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被改编为小时话剧,于连并非只是个野心家

孟京辉把《红与黑》中关于“阶级跃升”的印象搬上舞台,将欲望与情感、阶层与财富,通过抽象的方式呈现在剧场。

11月8日晚,话剧《红与黑》开场前,导演孟京辉特地站上北京保利剧院舞台,告诉观众,话剧时长3小时15分钟,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浪漫诗意之夜。

那个夜晚,演员梅婷、张弌铖与罗欢联手奉上一出跨越时代的《红与黑》。在工业风格的舞台上,三层钢架搭建起的欲望阁楼、上百根林立的钢筋支架,象征着阶级和阶层带来的压抑感。无论音乐、舞美、色彩还是表演,这部剧作都延续着孟京辉充满想象力的、抽象的戏剧风格。尽管《红与黑》问世已两百年,改编过的影视剧和戏剧作品数不胜数,孟京辉依然用他的方式赋予《红与黑》先锋的当代性。

孟京辉版《红与黑》自2021年在乌镇戏剧节首演,就吸引了戏剧界诸多注意。该剧历经两轮巡演,又在今年年末重启,开始在北京、上海、苏州和杭州进行第三轮巡演。

“司汤达花了三年时间写出《红与黑》。我们花一年时间筹备话剧《红与黑》,用三个月时间排下来,观众花三个小时看完,希望他们能回味一辈子。”孟京辉说。

3小时改编50万字《红与黑》

《红与黑》首演时,很多观众带有疑惑,“一部话剧为什么要三个多小时?”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高音表示,首演之前,她也有一些担忧,“害怕失望”。

高音与孟京辉都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红与黑》是她青春年华时深埋心中的文学经典,“研究者看话剧的时候,是带着挑错的、批判的眼光去看”,但在三个小时的观剧过程中,她“把批判的武器缴械了”,被《红与黑》中的人物、激情以及年轻人反抗社会的叛逆精神触动。这一次,孟京辉收敛起先锋主义的大刀阔斧,用心理学的方式关注人物内心,于连这个角色似乎穿越了时空,成为现代人身边的一员。

面对“为什么想到要改编《红与黑》”的问题,孟京辉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读《红与黑》的感觉,近50万字的小说,他读得畅快,“很来劲”。

《红与黑》在1830年出版时的标题是《于连》,副标题为“十九世纪纪事”。之后才改成《红与黑》,副标题改为“一八三〇年纪事”。《红与黑》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影响过数代人,那个“长着一双时而探索,时而沉思,时而又像放射出火焰般美丽眼睛”的青年于连,也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

孟京辉记得小时候看1954年版电影《红与黑》,“德·瑞纳夫人雍容典雅,在我幼小心灵里造成巨大的震撼。那时候于连普遍被认为是一个野心家,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他并不是‘野心家’三个字所能概括的。”

在改编话剧时,孟京辉重读《红与黑》,也重新审视这部经典。他从于连的视角去看,看到一个出身平凡的年轻人,在不同文化的包围下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荣誉的看法。于连说过一句“我从此决定要献身于荣誉,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人”,对孟京辉而言,深有触动。

话剧《红与黑》里,于连不再是一个面具化的形象。被孟京辉称为“天才型演员”的张弌铖,在舞台上与于连化为一体,从意大利语、英语到拉丁语等多国语言的台词,到超长的密集独白,再到丰富的肢体语言,他将于连的脆弱与野心、复杂而多面的个性表达到极致,时而野性蓬勃,时而温情脉脉,像是舞台上的一团火焰。

梅婷将一位从未感受过爱情、单纯而优雅、既没有忧愁又没有快乐可言的已婚女人饰演得淋漓尽致,德·瑞纳夫人的悲伤与快乐、肆意与情欲,释放为舞台上华丽的一抹红。

导演陈明昊说,梅婷通过对德·瑞纳夫人、对自己、对司汤达当代剖析以及她自身的想象,构建出罪恶与救赎并存的本质。

当代青年的精神自传

孟京辉把《红与黑》中关于“阶级跃升”的印象搬上舞台,将欲望与情感、阶层与财富,通过抽象的方式呈现在剧场。

于连总是拿着一把直梯,这成为他通向欲望、向上攀爬的意象符号。演员在舞台上不断变更服饰,不但是身份的变换,也是欲望与现实的割裂感。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麻文琦认为,《红与黑》的舞台有着强大的力量,“那是一种从身体、音乐、装置、色彩等各个方面发散出来的力量,你会被它们控制住,会被带入到一种氛围里。得承认,国内当下的剧场作品,能形成这种‘征服性氛围’的演出是极少见的。”

