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1296—1371),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祖籍苏州,元朝元成宗铁穆耳元贞二年(1296)出生于泰州兴化白驹场(白驹场,今属盐城大丰)。明洪武三年(1371年)卒于淮安,终年75岁。元末明初文学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其父名为元德,从事水上运输行当的船民。(有记其父操舟为业),施耐庵为舟人之子。船民是里下河地区特有的群体。施耐庵是舟人之子,在里下河地区属于正常情况。舟人之子,(舟,船也。舟人,掌舟的人。即后人所称船夫、船民也)。
船民,专业从事水上运输,以船为家的人。在里下河地区和兴化船民分两种,一种靠捕鱼为生,一种以水上运输为业(摆渡,水上货运)。无论哪一种,都是成年在水上讨生活的人。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市、盐城市、泰州市之间的里下河腹部地区。古称昭阳,又名楚水,历史悠久。
地处江淮之间的兴化,海拔高度平均在3米以下,四周高中间低,形貌似釜,历来被称为里下河腹部的“锅底洼”,兴化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人们的生活或出行都是靠船,旧时在里下河地区,如果没有船的助力,几乎就是寸步难行。
施耐庵与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张士诚、朱元璋都曾有过交结。也正因与他们有交结,才有了后来的名著《水浒传》。
张士诚其人其事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张士诚出生于泰州兴化白驹场的一个穷苦的'亭民'(盐贩)之家,以撑船运盐,贩卖私盐为生。
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32岁的张士诚发动盐丁起兵造反,史称十八根扁担抗元。
这一年(1353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其时施耐庵57岁。
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
1356年二月张士诚攻陷平江(今苏州),改平江为隆平府。九月从高邮迁都到平江,称吴王。
这一年,朱元璋已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建立以应天(原称集庆,朱元璋占领后改称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
朱元璋其人其事
元朝末年,朝政败坏,民不聊生。烽烟四起,民众纷纷揭杆而起,反对元王朝的腐朽统治。很快农民起义形成好几路反元队伍,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方有方国珍。陈友谅的力量最强,张士诚的力量次之,是朱元璋的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朱元璋消灭张士诚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后,开始全面进攻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十二月,平江被围。次年九月,城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自缢死。
施耐庵效力张士诚
张士诚与施耐庵同为泰州兴化白驹场(白驹场,今属盐城大丰)人。施耐庵较张士诚大25岁。两人虽为同乡,并无交往。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36岁的施耐庵,得中辛未榜进士。接着被朝廷派到钱塘担任县尹两三年。
家乡出了个勤奋好学,聪明博学,胸有韬略,考中进士外出当官的施耐庵,对目不识丁的张士诚定有耳闻并为之羡慕。
据记载,(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部下卞元亨几次推荐施耐庵,张士诚本就敬慕这位白驹老乡的才华,所以就邀请他为幕僚。据说张士诚曾经亲自登门求其襄助。
57岁的施耐庵为展示才能,同时考虑可增长见识,还可收集手中正在写作的作品素材,于是同意前往军中效力,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为义军攻城夺地提出了不少好建议(计策)。同时也为正在写作的作品收集了很多创作素材。
《水浒传》其题材源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水泊梁山的好汉,其实就是来自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原形。《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羽羽如生,与施耐庵几年从军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才疏志大的张士诚,定都平江称王后,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的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未采纳,逐渐流露疏远之意。于是心灰意冷,寄人篱下的施耐庵,选择离开平江。
施耐庵写水浒
辞去钱塘县尹后,闲赋的施耐庵兴起着手撰著《江湖豪客传》,即后来成书的《水浒传》。
其后几年中他漫游了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在山东郓城与教谕刘善本交往甚多,寓居近两三年,后受江阴徐骐邀请,至祝塘东林庵坐馆授业。除了教书以外,他整理了为撰写《江湖豪客传》,而搜集准备素材。
自号“耐庵”,与他长年耐心在东林庵坐馆有着极大关係。写作成书的《水浒传》,署名“耐庵”,避免了用真名的麻烦,也展示了他弃官后,对多年颠沛流离生活的怀念。
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为躲避朱元璋的祸及,施耐庵想起老家兴化,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 (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施耐庵带着手稿,回到江北,潜居兴化、淮安(淮安紧邻兴化),在他的暮年完成了《水浒传》的写作。
施耐庵与刘伯温、朱元璋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春,36岁的施耐庵,得中进士。发榜后,他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得中的浙江青田人刘基(伯温),两人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十分投契,分手后也常有书信交流。
多年后,已成朱元璋军师的同科好友刘伯温,听说施耐庵闲赋江湖,即向朱元璋举荐。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下诏请他出仕,两次派刘伯温登门恭请,施耐庵均以年老有病而谢绝,惹得朱元璋对他很是不悦。
明王朝建立(1368年)后,朱元璋派员四处辑拿张士诚旧部,年近70的施耐庵只能四处躲避,潜居江北兴化、淮安。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写作,书成《江湖豪客传》改名为《水浒传》。
《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全书以北宋末年梁山好汉反抗欺压、聚义梁山。被招安后协助朝廷攻打同为反抗宋王朝的各路人士,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社会理想。也深刻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最为精彩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塑造。全书重点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然侧重不同,但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脾气性情各不相同。在情节的编排上,《水浒传》也十分曲折动人,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一个个场面展开,用一个个细节描写,一步步地推向高潮,让人读来心潮起伏,大呼过瘾。
《水浒传》是中国最早的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孕含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