有人曾说,她是“先生们身后的先生”,这或许是对她最好的赞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如今,林海音已经离开人世19年,同时,曾经那个纯粹而澎湃的文学时代,似乎也随着网络高速发展而渐行渐远了。

身处当下的我们,何不再拿起手边的书本,读一读林海音的文字,品一品那些朴素温情的人间故事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韩寒批评文学大家:老舍文笔差余华不能读新闻中心评论家浩歌撰文回应称,“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是我们这个民族杰出的文学大师,是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其地位是历史的决定、人民的选择,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颠覆大师贬低大家可笑而且徒劳。”浩歌认为,对中国人公认的文学大师贬低嘲讽,伤害了一个民族的文学尊严,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是https://news.sina.com.cn/s/2008-06-19/103115776387.shtml
1.竹联荟萃‖陈瘦竹对谢冰心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 素园即韦漱园(一九〇二一一九三二),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一九二四年,鲁迅在执教北大之余,主编“未名丛刊”,专收译作,素园是“丛刊”主要作者之一。他虽然只活了三十岁,译作却颇多。果戈里的著名小说《外套》就是他译的。鲁迅对他评价颇高。给他写的墓志铭道:“素园并非天才,也非豪杰https://www.jianshu.com/p/88f742bb3e23
2.读者作文600字(精选46篇)冰心奶奶不仅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还不停地回复着小读者们的来信,直到自己生病了,还仍然坚持着回复小读者们的来信,她真的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真让人敬佩呀!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爱”就是生活中坚定的信念。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冰心奶奶的这一句名言:“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http://www.unjs.com/zuowendaquan/zuowenliubaizi/4420555.html
3.冰心的小短诗(精选5篇)冰心的小短诗范文第3篇 精选最新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从小就听说的名字——冰心写的。在小的时候,家人天天跟我讲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https://www.1mishu.com/haowen/108222.html
4.冰心全集第七卷:纪念老舍八十五岁诞辰冰心在线阅读老舍若是还在,今年该八十五岁了。 我想象:我们几个老朋友,给他开个不大也不小的庆祝会,地点也就在作协的会客室吧。老舍拄着手杖从外面进来了,一进门 ,笑容满面地向周围看了一看,把手杖挂在臂上,抱拳拱手,说:“不敢当,不敢当”,至于这位“语言大师”底下还会说些什么欢喜,感谢,幽默的话,我这个拙口笨舌的人,就不会替他说了! 我们https://www.99csw.com/book/755/22791.htm
5.冰心的抗战“动作”博览群书文协的老舍是常客,每回上山,会带来许多文艺界、抗战前线的消息,令潜庐与山下的文艺界与抗战的前方联系了起来,也给潜庐带来生气。“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阶前指点月钩斜。”这是老舍当年书赠吴文藻和冰心的诗句。https://epaper.gmw.cn/blqs/html/2015-12/01/nw.D110000blqs_20151201_1-03.htm
6.冰心的散文通用12篇并且,这里的“喷发”更显出冰心用词上的匠心,“喷发”也隐含了一个“嗅”,“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嗅到了吗?因为她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的喜爱而产生的想象――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不让人觉得他们在“喷发着香气息”呢?文中我们的“笑”“迎”“挤”等,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https://zgnn.xueshu.com/haowen/37656.html
7.关于读书受益终生的作文(通用53篇)冰心奶奶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简简单单的话,却将如何读书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出来,也使我爱上了读书。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我们可以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到https://www.oh100.com/a/202201/4123766.html
8.推荐一本好书的作文800字(精选95篇)《寄小读者》中,冰心奶奶还艺术地揉进一些天文、地理、历史和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小读者们在妙趣横生中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智慧。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现在推荐给大家,相信大家看过之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的作文800字 17 前苏联作家、诗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经https://mip.ruiwen.com/zuowen/800zi/3141519.html
