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型人物来自南明

青埂峰的来历说来更有趣,清初,盘山有个青沟寺,寺庙的住持是个叫作拙庵的和尚,又叫智朴,人称“拙和尚”,他同时还有道人的身份,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都习惯称呼他为“拙道人”,王士祯的著作中就曾多次记载过与这个拙道人交往的事情。这个拙道人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又称为“情僧”的原型。  青沟寺谐音“青埂”,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又要称为“青埂峰”呢?原来,康熙皇帝游历盘山,曾经到过青沟寺,与拙和尚相谈甚欢,高兴之下,御笔亲题“户外一峰”四个大字,赐给青沟寺。从此,京师来此游历的人,都称呼这里为“青沟峰”!《红楼梦》作者按谐音改写为“青埂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红楼梦》作者与青沟寺的拙和尚是老朋友,创作《红楼梦》前,正经受了人生的重大打击,处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无可奈何心情下,到青沟寺来“逃禅”。创作《红楼梦》的决心,就是在这里下的,所以书中一开始,就交代“大荒山青埂峰”的一块“石头”与“空空道人”之间的对话。后文对此再做详细交代。    3、关于“大观园”   大观园的话题,在红学界讨论得最为热烈。学者们大致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有原型论阵营,一派是无原型论阵营。有原型论阵营又分为几大分支,一支是“恭王府”原型说,一支是“水西庄”原型说,一支是“江宁织造府西花园”原型说,还有一支是皇家“圆明园”原型说。百家争鸣,目前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谁的证据也都存在严重漏洞,不足以自圆其说。至于无原型阵营的高论,外人就无从置喙了,只好凭那些自称懂得“文学创作规律”的专家们任意高谈阔论了。  笔者以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有原型的,否则作者绝对不可能凭空写出那么优美的园中景物;但大观园的原型又不会是以一个古典园林为蓝本写成的,一方面古代任何私家园林都不会有大观园那么广阔,另一方面从探春邀请姐妹们到秋雪庵来作诗的请柬看,竟请二哥宝玉“棹雪而来”,就是划着船,穿过芦苇荡,要走很远一段路而来(这里的雪是秋雪,并非指冬天的雪,而是秋天的芦花),任何一个私家园林中穿行,也不会如此费周折。  《红楼梦》中的这个大观园的原型,就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杭州!《红楼梦》描写的这三个地名是同一地方。具体地说,大观园的原型就在杭州西溪。这一点几乎无须考证,只要把西溪的古地名同《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景点加以对照比较就可以了。  杭州西溪又称“副西湖”,今天的西溪,杭州市政府已开辟为“湿地保护区”了,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西溪古称“留下”,名称来源是,康王南渡,建立偏安的南宋政权时,曾经打算把皇城建在西溪,后来发现了凤凰山麓,于是宋高宗赵构说:“西溪且留下”,留下由此得名。杭州的西湖犹如一个妖艳的少妇,而西溪则是一个庄雅的村姑。从南宋以来,西溪一直是政客文人避世消闲的区处。特别是在明代,江南众多的著名文人都在西溪建有别业,或者干脆居家西溪。许多有文化修养的僧人道士,也愿意在西溪结庐修行。因此造成了西溪的两多现象,一是官僚文人的别业多,二是僧人道士的庙庵多。  西溪的景色有三胜,一是以梅胜,老梅新枝,遍地皆是,特别是绿萼梅,独此一处,名闻天下;二是竹多,绿阴夹道,触目修簧,更增幽雅气氛;三是芦苇多,每到秋季,芦花胜雪,是文人探幽揽胜的好去处。加之曲折悠长的水道盘绕其中,真是杭州天堂闹市旁边的一块天外胜景!今天的西溪面积已经不及昔日的三分之一,但仍然不失秀美幽静的特色,真的应该感谢杭州人,在大城市的近旁,为后人保存下来这样一方净土!  西溪的核心景区在“秋雪庵”,这里应该就是《红楼梦》中的“芦雪庵”的原型,芦雪庵在大观园中又叫秋爽斋,探春在这里居住,是姐妹们结社吃鹿肉、做菊花诗的地方。西溪秋雪庵旁边,现存“藕香桥”,传说过去确实有个建在水中的“藕香榭”,今已无存,这应该是《红楼梦》中惜春居住的藕香榭原型,《红楼梦》的大观园中也有关于藕香桥的描写,湘黛联诗前,就曾从藕香桥上走过。藕香桥旁边,水中生长着茂盛的红菱和莲藕,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建筑了,传说过去这里称为“紫菱洲”,这正是《红楼梦》中迎春居住的地方。

