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时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 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等。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时期 普希金于1820 年5月来到南俄后,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普希金和他们关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 乡村幽禁时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着他。他中断了与十二月党人的联系,但接近了农奴制度下的农村生活和俄罗斯普通的人民。他在这二年里经常到集市上听农民谈话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普希金从那里学习人民的语言,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养料,这一切对普希金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年里,普希金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凯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十首抒情诗,叙事诗《努林伯爵》,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六章。 就在他被软禁在乡间的时候,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普希金一直关心着时态的发展。起义失败后,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拉拢诗人为其服务,决定将其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时期 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热情赞扬十二月党人的崇高志向的诗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滞留波尔金诺,这三个月成了普希金创作中的丰收时期。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别尔金小说集》(其中包括《射击》、《暴风雪》、《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四部小型悲剧和几十首抒情诗。 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动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这一时期,普希金在创作上仍不断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杜勃罗夫斯基》、叙事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抒情诗《致诗人》、《秋天》和《纪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与当局的矛盾日益加剧,此时一个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于1837年 2月8日与丹特士决斗,身负重伤,两天后去世。告别最后一次了,在我的心头我拥抱着你可爱的倩影,并以全力唤起那心灵的梦,我带着怯懦的温柔郁郁地回忆着你的爱情。我们的岁月迅速更替,它改变一切,也变了我们,而今你,对于你的诗人,已遮在坟墓的幽暗里,对于你,他也已经不存。遥远的女友啊,请接受我这深心道出的珍重,一如寡妇告别了亡人,一如默默地拥抱一个朋友,然后他就永远被幽禁。圣 母 我从不喜欢在自己居室的四壁琳琅满目地装饰古典大师的绘画,那不过为了使客人迷信而惊奇听着鉴识家自我卖弄的一翻评价。在我朴素的一角,在迟缓的工作中间,我愿意终生观看的画只有一幅。只有一幅:虽然是画,却仿佛从云端最纯洁的圣母和我们神圣的救世主(她的容貌庄严,她的眼睛流露着智慧)和蔼地看着我,全身笼罩荣誉和光辉,四周没有天使,头上是郇山的芭蕉树。我的万千心愿都满足了。啊,是上苍把你恩赐给我的:你啊,我的圣母,你是最纯净的美之最纯净的形象。
二十四、蒙塔莱 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出生在意大利港口城市热那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应征入伍。战后,与朋友合办《初期》文学杂志,曾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图书馆任馆长,当过《晚邮报》和《消息邮报》编辑。1925年,蒙塔莱出版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一举成名。随后,有多部诗集出版。他的诗反映了20世纪欧洲文化的混乱和不安,特别是意大利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他的“悲观哲学”强调,只有偶然到来的快乐,才能给地球绝望的人类带来一束“拯救之光”,因此,他成为“隐逸派”诗人的代表人物。