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翻译家郑克鲁

新京报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悉,该校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于9月20日晚在医院去世,享年81岁。郑克鲁是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包括《茶花女》在内的多部世界名著。

新京报记者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悉,该校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于9月20日晚在医院去世,享年81岁。郑克鲁是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包括《茶花女》、《悲惨世界》在内的多部世界名著,同时编著有学生们广泛使用的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1939年出生于澳门,其曾祖父是晚清启蒙思想家郑观应。1962年,郑克鲁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翻译家李健吾。毕业后,他留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武汉大学法语系任系主任并兼法国问题研究所所长,1987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工作。

除了翻译了《茶花女》、《悲惨世界》、《基督山恩仇记》等多部法国文学经典之外,郑克鲁还翻译了法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重要作品《第二性》,并凭借这本译作获得第四届傅雷翻译奖。译作之外,他编写的教材《外国文学史》也受到广泛的欢迎,是国内高校中使用率最高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力求准确”是郑克鲁一直坚持的翻译理念。他的著名译作《茶花女》、《悲惨世界》等都是“重译”,修订了不少老译本中不准确的问题。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他曾说道 “我的重译,一是力求做到准确,将前人的错译纠正过来;二是在文字上要翻译得流畅,尽量给人美的享受,让人觉得确是一个新译本”。

郑克鲁编选的《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三版)是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也是由他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全国统编教材)相配套的作品选。书中完整收录诗歌一百一十九首,小说和散文六十六篇。

本文摘编自《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三版)一书的《前言》部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从文中我们不仅能了解郑克鲁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见解,也能感受到他对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热情。

作者 | 郑克鲁

摘编 | 王青;刘亚光

《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三版),郑克鲁编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经典作品不能“砍头去尾”地编

一部外国文学史上下几千年,包括一百多个国家,优秀作品何止千万。不少国家都出过经典丛书,雄心勃勃地要将经典作品汇集在一起。苏联有过一套二百种的丛书,我国也编纂了一种三套丛书,在1980年代以后大约增至三百种。

萨特的《厌恶》描写到一个自学者,他是在图书馆按字母顺序来读书的。这种读书方法不用说既迂腐又愚蠢,断然学不到系统的知识。一般读者恐怕连第一个字母的书都看不完。萨特的描写显然带有幽默意味。

有没有可能编一本不算太厚的书,把外国优秀作家的作品熔于一炉呢?

首先教学需要这样做。给大学生规定二三百种作品当作书目来阅读,显然是不现实也是不妥当的。为配合教学,先是有周煦良主编的《外国文学作品选》一套四册应需而生。这套作品选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是在1961年编选的,它缺乏20世纪的作品,所以1980年代以来又陆续出了十来套《外国文学作品选》。

应该说,后来出版的作品选,在作品上有所增加,但编选思想与第一套作品选是大同小异的,即基本上采取节选的方法:每部名著只选一小段。毫无疑问,这种砍头去尾的方法难以让读者窥见作品全貌。

因而后来有的作品选详尽地写出名著的提要,企图弥补节选的弊病。可是,提要毕竟代替不了原作,而且,原本生动多姿的作品却变得干巴巴的,提要写得不好还会味同嚼蜡;读者欣赏的不是作家的作品,而是编选者的文字。

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来编一本《外国文学作品选》。

好比一本世界地图集,倘若每个国家占一至两页,就编成二三百页。但也可以在一大张纸上印上东西两半球,世界各国尽收眼底。

以小见大是行之有效的。大作家的代表作往往是鸿篇巨制,但他们的短篇作品仍然可以体现他们的风格,甚至他们描写的主要题材。

《唐璜》厚厚两大册,固然是拜伦的代表作,但他的一些短诗就不能反映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吗?歌德的代表作是诗体剧《浮士德》,但是他的一些短诗更脍炙人口,流传极广。

巴尔扎克写过几十部小说,《戈布塞克》不是也能体现他的思想和风格吗?