除了这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外,西溪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康熙年间著名文人高士奇,为了接待康熙皇帝南巡,曾在这里建设一处著名的西溪山庄,山庄以竹著名,绿阴遍地。康熙皇帝来到这里,大为高兴,为山庄御笔亲题“竹窗”二字。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所谓“竹窗”,不正是《红楼梦》中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么?西溪历史上有个著名的花坞,这里鲜花香草遍地,面积很大,今天花坞地名尚存,不过早已被一个军事单位占用,香花大概是不会太多了;《红楼梦》中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应该就是以花坞为原型描写的,所谓“蘅芜”,就是古人对香花香草的称呼。至于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原型,后文再谈。  总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与杭州西溪的景色及景观名称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用偶合是难以解释的。西溪这些景观很古老,宋明两代就有了,所以,不能是西溪景观命名抄袭了《红楼梦》,只能是《红楼梦》作者以西溪为原型,创作了《红楼梦》大观园!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亲临今天的西溪去看一看,亲自品味一下《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的味道,同时思考一下,《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以西溪为大观园原型呢?一方面作者对这里应该相当熟悉,很可能就是杭州西溪人,故乡的山水,自然最容易入画;另一方面,《红楼梦》何以要用“大观”二字为园子命名?难道仅仅是因为景物堪称大观么?请不要忘记,杭州是南宋的首都,南宋是个偏安的朝代,而“大观”二字,则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在南宋首都谈“大观”,不正是表示不忘故国的意思么?如前所述,《红楼梦》是以南明为背景的,南宋南明,同属偏安之小朝廷,《红楼梦》作者偏要写大观园,其中故国之情,故国之思,跃然纸上。“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关于“怡红院”     西溪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洪府”,洪府后面就是私家的“洪园”。洪府与洪园的最初修建者,是明朝成化年间的重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洪钟。洪家在杭州确实是一个著名的“百年望族”,家庙楹联上号称“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所谓宋朝的父子公侯三宰相,指的是宋朝的魏国公洪皓和他的三个当过宰相的儿子洪遵、洪适、洪迈;所谓明朝的祖孙太保五尚书,指的是洪钟和他的儿子洪澄、洪涛,俱身居尚书之职,并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再加上被追封的祖代,正是祖孙三代的五个太保尚书!  洪钟晚年“致仕”(退休)后,回到故乡杭州,修建了洪府洪园,以为暮年养静的场所。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洪家五世子孙世代有人出仕,赫赫扬扬,富贵流传。直到明朝末年,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洪家“百年望族”连同大明王朝一起,经历了南明二十年“死而不僵”的苦苦支撑后,终于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洪家的六世孙洪升,就出生在改朝换代的1645年,出生便值兵荒马乱,由于清朝军队兵临杭州,洪升是出生在逃难的荒野;青年时代又遭逢“家难”,父母被清廷发配充军,家业被官府抄没,从富贵陷入贫困;壮年时又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革去国子监生功名,永远断绝了仕进道路,重振家庭声望成了泡影。