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已经执行:罗马纳粹大屠杀的记忆之争德国报复

追踪屠杀史上的“罗生门”,看被修改的集体记忆与争夺记忆的众生相。

为了33个人,杀了335个人,

十命抵一命,荒谬绝伦,却真实发生。

二百多次采访,数千份资料,

一个多世纪的记忆争夺与真相还原,一举提升口述史地位的杰出作品。

波尔泰利是口述史领域的福克纳,破解真相的福尔摩斯

从芜杂中理出头绪,层层剥开,作者波尔泰利是口述历史领域的福克纳,是破解历史真相的福尔摩斯!

意大利维亚雷焦国际文学奖获奖作品,一举提升口述史的独立地位,将口述历史从历史的继子,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无奈?报复?屠杀史上的“罗生门”

纳粹警察说,因为没有游击队员自首,他们才下令杀害无辜之人。

民众竟相信,正是因为游击队员“不负责任”,才引来无辜民众被杀。

法庭查明说,没给自首的机会,没想搜查所谓的“罪犯”。

所有的纳粹大屠杀皆有定论,唯独发生在罗马的这次陷入了罗生门。

游击队员是英雄,还是“罪犯”?

纳粹是真无奈,还是真报复?

法庭已有定论,为何民众的记忆仍未改变?

在故事开始之前,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情发生,

在故事结束之后,也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叙事的开端扰乱了秩序,而结局则恢复了秩序。

行动与反应、攻击与报复、罪与罚—

这种可怕的对称性将主导人们对事件的记忆。

仿佛从袭击到屠杀的一连串事件是一个自成一体、无可避免的循环。

一旦“命令已经执行”,秩序得到恢复,就再没什么可说的—

我们不妨将整个事情埋葬,正如纳粹把尸体埋在行将崩塌的山洞里,埋在成堆的黑土和垃圾之下,以掩盖气味。

右翼上台,荒谬记忆被再次利用、巩固,深入血脉

事件的真相被流行的信念,以及充斥着无知与误传的叙事遮蔽,这些叙事把责任颠倒过来,并不指责德国人实施了大屠杀,反倒指责游击队员造成了大屠杀。

那些同教会和天主教界关系密切的媒体和消息源,将同政治右翼一道扮演主要角色,多年来不断固化这种印象,使其渗入公众想象的血脉,毒化人们对这一事件,以及对抵抗运动、对共和国的身份与起源的记忆。而这正是纳粹报复行动真正的、长期的成功之处。

唯一发生在大都市的纳粹屠杀,阿尔帖亭就是罗马

阿尔帖亭洞窟大屠杀是唯一的“大都市”大屠杀,是唯一在大城市的空间里冷血实施的大规模处决。

受害者形形色色,目击者多种多样,呈现了大都市里的人生百态。

335人意味着335个家庭的三代人,既包括近亲,也包括远亲;每个受害者和每个幸存者都有朋友、同事、党和工会的同志、同学、教友和邻居。

阿尔帖亭洞窟的故事如同一连串的同心圆,可以不断外扩,直到辐及整座城市。

谈论阿尔帖亭洞窟及其记忆,就是在谈论罗马。

导言

1. 不曾有过要求

德军司令部决心粉碎这些残忍的匪徒行径。没有人可以破坏德意两国的重新合作而不受惩罚。鉴于此,德军司令部已下令,凡一名德国人被杀,就会有十名巴多利奥-共产主义罪犯遭枪决。命令已经执行。

万达万达·佩雷塔佩雷塔 那一幕记忆犹新。我们三个人,那时我们还很小,和我母亲一起,面对着一堵墙。母亲用半高的声音念着张贴在墙上的布告,最后一句话是:“命令—已经—执行。”“命令已经执行”这句简短的话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它与阿尔帖亭洞窟有关。

这两个事件以及对其记忆和意义的争夺,揭示了罗马的历史和身份、意大利民主制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武装抵抗的伦理问题。本书将通过涵盖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记忆,来探讨这两个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的事件。

行动与反应、攻击与报复、罪与罚—这种可怕的对称性将主导人们对事件的记忆,仿佛事情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两段文字,此前和此后什么都没有发生,仿佛从拉塞拉路袭击到阿尔帖亭洞窟大屠杀的一连串事件是一个自成一体、无可避免的循环。一旦“命令已经执行”,秩序得到恢复,就再没什么可说的—我们不妨将整个事情埋葬,正如纳粹把尸体埋在行将崩塌的山洞里,埋在成堆的黑土和垃圾之下,以掩盖气味。

