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冯·洪堡著,高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古书”,也是科学史上最富盛名的一套巨著,《宇宙》由德国博物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所著,是其晚年宇宙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5卷,第一卷出版于1845年,而第五卷则是1862年,此时洪堡已经去世3年。《宇宙》(第一卷)的中译本也是目前国内出版的唯一一本洪堡本人的著作,在此之前则有《创造自然》《丈量世界》两本传记。另外不要将其他两本《洪堡传》与之混淆,因为德国还有另一位洪堡,即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和外交家威廉·冯·洪堡,他是亚历山大的哥哥,也是德国洪堡大学的创办者。
事实上,洪堡大学追求和贯彻的通识教育与兄弟二人都密切相关。尤其是亚历山大·洪堡身为自然地理学的开创者,其职业生涯和学术方向深度影响了下一代的达尔文等学者。《宇宙》第一卷描述了客观存在的宇宙万物,从星云、星系、太阳系的全体成员再到地球的陆地、岩层、海洋、大气以及动植物生命,实现了洪堡想要创作一副“宇宙画卷”的夙愿,本书同时也收录了著名的“自然之图”,来自于他登顶钦博拉索山(6772米)后绘制的安第斯山脉图谱。
尽管《宇宙》就地理学论述而言已经跟不上时代,但洪堡的不朽贡献是奠基了行星思想,开启了后世的行星哲学。这一哲学脉络在经历海德格尔-阿克塞洛斯-斯皮瓦克-洛夫洛克-拉图尔等学者的不断书写后已经成为当代显学。就此而言,洪堡的《宇宙》是行星思想的源头,也是最早的行星文论,他提出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生命体、一切都相互关联的观点,而这一论述比洛夫洛克提出“盖娅理论”早了150多年。2023年同样也有其他行星哲学的著作上市,最重要的两本是拉图尔的《着陆何处》(中译本)以及印度哲学家迪佩什·查克拉巴蒂的《一个行星,多元世界》(One Planet, Many Worlds)。行星思维已经被视为应对技术奇点和人类世双重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一切都受益于洪堡和他的《宇宙》。
2.《表象的礼赞:媒介现象学》
威廉·弗卢塞尔著,斯特凡·博尔曼编,周海宁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这不是傅拉瑟的一部完整著作,而是斯特凡·博尔曼根据他的遗稿编纂命名的文集。不同于上一本《传播学》依赖傅拉瑟早年的两个研讨班文稿,这本《表象的礼赞》由更零散、时间跨度更大的遗稿汇编而成,并且将共计33篇媒介研究的相关稿件划归到“表象的礼赞”“符号化的世界”“基于新媒介的图像的后历史”和“新的想象力”四个主题之下。
由于傅拉瑟的媒介哲学基本上属于媒介现象学的脉络,因此这一命名本质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表象的礼赞”,实际上是技术图像宇宙的一种对应表述,即背景消散殆尽,再现模式难以为继,也就不存在需要被揭示的现实,而只留下客体形成的那个表面——这一称颂“表象”的源头似乎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与叔本华相似,傅拉瑟对表象世界有着独到的论断:借助于技术想象力,人类能够为表象赋予意义,并在远程信息社会中实践游戏者的创造力,达至主体面对物表象的真诚状态。
这部文集仍然秉系了傅拉瑟的散文式写作,并且论及了电影、电视节目、录像视频、电子出版等不同的媒介文本,虽然不够体系,但仍是他作品中相对丰富的一本。另外,今年是傅拉瑟出版的大年,中文著作中还有傅拉瑟的《后历史》和《设计的哲学》(台版),这两本都是比《表象的礼赞》更重要的作品,但从媒介研究的方向而论,我们仍然首推后者。此外,我们在2023年也全文刊载了傅拉瑟《自然:精神》一书的中译全文,在此向翻译本书并授权给我们的蓝江老师表示感谢。
3.《媒介思维的谱系(上下册)》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等编,王鑫等译,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3年有两位媒介哲学家有三部中译著作上市,一位是前面提到的傅拉瑟,另一位就是媒介考古学的代表人物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他的三部作品《媒介思维的谱系》《在时空机器中旅行:面向未来的媒介考古》以及《媒介之后:来自逐渐退潮的20世纪的消息》在年底由同济大学打包出版,他本人也亲自出席了在上海西岸举办的新书发布会。