洪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一生著作等身,曾创作四十多部传奇作品和大量诗词作品,结为《稗畦集》等三本诗集。  洪升在我国古代文学家中,是个著名的“情种”,他的代表作《长生殿》,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爱情题材作品的经典之作。《长生殿》与《红楼梦》,主题思想一致,故事结构一致,虚实结合手法一致,明显存在前后继承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两部作品都出自洪升一人之手。  洪府洪园以及附近的芦雪庵、藕香榭、紫菱洲和花坞,是洪升儿时的天堂,高士奇是洪升终生的老乡加朋友,洪升是高士奇西溪山庄的常客。《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原型就是洪家的祖坟,地点就在西溪的东墓坞,尚书墓今天仍在;《红楼梦》中的“水月庵”,当时是杭州著名的一处尼庵,今已无存,但有现名“水月街道”为证;《红楼梦》中的“清虚观”,当时是西溪香火最鼎盛的道观,今已无存,但仍遗留一棵古槐树,默默地证明着当年的繁华;《红楼梦》中的“桂花夏家”,直到今天西溪仍有以桂花为业的农家,每到深秋,桂花落了,满地金黄一片,好多农家把桂花扫起来,拿到集市上出售,收获仍然不菲。洪升创作《红楼梦》,以从小印象最深刻的故乡西溪为地理背景,创作大观园,应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

5、关于大观园诗社  《红楼梦》中那些聪明美丽的女子,曾先后结成“海棠社”和“桃花社”,聚众作诗,每个人都取一个别号,还推选了社长和裁判,很是正规。这种女子诗社的生活,没有原型,是任何作者杜撰不出来的。我国古代著名女诗人不少,但女子结诗社的却凤毛麟角!明代以前,从来没有女子结诗社的记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女子诗社,但多数属于家庭中姐妹、妯娌之间结成的诗社,活动只在家庭中进行,外界无从知晓。真正带有社会性质的女子诗社,这一时期只有两个:一个是杭州的“蕉园诗社”,一个是南京的“吴中十子诗社”。“吴中十子”结社的时间,在《红楼梦》问世之后,当然不会是“大观园诗社”的原型,那么,结论只有一个,“大观园诗社”的生活原型,就是杭州的“蕉园诗社”!  “蕉园诗社” 前期的发起人是顾玉蕊,称“蕉园五子”;后期的发起人是林以宁,称“蕉园七子”。成员先后有徐灿、钱静宛两姐妹、柴静仪、冯又令、张槎云、毛安芳、朱柔则、李淑等。她们同《红楼梦》中描写的一样,每个人都为自己取一个别号,如冯又令称“湘云楼”,钱静宛称“天香楼”,柴静仪称“凝香室”等,前期社长是顾玉蕊,后期社长是林以宁。《红楼梦》中“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情节,应该就是按照“蕉园后七子”结社的真实经历创作的。  请朋友们注意“蕉园诗社”姐妹们与《红楼梦》创作的关系:她们都是杭州人,都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托生的“一干冤孽”!她们与洪升都是同时代人,并且都是洪升的姐妹,有的是姨表姐妹,有的是姑表姐妹,有的是表嫂或表弟媳,洪升从小就与这些姐妹一起在西溪游戏,联诗,绘画,弹琴,与《红楼梦》中描写的情节完全一致。她们最后的下场都很悲惨,可以说“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都是“薄命司”的女子,有的年轻轻就病死了,有的因为婚姻不幸夭亡了,有的因为家庭被难惨死了,《红楼梦》书中把她们都归入薄命司,不是没有根据的杜撰。  这里特殊研究一下“蕉园诗社”的名称问题,何谓“蕉园”?“蕉园”原来是北京中南海中的一个园子名称,这个园子原来是用于存放明朝修撰的史书的。李自成退出北京时,“蕉园”毁于战火,令多少有志修史的文人扼腕长叹!“蕉园”姐妹们把自己的诗社如此命名,其真实含义不外是为明史叹息,为先朝叹息。可见,这些女子都是一些具有遗民思想的女才子。  再联想到《红楼梦》中为宝玉居住的场所所命的名字,原来叫作“绛云轩”。显然,“绛云轩”是根据柳如是与钱谦益居住的“绛云楼”取名的。“绛云楼”又是什么意思?原来钱谦益一生最大的志向是修明史,他撰修的明史都存放在“绛云楼”中,没想到一场大火,把他终身撰写的著作都化为灰烬,使钱柳夫妇痛心疾首!钱谦益在后来的诗中,屡次把“蕉园”和“绛云”并提,意思就是两大史书都毁于火!《红楼梦》中特意交代“绛云轩”这个名称,并且以“蕉园姐妹”们为原型描写故事,其中用心,如果不是熟读这段历史的人,还真的不容易体会到。  但话说回来,在清朝初年,人们应该是不难体会《红楼梦》作者用心的,因为人们都熟知这段历史,熟悉其中掌故;但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把南明及清初史料几乎一网打尽,后人就不那么清楚了,所以才造成了今天《红楼梦》的“不好读”。