蒙塔莱的诗歌在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此外,他还翻译、出版了不少外国名家的诗歌、戏剧和小说。1996年,蒙塔莱被意大利总统提名为终身参议员,逝世后,意大利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海边风儿劲吹,黑暗被撕成碎片,你投在栅栏上的轻轻的影子,荡漾着波纹。你想主宰自己,已太迟了!棕榈树上砰然摔下一只老鼠,电光在导火线上闪烁,闪电落在你凝眸而视的很长、很长的睫毛上。誓言你知道:我应该让自己不再想你但我不能在这开始,一切一切搅乱了我每一步行动,每一声哭泣甚至码头上海盐的气息扩散而来,把这里的春日变得阴郁黑衣的地带,桅竿的地带黄昏在烟尘里静立的山林从空旷里传来的嗡嗡声吱吱声象指甲磨擦着玻璃我寻找着失落并且是唯一的旗号我想从你心中找到让我解脱的誓言可地狱却在眼前。
二十五、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湖畔派"诗人之一。他出身于律师家庭,很早就成为孤儿,由亲友抚养长大。中学毕业后进剑桥大学学习。因受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唯情论"和"回到大自然"的思想的影响,向往法国革命,曾在1790年亲自到法国去。但他倾向于温和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即古伦特党,所以当雅各宾党专政政策开始后,就感到悲观失望而离开法国,从此逐渐背离启蒙思想,日趋保守。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1798年~1799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去德国游历,回英国后在温得米尔湖畔度过了余生。晚年曾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 华兹华斯的主要诗作有1798年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其中著名的有《我们是七个》、《昆布兰的老丐》、《听潭寺左近所作诗》、《早春》等。此外还写有长诗《隐士》、《远游》和许多十四行诗。华兹华斯虽然也写有赞美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诗,但大部分是描写大自然,欣赏贫苦农民辛勤的劳动、朴素的习惯以及他们"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黄水仙 我独自游荡,象朵孤云 高高地飞越峡谷和山颠: 突然我望见密密的一群-- 是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 它们在那湖边的树荫里, 在阵阵微风中舞姿飘逸。 象银河的繁星连绵不断-- 辉映着夜空,时暗时亮; 水仙就沿着湖湾的岸边 黄灿灿的一片伸向前方; 我一眼望去便看见万千-- 一边欢舞一边把头频点。 水波在旁欢舞,但水仙 比闪亮的水波舞得更欢; 有这样快活的朋友作伴, 诗人的心儿被快活充满! 我看了又看,却难领悟 这景象给了我什么财富: 因为,有时我心绪茫然 或冥思苦想地躺在榻上, 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 让我把孤寂中的福安家-- 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 并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
我一直在爱
我一直在爱 我可以向你证明 直到我开始爱 我从未活得充分— 我将永远爱下去 也可以向你论证 爱就是生命 生命有不休的特性 如果,亲爱的, 对此也抱怀疑 我就无从举证, 除了,骷髅地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我将不再回忆, 如果忘却就是记住 我多么接近于忘却。 如果相思,是娱乐, 而哀悼,是喜悦, 那些手指何等欢快,今天, 采撷到了这些。
二十八、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和《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和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火和冰有人说世界将终止于火,有人说将终止于冰。依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我赞同那些倾向火的人。但如果不得不毁灭两次,我认为我懂得十分憎恨去说那毁灭的原因冰同样伟大绝伦会满足如此重任。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十九、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十一、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46年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除图书馆中的职务,派任市场家禽稽查员,但作家拒绝任职井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1950年至1953年问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卜、《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雨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 鲜红的色彩。