民众的信念,加上记忆因受大众报刊、媒体、教会和保守势力操弄而发生政治性歪曲,催生了一种被广泛采信的叙事,即德国人本来要求游击队员自首,只是后者并未照做,他们才进行的报复。这种叙事反过来又滋生了大量针对相关游击队员以及整个反法西斯斗争的诋毁。然而,上文援引的德军新闻稿表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并在战后的审判中得到那些纳粹指挥官不情愿的确认:报复是在袭击发生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内进行的,而且是在完成之后才宣布的。并没有要求游击队员自首,也没有给予他们这么做的机会,更不必说真的花力气去搜查所谓的“罪犯”。

半个世纪以来,所有这些在档案和出版物中都已是公开记录。然而,事件的真相却被流行的信念,以及充斥着无知与误传的叙事遮蔽,这些叙事把责任颠倒过来,并不指责德国人实施了大屠杀,反倒指责游击队员造成了大屠杀:如果不是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不是他们没有去自首以防止报复,大屠杀本不会发生。这种叙事之所以很难抗拒,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反主流叙事的吸引力,让人们在抵抗运动作为共和国建国运动这一官方故事之外有了可替代的选择,同时它却利用了在国家公共生活中远非边缘或次要的制度性力量,包括政府机构、政党和媒体。所有这一切被一个常识性的信念焊接在一起:一个人不会连肇事者都没有试图去找,就对三百三十五名无辜者实施报复。

在此意义上,《罗马观察报》的社论是个典型。它用“受害者”(德国人)和“罪犯”(游击队员)这类字眼,把袭击描述为犯罪行为,而在阿尔帖亭洞窟被杀的人只是“被牺牲”。这样一个富有宗教意味的词,天主教派报纸不大可能以中立的、顺带的方式使用。“牺牲”,作为成圣的行为,是对罪过的补偿,是犯罪后必要的净化和救赎。也许是不经意地,但意味深长的是,教会的机构似乎暗示在阿尔帖亭洞窟发生的,是某种礼仪性的事件。

《罗马观察报》的社论还给人一种印象,即德国人在决定实施大屠杀之行前曾试图逮捕罪犯。他们并没有—但我不知道教会方面是否对此有过任何更正或修改。罪责从纳粹刽子手向“卑怯”和“不负责任”的游击队员身上转嫁,由此滥觞。而那些同教会和天主教界关系密切的媒体和消息源,将同政治右翼一道扮演主要角色,多年来不断固化这种印象,使其渗入公众想象的血脉,毒化人们对这一事件,以及对抵抗运动、对共和国的身份与起源的记忆。而这正是纳粹报复行动真正的、长期的成功之处。

在萌志写作本书的那天,我向一位朋友提到阿尔帖亭洞窟。这位非常聪明、受过高等教育、毕生都在从事左翼活动的女性的反应是:“我只是在私底下问你,换别的地方都不会说:他们为什么不去自首?”我的朋友不知道,袭击和报复的消息是在大屠杀实施后才发布的,因此德国人并没有提出自首的要求,而游击队员也没有自首的机会。她也不知道,在1950年代的一桩案件中,法庭曾宣布参加袭击的游击队员无需对德国的报复行为负责(最高法院于1999年春作出了类似判决;这种指责一直在流传)。

事实上,我本来也不知道,如果不是前党卫军上尉埃里希·普里布克这位纳粹刽子手在阿根廷被指认,随后于1994年引渡到意大利,并于1998年被判处终身拘禁,使得争议再次爆发。我从未赞同游击队有罪的理论,不过本书的缘起,部分在于我很好奇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也受制于这种深深扎根于常识的错误信念。

1997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上午,在阿尔帖亭洞窟安放受害者遗体的地下墓室,我无意中听到一群老太太的对话。她们先是参观了附近的热门圣地神爱殿(Divino Amore),慰藉了自己的虔诚,然后来到洞窟,为眼前所见深受触动。然而她们坚信纳粹只是“奉命行事”,对游击队员则愤恨不已:“然后他们把金质奖章颁给了在拉塞拉路安放炸弹的人,可对我来说这个人该枪毙。因为倘若他真的是英雄,他会挺身而出说,‘放过这些人,冲我来,我才是你们要的人’。”