笔者前期主要研究清初的“蕉园诗社”史,后期主要研究南明史,有的朋友说笔者前后研究《红楼梦》的思路不一致,其实是完全一致的。当你看到《红楼梦》梦中有“蕉园”姐妹的身影,又体会到宝玉的住所何以命名“绛云轩”时,你就明白笔者的研究思路了!      五、考证后的几点推论    可能有的朋友注意到了,本文前三个部分关于《红楼梦》时代背景、人物背景和文学背景的考证,主要是对南明时代的考证,考证的地点主要在南京,而第四部分关于地理背景的考证,则转向了对清朝初年的考证,考证地点则也向了杭州和北京。这不是自相矛盾么?这四个部分能够自圆其说么?且慢,请朋友们耐心,听笔者为您综合分析。    1、《红楼梦》作者的出生地在杭州,因为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大观园按照杭州西溪的景色去描写,他有意让“薄命司”中“一干冤孽”和“神瑛侍者”都托生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有意让“绛珠还泪”的故事发生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而这些地名明显是指杭州。  但他的笔触接触到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后,笔触马上从杭州移开,而是转向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转向了“长安大都”。显然石头的故事发生地并非杭州,而是在“长安都中”。《红楼梦》中的好多景物描写,也是北京的事情,例如人们住的“炕”,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有些关于冰雪的描写,也只能发生在北京。  除北京与杭州以暗写的方式出现在《红楼梦》书中外,书中明写的地名就是“南京”、“金陵”、“石头城”、“应天府”,这些地名都是南京一地。可以想见,作者暗写的地名,意思是要“隐去”的地方,而明写的地名,显然并不想隐去,而是让读者把目光集中在南京。  《红楼梦》作者应该是个兼具杭州、南京、北京背景的人。也就是说,他一生对这三个地方极其熟悉,这三个地方都能勾起他内心的痛苦和愉悦。洪升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在杭州,中年的二十年居住在北京。不论在北京期间还是在南京期间,他都经常到南京活动。一生几乎就是在杭州、南京、北京这三点一线中度过的,他的死,就是死于从南京返回杭州的途中。我们说洪升是《红楼梦》的作者,这是重要的根据。    2、《红楼梦》作者应该是清朝初年的人,因为南明时期的人,不可能写出以南明为背景的作品;就好象解放战争期间的人,写不出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样。南明灭亡之后,清初的几十年里,文人们都热中以南明为题材创作,政治家思想家在写,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朝的遗老遗少在写,如冒辟疆、张宗子等;新成长起来的文人也在写,如蒲松龄、孔尚任等。《红楼梦》本来是一部以南明为背景的小说,小说作者应该是蒲松龄、孔尚任同代人。  但《红楼梦》不仅写了南明覆灭后的迷茫,也写了清朝社会的痛苦。《红楼梦》的创作似乎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集中写南明,后一阶段则转而写当代。书中女子的原型,原来是“秦淮八艳”等妓女,后来改写成大观园中的“蕉园姐妹”;《红楼梦》中的那个主人公宝玉,原来以“真假太子”为原型,后来改成了自譬石头的作者之“我”。由于改写的原因,书中矛盾之处再所难免,造成了今天《红楼梦》中的种种难解之处。  孔尚任的《桃花扇》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写了改朝换代时期的大社会背景,但没有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经历。《红楼梦》则既写了“国仇”,又写了“家难”,国仇发生的时间在南明,而家难发生的时间却在清初,搅合在一起写,难免出现这种“金陵应天府”、“长安大都”、“花柳繁华地”等夹缠不清的问题。    3、《红楼梦》作者,必然出身“百年望族”,其家族又在改朝换代中成了茫茫白地。曹雪芹的家族也算“望族”吧,但改朝换代时期,他的家族刚刚兴起,不会出现“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的问题。《红楼梦》作者的家族,百年兴旺时期应该在前朝明代,而不是清代。  除了家族的苦难之外,《红楼梦》作者本人也一定遭受过人生重大打击,否则不会出现那种“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情。