麻文琦认为,话剧《红与黑》不仅尊重人的感性,也在思想与情感层面与观众进行严肃对话。于连带着敏感的骄傲、向往的仇恨,把两性之间的情欲世界当成“革命”的战场,就是一个充满意味的“现实”。

高音则认为,《红与黑》是孟京辉难得的一次渴望与观众达成共谋与共情关系的作品,“他用这部饱含着个人奋斗激情的、有充分政治态度的情爱之作致敬司汤达、致敬于连、致敬浪漫主义、致敬法国大革命。”她觉得,舞台上的于连既是导演的替身,又是剧场外被压迫的青年的代言人。

“19世纪天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依然是社会青年的精神自传。”高音说,红被黑纠缠,黑与红糅合,这场灵魂风暴中,人心深处的矛盾与舞台极具张力的表演契合,在理想与现实的追逐中完成超越。这也是司汤达的著作过了两百年依然触动人心的原因。

在《红与黑》中,孟京辉将个人的理想、困扰、自我、悲苦与疯狂抽丝剥茧地一一呈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在自我的道路上寻求改变,在情欲与感情的纠葛之间徘徊。

“这是一部舞台上的‘青春祭’。”高音说,对她这一代熟悉《红与黑》的观众而言,看一场话剧《红与黑》是对青春的纪念,她享受于戏剧带来的间离感和张力,沉浸其中。

“我们总是能从戏剧里获得美好。”说到“戏”这个字,孟京辉说,“戏”的繁体字“戲”,左边的“虚”字是头脑里的,右边的“戈”代表冲突、矛盾与兵器,“所有的冲突和虚,都有舞台的假定性。但这种假定与生活中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真正在舞台出现的,发挥出更多的美感,这些美感会和幸福、美好联系在一起。”

在话剧的末尾,孟京辉将司汤达写过的一句话放大在舞台幕布上:“真实,残酷的真实,献给少数幸福的人。”