一位叫萨拉·莱奥尼的学生曾到我在罗马大学的办公室找我,告诉我一件奇妙的事:“那些在拉塞拉路扔炸弹的人里,有一个叫卡拉·卡波尼的,借宿在我祖母家。于是他们不停地告诉她,你得去告发,否则会有两百人被杀。她却决定不这么做。”这个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就如同其他许多故事一样,旨在增强叙述者对历史上某一重要事件的亲身参与;而且在讲到游击队在离开拉塞拉路之后的行动时,它远远不是唯一犯错的(顺便提一句,炸弹不是“扔的”)。后来,萨拉·莱奥尼的姑妈解释道,那个在拉塞拉路事件前后同她父母待在一起的人,其实是卡拉·卡波尼的母亲。不过她也说自己还记得,当时就游击队员是否需要自首有过激烈的讨论。

贝卢斯科尼政府副总理詹弗兰科·菲尼是后法西斯的民族联盟党书记,并作为发起人推动意大利右翼正式脱离其法西斯起源和身份,他解释道:“哪怕那些曾在社会共和国[1943—1945年墨索里尼在纳粹扶植下建立的政权]里战斗过的,直至最后仍是法西斯主义者的老家伙,也认为这样的袭击行动是合法的。被视为卑怯的是他们没有去自首这一事实,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后果,因为大家都知道报复法则。”地下游击队“爱国行动组”成员、拉塞拉路袭击事件的组织者之一马里奥·菲奥伦蒂尼则评论道:“在罗马,你要是向十个人问起拉塞拉路的事情,大概会有三个人理解和支持爱国行动组,两个人不知该说什么,还有五个人反对。”这种民意状况是基于几项广泛传播的假定:报复是自动的,因此游击队员应该能预料到;如果游击队员自首,这一切本可以避免;行刑者对屠杀没有责任,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如此一来,在拉塞拉路被杀的德国士兵和在阿尔帖亭洞窟遇害的人们,似乎同为游击队的受害者—正如朱塞佩·法布里尼雄辩地指出的,他们都是“养家糊口之人”。

也许可以说,在拉塞拉路和阿尔帖亭洞窟的故事中,最极端的右翼话语同中庸的常识实现了无缝对接,这样的融合使得关于阿尔帖亭洞窟的流行但错误的叙述令人深感不安。我记得1994年在一次关于欧洲纳粹大屠杀的会议上,许多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非常震惊地发现基亚纳河谷奇维泰拉和其他社区存在“分裂的记忆”。其实他们只要读过保守派和温和派媒体多年来写的文章,或者在酒吧、理发店和火车上听过普通人的聊天,就会让自己有更多的心理准备。遗憾的是,政治家、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尊严让他们显然认为这些东西都上不了台面。确实,从专业的角度看,反游击队的文献经常是可鄙的;而由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培养的错觉,即在反法西斯上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导致人们相信,在诞生于抵抗运动的、实行民主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已经名声扫地。鉴于此,知识分子和政治左翼并不觉得有必要注意这些叙述和流行的信念—直到发现自己突然面对它们,而经过多年历史修正主义和否定主义的洗礼,它们已变得傲慢而具侵略性。

2. 罗马的历史感

不必奇怪民间诗人会唱到拉塞拉路和阿尔帖亭洞窟,唱到罗马涅大道(抵抗运动的男男男女在那里受尽法西斯的折磨)或者塔索路(他们在那里被赫伯特·卡普勒及其副手埃里希·普里布克指挥的党卫军关押和拷打)。由于受害者人数众多,加上围绕他们的记忆存在着无休的争议,阿尔帖亭洞窟已然成为罗马记忆和情感中的一个开放性伤口(open wound)。只要划开记忆的表面,故事就会涌出。罗马到处是这样的故事,它们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触及所有的罗马人。我几乎不用走出办公室,就能从学生和同事那里,收集到许多与萨拉·莱奥尼的家庭神话不一样的故事。

