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
书名:《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
作者:王怀义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定价:198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101-15913-4
目录
——后拉奥孔时代的文学研究路径/高建平
绪 论 中国古代艺术摹仿说视域中的《红楼梦》
一、“形”“意”“神”: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模仿说
二、“枯”“残”之争:曹雪芹创作中的自我防御机制
三、《红楼梦》:意象与情境的自我再生产
四、长卷与长篇:仇英及其作品的文学意义
第一章 “梦去如醒醒似梦”
——作为家族记忆的绘画与文本
第一节 曹氏家族画迹史实
第二节 《红楼梦》及脂批中的画作与画法
第三节 《红楼梦》与清宫视觉艺术
第四节 以《红楼梦》为基础的绘画与插图
第二章 “须自揣自身是宝林之流”
——进入《红楼梦》文本世界的可能性
第一节 错觉与梦境感:两种《红楼梦》
第二节 “个中人”:进入《红楼梦》的条件
第三节 《红楼梦》与《红楼梦》之前的《红楼梦》
第四节 《红楼梦》文本的双值性
第三章 “门外山川供绘画”
——画家曹雪芹及其创作
第一节 曹雪芹的绘画才能及创作:一个推测性分析
第二节 文献记载中曹雪芹(款)画作辑录及分析
第三节 《红楼梦》中出现的绘画作品
第四节 李龙眠《斗寒图》与《红楼梦》:个案分析举隅
第五节 文学与图像:《红楼梦》与绘画
第四章 “雪隐鹭鸶飞始见”
——《红楼梦》文本的可视性
第一节 图像与《红楼梦》情节、场景的生成
第二节 以画命名:《红楼梦》场景描写的画面感
第三节 画境与诗境之同构:脂砚斋评提到的画作
第四节 创造性防御措施:诗境超越画境
第五节 画法与文法:《红楼梦》文本可视性生成的技法基础
第五章 “全书只演凹凸二义”
——《红楼梦》文本的视觉语法
第一节 曹雪芹对“凹”“凸”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画中人与镜里爱宠:凹凸技法对《红楼梦》主题的强化
第三节 诗与画,黛玉与宝钗:《红楼梦》中的诗画分界
第四节 凹凸技法与《红楼梦》视觉空间的性别分析
第五节 “下笔便有凹凸之形”:《红楼梦》“凹凸二义”的时代性
第六章 “隐然一座迷楼也”
——时代语境中的西画技法与怡红院的物质陈设
第一节 美人幻象:怡红院中的西洋美人画
第二节 真境与迷境:怡红院及其物质陈设
第三节 真实的虚幻空间:作为“迷楼”的怡红院
第四节 “迷笔”:曹雪芹对西洋画法的看法与实践
第五节 “因光而辨殊异”:曹雪芹对“光”的认识
第六节 “透视法就像一双明眸”:盛世终结与西洋画的衰落
第七章 “最爱他惜春作画一段”
——惜春的《大观园行乐图》创作
第一节 《杜丽娘行乐图》:《牡丹亭》中的画作
第二节 《大观图》的创作动力:贾母的意图
第三节 集体智慧或“合笔画”:《大观图》的创作方式
第四节 纪实、娱乐与审美:《大观图》的内容选择
第五节 盛衰的表征:《大观图》的命运
第八章 “海棠睡未足也”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与《红楼梦》
第一节 唐伯虎的生活、思想与情趣
第二节 曹氏家族文化和《红楼梦》中的“唐伯虎元素”
第三节 《唐寅集》与《红楼梦》的互文关系
第四节 “万种情思谁排遣”:唐伯虎美人图的情感蕴藉
第五节 “假作真时真亦假”:《海棠美人图》与《海棠春睡图》
第六节 美人画还是春宫画:薛蟠所见“一张春宫”考证
第九章 “步步莲华步步春”
——仇英《汉宫春晓》与《红楼梦》
第一节 《红楼梦》及其批语所见仇英画作
第二节 意境再造:《汉宫春晓》在盛清宫廷的流传
第三节 雅好闺阁的乾隆:冷枚《十宫词图》创作
第四节 禁闭与诗意:女性生活空间的双重性质
第五节 大观园:《红楼梦》中的“汉宫”
第六节 诗境与画境:贾母对《艳雪图》的评价
第十章 “深窗美人忆年华”
——冷枚(款)《红楼梦图》
第一节 冷枚(款)《红楼梦图》简述: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早岁流寓长安”:冷枚的生活、交游与师承
第三节 “图画精妙,尤工人物”:冷枚作品的南传
第四节 “与绘康熙南巡图”:冷枚与曹家的可能性交往
第五节 “曲指三十五年矣”:冷枚可能见到的《红楼梦》早期抄本
第六节 “新妆荡清流,光景两奇绝”:其他冷枚(款)《红楼梦图》
第十一章 “蜀锦装全璧吴工”
——仇英《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互文关系
第一节 从长卷到长篇:吴晗的《金瓶梅》研究
第二节 长卷与长篇的兴起:明清笔记的内在根据
第三节 “仇子此卷何为”:《金瓶梅》与仇英《清明上河图》
第四节 “烟云纸上见神思”:《金瓶梅》中的画作
第五节 “真容留于后人传”:李瓶儿传影考论
第十二章 “凡小说,必用画像”
——图像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图像与叙事传统: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理论基础分析
第三节 神圣图像与早期叙述文的诞生
第四节 基于图像的叙事:明清叙事文学中的画作
第五节 逼真与如画:以图像批评为基础的叙事理论
结 语 《红楼梦》:可感性的文本
一、浦安迪的《红楼梦》研究:寓意批评
二、寓意批评指导下的《红楼梦》评点研究
三、寓意批评与《红楼梦》文本的可感性