THE END
0.17司汤达《红与黑》(节选)导读1830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被称为法国乃至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三十年代后,司汤达曾任驻外领事,形同流放。晚年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未完成)、《巴马修道院》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逸事》等。歌德赞美司汤达对生活具有“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他的小说,大多取 https://www.jianshu.com/p/0029c6eed778
1.我和谁同桌吃饭?——从《光渊》周振川看《红与黑》于连·索雷尔二刷《红与黑》后,我更想谈谈对于连的认识。《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这部文学作品讲述的是那个时期下法国青年的矛盾现状,1789年法国大革命,1804年拿破仑带领法国征战欧洲成为第一大帝国,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1821年病逝。借用这个时间点被创作出的还有爱德蒙,一部复仇小说。拿破仑的十年,是无数人所梦想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98070/
2.2022年自考考试外国文学史真题分享!17.以“一个纯洁的女人”为副标题的作品是 A.《名利场》 B.《德伯家的苔丝》 C.《简●爱》 D.《安娜●卡列尼娜》 18.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作家是 A.易卜生 B.布莱希特 C.果戈理 D.奧斯特洛夫斯基 19.采用神话模式进行创作的诗歌是 https://www.eol.cn/baokao/zk-wyw/2023051793345.html
3.于连·索雷尔:一个穷小子的愤怒与算计一一司汤达《红与黑》阅读笔记《红与黑》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那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资产阶级取代贵族。但于连没有等到这天,即使等到,木匠之家的他又能获得多少机会?司汤达冷眼旁观,没有煽情批判,只是呈现。这种冷静让《红与黑》超越简单野心家故事,成为照出人性与时代真相的镜子。 https://www.jianshu.com/p/fdf82c2df85a
4.《红与黑》1997,好得多这也使得画面呈现的内容大为丰富,"1930年纪事"的副标题被顾及,法国上层阶级对于下层人的排斥,森严的等级,以及造成贫寒子弟壮志难酬的窒息的社会环境都有涉及。反观1954年版本,场景很多是在摄影棚中拍摄,局限的环境直接导致对时代大环境的交代不清,整个主题的表现也便显得狭隘。https://www.jianshu.com/p/7ae8ba59e7b3
5.红与黑司汤达在线阅读《红与黑》的副标题《一八三○年纪事》明白无误地指出,该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于连与命运作艰苦奋斗的短短一生,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地反映复辟时期的阶级斗争。 《红与黑》不是历史,但胜于历史,它以感人的形象,跌宕起伏的还必情节,再出了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百态。 《红与黑》的情节围绕于连这个主主公展开,书中人物虽https://www.99csw.com/book/2103/index.htm
6.红与黑《红与黑》的副标题《一八三○年纪事》明白无误地指出,该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于连与命运作艰苦奋斗的短短一生,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地反映复辟时期的阶级斗争。《红与黑》不是历史,但胜于历史,它以感人的形象,跌宕起伏的还必情节,再出了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百态。《红与黑》的情节围绕于连这个主主公展开,书中人物https://www.dushu.com/book/11324990/
7.《红与黑》经典中外文学.pdf② 据斯汤达专家考证:起意写作《红与黑》,当在1829年10月25—26 日之夜;全书,至少是上卷,完稿于1830年5月初。之所以说“写于1827 年”,是表示与时政无涉,但小说副标题又作“1830年纪事”,无异掩耳盗铃。 ·6 · 译书识语 罗新璋 名著须名译。名译者,名家所译也。对广大受众,本书译者愧 非名家;只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805/126092564.shtm
8.天津日报《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欧洲小说将目光聚焦在同时代的人物和事件之上,当时流行的若不是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就是些奇思妙想的浪漫传奇了。司汤达将正在发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迁,凝聚在个人身上,去描绘“当代的历史肖像”。因此,这部戏在孟氏的戏剧中意义独特。因为如果他不相信当代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5/html5/2023-11/14/content_162_8535450.htm
9.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及其意义(人教版高三选修)作者毫不隐讳这部小说的政治倾向,他在论《红与黑》的文章里表明。他要认真地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带来的社会风气。并在作品中以插话的形式声称要冒极大的风险保留保王党人秘密黑会的章节。以实践他“小说是一面镜子”的现实主义观点。《红与黑》的副标题是“一八三O年纪事’’。作者在https://wap.ruiwen.com/60003.xhtml
10.红与黑全部书评{"entityMap":{},"blocks":[{"key":"bk8vs","text":"在翻开《红与黑》之前,我满心以为,会看到一个脚踏两只船、靠女人上位的渣男,是如何翻船受死的大快人心的故事。","type":"unstyled","depth":0,"inlineStyleRanges":[],"entityRanges":[],"data":{}},{"key":"bssb0","t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5446437/reviews
11.《司汤达与红与黑》课件20240217.pptx上传人:降*** IP属地:四川上传时间:2024-02-17格式:PPTX页数:34大小:777.11KB积分:15版权申诉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司汤达与红与黑汇报人:PPT目录添加目录文本壹司汤达的生平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1956710.html
12.【共赏百本好书】六神磊磊|一起聊聊《红与黑》很高兴参加“共赏百本好书”活动,和大家一起聊《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著名小说,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生前并不广为人知的司汤达,身后却因为这部著作而不朽。 《红与黑》还有一个副标题,叫“1830年纪事”,一望即知是描写1830年前后的法国。那时拿破仑已告失败,数年前已亡于圣赫勒拿岛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976&newsId=1197982
13.《红与黑》:献给少数幸福的人那么我们究竟在《红与黑》中看到什么? 【《红与黑》的研究】 有人说这部书写了历史的真实,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展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从外省生活、巴黎贵族社会生活、神学院的勾心斗角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自己说 “这部小说并非小说…….而是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30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地历届政府所带https://www.douban.com/note/756950703/
14.红与黑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 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dushuxindetihui/15843472.html
15.红与黑精装全译本红与黑 精装全译本 红与黑 精装全译本副标题:无作者:司汤达 分类号:ISBN:9787541146695收录 收藏 (0) 评论 纠错 分享 微博 人人网 QQ 豆瓣 简介 简介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木匠的儿子,他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https://discx.yuntu.io/book/8564977146193
16.红与黑55000]《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这一部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著作的副标题“1830 年纪事”,符合司汤达对于“小说是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的创作风格。司汤达将政治和爱情分别作为小说的经线和纬线,整部小说的起伏跟随主人公于连的起伏而定,伴随着于连的得意与失落,整个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现在https://www.fx361.com/tags/a/9/8edd2cdfc2aba65a/2936458.html
17.《红与黑》范文12篇(全文)《红与黑》原名叫《于连》, 改后的名字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红”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力量, 而黑则指封建社会力量。这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斯汤达把“1830年历史纪实”作为小说的副标题, 旨在突出小说的时代精神。小说围绕着于连短暂的一生, 从外省小城到首都巴黎, 从神学院到保王党集团, 从爱情生活到秘密政治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n9bym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