曹雪芹出生时,家就破了,家族败落与他本人没有关系,他不应该把自己辜负“天恩祖德”的事迹“编述一记,普告天下人”。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慨叹“娲皇”炼五色石“补天”,独留一石未用,一般都是指在仕途上出现了问题。封建知识分子抱着“学成文武艺,货予帝王家”的思想,往往把自己出仕比喻为“补天”,自负甚高的人,往往以“补天手”自况。曹雪芹没有证据参加过科举,所以无法产生“补天”思想。而洪升在北京国子监苦熬了二十多年,未得一官半职,最后还落得斥革下狱的下场。康熙二十九年,洪升刚刚出狱,就跑到盘山去“逃禅”,与拙和尚一起探讨人生,研究佛法。《红楼梦》中“大荒山青埂峰”上石头的独白,正是洪升在盘山盘桓期间真实的心理表述;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也正是洪升与老友拙道人探讨创作《红楼梦》的对话记录。    4、《红楼梦》作者必然是个具有强烈情痴情种性格的人,否则绝对写不出《红楼梦》中的言情思想、意淫理论。很多资料证明,曹雪芹是个具有魏晋风度的人,这种性格与言情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写不出《红楼梦》,而洪升则是著名的情痴情种,有《长生殿》作品为证。  《红楼梦》的作者,必须有亲身经历的众多姐妹为生活原型,否则绝对写不出大观园中莺莺燕燕的一大堆姐妹和丫头。曹雪芹青少年时期,既没有许多姐妹,也没有诸多婢女,更没有与姐妹们一起度过的风雅生活为素材,如何写得出?洪升有“蕉园”姐妹为原型,自然写来得心应手。    5、《红楼梦》作品展现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度统一,是如此成熟,如此高明,如此耐读,决非一个作家青少年时期的处女作,就是天才也不行,因为青少年时期,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生活,也不可能有如此老练的文笔。据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只有二十多岁,这不是笑话吗?谁若不信,就给我举出一个青少年时期处女作如《红楼梦》般伟大的例证来。  洪升一生经历丰富,著述等身。他开始创作《红楼梦》时,是在康熙三十一年,已经四十多岁。此前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经历过无数生活的酸甜苦辣,又有《长生殿》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基础,几乎百炼成钢,自然写起来得心应手。  以上这些考证分析初看起来都是孤立的,随便找点证据似乎都可以驳倒。但是,把这些内容穿起来看,却是很难驳倒的。南明的社会背景——秦淮八艳的文学背景——“元妃”、“真假宝玉”的人物背景——杭州、北京、南京的地理背景——杭州西溪的景观背景——“百年望族”的家族背景——个人遭遇的“顽石”背景——情痴情种的性格背景——“蕉园诗社”的亲族背景——著作等身的文学素养背景,等等,联系在一起,就只能指向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洪升!也只能是洪升!绝对没有第二个人像洪升这样,具有创作《红楼梦》的所有要件!  看过以上推论的朋友,可能要问:先生,你说的这些都是推论,缺乏直接证据支持啊!说的不错。所谓推论,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以上对《红楼梦》历史背景、人物背景、文学背景、地理背景考证的基础之上的,应该说是有充分根据的推论。比如,南明时期“秦淮八艳”的诗被改头换面写进了《红楼梦》,能说这不是证据吗?另外,笔者过去曾发表的一系列考证文章,如《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蕉园绛云,红香绿玉》、《〈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等,都有大量证据展示,比如曹寅赠洪升的诗证明他“垂老著书恐惧成”,朱彝尊的诗证明洪升确实创作过《洪上舍传奇》等,这里不愿在重复了。  为了满足朋友们对直接证据的渴望,这里打算再为朋友们抛出两条直接证据,一条内证,一条外证。先说一条内证,请朋友们把《红楼梦》翻到第十四回,看秦可卿大出殡时“铭旌”上“大书”的文字:“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卫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这句话很长,左不过封建社会写灵位那老一套,不必认真去研究,但其中有四个字,却必须格外注意,这就是“奉天洪建”四个大字!读过古文的朋友,一定看见过什么“奉天承运”、“奉天承命”等字样,但谁看见过“奉天洪建”这么奇特的四个字?

