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石

内容提要: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了《红楼梦》“自叙传”说,延续了晚清一直到“五四”的读书人对“写实主义”的误读;四年后,黄乃秋、俞平伯则对《红楼梦》“自叙传”说作出反思,这其中有“写实主义”的正读,也是吴宓等人引入以《小说法程》为代表的西方小说虚构理论的结果。而“写实主义”由误读到正读的接受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红楼梦》“自叙传”重新审视的切入口:能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小说理论来理解“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小说《红楼梦》,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 自叙传 写实主义 小说理论

1921年,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对曹雪芹的身世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提出《红楼梦》的“自叙传”说;然而,仅仅是四年之后的1925年,就同时有黄乃秋、俞平伯两位先生对《红楼梦》“自叙传”说提出质疑。笔者以为,胡适提出“自叙传”说本身与其对“写实主义”的误读颇有关联;而黄、俞二氏的反思也是西方小说理论传入之后“写实主义”得到正读的结果。本文亦只从“写实主义”的接受出发,以期为《红楼梦》“自叙传”说的解读补充一个侧面。

一、胡适《红楼梦》“自叙传”的提出与“写实主义”的误读

在20世纪的文学研究中,颇有学者会犯“以西律中”的现象。胡适曾经自嘲“受'写实主义’的影响太深”①,这确是实情。胡适提出《红楼梦》“自叙传”也不例外:

《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②

需要说明的是,在“五四”知识分子眼中,“写实主义”其实与“自然主义”并没有明确的区别,“自然主义”是“写实主义”的继续发展;“自然主义”本身属于“写实主义”。正如周作人所说:

十九世纪后半,为写实主义(Realism)时代。或谓之自然派(Naturalism),以别于十七世纪以后之写实倾向。③

这里不讨论胡适的论断本身“以作品来附会某一固定之理论”④的忌讳,即使我们以“写实主义”的逻辑来看,也无法得到“自叙传”的结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需要首先说明什么才是“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现在一般翻译为“现实主义”。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realism)文学思潮,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虽然强调“真实”,但是依旧属于虚构文学:

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是:用虚构的手段表现动机复杂的各类人物,他们植根于社会的某一阶层,在某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构中处事度日,与许多其他人物打交道,并体验貌似真实的日常经历的种种形式,以此营造小说的现实主义效果。⑤

这样的定义本身就与西方对于小说(novel)虚构性的认识密切相关:

“小说”这一术语现被用来表示种类繁多的作品,其惟一的共同特性是它们都是延伸了的、用散文体写成的虚构小说。⑥

既然小说(novel)是虚构的,那么现实主义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必然也是虚构的。

于是非常明显的矛盾便产生了。既然“现实主义”是虚构的,那么“只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的《红楼梦》又与“写实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早在美国留学时期,胡适就把文学分成两派:“一为理想主义”(Idealism),一为实际主义(Realism)。”并且这样定义“实际主义”:

实际主义者,以事物之真实境状为主,以为文者,所以写真、纪实、昭信、状物,而不可苟者也。是故其为文也,即物而状之,即事而纪之;不隐恶而扬善,不取美而遗丑;是则是,非则非。举凡是非、美恶、疾苦、欢乐之境,一本乎事物之固然,而不以作者心境之去取,渲染影响之。是实际派之文学也。⑦

这就好理解了,既然胡适所认知的“写实主义”主要特征是“写真、纪实、昭信、状物”,那么《红楼梦》自然就是“自叙传”了。但是,这样的“写实主义”与realism的真实含义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胡适完全误解了“写实主义”的含义。这就需要考察“写实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现场。

“写实主义”最早来自于日本小说家坪内逍遥对于英文“realism”的翻译。1902年,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于《新小说》杂志的创刊号上,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借用了坪内逍遥的“写实派”提法:

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由前之说,则理想派小说尚焉;由后之说,则写实派小说尚焉。小说种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⑧

据梁启超所言,“写实派小说”指的是将人们平常“所怀抱之想像,所经阅之境界”“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的描写办法。然而,这种“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的提法,其实与西方语境下的“现实主义”(realism)概念已经颇有距离。在清代,读书人深受朴学“黜虚就实”风气的影响,小说的虚构性其实已经与明末比起来大有削弱,而这种崇实的倾向在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加持下更加趋向极端。带着这样的期待视野,晚清读书人怎么可能会把“写实派小说”这样的字眼与“用虚构的手段表现动机复杂的各类人物”联系起来呢?

