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先勇,在美国教书几十年,直到2017年成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在这本书里,他尤其推崇程乙本,并举出了多个从语言、剧情、人物形象上,程乙本红楼梦与其他版本的差异。白先勇以小说家的身份,重新解读红楼梦,尤其侧重后四十回的作者归属。
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还给曹雪芹!4月20日周六下午,白先勇携新作《正本清源说红楼》再度郎园开课,探讨《红楼梦》后四十回与版本比较,且随白老师一起正本清源说红楼。以下是当天活动的实录精选: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去年我在这儿讲的时候,就讲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悲剧力量——宝玉出家跟黛玉之死》。为什么后四十回那么重要?还讲了《抢救尤三姐的贞操》,因为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庚辰本,一个是程乙本,这两个版本里尤三姐的形象完全相反的,一个把她写成淫妇,一个把她写成烈女。今天我再继续去年的两大主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更深入地讲这个事情。
我先讲讲后四十回的来由。《红楼梦》是乾隆年间,他1762年过世的,之前就有很多手抄本流出来了。这个手抄本都是前八十回。现在发现的手抄本有12种,当年一定不止这些。当年曹雪芹写这本书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在当时要看的人很多,抄出去可以在市上卖稿子,很贵的。当年印刷不发达,后来才印出来的。当时很多手抄本,这是前八十回。
现在流传到今天的12种本子里,有二十几回,十几回,五十几回,最多的七十八回,这些本子都是过录本。庚辰本是1760年出现的,在曹雪芹死的前两年出现的庚辰本,应该是那个年代的,现存的这个也是过录本,后人的Copy,也经过很多人手抄的。手抄的那些人不一定很有学问,他抄的时候可能有错误的。庚辰本还有一个特点,有一个“脂砚斋”,知道曹雪芹的家世很深,写很多批语。有时抄书的人看到字里行间有评语,就把这个抄到正文里了。所以,抄本的问题也多得不得了。但是,现存的手抄本作为研究本非常重要。
那为什么后四十回后来才找着?有一个理论相当可信,贾府在后四十回被抄家了。曹家在康熙时非常得宠,三代人都做江南织造。而且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非常有学问,康熙让他编《全唐诗》,他对曹雪芹影响非常大。后来换了朝代了,曹家站错边了,就被雍正抄家。曹家被抄家了,后世还写抄家,这个传出去还了得?那个罪不轻,重则杀头的。所以,有个说法是,后四十回不敢流出去了,收起来了。我觉得这个是可信的。
1791年曹雪芹过世了以后,有个程伟元。程伟元是书商,也是读书人,一生都在关注《红楼梦》,收集《红楼梦》的稿子。前八十回当时流行的很多手抄本有了,后四十回没有,但回目早就存在了,可见曹雪芹写完了的。他到处搜罗,在有些藏书家那里、有些故纸堆中,他找到二十几卷,又在鼓担上(当时的鼓担是收集古物的一个地方)找到了十几卷,凑起来就成了,下大价钱买,买了以后上下还接得起来,不过稿子很多已经有点残缺了,“漶漫不可收拾”。所以,他邀了高鹗,把它“抄成全部”,在1791年用木刻活字版来印出第一本《红楼梦》。1791年这一版叫程甲本,很仓促就印出来了。到了第二年,他又花了大功夫改了不少错误,又印了一本,叫程乙本。因为程甲本出来得早,一时洛阳纸贵,非常流行,反而程乙本没有那么流行。从此以后就没有手抄本了。这是一百二十回本的来由。
胡适这一锤定音不得了,这下影响了几十年。他的大弟子,最重要的一个红学家俞平伯,把这个结论后四十回发扬光大,影响了好多人。现在,这个理论越来越站不住脚,更多的证据说后四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是高鹗跟程伟元修补的。俞平伯也很了不起,他一生本来都在宣扬后四十回是伪作,临终前幡然悔悟,撂下很重的自谴的话,他信念动摇了:“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除了俞平伯以外,还有很多人,也跟胡适持相反论调的,我编的这本《正本清源说红楼》里都有讲。