那么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完全是作者洪升的游戏笔墨。朋友们知道,《红楼梦》作者创作时隐去了作品的“朝代年纪”,书中所说的“兆年不易之朝”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朝代;另外,《红楼梦》故事以南明时代为背景,《红楼梦》创作时,南明朝廷早已灰飞烟灭,谈何“兆年不易之朝”?但是,写灵牌又不能不交代朝代,作者怎样交代这个朝代呢?于是,作者巧妙地杜撰了“奉天洪建”四个大字,“奉天”是“奉天承运”的老套子,“洪建”这两个刺眼的怪字,就是表示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兆年不易之朝”,是我作者洪升笔下建立的,虚构的。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再说说外证。前苏联列宁格勒图书馆藏有一部手抄本《红楼梦》,红学界一般简称为“列藏本”。这个列藏本,是乾隆后期或嘉庆前期,俄国一个叫做库尔梁德采夫的人从中国采购回去的。列藏本现在已经影印出版,市场上不难买到,五百多块钱一套,贵了点,狠狠心咬咬牙,一般人还买得起。对列藏本进行专门研究的专家多得是,笔者还不想凑这个热闹,只想就列藏本的封面,说几句题外话,是为本文的“外证”。  列藏本的封面有什么奥妙么?有那么一点。封面上按中国传统右起竖书的惯例,题写三个毛笔楷书大字《红楼梦》,这没什么奇怪的,是书名嘛。但在封面左下角,却用西文的书写工具(大概是鹅翎笔吧),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个“洪”字。这个“洪”字显然不是这本《红楼梦》的抄录者写的,因为书写工具不同,字体也不同。那么是谁写的呢?最合理的推断,就是这个购买者、俄国人库尔梁德采夫写的。因为一是使用的西式书写工具,二是字体很象初学中文的西方人写法。  再进一步问一个问题,这个俄国人买了书后,在封面上写一个“洪”字干什么?请朋友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出版的小说,封面一般都怎样设计?一般都是在上面大写书名,下面落款作者姓名,没有什么例外,千篇一律。但这种封面格式却是近代从西方学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封面却绝对不是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在书名下面题写作者姓名的习惯,绝大多数作品根本就不交代作者姓名。朋友们想一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哪个不是经过后人的多方考证才基本搞清作者是谁的?但是,俄国人却不是这个习惯,他们购买了一本中国文学作品,能不问作者是谁吗?能不按西方习惯,把作者姓名记在作品的封面上吗?  这么一分析,问题就清楚了。列藏本《红楼梦》封面上的这个“洪”字,应该是购买者库尔梁德采夫写上去的。他在购买小说时,必然向出售者询问作者姓名;出售者告诉他是“洪升”,他的中文水平不高,所以只写上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洪”字。另外,西方人不习惯称呼中国人姓名,嫌罗嗦,往往只称呼姓一个字。朋友们想想,在国际乒乓球赛场上,多数外国运动员把邓亚萍称呼为“邓”,把孔令辉称呼为“孔”,库尔梁德采夫,把《红楼梦》作者洪升称呼为“洪”,并且在书的封面上标写一个“洪”字,这个解释是多么合理,多么贴切!

THE END
0.《红楼梦》“平儿”原型人物考《红楼梦》中的平儿与历史人物原型宦官汪直的相互呼应: 1.平儿之“平”,寓意功过两平,有过也有功,平儿虽然是是王熙凤“心腹通房大丫头,但并非同王熙凤那样心狠手辣、贪婪残忍,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行善积德之事的,例如照顾尤二姐,私藏多姑娘头发智护琏,巧寻 虾须镯保护了丫头坠儿,行权断案,解决了玫瑰露偷盗事https://www.jianshu.com/p/f3b969276c5e
1.当前对《红楼梦》的错误解读五花八门唐宇红,山西黎城人,198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文秘专业,业余时间喜欢研读 《红楼梦》,多次在士君读书会、大唐诗社、山西大学、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等场所作专题讲座,多篇研红文章发表于 《黄河》杂志、 《山西日报》 《山西市场导报》,并著有《我眼中的红楼梦》一书。 http://www.sxgrw.com/2024/03/15/9973231.html
2.细了解才发现非说红楼梦作者是明遗民有多搞笑。曹雪芹是红楼梦他们也不可能料到后世在这吵红楼梦的作者提前写这些诗。原来怡亲王弘晓也帮忙印发了红楼梦的最初的传抄本。原来红楼梦第一批读者就是满族贵族子弟。我特么的。雍正也确实没有对曹家赶尽杀绝,回到北京变底层旗人了而已。曹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还能在宗室子弟学校上学。所以曹雪芹朋友圈还比较多宗室子弟。 赞(1101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1097992/
3.克勤郡王府曾留曹雪芹足迹或被写入《红楼梦》文化一部分红学家认为,新文化街东的克勤郡王府和街西的诺尼府是荣宁二府的原型。据一些红学家推断,《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即是平郡王福彭。那么平郡王府自然就是北静王府了。福彭与曹雪芹是姑表亲,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指婚平郡王讷尔苏与曹寅之女为配,曹寅之女曹佳氏即是曹雪芹的姑姑。曹佳氏婚后生有四子,长子是福彭,如此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018/c172318-23251557.html