可以说,晚清读书人对于“写实”二字的望文生义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兹看吕思勉在1914年在《小说丛话》中对“写实主义”的定义:

写实主义者,事本实有,不借虚构,笔之于书,以传其真,或略加以润饰考订,遂成绝妙之小说也。……此种著录,以其事出天然,竟可作历史读,较之臆造之小说,实更为可贵。⑨

事实上,蔡元培索隐《红楼梦》也是建立在“事本实有,不借虚构”的小说崇实观念之上。在这个意义上,胡适提出“自叙传”说本身也是与蔡元培关于《红楼梦》的索隐一脉相承。

与晚清读书人相比较,“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传入的各种文艺概念理解的深度、广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引入依旧是功利主义的,这其实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读书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手法上讲究暴露现实,目的上提倡改造社会,这依旧是“五四”知识分子对小说的评判准则。站在这个角度上,他们与晚清读书人一样,重视“写实主义”:

以“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为旨归,“写实”自然趋向于崇实。于是,“新文化运动”诸贤所谓“写实派”也就延续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实写”特征。周作人在《近代欧洲文学史》中说,“传奇派重主观,自然派则重客观。描写事物,俱依实在”⑪。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就强调文学材料的真实性,必须“注重实地的观察和个人的经验”:

现今文人的材料大都是关了门虚造出来的,或是间接又间接的得来的,因此我们读这种小说,总觉得浮泛敷衍,不痛不痒的,没有一毫精采。真正文学家的材料大概都有“实地的观察和个人自己的经验”做个根底。不能作实地的观察,便不能做文学家;全没有个人的经验,也不能做文学家。⑫

当然,胡适也提及文学的写作要有“周密的理想”,但是这仅仅是“观察经验的补助”。而在具体的小说考证研究过程中,胡适也有意无意地忽视这种“周密的理想”。如此,“写实派”“写实主义”就被“五四”知识分子赋予了新的独特的内涵,即如实描写当下的情形,以唤醒大众的改良热情。正如陈平原指出的那样,“其实胡适对现实主义并没深入研究,只是欣赏其'人生而艺术’的创作态度以及写实的笔法——后者使得小说能够提供史家感兴趣的社会史料。”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胡适提出《红楼梦》“自叙传”说与其对“写实主义”误读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黄乃秋、俞平伯对《红楼梦》“自叙传”说的反思与“写实主义”的正读

1925年2月,黄乃秋在《学衡》杂志第38期发表的《评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对《红楼梦》“自叙传”说展开批评,认为胡适提出的“自叙传”“大背于小说之原理”:

胡君曹家甄贾二府曹寅贾政雪芹宝玉及李家王家等种种附会,其根本之蔽何在,概以一语,曰:以实际之人生绳《红楼》耳。夫《红楼梦》者,小说也。如《红楼》之小说,果可以实际之人生相绳否乎? 吾人试先定其性质,然后下判。小说定义,言人人殊。然吾人研究《红楼》,归纳演绎,初不难下一叙述,曰:《红楼梦》者,表现人生之真理于一串赓续之想象事物之长篇散文稗史(long prose fiction),具有布局(plot)人物(characterization)境地(setting)及语言(dialogue)者也。⑭