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不相上下的杰作,你总不能都选入吧?《伊凡·伊里奇的死》写于《复活》之前,反映了他后期的思想,其代表性是不容置疑的。这是一个中篇杰作,历来受到重视,为什么不能作为托尔斯泰压缩了的代表作来看待呢?

既然大作家都以中短篇来代替长篇入选,其他作家大体上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以完整的作品选入,是一个基本原则。本书就按这个原则编选。这样做的优点是,读者能看到作品的全貌,看完以后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欣赏到的是华章妙文。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大量选用中短篇的名篇。但这不是一本短篇选,也不是一本中篇选,而是中短篇的合选本,另外,还要加上中短篇幅的名诗。有的长篇中的片段能够独立成篇,也是可以收入的,例如《唐璜》中的《哀希腊》,《堂吉诃德》中的斗风车,《新爱洛依丝》中的《离别》和《游湖》,向来都可以单独抽出来,新编的作品选应该兼顾收入。

从这本不算太厚的书里,了解外国文学史的脉络

这确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把外国大作家的精华荟萃于一册之中,既可供大学生阅读,又可以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兼具独立的收藏价值,何乐而不为呢?仅仅由于考虑到大学生的需要,不要篇幅太大,使学生负担过重,因而有的作家作品只得割爱,也许这是美中不足吧。

这本《外国文学作品选》与编选者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全国统编教材)配套,但所选作家作品稍有出入。文学史中重点讲述的作家在作品选中未能入选的,一是剧本,二是史诗,三是没有合适的中短篇作品。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暂且以同流派的作家来代替。

另外,作品选适当考虑到散文。同样出于篇幅的考虑,一个作家选了诗歌,就不再选小说,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雨果。这部作品选基本上按作家的生年或作品发表的年代先后编排顺序,同一国的作家集中在一起。唯小说与散文部分20世纪先按现实主义文学编排,现代主义文学殿后。诗歌共收一百一十九首,小说和散文共收六十六篇,包容九十多位作家的佳作。编选者提供了约占全书五分之一篇幅的译文,其余译文均精选自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出自名家之手且历经考验的权威译本。