林语堂,他写一篇很重要的论文叫《平心论高鹗》,他的论调,后面绝对不是高鹗写的,高鹗只是修改而已。他举了很多例子讲这个。
夏志清,他著两本书,一本是《中国现代小说史》,另外一本《中国古典史论》,在汉学界影响非常大。他说:“没有后四十回我们便无法估价这本小说的伟大,那么,对后四十回进行批评攻击并且仅仅根据前八十回来褒奖作者,我认为这是文学批评中一种不诚实的做法。”
王蒙,很有名的作家,他说:“我宁愿设想是高鹗或某人在雪芹的未完成的原稿上编辑加工的结果,而觉得完全由另一个人续作,是完全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先例或后例的,是不可思议的。”
现在我来讲一讲我自己的看法。第一,世界上的经典小说,能够传下来的小说不多。现在20世纪,经典小说太多了,什么《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尤里西斯》,很多西方的,再早一点《包法利夫人》,很多西方经典小说,没有一本是两个作者或者两个作者以上作的,不可能。个人有个人的见解,个人有个人的风格,绝对不可能。另外,曹雪芹说他前后有五稿,一定自己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我自己写小说,第一稿跟第五稿有时完全面目全非。所以,自己也许有矛盾的。前面八十回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人怎么接得上?那么多的线索,如果不是一个作者,绝对想不到的。
还有一个证据,1791年《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印刷本出来的时候,他的朋友还在世,如果程伟元高鹗两人是伪托,他们的朋友们还不起来群起而攻之?一定的。很多人信张爱玲,信胡适,后四十回看都不要看,认为是假的。其实后四十回文字不差,前八十回写的是贾府之盛,所以文字非常华丽,后四十回写贾府之衰,那个文字一定要把调子降低。至于写的好的地方,实在太好了:黛玉之死,宝玉出家。所以,从很多方面,我宁愿相信程伟元讲的是真话,他在藏书人那儿找到了二十几卷,在鼓担上又找到十几卷,这很合理。现在没有铁证,胡适只是推测他们两个撒谎。到现在为止,不管怎么样,从这一百二十回出现以来,两百多年,大家看的都是整体的《红楼梦》,为什么要把它砍断?我们现在还是把它看作整体,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红楼梦》的版本很多,到现在为止两个版本最流行、最重要。第一个是亚东版程乙本,1921年的时候,亚东图书馆先印了程甲本,后来来汪原放发觉原来胡适还有一个程乙本的存稿,他不惜工本,又重印了程乙本。因为程乙本是程甲本的修订版,程甲本里有些错误改过来了。胡适很感动,又替亚东版程乙本又写了一篇序。这个本子就一下风行海内外。1953年,作家出版社印了程乙本,基本上是亚东版的翻版。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重印这个本子,是周汝昌、启功校注。后来又改了几次,还是程乙本为主的,一直流行到1981年。从1953年一直到1981年,中国大陆的读者们都是读程乙本。
他们说这个本子最靠近曹雪芹的原著,可惜曹雪芹的原著我们谁也没看过,只是猜测;而且曹雪芹有五稿,这个是哪个稿也不知道,靠近哪个稿不晓得。程乙本的前八十回也是程伟元、高鹗参照了当时很多的抄本集起来的,当时他参照的抄本一定比我们现在要多。我刚刚跟大家说过,我有机会把程乙本和庚辰本全部对比,发觉很多不同的地方,程乙本往往高出庚辰本。我完全是从小说的艺术,情节的逻辑来看的。庚辰本有脂砚斋很多的批语,是很珍贵的研究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本;但就普及本来说,庚辰本有好多问题的。我只挑几个问题来说。
第一,最严重的,我上次在这里讲过的,《红楼梦》里有一个虽然是次要角色,但是写得非常好,棱角分明的一个人物叫尤三姐。