与黄乃秋发表《评胡适红楼梦考证》同时,俞平伯也于1925年2月在《现代评论》杂志第1卷第9期发表《〈红楼梦辨〉的修正》。相比于黄文,俞平伯此文颇为委婉,但是其对“自传说”的反思却很明确。而且俞氏的反思着眼于小说家的创作过程,也比黄文更为深刻:

我以为文艺的内涵——无论写实与否——必被决定于作者生平的经验;同时,我又以为这个必非作者生平经验的重现,无论其作风是否偏于写实。事物全是新的,重现很不像一句话。⑮

黄氏《评胡适红楼梦考证》与俞平伯《〈红楼梦辨〉的修正》两文都运用了西方小说理论。说得更准确一些,我们甚至可以考证黄、俞两文中直接借鉴了一部叫作《小说法程》的书。

先看黄文。首先,黄文提到的布局、人物、境地、语言,都是《小说法程》其中四章的标目(其中“语言”被华林一翻译为“文笔”)。其次,黄氏所云“表现人生之真理于一串赓续之想象事物”一句,其在后文中给出这句话的英文原文:“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ruth of human life in a series of imagined facts”⑯。这句话实际上直接来自于《小说法程》中的第一章第一段,考华林一翻译的《小说法程》:

稗史为表现真理之工具 未论稗史(Fiction)之材料与方法前,吾人当先了解其目的,理会其与其他艺术及科学之关系。稗史之目的在以想像而连贯之事实阐明人生之真理。⑰

笔者以为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再说俞文,考俞平伯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的《谈中国小说》,则有与前举《〈红楼梦辨〉的修正》中颇为类似的说法:

习作小说者,每以篇中所叙为自己或其亲友之实事,便自诩以为得真,此实大误。须知小说的创作乃一种复杂的过程,(依哈氏的说法,乃由现状之人生,蒸发为抽象之真理,复由此抽象之真凝缩而为想象事实 的系列,若蒸馏然,此说比拟极精。)⑱

在这里,俞平伯直接指出“哈氏”(即哈密尔顿,《小说法程》的作者)对自己的启发。而在《谈中国小说》一文中,俞平伯也是对哈密尔顿“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ruth of human life in a series of imagined facts”的小说定义颇为赞赏:

今日所谓小说,在西方有种种的训释,我觉得美人clayton Hamilton所谓“在想象诸事实之系列里显示人生之真”尚为适切。(见他所著《小说法程》)⑲

李菊休《现代小说研究》就指出胡适在1918年发表的《论短篇小说》中对于“短篇小说”的定义就来自于《小说法程》⑳。虽然胡适为着改良社会的目的在有意无意间淡化了哈密尔顿“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ruth of human life in a series of imagined facts”的小说定义,不过俞平伯作为胡适的学生,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说法程》又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此书由美国人克莱顿·哈密尔顿(Clayton Hamilton)著,英文书名为A Manual of the Art of Fiction。这在当时无疑是一本极为流行的学术畅销书,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由国人所写小说理论专著,如茅盾《小说研究ABC》、陈穆如《小说原理》、郁达夫《小说论》、赵景深《小说原理》都将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参考书目㉑。其影响甚大,其传播更广:1924年,《小说法程》就被华林一翻译成中文出版。而黄乃秋、俞平伯关于《红楼梦》“自叙传”说的反思文章都写作于1925年。

于是,黄、俞二人对胡适的批判就很容易理解了:既然小说之目的是“以想像而连贯之事实阐明人生之真理”,《红楼梦》又是一部小说,那么《红楼梦》当然与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关系不大,“自叙传”说的谬误就不攻自破了。

事实上,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诸贤继承清末读书人对于“写实”的误解,进一步张扬小说崇实倾向的同时,西方小说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小说法程》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而“新文化运动”之“写实”与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realism) 的貌合神离,正是与其颇有争论的“学衡派”看得最为清楚。在被华林一翻译之前,《小说法程》就被“学衡派”的主将吴宓用作东南大学教材:

