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忆读书》课文详解

这是一篇书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联系自己平时读书的实际,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我们还应--

1.在不断的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3.同学之间可于课下互相交流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点滴体会。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是她最早的小说。

1921年,冰心接连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并参加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观点。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分》,呈现出新的思想面貌,对超阶级的“爱”是一个不自觉的否定,显示冰心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昆明、重庆,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收录在《关于女人》的集子里。

抗战胜利后去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出版了小说集《可纪念的朋友们》。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作品。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这些新篇章,保留了过去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作品中虽然蕴含着缕缕温柔情思,却跳动着乐观主义的音调;赞美的也不再是超阶级的“母爱”,而是祖国的建设和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了。

打倒“四人帮”后,冰心精神焕发,陆续发表了不少新的作品,如《三寄小读者》等。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橘灯》。她的作品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广为传播。

冰心还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泰戈尔剧作集》,穆拉·安拉特的《印度童话集》、《印度民间故事》,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等。

新中国成立后,冰心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当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1.关于冰心的散文

散文,是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也是她创作中成就最高的部分。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她是以白话撰写叙事、抒情散文较早的有影响的作家。……她那温柔的情思,丰富的想象,清新的文笔,令人惊叹。……冰心的散文新作,题材广泛,思想开阔,意境高远。她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选择社会生活中激动人心的事件,概括、提炼,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图景。……在艺术风格上既保存着前期散文的清丽、典雅,又增添了伟秀、壮美的新特色。

2.对冰心作品的评价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而且有的像春花,几番风雨,匆匆凋零;有的似彗星,才华初露,瞬息即逝。而冰心却是从十九岁成名,度过了六十多个创作春秋。……“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都借日边红。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这是宋人赞扬玫瑰花开放季节长的诗句,用它来比喻冰心的创作也是很相宜的。她的创作生涯,仿佛一丛葳蕤的玫瑰,长年开放出清露凝香的花朵!

(摘自卓如《漫谈冰心的创作》)

融入文体

一、跨越障碍

1.生字辨识

着(zhuó)力 无聊(liáo) 消遣(qiǎn)

2.重点词语注释

[津津有味] 形容非常有滋味,有趣味。

[豪杰] 具有杰出才能,非常直爽痛快的人。

[悬念] 课文里指挂念,惦记。

[催促] 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

[一知半解]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居然]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厌烦] 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兴亡盛衰] 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

[索然无味] 没有一点趣味。

[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无病而呻] 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文中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一般作“无病呻吟”。

[自作多情] 自以为非常优秀,自以为别人喜欢他。

[心动神移] 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特别能够感染、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

[自已] 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形近字辨析

己:音jǐ,作“自己”解,可组“自己、舍己为人”等词。

已:音yǐ,作“停止,已经”解,可组“自已、已经”等同。

巳:音sì,作“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解,可组“巳时”等词。

4.同义词辨析

居然 竟然

本课例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两个词都表示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的意思。多数情况下可换用。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如:他竟然(居然)当面撒谎;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如:他一个人竟然(居然)完成了五个人的任务。

主要区别:①“居然”的语气有时比“竟然”重。②“居然”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面,“竟然”一般不这样用。如: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

二、整体解读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作者一开篇便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看出作者对读书有着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它紧紧地抓住了我们,激起了我们往下阅读的兴趣。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可见,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读文言的《聊斋志异》,对作者用文言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以至老师在她的作文本上批下了“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可见,读书还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进一步说明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作者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了解到民族英雄怎样抗击外来侵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怎样从兴盛而转为衰亡。可见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再谈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茶花女遗事》让作者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读外国小说,还让作者“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仍然在说明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作者说:“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可见,读书还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多读书。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至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是古今中外俱全。可见作者读书之多。

作者说,她“会挑选、比较”。她爱看“精彩的《西游记》”,而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爱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不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那种“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而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这里写出她专挑好书读。

以上写出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所以,作者总结一句话:“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可见:读书好。

不难看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尾的那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问题研讨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作者认为“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这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2.本文的重点是“读书好”。读书都有四些好处呢?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吗?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读书能扩大人的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作者在讲述自已的读书经历时,都提到了哪些书?作者对这些书都有什么评价?

甲生:读《三国演义》,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读《聊斋志异》,对作文课很有帮助。

乙生:读《水浒传》,尤其欣赏,比《荡寇志)}强多了。读《精忠说岳》,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丙生:读《茶花女遗事》,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读《红楼梦》,尝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读《西游记》,感到很精彩,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

4.这篇课文讲了如几个问题?是怎样讲的?