三部作品中,我们首推《媒介思维的谱系》。这本书共700页,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齐林斯基于2012年起在柏林艺术大学同名论坛上与当代欧洲17位著名学者的对谈,其中的弗里德里希·克尼利、汉斯·贝尔廷、彼得·韦贝尔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本书可以视为当代欧洲媒介研究或媒介哲学的一次思想汇流,归纳了相关的媒介知识地图,在谱系思考的方面非常接近于齐林斯基秉承的变体学思维。对谈涉及的诸多方向跨越了视频媒介、声音媒介、图像媒介、控制论、符号机器等范畴,呈现了欧陆媒介研究的硬核面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末尾罗列了一份45页的参考书目清单,能够帮助各位热爱媒介研究的学者按图索骥。
4.《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
麦肯齐·沃克著,姜昊骞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想要认识这个时代最具生产力的媒介理论家,就不能错过这本思想家传记读物。本书的作者麦肯齐·沃克就是当代最著名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作为跨性别者的她同尤金·萨克和亚历山大·加洛韦并称“纽约媒介研究学派三剑客”。此三人的地位似乎难以同前辈列夫·马诺维奇等人相提并论,这其中除了年龄的缘故外,很大原因则是21世纪不再生产“文化大家”。由于方向细化和学科建设的缘故,每个人都注定只能成为普通知识分子(general intellectuals)。
但沃克罗列的这21位知识分子仍然勾勒出21世纪以来的经济、文化和技术思想,其中不少学者本身就是媒介理论家(如加洛韦和全喜卿)。此外,欧洲工人学派的维尔诺、布唐、拉扎拉托和贝拉尔迪也与媒介研究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更不用说伊莎贝尔·斯唐热和唐娜·哈拉维这两位深度影响乃至引领21世纪媒介研究的女性学者。这些学者中与媒介研究擦出火花的还有思辨实在论阵营的甘丹·梅亚苏、蒂莫西·莫顿以及以“御宅族研究”享誉业内的日本学者东浩纪等人。
虽然每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各自言简意赅地进行了梳理和点评,概括了每位思想家的学术传记,归纳了其重要的学术观点。因此它可以视为某种21世纪的学术人类学读物——并不是名人传,而是这些普通知识分子正在以自己的学术进路潜在地改变现在和未来。本书所提及的21学者都以不同方式回应了当代不断涌现的问题,并提供了自己解决方案。
5.《线的文化史》蒂姆·英戈尔德著,张晓佳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在本书出版之前,身为人类学家的蒂姆·英戈尔德就已经在媒介研究领域享有盛名。毕竟“线”(line)并非是一种隐喻,它就是媒介本身,诸如线缕、线团、编织这些工艺同媒介研究本身的进展密切相关,甚至化身到今天的编程和智能操作。
国内对英戈尔德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和文化研究领域,因此这本代表作的中译本出版可谓生逢其时。本书的写作计划来源于英戈尔德曾经开设的4A课程(4A即人类学、考古学、建筑学以及艺术学),后来衍生为“蜘蛛理论”(SPIDER,包括skilled, practice, involves, developmentally, embodied, responsiveness),再之后则通向关于线的研究。
英戈尔德的线源于蛛丝、菌丝等对象或意向,在一种比较人类学的视野中,他认为所有人、事、物都由相互交织的线条组成。这些线不是单向静止的,而是动态交缠的,运动和生长带来线缕(threads)和痕迹(traces),它们穿梭于表面的边界线,来回缠绕,周而复始。英戈尔德将奠基西方科学和哲学理性的“直线”视为一种粗暴且片面的技术,他的学说可以视为对传统西方思想史的一种媒介性拨乱反正。
6.《后电影视觉:运动影像媒介与观众的共同进化》
罗杰·F. 库克著,韩晓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ChatGPT时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之作”,此说法并不夸张,因为它确实透视了一些非常前瞻性的媒介问题,其立论核心“运动影像媒介域观众的共同进化”也非常有说服力。《后电影视觉》不仅是一部电影理论,它还有着强烈的麦克卢汉/斯蒂格勒色彩,反思了在“后种系生成”的这一轨迹之下电影媒介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如神经生物层面的媒介化、再媒介化、逆向再媒介化等等)。