其书(指《小说法程》,引者注)在美国极通行,哈佛大学至用之为教科书。予年来东南大学教授,亦用此书为课本。㉒

吴宓在此书序言中称译者为“华君林一”,则很有可能华林一即吴宓的学生。可以说吴宓才是此书传播之最大功臣,这让当时的中国人有了直接面对西方小说完全虚构特征的机会,而人们的对“写实主义”(realism)的理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了从误读到正读的转化。

1922年,吴宓在《中华新报》发表了《论写实小说之流弊》,明确表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之“写实小说”实际上是“写实小说之劣下者”,原因就在于这种写实小说“有悖文学之原理”:

写实小说之劣下者,其弊在于刻画过度,描摹失真,诲淫失德,戕性堕志。而其所以为弊者,则有二因:一曰有悖文学之原理也。小说Novel为稗史Fiction之一种。凡稗史所载,事皆虚构,但求其入情入理,尽善尽美,固不问其确符于某时某地之情形否也。纵能尽合,亦不为工。㉓

吴宓《红楼梦新谈》讲“文章美术之优劣短长,本只一理,中西无异”㉔。以严格的西方小说虚构观念来看,吴宓把类似于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作品称作“写实小说之佳作”:

故小说家最忌径直抄袭其一己之经历见闻,一毫不改。而必须用剪裁及渲染之法,写实小说之佳作,其中所写者绝非原来之实境,乃幻境之最真者耳。㉕

可以看出,吴宓对“写实小说”的理解更贴合欧洲19世纪真实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实际,是对“写实小说”的正读。原因在于吴宓在哈佛大学主修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受到严格的西方文学史的学术训练,对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两者之相似概念的细微差别理解更加精确。这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很不一样。吴宓自己也对这一点颇怀自负:

盖自新文化运动之起,国内人士竞谈“新文学”,而真能确实讲述《西洋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㉖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诸贤在政治、文化观念上多有冲突。而这种政治、文化观念的冲突何尝不是建立在学术观点的基础之上?对“写实主义”之误读与正读的分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对《红楼梦》“自叙传”的再审视

黄乃秋、俞平伯对《红楼梦》“自叙传”说的反思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反倒是“自叙传”说一路高歌猛进。1953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更是直接采用了“曹、贾互证”的方法,把胡适提出的“自叙传”进一步发展成“自传”说。一时间,似乎贾宝玉完全等于曹雪芹,《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忏悔录。

与此同时,俞平伯在对《红楼梦辨》改编、修订的基础上,写成了《红楼梦研究》,继续自己1925年《〈红楼梦辨〉的修正》中的思考:

《红楼梦》至多,是自传性质的小说,不能把它径作为作者的传记行状看啊㉗

此外,潘重规、徐复观、白盾等人都发表过反对《红楼梦》“自叙传”的文章。然而,这些对于“自叙传”说宝贵的反思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真正对大陆学界产生影响的还是余英时《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与《〈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两篇文章。1980年,俞平伯在给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的书信中这样说:

《红楼梦》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各个角度来看,但它本身毕竟是小说;论它的思想性,又有关哲学。这应是主要的,而过去似乎说得较少。㉘

此后,学术界则普遍接受了俞平伯对“自叙传”说的反思,于是,当年应者寥寥的黄、俞二人终于变成了当今严肃“红学”的主流,这当然是红学继续进步的结果。

但是,我们反过来考察“自叙传”的发展历程,或许会发现当年黄、俞二人反思“自叙传”说所依据的西方小说理论学理基础并不是那么牢固。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novel or fiction)并非一物,当今学界已然多有反思,这在20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为一些学者所注意。1927年,俞平伯自己就在《谈中国小说》中指出:

……我们所谓小说与中国固有之观念,非特范围之广狭不同,并有性质上之根本差别,虽同用此一名,按其实际,殆为大异之二物。㉙

然而,中国小说概念内涵的庞杂、外延的模糊,让当时的学者非常倾向于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小说,这当然是简单明确而又颇有成效的手段。因此,俞平伯依旧认为:

评量中国的旧有小说,与其用我们的准则,不如用他们自己的准则,尤为妥切㉚

这未免有些权宜的意思。但是,《红楼梦》这一类中国传统小说是否可以粗暴地用“具有布局(plot)人物(characteriza-tion)境地(setting)及语言(dialogue)”的“表现人生之真理于一串赓续之想象事物之长篇散文稗史(long prosefic-tion)”来界定,在红学研究已经精耕细作的今天,实需认真商榷。

与西方小说不同,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虚构一直就是相对的,这是小说区别于历史著作的根本特征之一,甚至这种虚构倾向在某个历史阶段还得到加强。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强调这种“虚拟性”,因为中国传统小说一直并不排斥征实,“虚实相生”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特征之一。

《红楼梦》当然有着务虚的一面,正如甲戌本《凡例》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㉛

正因为这个原因,黄乃秋、俞平伯用《小说法程》一类西方小说理论的虚构观念来评价《红楼梦》也还算问题不大,因为《红楼梦》本身含有中国传统小说务虚倾向,是“满纸荒唐言”,与西方小说理论虚构观有相通之处。但是仔细追究起来,这里面未必没有一丝“歪打正着”的味道。

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红楼梦》也有着崇实的一面,这也是小说一直给读者强调的:

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㉜

正如苗怀明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阅读”有一种“隐射和索隐传统”㉝。换一种说法,中国传统小说有很多可以做本事的索解考证。不管是《三国志演义》《西游记》这种历代累积小说,还是《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这种文人创作的小说,都并非完全面壁虚构,这原是中国小说的固有特征。正如无碍居士在《警世通言叙》中说:

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㉞

如果我们暂时搁置“旧红学”“新红学”“索隐派”“考证派”等诸多名词,对《红楼梦》本事的追索,其实是蔡元培与胡适共同的出发点。这些人少年时期就浸淫在传统文化中,他们阅读、研究《红楼梦》也自然建立在这个背景之上。

于是,恰恰有了这样一种有趣的场景:正是因为蔡元培、胡适误读“写实主义”,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小说原有的阅读趣味;黄乃秋、俞平伯正读“写实主义”,则正好犯了“以西律中”的忌讳。我们再来看蔡元培追悼晚清小说家曾朴的文章:

我是最喜欢索隐的人,曾发表过《石头记索隐》一小册。但我所用心的,并不只《石头记》,如旧小说《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鑑》,以至于最近出版的《轰天雷》、《海上花列传》等,都是因为有影事在后面,所以读起来有趣一点。《孽海花》出版后,觉得最配我的胃口了,他不但影射的人物与轶事的多,为以前小说所没有,就是可疑的故事,可笑的迷信,也都根据当时一种传说,并非作者捏造的。㉟

以《孽海花》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小说,确实可以运用考证、索隐的方法勾稽本事。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其实正是从他多年传统小说的阅读经验而来。这样来看,我们或许对蔡先生之索隐《红楼梦》应该抱有一分“了解之同情”。我们相信生活是艺术的源头,那么《红楼梦》一定是有本事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胡适《红楼梦考证》,不得不承认“自叙传”说是所有《红楼梦》本事研究中最接近真相的一种,诸贤已论述颇多,不烦笔者赘言。当然,这种“自叙传”的本事也一定是经过作者的增删、变形、幻化之后形成的。传统小说崇实、尚虚的交错、混融的微妙关系,使得小说本事的考证必须格外小心:对于《红楼梦》而言,这种“自叙传”的虚、实比例如何,虚、实关系如何,虚、实结构如何,需要细致谨慎的操作,更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当然,新材料的发现带有偶然性,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百分百坐实《红楼梦》“自叙传” ,但这并不就说明《红楼梦》“自叙传”就是百分百错误的。这就需要重温“新红学”祖师胡适的教诲:“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本文在写作、修订过程中,承李小龙、井玉贵、陈文新、颜婧诸位老师惠教,复蒙编辑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谨申谢忱!)