至于我,只有在这本书快写完的时候,我才发现皮洛·阿尔贝泰利这位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曾是我母亲的哲学老师;而我家的房子,正是建在另外两名受害者马里奥·卡佩奇和阿尔弗雷多·卡佩奇小时候追逐打闹的那块场地。一位来自真扎诺的,跟着我做学位论文的学生是另一名受害者的孙子。另外据我的一位亲戚说,我父亲的一位朋友在拉塞拉路事件后也被捕且短暂关押过。

我从同事和学生那里,以及后来在整个城市听到的故事,许多都是家庭叙事,先蹭历史事件(“我在那里”或者“我父亲在那里”),继之以脱险的经典叙述:“我家里一直流传着这种说法,我爸爸说那天他就在那前后脚经过拉塞拉路;他听到了尖叫声,但不明所以,直到后面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认识的许多人都在不停地回放这部电影:‘你瞧,那人在我前头也许就比我多走了二十步,然后在他们封路的时候被带走了,我还活着真是个奇迹。 ’”(安东涅塔·萨拉奇诺)

其他的故事是关于记忆、姓名、地点和仪式的:“我也有一段个人的回忆。我班上的一个女孩,也是我朋友,她祖父就死在阿尔帖亭,而我住处附近的广场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他死在阿尔帖亭洞窟,然后她经常给我讲这个。我就是这样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我几乎一无所知的事件,非常直接。他姓齐科尼,但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尼兰·斯里瓦斯塔瓦);“[我父母]曾加入行动党[持民主左翼立场的反法西斯组织],他们经常跟我讲起那时候的事,特别是关于阿尔帖亭洞窟。他们有两个好友在阿尔帖亭遇害,一个是皮洛·阿尔贝泰利,另一个叫皮耶兰托尼。”(卡拉·加布里埃利)

万达万达·佩雷塔 佩雷塔 阿尔帖亭洞窟对外开放时,我母亲抓住我们三个小女孩的手,把我们带到了那儿。当时还不是现在的样子,在我的记忆中,它一直是某种非常柔软的东西。因为地面很柔软,因为有沙土,你走在柔软的地面上,就像走在一张大地毯上。空气中还有晚香玉软绵绵的香气,从那时起我再也受不了身边有这种花,因为我想我从中闻到了阿尔帖亭洞窟里的死亡的气味。

最后,有的叙述者还描述了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一个人可能对发生的事情缺乏具体的了解,但无论如何他还是会知道,因为他生活在罗马,生活在那个街区,每年都会有一些仪式什么的,不断的纪念让它免于沉入忘川。我住在Eur区[附近],所以经常从阿尔帖亭洞窟旁经过。我记得,作为一个孩子,我自然要问那是什么。我还记得自己曾被带到那里,当时我还小,真的是被眼前可怕的景象吓到了,那么一大片都是坟墓。”(阿莱西娅·萨尔瓦托里)

三百三十五人意味着三百三十五个家庭的三代人,既包括近亲,也包括远亲;因为每个受害者和每个幸存者都有朋友、同事、党和工会的同志、同学、教友和邻居。阿尔帖亭洞窟的故事如同一连串的同心圆,可以不断外扩,直到辐及整座城市。只有在那些家里是在战后一代移居到罗马的郊区年轻人中,我才发现这个故事不为所知,或者只是学校历史书中的一个模糊的细节。换句话说,谈论阿尔帖亭洞窟及其记忆,就是在谈论罗马。

安东尼奥·帕帕加洛,跟他的叔叔彼得罗·帕帕加洛神父、他的朋友兼导师焦阿基诺·杰斯蒙多(两人都在阿尔帖亭洞窟遇害)一样,来自同一个南方小镇,他说:

他们邀请了好多次,让我去泰利齐的一所学校演讲,我不喜欢那个地方,也不知道如何在公开场合发言。校长说,“讲吧,讲点什么吧”。他把我留在讲台上,我不得不硬着头皮。我说:“孩子们,这样吧,让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就拿杰斯蒙多和彼得罗神父来说,他们来自你们所在的城市。想象一个漏斗;然后他们被丢了进去,而这两人在理论上是对立面:我的叔叔,一个天主教神父,而杰斯蒙多是一个自由思想者,一个共产主义者。怎么会这样,在这两个人通过漏斗之后,你再也分不清哪个是彼得罗神父,哪个是杰斯蒙多。因为他们的身份融合在一起,而我们无法说一个就比另一个更像神父,或者另一个更像共产主义者,如果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对邻人的利他主义。

