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边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暖香坞在藕香榭水池东岸,是惜春的卧室。
第五十八回,薛姨妈为了照管群芳,只得也挪进园来,找住处的时候,“惜春处房屋狭小”,惜春住的地方是狭小,说明暖香坞是个不大的建筑。
第三十七回,宝钗说,“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四丫头就是惜春,惜春住的藕香榭。
第二十三回,文本交代了“惜春住了蓼风轩”。
这三段文本都是交待惜春住处的,但是却出现了三个名字,我们怎么理解它呢?
这要从惜春住处所处的位置来研究。
我们知道藕香榭是个亭子,在水池中,秋爽斋在藕香榭西边,暖香坞在藕香榭东边。前边研究秋爽斋时候,我们知道秋爽斋是对一个建筑群的总称,它包括晓翠堂、桐剪秋风等建筑。藕香榭会不会也是这样的情况呢?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藕香榭就是包括藕香榭、暖香坞在内的建筑群的名字。
但是,这里有个疑问,秋爽斋也在藕香榭的边上,为什么单单把暖香坞放在藕香榭里呢?这是由于藕香榭亭子的特殊位置决定的,藕香榭亭子是整个大观园的中心点,藕香榭到主山西山脚的距离是35米;暖香坞和稻香村之间大路4米,暖香坞宽12米,再减掉这两部分,中轴线到暖香坞西墙距离是19米;而秋爽斋宽20米,旁边也有路,去掉4米,它到藕香榭的距离是51米,可见暖香坞离藕香榭比比秋爽斋要近的多,所以称暖香坞为藕香榭。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描写就是为了要说明暖香坞和藕香榭的关系。
研究蓼风轩,这要先研究暖香坞是个什么样的建筑。
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在凹晶溪馆联诗,“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说,“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到,“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黛玉说的是河里有个象人的东西,从河里移动到了池子中的黑影里;凹晶溪馆在藕香榭水池旁边,黛玉说的池子就是藕香榭水池;黛玉说的是河里有个象人的东西,从河里移动到了池子中的黑影里,说明河不是水池的一部分,水池的东北角和花溆相通,黛玉说的河指的是花溆;黛玉说猛然没想到,是应该想到却没想到,说明平时仙鹤总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仙鹤的家。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其中有“石楼闲睡鹤”一句。
所谓即景诗就是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一种诗的形式,它的特点是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这句诗既然是即景诗的一句,就说明他是对景物的一种描写,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鹤悠闲的睡在一个石楼的旁边,说明鹤的家在石楼旁边。
关于鹤,红楼梦的文本描写两处有鹤,一处是怡红院里,第二十六回,贾芸去怡红院,“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另外一处,第二十七回,宝玉和黛玉从潇湘馆出来,“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仙鹤,见黛玉来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这只鹤显然不是怡红院的,但是曹雪芹在文本里并没有交待是谁院子里的。
我们知道的是宝玉等人在芦雪广联诗,是看不到怡红院院子里的情况的,怡红院本身也不是楼,这句诗不是描写的怡红院。
这样就好理解了,大观园一共两个地方有鹤,那么黛玉湘云看见的鹤不是怡红院,芦雪广联诗描写的鹤也不是怡红院,宝钗探春看的鹤也不是怡红院,那么这三次描写的都是同一只鹤。
黛玉湘云看见鹤的时候,是有地点的,他们在藕香榭水池东岸的凹晶溪馆看见的。那么这个石楼就在藕香榭东岸。我们来看看藕香榭东岸都有什么建筑。这附近只有三个建筑。
1.凹晶溪馆。第七十六回,“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送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退居不会是很大的房子,凹晶溪馆是凸碧山庄的退居,应该是几间小房子,不会是楼。
2.蘅芜院。第十七回,贾政游园,到了蘅芜院,“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可见蘅芜院也不是楼。
文本中虽然没交代暖香坞是什么样的建筑,但是根据排除法我们断定仙鹤的家就是暖香坞,暖香坞是个石楼。
暖香坞在水池旁边,要尽量节约空间,建成楼是最好的解决空间的方法。
暖香坞是石楼,从布局统一的原则分析,那么它的院墙也应该石墙。
第十七回,贾政游园“于是一路行来,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贾政皆不及进去”。这里的堆石为垣指的就是暖香坞。
第四十九回,“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
从游廊直接过去就进了暖香坞,说明暖香坞是楼下的房间。
蓼风轩中的轩在这里应该是高檐下的平台的意思,惜春楼上的房间面对花溆这边有平台,因为暖香坞离花溆很近,蓼花开放时节,风送花香到暖香坞,因此取名蓼风轩。
藕香榭是建筑群的总称,暖香坞是惜春卧室,蓼风轩是楼上的平台。