注释

①②⑫胡适《读沈尹默的旧诗词》,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卷,第131、457、53页。

③⑪周作人著,止庵校订《近代欧洲文学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144页。

④宋广波《胡适对〈红楼梦〉的文学批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⑤⑥[美]M. H.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主译《文学术语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381页。

⑦胡适《留学日记》,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卷,第213页。

⑧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⑨吕思勉《小说丛话》,陈春生、刘成友选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小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9页。⑩陈独秀《通信》,《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

⑬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⑭⑯黄乃秋《评胡适红楼梦考证》,吕启祥、林东海主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38页。

⑮俞平伯《〈红楼梦辨〉的修正》,孙玉蓉、陈熙、陆永品等编《俞平伯全集》第5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⑰[美]哈密尔顿著,华林一译,吴宓校订《小说法程》,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页。

⑱⑲㉙㉚俞平伯《谈中国小说》,《俞平伯全集》第3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444、445、445页。

⑳参见李菊休《现代小说研究》,亚细亚书局1931年版,第11页。

㉑参见陈平原《重提两部早该遗忘的小说论》,《读书》1988年第4期。㉒吴宓《小说法程》序,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页。

㉓㉕吴宓《论写实小说之流弊》,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6、287页。㉔吴宓《红楼梦新谈》,《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第20页。

㉖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22页。㉗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页。

㉘俞平伯《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书》(摘录),《俞平伯全集》第6卷,第428页。

㉛㉜曹雪芹著,脂砚斋评《脂砚斋评石头记》(上),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2页。

㉝苗怀明《红学史上的蔡、胡之争》,《风起红楼》,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7页。

㉞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叙》,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

