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诗曰:
半部红楼用情深,雪芹脂砚掩面人。
元妃省亲真事隐,眼泪还债假语存!
许多读者非常喜欢《红楼梦》,可当听说《红楼梦》八十回后部分是伪续的,就感到非常遗憾了。那为什么古抄本《红楼梦》都没有八十回后的部分呢?这事恐怕只有曹雪芹等少数人知道。书中批语说是“佚失”或者“被借阅者迷失”了。至于是怎么弄丢了,至今还是个谜,不过今天就来揭开这个谜。
《红楼梦》的古抄本叫作《石头记》,只有八十回,作者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是书中第十九回里,在宝玉因吃枫露茶而撵走茜雪这段文字的一侧,有一条批语说: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这就是所谓《石头记》原稿八十回后部分“佚失”的主要依据。
这则批语表明,曹雪芹是完成了全书创作的,只是仅传世八十回而已,这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是书佛啊是一致的。批语所说的“狱神庙慰宝等五六稿”,显然是指贾府被抄家、宝玉等人获罪被关押期间所发生的故事,篇幅在五六回左右。这时候,茜雪、袭人等普通人成为故事的主角,并且花袭人“有始有终”,就是在宝玉获罪后还对其帮助和照顾。
批语所说的八十回后的部分底稿“被借阅者迷失”,到底是《石头记》八十回后的全部底稿“迷失”,还是部分章回弄丢了,导致书稿不连贯,无法成书,就干脆舍弃八十回后的部分?作者没有说明,批语也没有提及,但这个说法颇值得怀疑!仔细想一想,绝对不会是这么一回事。
既然已经创作完成全书,那么即使有部分底稿丢失了,也可以重新写出来啊,毕竟思路已经很清晰,故事框架已在心中,重新写出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在这方面,我有体会。前几天,写好一篇稿子,准备发出去,可急着洗澡就没保存。第二天找这篇稿子的时候,发现稿子不在了,气得我直拍大腿!没有办法,只好根据先前的思路重新去写,时间不长就又写出来了。
既然作者在部分书稿“迷失”后没有重写,也没有将剩余的部分传下来,那可能只是他的一个托辞而已。这个说法是批语者披露出来的,可见也是积极配合作者的做法,为其燃放了一个个的烟幕弹而已。本想让读者信以为真,以为八十回后部分真的“迷失”了,但是书中随处可见的“破绽”却让这个说法“露馅”了。现在,有足够证据可以表明,八十回后部分的“佚失”是作者故意而为的,原因无非有两个:
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展现这部书的巨大魅力,在完成一系列有预谋的骚操作之后,就忍痛舍去了八十回后的部分,使《石头记》成为一部中国版的“断臂维纳斯”,更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至于作者实施了怎样的骚操作,我在前文里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大致有五:一是以“脂砚斋”的名义加写了批语;二是充分发挥了书前“凡例”的作用;三是用“锲子”讲述了“石头”的人间经历,映射了整个故事;四是用“甄士隐”一家的遭遇和甄士隐本人的结局,浓缩了红楼故事的全过程;五是利用诗词歌赋、谜语对联、谈话做梦等形式,暗示了书中人物的最终结局;等等。
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让这部书能够避开“文字狱”的政治麻烦,得以问世传奇。曹雪芹知道,要将自家的故事传播开来,让世人知道,绝不能图一时之快,而让费了十年心血写成的书一面世就被查封收缴,那岂不是前功尽弃,要是再连累了自己,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再三权衡之后,他忍痛舍去了八十回后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抄家治罪、人口流散等消极的内容,是当权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但曹雪芹不甘心就这么舍去,就费尽心机地对全书进行修改,就是采取了前文所说的那几步,将一部一百一十回的小说用八十回的形式给表现出来了。
这就是我们从未见到《石头记》八十回后部分的最好解释,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如果哪天能够看到所谓的旧时真本,就可以一览真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