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幕色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去。爱的预感无论是你面容的亲切 光彩如一个节日无论是你身体的恩宠 仍然神秘而缄默 一派稚气还是你生命的延续 留在词语或宁静里都比不上如此神秘的一个赐予像注视着你的睡梦 拢在我怀抱的守夜之中。奇迹一般 又一次童贞 凭着睡梦那赦免的功效沉静而辉煌 如记忆所恢复的幸福你将把你生命的那道岸滨交给我 你自己并不拥有。投身入静寂我将认清你的存在那最后的海滩并且第一次把你看见 也许就像上帝必将把你看见被摧毁了的 时间的虚构没有爱 没有我。
三十二、米斯特拉尔 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生于科金博省维古尼亚镇。父亲早故,靠自学获得文化知识。少年时代即酷爱文学艺术。14岁开始发表诗作,以《死的十四行诗》一举成名。1922年第一部诗集《绝望》出版,从此跻身诗坛。此后陆续问世的诗集和散丈集有《柔情》(1924)、《白云朵朵》(1934)、《智利掠影》(1934、《母亲的诗》(1934)、《有刺的树》(1938)、《葡萄压榨机》(1955)等。1922年赴墨西哥考察并参加教育改革工作。1934年起进入外交界,先后担任智利驻西班牙等国领事,晚年出任驻联合国特使。194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获得该项奖金的第一位作家。 米斯特拉尔早期沉湎于个人爱情的悲欢,作品格调委婉凄恻,但感情细腻,文字清新。1938年后题材和情调有明显变化,面向更广阔的生活,反映了受压迫、被遗弃的人们的困苦,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现象作了一定的揭露和抨击。晚年思想境界较高,艺术技巧益臻圆熟。诗人善于发现美,赞颂美,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其创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颇具功力,但常夹杂若干宗教色彩。死的十四行诗
一 你被放在冰冷的壁龛里, 我让你回到明亮的人世, 他们不知道我也要安息在那里, 我们的梦连在一起。 我让你躺在阳光明媚的地方, 象母亲那样甜蜜的照料熟睡的婴儿。 大地变成一个柔软的摇篮, 摇着你这个痛苦的婴儿。 然后我去撒下泥土和玫瑰花瓣, 在蓝雾般的月光里 轻盈地覆盖住你。 我放心地远去, 因为再也不会有人到这墓穴中 和我争夺你的尸体! 二 有一天,这长年的郁闷变得沉重, 那是灵魂会通知我的身躯, 它再不愿沉重地走在玫瑰色的路上, 尽管那里的人欢声笑语…… 你会感到有人在掘墓, 又一个沉睡的女人来到你寂静的边, 当人们把我埋葬, 我们便可以滔滔不绝地倾诉! 那时你就会知道为什么 你正在盛年 却长眠在在墓穴中。 在死神的宫中有一座星宿, 你会明白它在洞察着我们, 谁背叛了,谁就被星星带走…… 三 那天,邪恶的双手扼住了你, 星星把你带出百合花园。 当邪恶的双手不幸伸进花园, 你的生命正在欢乐之年…… 我对上帝说过:“他被引进死亡, 别再让谁引走他可爱的灵魂! 上帝,让他逃出那邪恶的手掌, 让他安睡在你给人类的漫长的梦中! “我不能呼唤他,也不能和他同行! 一阵黑风打翻他的小船, 不是让他回到我的怀抱,就是让他盛年时丧生。” 在花朵般的岁月,船不再前行…… 难道我不懂得爱,难道我没有感情? 就要审判我的上帝,你的眼睛最清!
三十四、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帆 在大海的蒙蒙青雾中 一叶孤帆闪着白光…… 它在远方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风声急急,浪花涌起, 桅杆弯着腰声声喘息…… 啊,——它既不是寻求幸福, 也不是在把幸福逃避! 帆下,水流比蓝天清亮, 帆上,一线金色的阳光…… 而叛逆的帆呼唤着风暴, 仿佛唯有风暴中才有安详!
三十五、北岛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出版的诗集有《北岛诗选》(1986)、《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下的风景》(1996)。回 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三十六、卞之琳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断 章你 站 在 桥 上 看 风 景 ,看 风 景 的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
投独 自 在 山 坡 上 ,小 孩 儿 , 我 见 你一 边 走 一 边 唱 ,都 厌 了 , 随 地捡 一 块 小 石 头向 山 谷 一 投 。说 不 定 有 人 ,小 孩 儿 , 曾 把 你( 也 不 爱 也 不 憎 )好 玩 地 捡 起 ,像 一 块 小 石 头向 尘 世 一 投 。