另一方面,《后电影视觉》还是一本“神经电影学”的理论史。它概括、反思、总结了过去30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进展以及神经电影学的更迭,并且澄清了同大卫·波德维尔、诺埃尔·卡罗尔等认知主义电影理论学者之间本原差异。考虑到本书有着高度的跨学科思维,并且有非常高的应用分析价值,它应该在电影理论以及媒介研究中占有一个位置。
作者罗杰·库克是美籍德裔学者,在德国电影作者研究方面也有颇多成果,尤其是维姆·文德斯与柏林学派。他曾经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以《后电影视觉》中的理论方法来分析柏林学派的电影,给出了风格独到的阐释。这篇文章同样由本书译者翻译完成,将会刊发于今年出版的《电影评论》创刊号。
7.《赫耳墨斯I:交流》
Hermes I: Communication
Michel Serr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米歇尔·塞尔(1930-2019)堪称是这个世纪最重要但最被忽视的哲学家和媒介学者,他博学多识、主题多元、行文精炼,作品高度契合法语声韵且富有神秘深邃的美感。作为加斯东·巴什拉的嫡传弟子、布鲁诺·拉图尔的学术导师,塞尔在法国科技哲学的这一脉络中绝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名副其实的“学术赫尔墨斯”。
此次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的《赫耳墨斯I》是他同名五卷本系列的第一卷(其余四卷依次以“干涉”、“翻译”、“分配”、“西北航道”为主题),是理解塞尔思想的重要书籍,由巴迪欧作品的译者路易斯·伯奇尔(Louise Burchill)和英语教授Paul A. Harris共同翻译。塞尔在书中通过莱布尼茨提出的通信网络模型对数学史进行了全面反思,并通过对荷马、大仲马、莫里哀、凡尔纳等故事的巴什拉式分析与解读将此研究推向高潮。借由这个非凡的思想项目,塞尔呈现了一种思考20世纪后期知识生产的新方式,提出了设想交流、媒介化与交换的新方法。
目前,塞尔的中译本只有内陆出版的三本薄书《生地法则》《万物本源》《拇指一代》以及台湾出版的《寄食者》和《泛托邦》,这些似乎未能激发业内的研究兴趣。但随着拉图尔理论的大热,塞尔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详细研究本书以及整个《赫尔墨斯》系列,我们大致能够了解其学生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是如何源起、如何诞生的。
8.《操作性图像:从视觉到无形》
Operational Images: From the Visual to the Invisual
Jussi Parikk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操作性图像的说法,始于德国电影导演、艺术家哈伦·法罗基,他和让-吕克·戈达尔都是“论文电影”创作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通过档案的援引和拼贴,以及将影像放入多通道的“力场”中,法罗基与戈达尔等人都践行了影像乃至图像的操作化,让这种以“具身操演”取代“观看”的方式成为一种新的艺术互动/接受范式。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这一路径,呼吁从图像格式与功能等描述和再现特性转向底层的操作序列。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帕里卡认定图像与基础设施、后勤等各种行动有关,正是这些行动维持、分析并综合而成我们所谓的“图像”。就此而言,图像不只是阿尔贝蒂透视法意义上的可见视觉,更涉及光与数据之间的“无形”操作转换,它揭示了机器视觉的强大功能以及人类能动性的局限,从而生发出一个与数据技术紧密缠绕的(视觉)文化。