9.名人名事冰心奶奶的故事 冰心奶奶很坚强。冰心奶奶在80岁那年,因为脑血栓,右半身不能活动了,连笔也拿不了,接着她的腿又骨折了。但是,冰心奶奶没有放弃,像小学生一样重新练习拿笔,重新 练习写字 ,终于又可以写东西了。 冰心奶奶很勤奋。冰心奶奶有句座右铭: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冰心奶奶一辈子几乎没有停止过读书和写作,从19岁一直读写到94岁,就在去世前https://www.meipian.cn/1rkcqokk
10.冰心>冰心文集老舍和孩子们(760) “咱们的五个孩子”成长起来了(765) 颂“一团火”(772) 三寄小读者(通讯三)比如我给他们念:“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不用我往下念,他们就说:“奶奶唱。”我说:毗湿奴派诗人有声有色地歌唱拉达如何在风雨之夜去赴和克里希纳约定的幽会。我不知道他们曾否停下来想http://www.bwsk.com/mj/b/binxin/bxwj/6.htm
11.老舍的诗词集《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 年代:现代作者:老舍 敢为流离厌战争,乾坤终古一浮萍; 茅庐况足遮风雨,诗境何妨壮甲兵。 移竹渐添窗影绿,飞花时映彩霞明; 鸟声人语山歌乐,自有文章致太平! 《赠涤非词人》 年代:现代作者:老舍 词客天南去,碧鸡金马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29/16/1500339_474234960.shtml
12.m.lizhi.fm/vod/50916728/2742591615326049798https://m.lizhi.fm/vod/50916728/2742591615326049798
13.读书笔记600字作文(精选29篇)冰心奶奶是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冰心奶奶的一些散文,其中《小桔灯》这篇文章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桔灯》向我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到重庆郊外去看望一位朋友,在等朋友时,一个小姑娘来打电话来叫医生给她妈妈看病,后来冰心奶奶去探望了那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走时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dushuxindetihui/11301192.html
14.读一本书读后感400字(通用26篇)母爱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抚慰我的心房。又如一杯浓浓的奶茶,温暖我的肺腑。我爱看冰心奶奶的'《繁星》它犹如一曲优美温婉的天籁之音,随着冰心奶奶的吟唱,将一份炙热滚烫的爱在我眼前幻化而来。 在我的生活中,母亲给我的爱又是何等的深层。且不说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这些纷繁的家务活,光是辅导我的功课就已https://www.oh100.com/a/202207/4914398.html
15.茅盾巴金老舍冰心……他们的新年梦想是什么?---冰心 我们将建设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个人为了群众而生存,群众也为了个人而生存。军阀的争斗、饥饿、水灾以及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遗梦,这并不是什么梦想,我们努力便没有什么不会实现的。 ---郑振铎 我只想中国人个个都不要钱,而只把它们全部精力用到发明生产互助与有意义的牺牲上去,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 https://www.gmw.cn/guoxue/2019-01/02/content_32284546.htm
16.春节特辑·记忆丨老舍、冰心、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是怎样过年的【导读】于中国人而言,一年之中那么多的节日,没有比春节更意味深长的了。春节意味着辞旧迎新,喜乐的团圆与真挚的守望在这一刻交织成独特的年味,令无数人备感温暖。且看文学名家在散文中深情回忆的春节往事。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叙述——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https://www.whb.cn/zhuzhan/wybj/20180215/189517.html
17.读者作文(30篇)冰心奶奶写这一章,写自己离开父母的怀抱,不正是想让我们长大,不正是想让我们明白,从现在起记得多拥抱一下父母,多孝顺父母,只因他们为了我们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切,他们硬是把毕生的期望都寄托给了我们。而这只是第一章,她的一次见闻,而她的第一个见闻,就给予我们这么多感慨。但如果单单从文字,从一本书的角度https://www.chinesejy.com/zw/145413.html
18.冰心的文章范例6篇冰心的文章范文3 我曾读过冰心奶奶写的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二》。信中,冰心奶奶写出了她对母亲的怀念,并教育我们这些小读者,母爱是永远的。 我喜欢作家字,会客室里高挂着郭老、茅公、叶老、闻一多、王统照、老舍、郑振铎等十多位师友的手迹条幅。我去信向冰心大姐求字,她一直不作答。我一再催促https://www.baywatch.cn/haowen/16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