附 录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后《拉奥孔》时代的文学研究路径
高建平
王怀义又有一本新书即将出版了,可喜可贺。记得前几年,给他写过一本关于神话的书的评论。这本书谈《红楼梦》,与那本书不一样,但继承了那本书的做法:用细密的功夫考证虚幻的故事。神话考证是如此,《红楼梦》的考证也是如此。
记得此前曾与一位朋友讨论过关于林黛玉是从扬州的哪个码头上船北上的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依仗着对扬州历史地理的熟悉,我一口气说出三个可能的码头,还说出分别应经过哪些街,哪些路,这些路原来叫什么名字。我向来不研究红学,终于有了向研究红学的朋友炫耀一得之见的机会。等读了怀义的这本书,才知道一部《红楼梦》,其中要考证的太多了。《红楼梦》提到的任意一幅画,或者一句诗,都可说出来龙去脉,带出一串知识。
有一句著名的评语,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这句话是对是错,其实也看如何去读。至少可以说,这是一本可以读成百科全书的书。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鲁迅以后,读法更有大发展。有人将之当历史来读,要反封建专制;有人从中看世态人情,寻找其中人的行动的合理性。更多的人从中研究诗词、戏曲、建筑、造园、服装、烹调……。在这林林总总的读法中,怀义选择的是图像和绘画。经过他的考证,我们惊喜地发现,一部《红楼梦》,处处与绘画有关,可由此研究中国画史,丰富我们对明清画学,甚至中西绘画交流史的了解;同时,画史的知识也有助于我们读《红楼梦》。
从图画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可分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这本书共有十二章,再加上绪论和结语,共有十四个部分,是一部既很专门,又很厚重的书。为了读这本书,我将书稿放在书包里,在办公室和宿舍间来回背,感受书的份量。从这种种细密的分析中,我想,可抽取三个方面来说画。
第一是书中所提到的图画。这包括唐寅、仇英等明代著名画家的作品。这些画的真迹,可能曹雪芹看过,甚至他家里就曾有过。还有米芾、李公麟等宋人的画作,在那个绘画展览还没有兴起的时代,曹雪芹能否见到真迹,我不敢肯定。小说中提到,或者是拟托,或是见过仿作。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可以真做假来假做真。但书中提到画作,意义在于展示当时人如何“用画”:居室中挂画有什么讲究,客厅挂什么画,卧室挂什么画;所挂之画与居室主人的关系,画如何成为主人性情、趣味、性格的表现;当时人的挂画习俗,挂画主人的选择,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如此等等,可以做出很多的分析。如果说,文学经典需要细读的话,那么,这里的问题是:也许第一遍是读情节,第二遍是读人物,那么第三遍读什么?第五遍呢?这些都是细读的成果。
第二是大观园作为一幅画。书中写了贾母命惜春作大观园图。中国的园林,原本就受中国山水画观念的影响,是一种摆出来的山水。一幅山水画,绝不是面对真山水的临摹,而是面对自然风景,受它的启发,构想创造出一个有山有水,摆布有序、有节奏韵律、平衡对称得当的画。山水画成为一个传统,形成一些固定的程式,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要素。这种山水画传统,反过来影响了造园,使造园要求有山有水,有树有石,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成为一些要素的组合。画园当然也可以这么画,但惜春所作的画,正如这本书所点出的,不是大观园图样,而是大观园中人的行乐图。作者提到了《清明上河图》,这构成了一个范本,要在一个长卷中,画出人的群像。怀义的这本书,似乎就是意在从长卷的角度读这一长篇。
第三是书中的情节具有“如画”性。在西方,“如画”是一种风景画的范畴。我们赞美自然景色时,可以说“风景如画”。这在暗示我们可以从作画的角度,以是否入画的眼光来看风景。同样,读《红楼梦》,我们也可以说“文字如画”,使所写之情之景如在目前。这包括对人的相貌神情、穿着打扮的描写。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林黛玉初见王熙凤,都有一番形象描写,这些描写有“文字如画”之感。《红楼梦》中有许多著名的场景,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等,这些场景栩栩如生,非常入画。这本书中还多次提到《冬闺集艳图》,也是取场景如画之意。小说固然要写好故事,写好人物,但写出好画面来,也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怀义的这部书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好的开掘。