以结构图来表示是这样的:

四、语言品析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和“强多了”比较,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凑成”、“勉勉强强”有贬义,“强多了”是褒义。这里用了先贬后褒的手法,突出了《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有个性。

本文涉及的几部名著简介

《三国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约1330-约1400)著。本书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1640-1715)著。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创造出不少结构奇妙、语言生动的优秀作品。

《水浒传》:长篇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著。全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荡寇志》:长篇小说。清代俞万春著。该书继《水浒传》七十回之后,描写梁山人物被诛灭的故事。

《精忠说岳》:一部描写宋朝抗金民族英雄岳飞故事的长篇小说。清代钱彩著。

《茶花女遗事》:《茶花女》的另一译名。长篇小说。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小仲马(1824-1895)著。遗事,前代或前人留下来的事迹。

《红楼梦》:长篇小说。清代曹雪芹(约1715-约1763)著。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诸如贾宝玉、林黛玉等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长篇小说。明代吴承恩(约1510-约1581)著。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经过再创造而成。

《封神榜》:长篇小说。明代许仲琳著。

练习全解

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首先,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往事,主要有:①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在引人入胜方面作了比较;②回忆了幼时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③回忆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作了比较;④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⑤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⑥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其次,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的情况,并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

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人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须充满真情实感而又质朴浅显。

二、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此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注意平时读书要有自己的体会,而不能只看故事,只看热闹。为了便于启发同学们深层次的思考交流,现将蒋子龙写的《书的征服》(节选)一文介绍给大家,有助于同学们总结自己的观点。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忍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的房子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名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已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真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生活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三、细读下面的文字,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说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作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凑成”在这里是“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在这里有“凑满”之意,连用这三个词的含义均在强调指出:虽然《水湖传》中着力描写的人物林冲、武松、鲁智深等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但因为作者要凑满一百零八将(即将梁山泊大小头领一百零八将说成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降临凡世),因此就不可能将每个人物都写得像林冲等十多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那样有性情气质、个性鲜明了。“强多”,意思是在人物描写方面《水浒传》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好得多了。

作者对《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评价:(1)《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极其生动;(2)《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虽不能说人人有其性情气质、个性鲜明,但其中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确实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性;(3)人物鲜活、情节感人的《水讲传》比没有人物个性,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好得多。

四、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规定:学生应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因为9年级要花一定时间复习迎考,建议7年级和8年级每学年的阅读量不能少于100万字。

为了能够拟订好读书计划,做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日日月月都有书可读,我们可结合教育部推荐书目、本册课本后推荐的名著及与课本配套的读本,供同学拟订计划时选用。

