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因其至美至真而流传百年,林语堂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为“一本足以代表中国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的专著”。
俞平伯说此书有种“眩人的魔力”;它“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却丝毫没有被雕琢的痕迹。
它里面描写童真童趣的部分,不断被各地的语文教材收录;甚至有人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教授外国学生,效果意外地好。
可以说它是传记、也是散文、又是游记。笔墨之间缠绵哀婉,一往情深;文风清澈明净,韵趣叠生。
古今中外,无数人对它痴迷。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情感与人生况味。
它就是《浮生六记》。
原文·译文·注释·导读·彩插·音频
无障碍欣赏经典文学
这本书到底有着怎样“眩人的魔力”?
这里有“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且看她如何聪慧: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这样的“荷花茶”怎能不“香韵尤绝”?
又:
乡居院旷,夏日逼人,芸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
有了这样的方法,一切藤本和香草植物,都可以使用。这真是避暑妙招。
这里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沈复和妻子芸娘的生活尽管清贫,但却能一直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们相互扶持,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充满艺术情调。
《浮生六记》(彩插导读有声版)
无障碍欣赏经典文学
《浮生六记》自光绪四年(1878年)首次刊印,至今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畅销不衰。不仅在中国受到读者的追捧,其他译本也在英国、德国、法国、丹麦、瑞典、日本、马来等世界各地流行。
《浮生六记》中所写大都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琐事,但读起来并不感到单调、沉闷,反倒觉得兴味盎然。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本彩插导读有声版的《浮生六记》,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无障碍欣赏这部文学经典。
01
浮生六记
权威底本版本参校
新增若干注音注解
部分译注者勘校记录
《浮生六记》(彩插导读有声版)以枫霜社民国十三年(1924)版《浮生六记》为底本,以初次刊印本“独悟庵丛钞”本参校,又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本及一些读者认可度较高的通行版本进行参校。原文保留初版风貌,并改正了个别刊印中的错字,又增加若干生僻字词的注音注释。
02
浮生六记
相应的珍稀彩图16帧
〔清〕佚名 绘《燕寝怡情图·香盟/听曲》
(波士顿美术馆藏)
《燕寝怡情图》展现的是明清贵族家居生活场景。本书所选5幅为香盟、拔须、画扇、听曲、传花,呈现了情意绵绵的夫妻生活场景。
〔明〕孙克弘 绘《销闲清课图卷·烹茗/灌花》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销闲清课图卷》描绘的是明晚期文人的闲雅生活方。本书所选4幅为烹茗、展画、主客真率、灌花……从中可对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美学略作一番体悟。
〔明〕仇英 绘《浔阳送别图》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浔阳送别图》是根据白居易《琵琶行》诗意而作, 表现浔阳江边白居易登舟探访琵琶女的情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正可与沈复在妻子芸娘离世后遍尝辛酸、孤苦一人的境遇相观照。
〔清〕查士标 绘《四季山水图册》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四季山水图册》是一册风神懒散、气韵高逸的山水文人画,呼应沈复一生的游历情景。
03
浮生六记
收录“得到·听书”栏目优质解读稿
随书附赠导读音频+有声译文
本书译者安公子对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他的文字带有古典韵味,简洁、优美、淡雅,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评价为“有一种难以复制的优雅”。
安公子曾受邀为“得到·听书”栏目撰写《浮生六记》解读稿,并获评“得到·听书”优质稿件,本版《浮生六记》获得到授权,将其收录本书作为全书导读,并录制音频。
04
浮生六记
收录延伸阅读内容
全面了解《浮生六记》版本浮沉
收录晚清潘麐生《浮生六记》序;
收录晚清管贻葄《分题沈三白处士<浮生六记>》;
收录近代著名政论家杨引传《浮生六记》序;
收录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浮生六记》跋;
收入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
收录俞平伯整理《浮生六记年表》;
这些珍贵资料对发现和刊印《浮生六记》作了诸多说明,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这本书的“浮生”。
《浮生六记》(彩插导读有声版)
原文·译文·注释·导读·彩插·音频
无障碍欣赏经典文学
当下的生活节奏虽快,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仍满怀着对至纯至真感情、对日日平凡且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浮生六记》,除了感受沈复与芸一生的悲欢,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生活中那种恬淡可爱的情趣,教会我们如何对待每一个庸常的日子。正如林语堂所说,沈复与芸那种“‘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最美丽的东西。”
做个精致的普通人,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把寻常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