这部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结合绘画史,对曹雪芹的绘画观,做出深入分析。根据一般绘画史,中国绘画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占据了上风。从明末董其昌、莫是龙倡导“南宗画”起,著名画家都是文人画家,画风以写意为主。到了曹雪芹所生活的康、雍、乾三代,北有“四王”,南有“四僧八怪”,在画坛占据统治地位。这本书指出,在当时,曹雪芹所代表的,却是另一种风格。这里的叙述融合了重视色彩,强调细密的青绿山水传统;对工匠出身的仇英的重视;对来华天主教传教士服务宫廷,所带来的西方绘画的传统的重视;以及清代宫廷,特别是康熙皇帝的喜好所带来的宫廷趣味,等等。这给我们对画史的认识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显示出由于久远的时间筛选而逐渐丧失的画史的另一条线索。对天主教传教士的引入及其在朝廷的影响,后来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驱逐天主教传教士,他们与中国清代绘画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视角,本书也有所提及。
最后,本书对图画的渊源关系做了细致的考证。读者可能会觉得考证繁琐,这种考证和对多种可能性的展示,正是以实证虚所需要采取的做法。诗有诗史,诗人都是熟读前人的诗,才能有所创新,同样,图有图史,画家作画也要通过学习、仿作,然后才能有所继承,有所创造。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展示出这方面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莱辛的《拉奥孔》出版后,对图像与文学的区分引起了美学界的高度重视。美学界的关注点多大在“诗”与“画”的区分上。后来有多种研究,承续这一思路。特别是在新媒体高度发展所引发的读图时代,这一“图”与“文”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交错。怎样从“文”中读出“图”来,这是一个新的追求。本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图”与“文”分开后,还要在其间搭起桥来,这是当代艺术理论的新趋势。
本书是我主持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红楼梦》文本图像渊源考论”(批准号为2018FZW001)的最终成果。
2014年秋季学期,我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访学。当时,为了撰写《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秦汉卷》,我上午在台湾大学图书馆看书,下午在温州街22巷寓所写作,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十月底的一个下午,台大法学院陈亚希同学约我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去。那日秋风怡人,阳光正好,台北故宫人很多。当时书画部有展览,我便随着人群移动,看到一幅长卷上的场景感觉颇为熟悉,便不由走到画卷的起首部分,看后才知这幅画作是仇英的著名作品《汉宫春晓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件作品,但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隐约觉得它与《红楼梦》应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这一点“情根”,便成为本书的起源。
这年十二月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商伟教授在台大中文系开设“明清小说研究:问题与方法”的课程,为期两个月,我参与了旁听。期间,商伟教授讲到了他正在从事的《红楼梦》与清宫视觉文化研究的论题。这更加让我确信可以将《红楼梦》与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与此同时,我在一本拍卖图录中发现了一套没有标明作者和标题的《红楼梦图》,但我在该图册最后一页发现了“臣冷枚恭绘”的落款,才知这套图册可能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宫廷画家冷枚的作品。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时与商伟老师交流看法,课程结束后,我便形成了《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红楼梦图>述论》的文章作为课程作业。回到美国后,商伟教授还介绍了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刘礼红教授,并嘱咐她给我发来了一些有关冷枚研究的资料。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冷枚,我竭力收集更多资料,有一天在某网站上看到冷氏家族第二十四代孙冷继家先生的联系电话,便与他取得了联系。冷先生已七十多岁,很热情,不久他寄给我三册冷枚主持修订的《冷氏宗谱》。这是此前冷枚研究尚未涉及到的材料。
因为这套图册,我曾与台湾里仁书局徐秀荣先生有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徐先生花费十数年功夫重新注释《红楼梦》,这时正处在校订书稿以备出版的阶段。他听说这套画册后,很感兴趣,我便将二十四幅图片发给他,后来我们又约在温州街福华文教国际会馆的咖啡厅见面,边吃边聊。他表示,与冷枚的其他作品相比,这套册页显得不是那么工整,可能是伪作。但即使是伪作,也很有研究价值。他补充道。后来,他选择其中一幅“凹晶馆月夜联句”作为2015年3月我在里仁书局出版的《红楼梦诗学精神》的封面,印刷后一看,果然精致典雅、清新脱俗,颇得红楼神韵,非一般画作可比。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将这一研究展开下去的信心。