以大量的案例研究入手,帕里卡阐述了操作性图像在各个领域和历史分期中的使用方式,详细介绍了它们作为分析、捕捉、测量、制图、劳动、(机器)学习、识别、追踪和破坏的技术。尽管这与权力和控制问题紧密关联,但操作性图像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超军国主义和殖民暴力,并扩展到人工智能、数据、以及艺术、媒介和日常视觉文化的诸多方面。2023年还有另一部研究路径相似的作品出版——乔安娜·齐林斯卡(Joanna Zylinska)的《感知机器》(The Perception Machine: Our Photographic Future between the Eye and AI),她继承了傅拉瑟和维利里奥的思想遗产,探索了介于肉眼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摄影未来,可以同《操作性图像》进行对比阅读。
9.《灵感机器:诗歌与爵士乐中的计算创造力》
The Inspiration Machine: Computational Creativity in Poetry and Jazz
Eitan Y. Wil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如今的一大趋势是艺术家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并赋予技术/算法一定的艺术决策权,这在如今的AIGC中达到了某种饱和度。虽然不少人担心这种人机合作的模式,但希伯来大学的以色列人类学家埃坦·威尔夫认为,研究新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对于形式特性的抽象分析,而应聚焦于新媒介技术和产品在具体行动背景中的设计与使用方式。
为此,威尔夫花费近十年时间完成了这部《灵感机器》,并孵化出三个民族志案例来探索数字技术为创意实践带来的变革潜力。其中两个案例涉及爵士音乐家,威尔夫分别观察了美国一所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教员以及另一所理工学院音乐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的爵士乐即兴计算系统项目;另一案例涉及一群诗人,威尔夫参加了纽约市举办的计算机文学会议,并与电子文学领域的关键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在调查过程中,威尔夫尤其注重不同实践社群成员对于技术生成作品的感知和体验,试图揭示这些技术与实践在社会背景下的潜能与局限性。不同于传统的官僚控制与管理技术,艺术创作的数字路径具有自下而上的民主特性,它彰显了机器创造力与人类实践、美学与社会的复杂纠葛。最终,本书呼吁重新校准对机器创作的悲观态度,看到数字系统的多层次开放性,并认为其最终结果仍然受制于我们所处的历史与文化情境。
10.《监狱媒介:坐牢、劳作与技术的基础设施》
Prison Media: Incarceration and the Infrastructures of Work and Technology
Anne Kaun and Fredrik Stiernstedt, The MIT Press
在闻名遐迩的《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将监狱作为异托邦的典型例子,描绘了现代监狱作为惩罚场所的谱系,以及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对身体施加规训的历史。而在《监狱媒介》一书中,两位瑞典学者考恩与谢恩斯泰特认为监狱还是媒介工作和技术发展的场所,媒介基础设施实际上为规训权力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持,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被学者们忽视了。
本书将监狱视为现代媒介基础设施的关键问题,发展了一种监禁系统视角下的媒介理论,深入分析了我们的媒介基础设施由监禁的个体所建立和维护、在监狱中被构想和发展的历史。在此,“监狱媒介”这个概念既是在监狱中制作/为监狱而作的媒介,也是作为媒介的监狱本身,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监狱工作与监狱内外的媒体基础设施(如闭路电视、监控室以及供监禁个体使用的电视等)有着复杂的纠缠,另一方面,监狱建筑本身也是连接和隔绝的特殊场所,它构成了技术开发的试验台。
由于现代监禁已经无所不在且无孔不入,《监狱媒介》出版后就成为学术热点,并且和时下大热的基础设施研究存在重要交叉。书中通过不同的章节探索了20世纪监狱中的媒介工作史、监狱的媒介特性(沟通和控制)以及脚踝监护仪这些特定媒介,从而将监禁媒介进一步理论化。我们目前的生活就是一种移动的监禁文化,它既体现为摆脱监狱围墙后的惩罚性策略,也体现为数据驱动的算法文化。这种文化促进了个体的自我优化与监视,使其逐渐沦陷于网络数字媒介的规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