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我经常翻阅的为数不多的案头书之一,就是喜欢沈复细腻的文风,在快马加鞭的生活节奏中,感受一下别人的烟火。
大约十年前我通读过一遍,太羡慕沈复的生活了,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过着逍遥的中产生活。日子过成这样,还追求啥呀,该满足了。
《浮生六记》有将近200个版本了,仅孔夫子上显示就190多个版本。作者去世都多少年了,我估计不同版本的内容不会差别太大,至多就是不同底本产生的文字差异,有的编者再加点别人画的图(一个人的文字+另一个人的插画=编者的书)就搞成一个插图本;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版式和装帧了。
前年国庆期间,我咬住牙根买了两本装帧比较有特色的版本,作为案头长期翻阅的固定资产。
一本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浮生六记抄本两种》,收录了浙江图书馆收藏的周大辅鸽峰草堂抄本和张宗祥抄本的影印版,布面精装,定价218元。这个版本的布面摸起来太舒服了,虽然所有的布面摸起来都有一些弹性,但是这本书的弹性更强烈一些,就像布面里面垫了一层薄薄的海绵一样。我买的是未裁的毛边本,自己一边阅读一边裁边,细细品味一下慢生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毛边本,已经裁开的毛边本,跟光边本没什么区别,翻阅起来的感觉是一样的。毛边未裁本在二手书市场等同于新书,价格一下子就上来了。裁开的毛边本,要说是新书,谁信呢?当然毛边本不打折,实实在在花了218元。如果再加个书盒就更完美了,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日式的书盒(就不上图了)。
这个版本的每个抄本只有四卷。这才是真实的底本。这本书的书稿在清末被发现的时候,就剩下了四卷,另外两卷遗失了。所以现在流传的六卷本,五六卷是后人穿凿附会续上去的。
周大辅的抄本是一手毛笔字,虽然书法只能算二三流,但是字迹清秀、工整,看起来也赏心悦目;张宗祥的抄本更像是用硬笔抄写的,很可能是个职业抄手,追求工整和速度,但是看起来略费劲。果然,两个抄本在内容上差别不大。
张宗祥抄本
一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这个版本号称特装本,“最美的浮生六记”,实际上相当于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艺术家手作书,当然比起纯粹的手作书,这本书是可以读的。
整本书是红色的色调,用的柔软的纸,摸起来很舒服,装在一个盒子里。这里借用一下西方文艺理论中的“副文本”概念,即除正文以外的其他辅助性文字都属于副文本。
书盒
封面从外面看起来是这样的,其实书是芯卷在里面的。
这本书用一张长长的厚厚的底纸统筹着。正面是红色的几个小册子,车线骑马订,每个小册子夹在一个独立的单元,这是它的几篇副文本,包括年谱、插图、版本说明等。反面用了同样的装帧,六个小册子分别是正文的六卷内容(序言中说明了后两卷是伪作,跟120回的红楼梦是一个道理,为了保持完整)。正文黄色纸张,字大行稀,红圈做注释,看起来很舒服。副文本用的红纸黑字,远看赏心悦目,近看老眼昏花,这是一个大大的遗憾。
上面红色是副文本的小册子,下面是正文的小册子(官方宣传图)
正文的注释方式(网上借的图)
总体来说,这个版本很不错,无论设计还是注释都是一流的。当然定价也不错,398元,我当时赶上搞活动有优惠,也是砸了重金。还特意为这本书买了金色印泥和银色印泥,以便红色纸张盖上藏书印更好看。果然,还是金色配红色好看一些。
十年前读这本书,被细腻的文字和陈芸贤惠的性格深深感动。接受了社会捶打十年,再读这本书,觉得书中的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要被人锤死。简单总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