㉟蔡元培《追悼曾孟朴先生》,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卷,第565页。

THE END
0.金瓶梅研究3.金瓶梅的重新认识:文图:赵毅丹·春晓《金瓶梅》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但它们在创作时间、作者身份、历史背景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有显著差异。以下是它们的比较: 1. 作品时间 * 《金瓶梅》:创作于明代,约成书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最早的版本是崇祯年间的《金瓶梅词话》。 https://www.meipian.cn/58x4ubpj
1.红楼说丛(1)世祖与董鄂妃事,是否即为《红楼梦》书中影事?尚属疑问。即使截然两事,然如此艳情,出帝王家,亦足使小说家有合并附会之机会……王氏索隐,亦尚有自成一说之价值;惟《红楼》一书,作者既自命为野史,则必依据本事,传信后世.…… 决非止为言情之作,…… 其中主要人物,未必即以小宛及秦淮诸妓当之也。况王氏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27/04/7707261_372544594.shtml
2.秦可卿野史(1)秦可卿野史(1) 秦可卿的闺房真香啊!秦可卿的灵台,纷纷寄入烟雨重楼。纷纷啊! 闺房写满花雨。闺房如洞窟上的仙子。闺房如石头记。 他乡的脂粉的香,他乡的太真乳的香,他乡的秦学士的香,他乡的赵飞燕的香,一阵阵的香气弥漫,楼台摇曳,脂粉飘香,郁郁葱葱的草木也香,将军的香,葫芦庙的香,大观园之外的枝丫的香,https://www.jianshu.com/p/a17e99e4a629
3.百年红楼辨真假——还《红楼梦》后四十回一个公道因此心下忖度着, 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 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 或有鸳鸯, 或有凤凰,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64810/discussion/637172933/
4.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100卷)《武则天四大奇案》 《杨太真外传》 《长恨歌传》 《梅妃传》 《宋代宫廷秘史》 《李师师外传》 《林灵素传》 《南烬纪闻录》…… 《中国艳史大系》 《乾隆修妻》 《顺治出家》 《同治嫖院》 《武宗逸史》 《贵妃艳史》 《昭君艳史》《貂蝉艳史》 《昭阳艳史》 《洪宪宫闱艳史演义》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2722862_1110391495.html
5.程甲本《红楼梦》(第一回)柴立中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向曾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工既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af063100102wdir.html
6.《红楼梦)系列:曹雪芹传(上)那么,曹雪芹活了多大岁数,他生于哪年,卒于哪年,《红楼梦》完成于何时?他的父母是谁,妻子叫什么,有后人吗?曹雪芹一生有些什么活动?对于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论或者说处于探索阶段。为什么?因为曹雪芹的在世时潦倒落魄,寂寂无名,又是罪人之后,所以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正史里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散见于野史笔记中的资料也少得可怜。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支离破碎的史 https://www.jianshu.com/p/1071ff9e6bb9
7.趣侃红楼232:马嵬怀古,杨妃一命魂归去,海棠春睡,湘云半生乐中悲据野史《杨太真外传》描写,杨贵妃领巾因风吹拂到贺怀智头帻上,让其沾染一身瑞龙脑香气。 “香”在这里是味觉上感知的杨贵妃的美。也是《马嵬怀古》的谜语之“眼”! 《马嵬怀古》简单说就是杨贵妃被缢死的时候脸上脂粉、汗渍的油光浸染在她的“埋香”之地。她虽没有尸身埋在马嵬驿,遗留的香渍味道却久久不散https://www.jianshu.com/p/cb94cec9cc54
8.荒谬至极——揭开《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的面纱内中曾有人下了大力气研究明清史,梳理明末清初的各种史料、笔记、野史,把明末清初前后一百年间稍有名气的文人来了个大排查,并据此排列出一个令人咋舌的“吴梅村+N”的所谓康熙年间《红楼梦》文人创作集团。为了验证其观点无比正确,不但在所谓《癸酉本》后28回情节里“再创作”(翻新),还对脂评本的前80回文本https://www.jianshu.com/p/24bbb2100587
9.思无邪对《《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的笔记(1)《红楼梦》之书,以雕砌之辞,叙风月之事,历为国人所喜。然其书可疑之点颇多,自乾嘉始,即有研究其深意者,至同光时已成显学,蔚然成风,再至民国初,蔡元培创“索隐派”,胡适之创“考证派”,成为后世“红学”研究之两大滥觞 “索隐派”认为此书之作,乃为影射明亡清兴,曹氏不过为一修订者,其作者于明末清初https://book.douban.com/people/maeda-keiji/annotation/25871598/
10.古代真实法律问题——卫大杀父妾,杀奴婢,伤幼弟,罪可至死来八卦[13楼] 网友:来八卦下真实法律问题 发表时间:2012-06-27 12:59:52 首先感谢作者的长篇回评,写长评,是因为对作者觉的是按“古代规矩来写”中这些“规矩”有不认同,真实的古代并非如此,就是说说这点而已。(武侠小说中官府存在是隐性的吧)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其实是想说明古代的真实法律问题,杀妾杀奴婢不是想当https://www.jjwxc.net/comment.php?novelid=1499168&commentid=78254
11.苏教版必修一红楼梦批注.pdf内容提供方:gcq的书屋 大小:915.1 KB 字数:约6.3千字 发布时间:2022-12-13发布于北京 浏览人气:59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苏教版必修一_红楼梦批注.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脂砚斋批注《 》 第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09/7003161143005022.shtm
12.红楼梦外传肉1一13贾政黛玉在线播放剧情介绍 《红楼梦外传肉1一13贾政黛玉》 该剧讲述了:‘哦是什么意思嘟嘟嘟手机里快速传来的忙音让陈楚的思绪一下乱了,烦躁的捋了捋头发,如果早知道会变成这样,他说什么也不会答应冯嫣然的提议,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分享影视 详情 https://www.57fx.com/weihu/2025/55484322/585487.html
13.红楼第九层初评第一回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站地步。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自信〕。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https://www.jianshu.com/p/4c5fb474ae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