《红楼梦》里对人物的塑造都是强烈对比的: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宝玉、贾政;有个老太太佘太君贾母,就有个刘姥姥,两个完全不同的,很强烈对比的。尤二姐、尤三姐也是,宝玉口中一对尤物,两个貌美如花,绝代佳人。二姐有一点水性杨花,比较懦弱,比较柔顺,但是男人见了很动心的一个女人,很早她的姐夫贾珍就看上她了,跟她有一段。她的妈妈尤氏大概出身不高,还是靠贾珍接济他们的,等于是穷亲戚。这两个女孩子长得美,姐夫就垂涎这两个,二姐上手了,过一阵子也厌掉了,二姐后来也就嫁给了贾琏,金屋藏娇。贾珍就对妹妹要动脑筋了,有一天他跑到贾琏的小公馆去看二姐,其实是对三姐有意。三姐跟二姐个性不一样,很刚,很有个性很自负,不那么容易亲近。
这一天他去了,去了以后尤二姐、尤老娘、还有三姐,就陪他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庚辰本这么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她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她出来,只剩小丫头们。
下面这一段大家注意:“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肩膀挨过去,脸还擦过去,“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三姐让姐夫搞来搞去,弄得小丫头们看不惯跑出去。把三姐这么糟蹋。
往下程乙本写的: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致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旁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
这两段完全不同。庚辰本还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说“二姐知局”,好像这个尤二姐故意设局让贾珍可以轻薄三姐,她不是那种人;而且尤老娘会意也跑出去了,好像母女两个设计好了让他们这样的,不对的。尤二姐走开,是因为她跟贾珍有一段,怕她丈夫回来看到陪酒吃不雅,自己先走了,对的。三姐开开玩笑可以,喝酒可以,不能乱来。
完了以后,贾琏跑来想要撮合贾珍跟三姐两个人,庚辰本跟程乙本都有这一段。三姐知道他们两个心怀不轨,跳到炕上,指着他们两兄弟大骂一顿,你们两兄弟不要以为你们有点臭钱,把我们两姐妹当粉头来耍,就看错了,骂得很凶。那两兄弟傻了,本来两人是风流人物,在情场里是老手,一句话都没有给人骂过。差不多了把两个人赶走,她睡觉去了。三姐是这么一个人。如果三姐跟贾珍有染,第一,哪里还能跳到炕上骂人?把三姐描述成一个随便可让贾珍“百般轻薄”的“淫妇”,三姐便没有立场在此处理直气壮的把贾珍、贾琏骂得狗血喷头。如果三姐真的曾被贾珍玩弄过,以贾珍的大爷脾气,绝不容许这样一个失过足的“淫妇”任意辱骂。所以,庚辰本大有问题。三姐不是不能写成淫妇,只是这样一写,后面的情节就不对了,逻辑不对了。
晴雯也是。晴雯之死是全书里最动人的,宝玉去看她,两个人互吐心声。她口很渴,要宝玉倒茶给她,他一倒,茶不像茶,已经没人理她了,宝玉心疼得不得了。庚辰本突然来一句:
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
宝玉那么心疼她,怎么可能来这么一句?等于在骂她。程乙本没这一段。诸如此类的很多情节上不通,人物上不通。一句话就破坏了整个人的性格。诸如此类的多得不得了。
还有个更重要的错误,今天非得指出不可,大观园后来自己抄家,发现“绣春囊”,上面绣着赤身男女交媾的一个香囊。大观园门禁森严,贵族之家,怎么能允许这个东西出现?这个东西怎么进来的呢?程乙本里这么讲,有个大丫头叫司棋,她表弟叫潘又安,也是仆人,表姐弟两小无猜谈恋爱了。潘又安跟司棋幽会,送她小儿女定情的东西。后来抄家抄出来了,潘又安有一封信,司棋送他一串珠子,他说我收到了,我送你一个绣春囊,你快点收好。庚辰本倒过来了,说司棋送潘又安绣春囊,而且送了两个。司棋一个大姑娘,深居大观园,不可能跑到坊间买一个绣春囊,一定是男孩子在外面买了一个给她的。这么重要的道具,因为绣春囊搞得抄大观园,庚辰本却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诸如此类的也不少。大家看的时候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