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可是作者自己认定是野史。《红楼梦》第一回写了一段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忠大贤,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道:“我师何太痴也……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泥于朝代年纪哉……历代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也可以消愁破闷……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反失其真传者。”
这里,石头的言论,表达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说,这部著作也是野史,但写作方法不落俗套,和前人不一样,他表达的是世情的大道理,史实保持原貌,不敢有所穿凿。
一、何谓野史
野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正史是朝廷主持,组织专业人员修撰,皇帝最后审定的史籍。而野史是民间的文人或士大夫中的下层人士私自编撰的历史书,未经官方审定。
正史的资料来源于《实录》《起居注》公文等各种官方文献,而野史的资料大体取自三个方面:一是引录自其他书籍。二是街谈巷议,遗闻佚事。三是捡拾正史删除掉的内容加以发挥。
正史可信度较高,而野史有的可信,有的待考察。
正史成书后收藏于庙堂或官厅,而野史只流传与民间,甚至遭封禁。
野史虽可信度不高,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虚证诸实在。
野史也是史。
既然《红楼梦》的作者宣称《红楼梦》是野史,那就是说《红楼梦》宏旨是说的历史大事,并不是儿女情长,家庭琐事。
《红楼梦》故事主要叙述是贾府的盛衰。荣国府的字面意思是通达显荣,宁国府的意思是福寿康宁。但深层次的内涵是暗喻贾府的两个发展阶段。荣,即繁荣兴盛,如元春省亲,大观园饮宴,诗社唱和,都是升平景象;宁,即止息。宁府重点写了三件事,分别是秦可卿丧事,贾敬丧事,除夕祭宗祠,都与死亡有关,都是不详之兆。
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可知,这些都是表面文章,作者是借贾家影射朝廷,隐写明朝的亡国史。
那么,贾府是皇宫吗?作者是有提示的:
1、宁国府的九重门
宁国府的中轴线上有九座建筑物,分别是: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塞门、正堂。君门九重是皇家建筑规制,一个贵族之家怎么能有九重门呢,那不是越制了吗,谁有这个胆?
2、大观园的居民
大观园的居民,除了宝玉一个男人外,其余都是年青美貌的少女,服务人员都是丫头、嫫嫫、婆子,小厮都在二门以外,这倒真有点像皇宫。
3、大观园的门帘
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赶着修了大观园,并派出采购人员,配备各种饰物,仅各色门帘、就定制了1000挂,除非是皇家园林,一个贵族之家的私家花园有那么多房子呢?
这些都暗示,贾府就是隐写的皇宫。
二、《红楼梦》隐写之史的地点
《红楼梦》故事讲的是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以婚姻为纽带组成的政治集团的兴亡史。重点写贾家,其他三家为陪衬。
故事的主人公是贾府的12个女孩子,统称“金陵十二钗”。她们的籍贯当然是金陵了。金陵是南京的古称。
第二回中贾雨村明确说过,他在南京给甄宝玉当老师时去过宁荣街,当时宁国府与荣国府都已人去楼空,只有看房子的人在。
这些人哪去了呢?第四回护官符中给出答案:“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荣、宁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宁、荣二公的亲派八房,因为居官迁到了京都。
这个京都是哪里呢?作者很隐讳,一直没有明说,甚至扯谎是长安。事实是明清两代的都城都在北京,毫无疑问,京都指的是北京。
书中所描述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应该是北京的府第。这就是说贾府分别在南京和北京有两套府第。
从侧面也可证实。
林黛玉进京,是乘船经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符合历史设定。
贾政打贾宝玉,贾母气得收拾东西要回“南京”去,说明当时贾家确实住在北京。
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发生地设计在南京和北京两处呢?为什么贾家南京和北京有两处房产呢?这是暗喻明朝开国建都南京,朱棣迁都北京。有明一代,一直以北京为首都,以南京为陪都,官员编制,两套班子同时存在,这是明朝特有的现象。作者要告诉人们,他写的野史是关于明朝的历史。
三、贾史王薛的弦外之音
贾、史、王、薛四个姓氏,乍看起来也就是四个贵族的姓氏,因为联系组成了一个政治集团,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
至于这四家的社会地位,作者是按官衔大小排位的:
贾家是公爵,排在第一位。
史家侯爵,排在第二位。
王家是伯爵,排在第三位。
薛家的先人薛公是紫微舍人,品秩与子爵相同,所以排在最后。
习惯上称作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排位上也看不出什么问题。
如果突破作者划定的圈子,重新洗牌,重新排一下这四姓的位置,也许就会发现问题了。
比如按这样的顺序排列——贾王薛史。
再用作者惯用的谐音命名法置换一下,则成:假亡血史。
再添几个过渡字词,不就成了一句话吗——“用假话讲述亡国的血泪史。”也就是说野史是用假话写成的明朝亡国的血泪史。
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敢肯定,但也不能排除。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了1990年版的《保德县志》,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晋语浅释》等。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