到2018年春季时,历经四年时间,我撰写了28万字左右的书稿。我将书稿寄给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建平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请二位先生予以指点。后来,二位先生又同意推荐本书申报2018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经过五位匿名专家的评审,本书在当年9月份获得批准立项。立项后,我按照五位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建议修改了原来论述中的不妥之处,同时增补了大量图片以辅助论证,做到图文并茂,力求实现趣味性、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兼容。尤其是2019年底和2020年初的三个月时间,新冠病毒肆虐,天地变色,华夏同悲,在禁足期间唯有通过研读《红楼梦》《金瓶梅》这两部中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来缓解心中的忧虑。至2020年6月,书稿历经六年时间,完成了修订、定稿等工作,终于可以申请结项了。在结项过程中,各位匿名评审专家给予本书积极的评价,从而使课题得以顺利结项。当然,本书涉及大量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画作,鉴定这些作品的真伪,是一门艰深、复杂的学问,我对此涉足尚浅,又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故而难免出现论述或材料选择不够妥当、周延甚至错误之处。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本人学殖欠缺所造成的,责任由我自负。
书稿撰写期间,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段江丽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复旦大学应必诚教授,都对本书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台湾大学访学期间,我还旁听过欧丽娟教授的《红楼梦》课程,她对《红楼梦》的痴迷和执着令我敬佩。期间,我还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郝敬波教授、胡政教授、蔡茂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田旭明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曾佳博士等,经常一起到乐学书店买书、到蕙风堂书店看画展、到上鼎川湘小厨饮酒,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在与曾佳一起上课时,她告诉了我高居翰去世的消息——高居翰晚年撰写的最后一本专著、加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 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一书给了我很多灵感和启发。2019年春,沙先一教授不远万里,从美国将此书的英文本带给了我。
胡政博士在文献收集方面颇有专长,本书中很多画作的高清图片和重要文献都是他提供给我的。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子林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何卫国研究员、张颖研究员、李修建研究员、孙伟科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朱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朱浒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王思豪教授,故宫博物院谭浩泽编审,上海社科科学院李亦婷女士,北京曹雪芹学会位灵芝、曹学美二位女士等众多师友,都曾对本书的顺利撰写和前期成果发表提供过帮助。我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志荣教授,自始至终关注本书的撰写,每当我懈怠、偷懒时他都给予了棒喝与批评,从而使本书得以按时完成。
在本书出版前,《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曹雪芹研究》《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美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社会科学》《美学与艺术评论》等刊物陆续发表了书中的相关章节,使之得以提前与读者见面。其中,本书结语部分曾以《寓意批评的限度》发表于《文艺研究》2019年第5期,并有幸获得了首届冯其庸红学论著奖提名。第五章第五节由马淼女士在我的指导下撰写了初稿,然后由我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武汉大学为本书出版提供了经费支持。我的博士同学常利辉一直关注本书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