“在阿尔帖亭洞窟,你会发现我的父亲[一位空军将军],但你也会发现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你还会发现神父、工人、文员、军人、宪兵—你刚才说的也许是对的,阿尔帖亭洞窟是整个意大利悲剧的象征,因为那里聚集了一切,代表了一切。它不过是罗马街上到处都在发生的事情的象征。”(薇拉·西莫尼)在阿尔帖亭洞窟遇害的有天主教徒、犹太人和无神论者;有的没有政治背景,大多数人则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各类共产主义者、社会党、自由党、行动党、基督教民主党和君主派。有军人,也有平民;有贵族、小贩、体力劳动者、商人和律师。一些人是抵抗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并且不惜抛头颅;有些人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而被随机围捕。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没有放弃他们的犹太身份和信仰,或者干脆是为了凑数,而被列入其中。意大利民主的“奠基人”之一维托里奥·福阿写道:“每当想起阿尔帖亭,我的灵感几乎是自然主义的:生命线的统一、汇合……他们杀害犹太人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而非因为他们的思想或行为;他们杀害反法西斯主义者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或行为;他们杀害与抵抗运动无关的人,只是因为他们是数字,需要用来填补配额。”罗马的每个街区、郊区、贫民窟—特拉斯泰韦雷和蒙泰萨克罗,托皮尼亚塔拉和特里翁法莱,波蒂科多塔维亚和琴托切莱,泰斯塔乔和拉斯托尔塔—都有人死于阿尔帖亭洞窟。有很多人是在这座城市出生,但罗马也是一个人们从很多地方来到这里的地方,而在阿尔帖亭洞窟里,可以看到始于意大利其他地方(阿布鲁奇、普列、都灵、罗马的山区)和外国(卢森堡、匈牙利、土耳其和乌克兰)的生命的终结。

在罗马,历史是大写的。历史的重负似乎挫败了记忆,使之变得歇斯底里,或者看起来无关紧要。很多时候,历史远离人们日常的生活,或者沉重地压在他们身上,要把他们压垮。这就是为什么罗马和阿尔帖亭洞窟之间的关系如此重要。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的街道和建筑。我去看了圣彼得大教堂和古罗马斗兽场,但我也发现了罗马其他的历史遗址和纪念性建筑,倒不是阿尔帖亭洞窟的陵墓,而是一些巨大的民众住房项目,像城市一样大、热闹、美丽:在特里翁法莱,琴乔·巴尔达齐曾在那里把一代反法西斯主义者培养成行动党;在泰斯塔乔,住户们在院子中间放了一块石头,以纪念在阿尔帖亭洞窟和奥斯威辛遇害的邻居;在梅拉伊纳谷,一栋曾被称为斯大林格勒,即使在今天依然是阶级意识堡垒的经济公寓楼,其正门上多了一块牌子,以纪念在阿尔帖亭洞窟遇害的邻居。阿尔帖亭洞窟不是纳粹在意大利或欧洲实施的唯一的大屠杀,也绝不是最恶劣的。但它是唯一的“大都市”大屠杀,是唯一在大城市的空间里冷血实施的大规模处决,其受害者的多样性综合了大都市里的人生百态。这就是为什么它对记忆和身份有着如此强烈的影响。死者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的性别:他们都是男人。而这一事实突出了女性在幸存和记忆中的角色。

阿尔帖亭洞窟是一个象征性的旋涡,将城市的空间及其一个世纪的故事汇聚在一起,所以谈论它就等于谈论20世纪罗马的整个历史,正如那首共产主义老歌所宣称的,这是一座“从未被驯服的反叛之城”,迥异于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它既积极又被动地,既以集中的方式又以分散的方式抵抗纳粹,并为此付出了如此可怕的代价。

