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的三大主线之一,可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媲美。贾宝玉的形象具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贾宝玉是《红楼梦》中自觉塑造的典型形象,集性心理、天养、善恶于一体。
那么,贾宝玉的结局应该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一般有三种推测和分析:
其中之一就是上面提到的高鹗出家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无根据,因为在前八十章里,宝玉曾两次对黛玉说:“你死后,我要出家。”第21次脂批说:“宝玉的感情,古今都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宝玉是剧毒的,也是世人莫忍的,对于那些看到后半部分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宝玉的三大病也。宝玉有了世界上无法忍受的毒药,所以文后可以“悬崖绝壁”一次,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从之前80回脂批提供的线索来看,贾宝玉的悬崖和撒手出家可以说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所以目前贾宝玉在逃入空门的结果,已被绝大多数读者所认可。
二是根据清朝和民国的一些信息和口碑,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佚话》、《痴人说梦》,以及传闻中的“三六桥本”、“端方本”等的记载: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并非出家,而是流落街头,“沦为击柝之役”或“看街兵”,与同样沦为乞丐的史湘云结为夫妇。也有说他们“夫妇在都中拾煤球为活”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传闻,并无很好的证据。
第三是梁归智,他在《石头记探佚》一书中提出了引人注目的论断。他认为,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虽然是个和尚,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具体来说,贾宝玉在黛玉死后被迫嫁给宝钗,但始终未能实现思想感情的和谐,最后由于“薛宝钗借词讽刺”而抛弃宝钗,麝月成为和尚——这就是所谓的“悬崖撒手”。然而,他并没有在空门中找到出路,而是经历了一次更加彻底的精神破产,最终回到了史湘云结婚的习俗中。
但后来宝玉玉湘云的婚姻也终于“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他只好第二次出家。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引渡,回到青埂峰“复还本质,以了此案”。而这“第二次出家”与“第一次出家”不同,不是出于贾宝玉的自愿,而是“完全由于客观原因,而不是由于宝湘感情的破裂”--因为他们此时是“风尘知己,患难夫妻”,“他们婚后的生活是物质贫困,精神幸福”。因此,宝玉的第二次“出家”是“被迫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巧妙地将前面的两种说法捏合到了一起,虽不失为一个可以自圆的解释,但毕竟只是一种推论,其证据是显然不足的。
宝玉的判断模仿了世界上读者的语调,充满了戏谑和赞美。这表明他不读圣贤,不跟随时代的风格,不关心官方职业和经济,但只有女佣喜欢制造麻烦,所以他并不符合一个局外人,的形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眼睛和一百张嘴的嘲笑。
在判词里,作者揭示了贾宝玉作为封建反叛者的思想和性格。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宋代朱熹注释的儒家政治教科书《四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贾宝玉上学时,贾正对他说:“把四书背下来是最重要的。”然而,贾宝玉却害怕阅读这些“最重要的东西”,以至于“半生不逢时”、“不可能被打破”,这当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粗鲁、愚蠢、遥远、乖僻、无能、不学无术的。他最反对读《西厢记》、《牡丹亭》等书。他给大观园题额,为晴雯写诔文,也显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可见,思想基础不同,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不一样。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