三十八、海子 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64年 5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太阳,天堂选幕>>, 另有长诗<<土地>>(已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太阳, 天堂和唱>>,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杰出的, 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容誉奖。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 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夜夜黑漆漆 有水的村庄鸟叫不停 浅沙下荸荠那果实在地下长大象哑子叫门鱼群悄悄潜行如同在一个做梦少女怀中那时刻有位母亲昙花一现鸟叫不定 仿佛村子如一颗小鸟的嘴唇鸟叫不定而小鸟没有嘴唇你是夜晚的一部分 谁是黑夜的母亲那夜晚在门前长大象哑子叫门鸟叫不定象小鸟奉献给黑夜的嘴唇在门外黑夜的嘴唇写下了你的姓名答 复
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 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三十九、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十、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 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象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四十一、埃利蒂斯 埃利蒂斯(1911一)希腊诗人。生于克里特岛首府伊拉克利翁城。1914年随当厂主的父亲移居雅典,中学期间大量阅读希腊和法国诗歌。1930年起先后在雅典大学和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和文学,1934年开始写诗并陆续在当时的希腊《新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1937年初进入陆军学校,1940年12月作为陆军中尉参加了反法西斯战斗。1948年移居巴黎,与勃勒东、艾吕雅、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50年代初返回希腊后曾在政府短期供职。1939年发表第一本诗集《方向》,以后又发表了《第一个太阳》(1943),《献给在阿尔巴尼亚牺牲的陆军少尉的英雄挽歌》(1945)、《理所当然》(1959)、《对天七叹》(1960)、《光明树和第14个美人》(1971)、《花押字》(1971)、《玛丽亚•奈弗利》(1979)、《看不见的4月的日记》(1984);除此之外还发表了一部美学论文集《公开信》和一本译诗集《第二写作》。197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0年获得巴黎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81年被英国皇家文学院授予平森银质勋章。 疯狂的石榴树 在这些刷白的庭园中,当南风 悄悄拂过有拱顶的走廊,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在阳光中跳跃,在风的嬉戏和絮语中 撒落她果实累累的欢笑?告诉我, 当大清早在高空带着胜利的战果展示她的五光十色,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带着新生的枝叶在蹦跳? 当赤身裸体的姑娘们在草地上醒来, 用雪白的手采摘青青的三叶草, 在梦的边缘上游荡,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出其不意地把亮光找到她们新编的篮子上, 使她们的名字在鸟儿的歌声中回响,告诉我, 是那疯了的石榴树与多云的天空在较量? 当白昼用七色彩羽令人妒羡地打扮起来, 用上千支炫目的三棱镜围住不朽的太阳, 告诉我,是那疯了的石榴树 抓住了一匹受百鞭之笞而狂奔的马的尾鬃, 它不悲哀,不诉苦;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高声叫嚷着正在绽露的新生的希望? 告诉我,是那疯狂的石榴树老远地欢迎我们, 抛掷着煤火一样的多叶的手帕, 当大海就要为涨了上千次,退向冷僻海岸的潮水 投放成千只船舶,告诉我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 使高悬于透明空中的帆吱吱地响? 高高悬挂的绿色葡萄串,洋洋得意地发着光, 狂欢着,充满下坠的危险,告诉我,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在世界的中央用光亮粉碎了 魔鬼的险恶的气候,它用白昼的桔黄色的衣领到处伸展, 那衣领绣满了黎明的歌声,告诉我, 是那疯狂的石榴树迅速地把白昼的绸衫揭开了? 在四月初春的裙子和八月中旬的蝉声中, 告诉我,那个欢跳的她,狂怒的她,诱人的她, 那驱逐一切恶意的黑色的、邪恶的阴影的人儿, 把晕头转向的鸟倾泻于太阳胸脯上的人儿, 告诉我,在万物怀里,在我们最深沉的梦乡里, 展开翅膀的她,就是那疯狂的石榴树吗?