THE END
0.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现代文学|作家|鲁迅|沉钟|散文|文学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译笔哀感顽艳,《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等译笔质朴古劲。因其早而开风气,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地位的首肯。中国现代小说家先通过“林译小说”来了解世界,为20世纪中国小说的创造准备了作家,准备了读者,功不可没。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05/13/39708469_985210066.shtml
1.外国经典文学启蒙的版本选择(二)王振孙,1933年出生,专攻法语作品翻译,有大量的翻译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王振孙译本流畅生动,是一个很好的译本。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是19世纪末翻译家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这个译本有很大的影响力,现在在图书馆还能找到,但由于是用文言文翻译的,所以不建议读这个译本。 https://www.jianshu.com/p/2d830e41a711
2.《忆读书》教案《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080801222024_120040.html
3.冰心《忆读书》原文及读后感“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叙述“我”对外国小说的阅读兴趣,迫切了解外国的人情世故。从《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作者从读书中获得了最大的受益,最大的快乐。https://m.ruiwen.com/wenxue/bingxin/56272.html
4.五年级语文教案可下载优秀5篇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https://www.xuexila.com/yu/jiaoan/c1987160.html
5.忆读书教案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an/107761.html
6.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5篇(1)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简单介绍这些作品,可组织讨论。) https://www.51test.net/show/10730606.html
7.语文版语文教学案例8篇(全文)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重点思考: 1鼻胙生综合本文内容以及自己上一节课的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学习知识,增加阅历,提高能力(尤其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85bnx30.html
8.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豆瓣)所以,商务印书馆在“双甲子”的节庆日前夕,决定重印《天演论》和《茶花女遗事》特藏纪念版,以纪念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29903/
9.自由作家日记范例8篇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被译介到中国,无论思想内容还是创作形式,给我国小说作者和读者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而林纾以其高雅的古文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这部女性血泪史,改变了白话小说粗俗文体的形象,把小说从文学结构的边缘推向了中心。根据阿英的《晚清戏曲小说目》可知,1875年至1911年翻译小说有https://www.baywatch.cn/ziyouzuojiariji/
10.#漫步福州#三坊七巷(中)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祖父自己写的横联更是到处都有”。而她看过的书当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清朝袁枚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还有林纾翻译的线装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里是她以后竭力搜求“林译小说”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她追求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滥觞。https://www.jianshu.com/p/5533205918d4
11.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作者原注】:《喝火令》哀国民之心死也。今年丙午在津门作。 二十八(醉时) 醉时歌器醒时迷,甚矣吾衰慨凤兮。 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 空梁落月窥华发,无主行人唱大堤。 梦里家山渺何处,沈沈风雨暮天西。 二十九(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 东邻有女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 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 拆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 孟 https://www.jianshu.com/p/02b90f78973b
12.昨日国家机构传来新变化,轻抖下载助力创作者,开启全新内容分享时代!商务印书馆不仅是我国最早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社,出版了广为人知的《茶花女》(《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逊漂流记》(《黑奴吁天录》)、《堂吉诃德》(《魔侠传》)等作品,还引领潮流地刊行过茅盾和郑振铎先后任主编的《小说月报》等多种旨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出版的“说部丛书”“林译小说”等世界文学http://m.mmjrh.cn/post/20250708/RvvbalALjO7x3u.html
1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通用12篇)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http://www.unjs.com/jiaoan/yuwen/xiaoxueyuwenjiaoan/20230207112214_6391994.html
14.《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感情由悲到喜B. 《巴黎茶花女遗事》 C. 《法意》 D. 《原富》 E. 《汤姆叔叔的小屋》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按规定,经批准设立的互联网出版机构,还应持出版许可证到()办理互联网接入服务等相关手续。 A. 国家电信管理机构 B. 国家邮政总局 C. 省级电信管理机构 D. 省级邮政局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六段https://www.shuashuati.com/ti/ac17e9c6dbde4b38a3e38cc2889f9a89.html
15.我成了全横滨唯一的Alpha作者茶小猫茶小猫预收综咒回病系男子图鉴主综咒回文野,主5t5夏油杰夹心和宿傩大爷,全员病娇注意,些许猎奇病症注意。推朋友预收综不当偶像的afia不是好咒术师。by菜菜是颗花椰菜。礼绪奈偶然间得到了一本书,鬼使神https://bylwen.com/to/4452678.html
16.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教案精品(精选19篇)(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七岁时读得第一本书,所以记忆犹新,写得最详细。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3)《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十分动人, (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https://m.diyifanwen.com/fanwen/jiaoxuegongzuojihua/8586156.html
17.《忆读书》——文章回忆了作者幼时读书的哪些具体事例?请用简洁的①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 ②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作文的帮助 ③爱读《水浒传》并与《荡寇志》作了比较 ④酷爱古典诗词 ⑤由读《茶花女遗事》进而对外国小说产生兴趣 ⑥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ab4cf6a0b41bb926a018fdf8825b735.html
18.温县智慧教育云平台(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 (8) 《西游记》 很精彩《封神榜》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4、课件出示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读出对书的喜爱之情。(男生读、女生读……) https://www.wxeduyun.cn/space/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5b29ff5c00c311ebaec23a4e7034ded1&id=51060
19.读书的范文范文11篇(全文)《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yipqntk.html
20.民国新文学前译本《茶花女遗事》作者:法国小仲马著 晓斋主人 冷红生(林纾)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23-12-00 印刷时间:1924-10-00 版次:1 ,购买民国新文学前译本- 《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著 晓斋主人 冷红生(林纾)译-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12月初版1924年10月再版等民国旧书相关商品,欢https://book.kongfz.com/825031/7302285591
21.茶花女的作者是谁–快看漫画问答茶花女的作者是谁 小说《茶花女》的作者是亚历山大·小仲马。 亚历山大·小仲马(Alexandre Dumasfil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著名文学作家、小说家,因与其父大仲马重名而被称为小仲马。 其代表作《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小说所表达的人道**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这种思想感情https://www.kuaikanmanhua.com/qa1/105207
22.林纾:评传·作品选作者简介 暂缺《林纾:评传·作品选》作者简介图书目录 目录 评传 人格的魅力与历史的悲剧 作品选 翻译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节选) 黑奴吁天录(节选) 海外轩渠录(节选) 创作小说 剑腥录(节选) 吴生 柏梵娘 荆生 文选 冷红生传 先妣事略 苍霞精舍后轩记 湖心泛月记 原谤 游玉泉山记 《黑奴吁天录》跋 《https://www.dushu.com/book/10002230/
23.外国文学史范文12.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作者是 A.冈察洛夫 B.奥斯特洛夫斯基 C.涅克拉索夫 D.车尔尼雪夫斯基 13.斯丹达尔的第一部小说是 A.《红与黑》 B.《巴马修道院》 C.《阿尔芒斯》 D.《意大利遗事》 14.《双城记》中的“双城”指的是 A.伦敦和巴黎 B.伦敦和柏林 https://www.gwyoo.com/haowen/65897.html
24.五年级语文忆读书教案(通用3篇)2、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说出作者都读了哪些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聊斋志异》《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 这些内容体现了___哪一中心思想?多读书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yuwenjiaoan/770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