宝钗探春在暖香坞这里看鹤,黛玉宝玉来了之后,探春想和宝玉说话,“宝玉听说,便跟了他来到一棵石榴树下”,两个人离开的不会太远,这就说明这个树也在暖香坞附近。
第二十七回,宝玉和探春说完话,“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各色花混杂的落在一起,说明石榴树旁边还有凤仙等别的花。
第二十三回,“园子东北角子上,娘娘说了,还叫多多的种松柏树,楼底下还叫种些花草。”说明大观园内,只要是楼,楼下都要再种些花草的。
第二十五回,红玉到潇湘馆借喷壶,出怡红院,“正走上翠烟桥,抬头一望,只见山坡上高处都是拦着帏幙,方想起今儿有匠役在里头种树。因转身一望,只见那边远远一簇人在那里掘土,贾芸正坐在那山子石上”。贾芸的工作两部分,一部分是种树,掘土的地方就是栽花的,这说明确实在大观园里的楼下栽花了。因为暖香坞也是楼,楼下肯定要种花草,所以才有各色花落了一地。
稻 香村
稻香村本不是藕香榭水系的建筑,但是稻香村、暖香坞、藕香榭和秋爽斋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是大观园南北分界线,所以并入藕香榭水系部分研究。
稻香村在大主山里,它的北边是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西边是暖香坞。
第六十三回,“因饭后平儿还席,说红香圃太热,便在榆荫堂中摆了几席新酒佳肴”。榆荫堂,顾名思义,说这个堂在榆荫下,既然称为堂,那么它就是某个建筑的一部分;因为红香圃太热,所以才去的榆荫堂,说明榆荫堂是个凉快的地方。我们就要寻找在红楼梦文本中,大观园里都什么地方有榆树。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黛玉替宝玉做《杏帘在望》诗。
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其中“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句,这句诗的意思是燕子在桑树和榆树中飞来飞去,桑榆树俨然成了燕子家中的房梁;说明稻香村里有榆树。这是文本中唯一的一处,描写有榆树的地方,而且稻香村在山里,应该也是比较凉快的地方。所以说榆荫堂在稻香村,是稻香村的厅堂。
紫 菱 洲
第四十回,贾母“一径离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舡,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溆是水边的意思,蓼溆就是长满蓼的水边的意思,蓼溆和花溆都是一个意思;菱是植物名,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洲是水中的陆地的意思,紫菱洲的意思是水中的陆地旁边都是紫色的菱角;贾母坐船的目的地是秋爽斋,因为秋爽斋是藕香榭水池边的建筑,可见蓼溆和藕香榭水池是相通的,说明蓼溆和紫菱洲是藕香榭水系的,花溆是藕香榭水系的源头,蓼溆是对应花溆的,它应该是藕香榭水系的出口,藕香榭水池的水从北往南流,蓼溆应该在藕香榭水池的南岸,藕香榭的水经过蓼溆流往沁芳桥,和沁芳池的水在沁芳桥中间的港洞汇流,然后向东流往怡红院,在那里和回流的沁芳溪汇合,最后汇合沁芳溪主干流流出大观园。
大观园里的人把花溆称为河,蓼溆也应该称为河;蓼溆和紫菱洲一带说明两个地方是相邻的,紫菱洲和蓼溆都在南岸。
通过前边的研究,我们知道芦雪广也在藕香榭水池的南岸,芦雪广在山上,它和藕香榭有竹桥相通,对应的它应该在大观园的中轴线上,这样一来,南岸的东边只能是芦雪广,紫菱洲只能在西边,而秋爽斋在南岸的最西边,紫菱洲只能在两者之间。
第七十九回,宝玉去紫菱洲,“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紫菱州岸上是蓼花苇叶,蓼花指的是蓼溆上的蓼花。
第四十九回,“原来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芦苇是芦雪广特有的植物。苇叶指的芦苇,这说明芦雪广和紫菱洲是相邻的,藕香榭水池南岸从西到东依次是秋爽斋、紫菱洲和芦雪广。
芦雪广和紫菱洲之间是蓼溆。
第七十四回,文本描写李纨“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李纨和惜春紧邻,她和迎春相近,惜春也和迎春相近。
第三十七回,宝钗说迎春,“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
第二十三回,“迎春住了缀锦楼”
合理的解释就是迎春住的楼建在紫菱洲上,缀锦楼是楼名。
芦雪广之谜
芦雪广是大观园里最令人迷茫的景点,芦雪广美丽异常,却令人费解,曹雪芹给芦雪广布下了层层迷雾,仅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对芦雪广的不理解,芦雪广于是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有“芦雪庵”“芦雪庭”“芦雪庐”等不同版本,为此脂砚斋特别做了批语,强调芦雪广是正解第十七回,贾政游园,“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后文写芦雪广】按:广,音眼。就山筑成之房屋。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各本或作“庵”“庭”“庐”,皆非。可见芦雪广这个地方在清朝时候就产生过各种不同的理解,但这些理解都是和曹雪芹对芦雪广的描写是不相符的。
我们要肯定这不是曹雪芹和脂砚斋出错了,是读者没能理解芦雪广的精妙设计,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版本,这是曹雪芹的成功之处,曹雪芹把他的设计留给了能和他在心灵上对话的读者。
个人感觉芦雪广是大观园中最美丽的风景之一,她的美不仅在于建筑本身的美,更在于曹雪芹对她的精心包装独道的设计,是仅次于内子墙和折带朱栏板桥之谜的第三号谜云。
芦雪广在藕香榭水池的南岸,这就确定了藕香榭水池南岸有座山。