4.《红楼梦》人物王熙凤的原型是谁?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是荣国府长房的媳妇,长相俊,嘴巴巧,有心机,好嫉妒,识字不多,但办事利索,八面玲珑,不仅帮忙把荣国府二房的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还跟大观园里舞文弄墨的姑娘们相处融洽,确实是个厉害人物。王熙凤这个小说人物的原型是谁?平西王吴三桂是也。 首先,来看《红楼梦》作者如何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原文https://m.douban.com/note/731712875/
5.红楼梦人物原型大揭秘(上)部分网友让我作个红楼梦人物与原型对照表,方便阅读理解,好吧,抽空总结一下。 解读第一回时我就说了,我对红楼梦兴趣不大,迫于无法发表自己喜欢的思想理论,只好解读红楼梦了。 我还说过解读红楼梦的原因是看过一些索隐派的文章,感觉不过瘾,就自己买书研究上了。很多人看了我的解读就说我是索隐,我标题都写了是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508/22/5186857_1079816021.shtml
6.《红楼梦》人物原型与康熙的关系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小学,已经没什么印象了。第二次看是中学,最深刻的印象是林黛玉死那段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妈妈看我桌子上立着课本人在哭,还说了一句“看把孩子累得”。 后来多年接触的书籍中也有一些提到红楼梦原型曹家。今天看书评,看到有人在讨论红楼梦的背景是明朝不是清朝……,或又分不清是康熙还是https://m.douban.com/note/737848133/
7.《红楼梦》说的正是南明史!(转)我们都知道,明代是华夏复国后的文艺大复兴时代,中国四大奇书全部成书于明朝。作为奇书《金瓶梅》的后来者《红楼梦》,说的到底是清代的事还是明代的事呢? 《红楼梦》人物背景考证 《红楼梦》书中描写了二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栩栩如生,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红楼梦》是原创型小说,同《水浒传》、《三国演义https://m.douban.com/note/348214199/
8.民间研究:曹雪芹非红楼第一作者脂砚斋是临朐人我是一个临朐人,一个正在潜心编写《临朐马氏状元家族史话》的马家后人。一年前,我在整理临朐马氏族谱第四卷8-9页时,突然发现“畸笏”和“梅溪”四字,他们分别是明朝马愉状元的第10代孙马大观和第11代孙马益著的字号。 这四个字对于一位红学爱好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红楼梦》手抄稿里经常出现“畸笏叟”“东鲁孔梅溪”。我当时就非常激动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8/11-11/1445433.shtml
9.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还是其他朝代?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还是其他朝代? 红楼梦中时代背景是明末时期,证据极多,列举几个最为典型的吧。 首先,红楼梦里曾反复谈到末世,并在书中核心内容里对“末世”景象有大量描写。 红楼梦中,最关键的内容,莫过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判曲,其中王熙凤和探春判词中,都明确点明了红楼书中“末世”的时代背景。https://www.55xw.net/show-426371.html
10.学者:《红楼梦》中怀古诗述及曹雪芹祖先曹操王熙凤原型是曹雪芹嗣父? 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康栋东、曹祖义二人发现,所谓的“脂砚斋”就是曹雪芹的嗣父曹頫,而小说中的人物王熙凤,其原型就是曹頫,而王熙凤的丫鬟平儿,就暗指脂砚斋的嗣父评论嗣子的作品,平儿实为评儿。 在进行深入索隐之后,康栋东二人感到,作者曹雪芹暗示他们家族并不是单纯的一脉相承,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4/2014-11-06/223882.html
11.红楼梦说的是哪个朝代《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那么你知道是什么朝代的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说的是哪个朝代 清朝、明朝等。 ①原因及分析: 当时正是大兴文字狱的时期。有人就猜想,为了保护生命安全,曹雪芹就把一些容易被他人视为敏感内容的人和事,都选用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这或许是https://mip.ruiwen.com/wenxue/hongloumeng/38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