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系列只解析《红楼梦》原著,内容有连续性,建议点开合集逐集观看!大话红楼6:《红楼梦》隐藏的历史?《石头记》写的是南明史?音频:进度条00:00 05:25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红楼梦》为什么要以女娲补天作为开头?
为什么要写补天石入红尘的故事呢?
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作者的真实身份。
而《红楼梦》揭晓答案的方法,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话说为了把补天石,带入红尘。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通过幻术,石头完成了从石到玉的转化。
但是这还不够。
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玉是宝物,但只有刻上字,才能算是奇物。
这就好比,一块玉上我们刻上:老子最牛批。
这块玉的价值不但不会提升,可能还会掉价。
所以要刻的字很重要。
那么在遇上刻什么字,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宝物呢?
咱们先挖个坑。
先看和尚要把石头带到什么地方去?
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作者用了四个顶级词汇描绘石头要去的地方。
您说,什么样的国家能配上昌明隆盛?哪一个家族能叫诗礼簪缨?
这就涉及到《红楼梦》的核心秘密之一,它到底描绘的是哪一个朝代?
基于红楼的成书时期,我们只有明清两个选项。
如果作者的家是被清廷给抄的,作为受害者的他,吃不饱穿不暖,怎么能做到毫无怨言,对大清如此赞美呢?是不是不太符合逻辑。
就算他就是格局大,对清朝有皈依者狂热,他怎么可以用昌明二字来形容大清呢?
他自己就不犯忌讳吗?
说道忌讳,作者犯的忌讳可就太大了。
石头问道:不知赐了弟子哪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
和尚却偏偏不说:“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显然我们等不到日后,直接揭晓答案。
在小说的第八回,借着薛宝钗的嘴里念了出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后四个字是不是有点眼熟。
听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吗?
这是秦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在和氏璧上刻的篆文。
这块刻了字的玉就是传国玉玺,也就是皇权的象征。
仙寿恒昌和既寿永昌是一个意思。
也就是说,经过和尚的改造,石头变成玉玺了。
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曹家后人,作为满清的包衣奴才,他是要谋反吗?
实在不敢想象,清朝作为皇权的巅峰时代,谁敢自称能补天,谁又敢自比玉玺?
同时,和尚还特地提醒: 莫失莫忘。
失玉玺,意味着亡国。
忘玉玺,意味着放弃复国。
莫失莫忘,就是守卫大明呀!
而能对应丢和忘的朝廷,明、清之中,只能是明了。
我们复盘一下石头的转变。
他本是补天石,也就是说天生不凡。
但是因为没有补天而变成了粗蠢的石头,遗落青梗峰。
然后被一僧一道寻到,带入红尘,变成玉玺。
我们套入时代背景。
天塌了,就是明亡。
青梗峰,就是大清是个坑,也就是满清的统治之下。
所以这个故事就变成了。
明朝皇室后裔,遗落北方,后被寻到,带到南方,也就是入红尘。
在红尘中做了什么呢?
自然是莫失莫忘的抗清。
抗清的结果如何呢?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石头最后还是回到了青埂峰,不再日夜哭嚎。
也就是接受了明亡的现实,放弃自己补天石和传国玉玺的身份,甘心做起了满清统治下一块粗蠢的石头。
当然这块石头和当日的石头是大大不同的。
因为他有字了,写的什么呢?
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石头的经历有两部分: 一是离合悲欢、二是炎凉世态。
离合悲欢说的是家事,炎凉世态说的应该是国事。
而国事自然就是,发生在南方的明朝历史,也就是《南明史》。
总结一下,《石头记》应该是明朝皇室后裔记录的自己在南明抗清的经历。
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我的抗清日记》又或者《我的南明岁月》,还可以是《我在南明的那些事儿》。
显然,这部分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是不能公之于众的。
但是作者又不想让自己的经历遗失。
所以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您想,如果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就如我们每天上班吃饭一般无聊,谁又愿意记去写作传奇呢?
所以,《石头记》的故事必然是惊世憾俗的。
可原文却说: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