芦雪广之所以产生这么多歧义,是因为芦雪广在文本中少一条来径,曹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明确交代了芦雪广有竹桥通藕香榭,但是怎么进芦雪广却是个谜。红楼梦在文本描述芦雪广时候说芦雪广的山在临水河滩之上,四面芦苇掩覆,进芦雪广难道真的要翻山越岭,如果是这样的话,贾母等人是不会会走这条路去藕香榭的。
因此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只要找到芦雪广的来径,就能揭开芦雪广之谜。那么曹雪芹在文本中交代没交代芦雪广的来径呢?这还是要到文本中寻找答案。
第三十八回,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顾名思义,亭子边的水域都是藕,也就是荷花,藕是藕香榭的藕;菱指的是紫菱洲的菱角;藕香榭有竹桥通芦雪广,竹桥指的就是这个桥;菱藕香深写竹桥的意思是菱藕深深的香气把竹桥都染香了。这说明竹桥在两者之间的水域上,芦雪广也在两者之间。这段文本说明了暖香坞、芦雪广和紫菱洲的位置关系。
第二十七回,宝钗在潇湘馆门口,“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于是宝钗扑蝶,“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听见了红玉和坠儿说话,宝钗为了脱身,和两个人说,“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沁芳池的水和蓼溆汇合流往东南,那么沁芳池和蓼溆是相邻,宝钗说的河指的是蓼溆;宝钗说黛玉,“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这个山子洞离蓼溆应该很近,既然称为山子洞,那么蓼溆附近有山。蓼溆就在紫菱洲和芦雪广之间,离沁芳池也不远,宝钗说的这个洞可能就在芦雪广的山上。
第二十七回,红玉在滴翠亭上,“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叫,红玉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前”,凤姐在山坡上招手,说明凤姐在一个山上,红玉能看见凤姐招手叫人,说明这个山离滴翠亭不远,滴翠亭是沁芳池上的,沁芳池和芦雪广又很近,凤姐站的山坡应该是芦雪广的山;“红玉听说撤身去了,回来只见凤姐不在这山坡子上了。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红玉回来找凤姐,她看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说明芦雪广的山有山洞。
曹雪芹为什么要接连两次描写这个山洞,这个山洞隐藏着什么秘密,值得曹雪芹这样描写。
第十七回,贾政游园,“于是一路行来,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贾政皆不及进去”。【庚辰双行夹批:伏下栊翠庵、芦雪广、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等诸处,于后文一段一段补之,方得云龙作雨之势。】
这些景点都是贾政路过的,贾政虽然没进去,但是对这些景点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写,这些景点和脂砚斋批语的地点应该是对应的关系,而我们找的是曲洞对应的是哪个建筑。曲洞就是曲折的洞的意思,它是某个建筑的特征。用排除法,很快就能发现,它对应的是芦雪广,是芦雪广的主要特征。“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芦雪广的去径,山洞就是进芦雪广的路。
现在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想芦雪广是多么美丽的画面,设计是多么精巧,感叹下曹雪芹的妙笔,每个人都会有感慨的。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
第十六回,“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裁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凿池说明大观园里原来没水池,是后开凿的,藕香榭水池开凿出来的土就地在水池南岸堆山,就是芦雪广的山,体现了山子野独到的设计。
第十八回,“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此时悉难全记。”,荻,读音笛,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象芦苇,生长在水边。荻芦都是指的芦苇,而芦苇是芦雪广的特有植物,所以说“荻芦夜雪”匾额应该在芦雪广。
芦雪广的竹桥暗接藕香榭,藕香榭是中轴线上的点,芦雪广也是,这样它的山洞就对着沁芳桥的北桥头,下沁芳桥就是芦雪广,所以贾母等人去藕香榭路过芦雪广,因为这是近路。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其中有“月窟翻银浪”一句,这句诗对应的是大观园的一个景点,那就是芦雪广的日月同辉景观。在芦雪广的山上用石头造一个月亮形的洞口,利用白天的日光,计算着日影出现的时间,将月牙洞折射于水面,产生月形的倒影,这时天上的日光与水中的虚幻月影,就构成了日月同辉的景观。
计成的《园冶》书中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风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芦雪广完全符合这个建造理论。
大观园的中轴线从北到南依次为:后园门-省亲别墅-藕香榭亭子-芦雪广-沁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