THE END
0.何为“翻译的幸福”?林纾文学译作新近出版的译作《保罗·利科论翻译》中有一个比喻的观点,认为翻译也有幸福。利科说,正是对绝对翻译的哀悼,成就了翻译的幸福。语言的绝对性既已消灭,当翻译的幸福可以接受同一与对等间的差异,也即可以接受非同一的对等时,它就变成了获得,这就是翻译的幸福所在。利科对翻译的认识,可谓洞见入微、切中肯綮。这么看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9HHF0DI0514DTKM.html
1.lib.cuc.edu.cn/bookInfo真人检测中 自动检测请求,请耐心等待5秒完成检测https://lib.cuc.edu.cn/bookInfo_0201180513.html
2.声声慢赏析(精选5篇)本文以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数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在本文选取的这些著名译者的译本中,有的选词考究,注重原作韵律的体现;有的采取了自由体诗歌翻译,强调体现原作的精神;有的则将二者合二为一。这些译本虽有不少错漏、添加甚至改写,但从总体来看所译内容和体裁,基本上忠于原作,https://www.1mishu.com/haowen/13522.html
3.翻译差异范文12篇(全文)小说翻译中的变形,翻译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已经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小说毕竟是叙事文学,其中由于两种文化的叙事差异和译者叙事策略所引发的变形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意识形态之外,从叙事学的视角对小说翻译中的变形予以分析,我们有望对小说翻译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p4ecei9.html
4.茶花女翻译之三现在,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引起社会上的贵妇(在场的尽是社会上的女性)观看的兴趣,那莫过于这些女人---她们的马车一天天在贵妇的马车旁边驶过,溅起泥点,她们象社会上的贵妇一样在歌剧院有包厢,以她们充足的美貌,钻石和丑闻,在巴黎招摇过市地炫耀。 这一个已经死去,所以即使是最贞洁的贵妇也可以进入她的处所甚至是卧https://www.douban.com/note/58857120/
5.陶渊明《饮酒》教学设计(通用5篇)3、乐曲分析 这是歌剧《茶花女》第一幕第二场中的一首歌。剧中的女主人公薇奥列塔久病初愈,在家里举行宴会。青年阿尔弗莱德阿芒被朋友拉来参加宴会。在薇奥列塔生病的时候,许多有钱的朋友都远离了她,只有一个和她素不相识的青年每天暗地里送鲜花给她,并探问她的病情,这使薇奥列塔十分感动。在宴会上,薇奥列塔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2450755.html
6.茶花女(法国文豪小仲马爱情经典,翻译家李玉民未删节全译本,收录★炽烈的爱情和绝望的现实,无论何时阅读《茶花女》,现实与虚幻的悲剧都令人泪流满面! ★法国文豪小仲马的成名作!法国殿堂级的爱情!多次改编成电影、戏剧、歌剧!该由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改编的歌剧! ★著名翻译家李玉民译作,依据法国出版界传奇“伽利玛出版社”底本译出,诠释令人唏嘘悲叹的爱情故事! ★引中国的西方文http://e.dangdang.com/products/1901278683.html
7.外国文学社版茶花女(著名翻译大家王振孙翻译,32开本,简装本)作者:(法)小仲马 著 王振孙 译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04-00 开本:32开 印刷时间:1990-08-00 页数:256 字数:155 版次:1 ,购买外国文学社版 茶花女(著名翻译大家王振孙翻译,32开本,简装本)等文学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6414/1043929086/
8.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茶花女》:Chapter 10 ★以下是®无忧考网英文写作翻译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茶花女》:Chapter 10》,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请看本站写作翻译频道。THE room in which she had taken refuge was lit by a single candle on a tablhttps://www.51test.net/show/5582617.html
9.20世纪中国最受欢迎的十本外国文学译作(含原版下载)近读大陆学者邹振环的一本著作,名叫《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颇有学术价值,内中提到不少鲜为人知但影响深远的译作,诸如《昨夕闲谈》(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百年一览》(直接影响近代中国的乌托邦思想的小说,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泰西新史揽要》(晚清最风行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325/17/18339917_640063242.shtml
10.通俗翻译与“女小说家”的中西杂交——从包天笑、周瘦鹃的同名译作他们以不同的翻译策略塑造了两个形象相异的西方女小说家形象,内里蕴含了对女性写作小说的赞同或否定态度。将两篇小说还原到文学生产的历史现场,可以复原当时小说场域中的嘈杂声音及其相应支点。两篇小说表面看似对立,但却存在着深层的文本的“复义”与参与的“互文”,呈现出两位译者对古今中西文化资源的权衡博弈与https://www.163.com/dy/article/G1TCA0AE05438Q4K.html
11.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去世曾翻译《茶花女》等名著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去世 曾翻译《茶花女》等名著新京报 记者 吴荣奎 编辑 杜海涛 2020-09-21 10:06 热点 订阅 相关推荐 国际|哈梅内伊出席一宗教仪式 系本次以伊冲突后首次公开露面 00:27 世面 1.5万阅读 国际丨航拍美国得州洪灾大量车辆浸在水中,已致49死 00:28 世面 5947阅读 春秋航空一航班因漏油http://m.bjnews.com.cn/detail/160065398515978.html
12.越剧还原《茶花女》翻译史90后主演《枫落寒江》《枫落寒江》为2015年福建芳华越剧团新排剧目,在2015年第六届福建艺术节上获得剧目二等奖。该剧由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副团长徐建莉导演,以福州籍著名翻译家、福建工程学院创始人林纾和谢蝶仙的爱情悲剧为背景,意在还原林纾翻译法国名著《茶花女》的历史过程。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6/04-28/7852691.shtml
13.著名翻译家林纾与船政教师()合作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轰动一时著名翻译家林纾与船政教师()合作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轰动一时。A.王寿昌B.王强C.张为昌D.林之昌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1ffc29b66d6047bda9154cd376fd9947.html