四十二、济慈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终于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狄米恩》问世,全诗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忧郁颂1哦,不.不要去那忘川,也不要榨挤附子草深扎土中的根茎,那可是一杯毒酒,也不要让地狱女王红玉色的葡萄——龙葵的一吻印上你苍白的额头;不要用水松果壳串成你的念珠,也别让那甲虫,和垂死的飞蛾充作灵魂的化身,也别让阴险的夜枭相陪伴.待悲哀之隐秘透露;因为阴影叠加只会更加困厄,苦闷的灵魂永无清醒的一天。2当忧郁的情绪骤然间降下,仿佛来自天空的悲泣的云团,滋润着垂头丧气的小花,四月的白雾笼罩着青山,将你的哀愁滋养于早晨的玫瑰,波光粼粼的海面虹霓.或者是花团锦簇的牡丹丛;或者,倘若你的恋人对你怨怼,切莫争辩,只须将她的柔手执起,深深地,深深地啜饮她美眸的清纯。3她与美共居一处—一美呀,有着必死的劫数,还有欢乐,总是将手指放在唇间,随时准备飞吻道别;毗邻的还有痛楚的愉悦,只要蜜蜂来吮吸.它就变成毒汁。哦.在快乐居住的殿堂里面,隐匿的忧郁有一至尊的偶像,尽管唯有咀嚼过欢乐之酸果,味觉灵敏的人方才有缘看见,灵魂一旦触及她悲伤的力量,立即束手就擒.在白云纪碑上悬浮。
四十三、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宇慧撰写)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四十四、郑敏郑敏(1920- ),出版的诗集有《诗集1942-1947》(1949)、《寻觅集》(1986)、《心象》(1991)、《早晨,我在雨里采花》(1991)。 树 我从来没有真正听见声音 像我听见树的声音, 当它悲伤,当它忧郁 当它鼓舞,当它多情 时的一切声音 即使在黑暗的冬夜里, 你走过它也应当像 走过一个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 你听不见那封锁在血里的声音吗7 当春天来到时 它的每一只强壮的手臂里 埋藏着千百个啼扰的婴儿。 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 像我从树的姿态里 所感受到的那样深 无论自哪一个思想里醒来 我的眼睛遇见它 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 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 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慢慢流去, 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 而它永远那么祈祷,沉思 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四十五、塞弗尔特 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生于布拉格郊区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期经历了奥匈帝国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独立和俄国十月革命。中学没毕业就投身新闻工作和文学事业。19岁发表处女诗集《泪城》(1921),这部反映城市人民痛苦生活的诗集,使他成为捷克诗坛上年轻的无产阶级诗人。1922年,任捷共党报《红色权利报》编辑,并不断发表诗作。诗集《只有爱》(1923)和《无线电波》(1925),代表早期创作风格,即热情洋溢的汇歌生活、春天和爱情。 3O年代,诗人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发表了《裙兜里的苹果》(1933)、《维纳斯的手臂》等大量的爱情诗。1936年以后纳粹德国的威胁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激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创作了《别了,春天》(1937)、《灭掉灯光》(1938)、《披着光明》(194o)、《石桥》(1944)、《陶土的头盔》(1945)等富有革命性、战斗性的诗集。 战后至5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集,其中最著名并代表诗人一生创作最高成就的是《妈妈》,曾获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中广为传诵。6O年代中期,诗人又以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进入晚期创作。诗人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再次从心底唤起了对爱情、春天和美丽的布拉格的赞叹。《岛上音乐会》(1965)、《哈雷慧星》(1967)、《铸钟(1967)、《皮卡迪利的伞》(1979)、《避瘟柱》(1981)等是晚期优秀诗集。其中前三部获得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他一生出版诗集达3O多部。1982年,又出版了洋洋数十万言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1966年,诗人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84年,“由于他的诗充满了新鲜感、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创作力,为人类不屈的意志与无尽的智慧描绘了一幅自由奔放的图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窗旁春来了,路边的树儿迎着春光开了花。你静默无声,脸朝窗外,泪珠儿滚滚淌下。“你为何哭泣,为何悲伤?告诉我,你这般难过为什么?”“我会告诉你的,会告诉你,等到有一天,树儿不再开花”雪纷飞,冰霜冻在玻璃窗上。窗外一片阴沉,你无声地编织着什么,两眼噙着泪花。“你为何哭泣,为何悲伤?告诉我,你这般难过为什么?”“我会告诉你的,会告诉你,等到有一天,不再大雪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