14.生物学家译的《茶花女》,风行台湾半世纪读过翻译侦探事务所 2023-10-23 17:11:09已编辑北京 至于为何名满天下的Dumas父子不叫“杜马”而叫“仲马”,也跟林纾是福州人有关:这在声韵学上叫作“知端不分”,也就是说现在汉语中的“zh”声母在中古音系是“d”声母(“猪”“箸”都是类似的例子),所以用闽南语念“仲马”就比较像法文了。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8893249/
15.英汉翻译课件第二版TheoryandPracticeofEnglish导学第一章:翻译概述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第三章:词语的翻译第四章:翻译技巧(上)第五章:翻译技巧(下)第六章:常见句型的翻译第七章:翻译的难点第一页1第二页,共551页。倘若那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5215446.html
16.林纾:“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文史不谙烹饪的美食家与不识乐谱的作曲家大有人在,可是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就叫人百思难得其解了。然而在清末民初,就有这样一位古文很棒却不认得ABCD的教书匠,阴差阳错翻译了一本法国文豪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其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居然广受追捧,红到发紫。康有为曾经“点赞”过近代中国两位最出色的翻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305/c404063-30958412.html
17.《饮酒》教学设计(精选10篇)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师生讨论《茶花女》作品名字的由来。 3.欣赏《茶花女》片段,作品介绍: 出示:故事梗概,主人公 (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4.第一幕《饮酒歌》分析: 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3757519.html
18.汉英翻译论文范文翻译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活动。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点明了语境对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和制约作用。所有译文的产生都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和理解。 语境即语言环境,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他认为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随着语https://www.gwyoo.com/haowen/74190.html
19.浅析林纾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关于林纾翻译的始因,有两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发妻病逝,伤心始译”说。1897年,与林纾伉俪情深的结发妻子刘琼姿病逝,林纾十分悲哀,终日郁郁寡欢。这时,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旧友王守昌前来探望他。为解林愁闷,王提出以“其口授,林笔录”的方式与林纾合作翻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因此书的哀婉情调与林丧偶后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wenxue/640526.html
20.翻译理论与实践(赵秀明)期末复习试题.docx(十七)會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什么关系?我们目前所说的齬译理论是通过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译 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不是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由于戳译理论是从描写和分析译品中总结出来的,因此理论亦可反过来用于指导对译品的批 评与赏析。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过节”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928/5211024323004014.shtm
21.新女性的“对照镜”——从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在《翻译的传说》中,处处可以体现出胡缨的这种学术理路。例如,在分析《孽海花》中的傅彩云时,她借用了《红楼梦》《金瓶梅》和名妓传统这三重“叙事主调”,展现彩云身上具备的诸多无法用传统来解释的“特质”,证明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新女性的先驱。又如,在分析《巴黎茶花女遗事》时,胡缨指出林纾通过借用儒家礼法http://literature.cssn.cn/ztzl/mkszywyllypp/202308/t20230830_5682309.shtml
22.译学观点|宋炳辉:汉语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虽说中国传统戏曲的改良,在文学史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被视为中国话剧开端的演剧事件,却是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一批留学日本东京的中国学生组织的“春柳社”自编(实际是改编)、自导、自演的《黑奴吁天录》;这一事件的预演和准备,还可以上溯到对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三幕剧《茶花女》的翻译与模仿演出,而欧阳予倩等正https://iots.shisu.edu.cn/9c/70/c15638a171120/page.htm
23.可能是最好的翻译版本关于外国文学最佳翻译的网上总结有不少,这里且列出一个来做个买书的参考~~本文来自网上的集合,参以楼下诸友之见。多有不到之处,还请列位指教。欢迎讨论! 1强烈推荐草婴译得托尔斯泰。据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原著。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比如上海译文出的草婴版的《战争与https://m.douban.com/note/344881759/
24.郑克鲁:翻译的过程是一种享受郑克鲁:确实《第二性》包括了广博的知识,涉及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医学、社会学、历史、文学、文学批评等方面,显示了波伏瓦的丰富学识。翻译《第二性》也是一个我学习的过程。我借阅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同时勤于查字典。我想,翻译理论著作,第一要义是做到“信”,即正确传达原文的意义,能避http://www.ewen.co/sjcb/bkview.aspx?bkid=236012&cid=71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