3. 背景

罗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却是一座相对较新的首都,正如意大利是一片古老的国度(country),却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nation),作为民主国家甚至要更年轻。直到1870年,罗马仍是教皇国(包括意大利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的首都。而意大利的其他地区被分割成小国和外国属地,只是到1861年才在前撒丁国王的领导下实现统一和独立。直到1870年意大利军队才进入罗马。而教廷要到1929年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达成协议,才承认新的事态;从那时起,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系统地干预了意大利的政治。在社会冲突、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的殖民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性经历中成长起来的现代的、民主的意大利,随着1922年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而出现了戏剧性的迂回。虽然法西斯政权延续和加速了意大利生活的某些方面的现代化,但它监禁和流放政治反对派,废除言论和新闻自由,破坏工人阶级的组织,并使得民众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变得更糟。与此同时,它通过蛊惑人心的家长式政策,制造意大利是一个恢复了罗马帝国荣耀的大国的假象,来寻求人们的认同,并且不时地取得了成功。

在这段时间里,反法西斯的地下组织在国内和流亡者中都很活跃:共产党、社会党和行动党(一个受社会主义影响的激进自由主义团体)是最有组织的反对派,但自由主义者和一些天主教徒也保持着异议。对法西斯政权的支持在占领埃塞俄比亚后达到顶峰,但在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结盟,以及1938年歧视犹太公民的种族法颁布之后,这种支持开始退潮。

整个1950年代,是左翼让抵抗运动依然活在记忆之中。这既是因为左翼赞同抵抗运动的民主精神,也是因为抵抗运动使得共产党和社会党可以合法地自居为民主共和国的共同缔造者。1960年代后,中左翼政府(基督教民主党和社会党联盟)收回了抵抗运动作为国家基础的叙述。然而到那时,对抵抗运动的记忆已经沦为一种爱国的仪式,其激进的、参与性的信息被掏空了。确实,进步人士和左翼的舆论也普遍认为意大利的体制太过民主,以至于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当以贝卢斯科尼为首的,包括意大利社会运动党(后改名为民族联盟党)的新法西斯主义者在内的右翼联盟赢得1994年的选举时,修改宪法的运动得到了历史修正主义的支持,该主义试图挑战抵抗运动作为意大利国家基础的意义。2002年,贝卢斯科尼政府宣布要着力清除掉历史教科书中的反法西斯“偏见”。这一背景更加凸显了阿尔帖亭洞窟的历史和政治意义。一方面,大屠杀被铭记为德国人在本国首都犯下的最耸人听闻的战争罪行,堪称最能象征着纳粹占领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游击队、反法西斯话语,其中一个强有力的因素,便是这一神话性叙事,即指责抵抗组织带来了大屠杀而没有阻止它。

4. 故事开始和结束的地方

故事之所以不是从那里开始的,因为受害者的故事不是从那里开始的。而且,拉塞拉路事件虽然确实是游击队在罗马进行的最引人注目的行动,但与流行的看法相反,它并不是第一次行动,甚至不是第一次导致德国人伤亡的行动。然而,之前的袭击都没有引发自动报复。

二十三岁的阿达·皮尼奥蒂结婚才几个月,丈夫和其他三个亲人就在阿尔帖亭洞窟遇害。据了解,他们无一人参与抵抗运动,只不过在袭击当天,恰巧出现在拉塞拉路附近。她说:“在1944年的事情发生后的那些日子里,没人去谈论它,也没办法谈论。我工作了四十年,即使在办公室,每当他们问起我一些事,大多数时候我都不会说什么—因为他们总是这样反应:哦,就怪那个放置炸弹的人。我装作没听见,因为他们的反应总是一样的:这不是德国人的错,错在放炸弹的人。他们会说,如果他自首了,德国人就不会杀他们。但哪里有这么说,哪里有这么写?德国人什么时候这样说的?什么时候?他们没有说一个字,没有贴任何布告—他们是事后才这样做的,在已经杀掉了三百三十五人之后。因为我们每天都有在关注整桩悲剧;我告诉你,当我们在报纸上读到那篇报道时,我几乎昏过去,而我嫂子就在我身边。你甚至不能和她讲道理,因为她说:什么,你在为那些放炸弹的人辩护?我没有为任何人辩护,而是事情就是这样,你没法颠倒。”

将罪责推到游击队员身上,也就驱除了这样一些女性的经验,她们的存在本身扰乱了已经平息下来的良心的安宁。对于她们每个人而言,要接受自身遭遇的原因和起源是很困难的,也是很痛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些参与了拉塞拉路袭击以及其他不得不杀人的行动的游击队员也是如此。卡拉·卡波尼说:“制造死亡或破坏的行动会反过来摧毁你,每一次割掉你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漫长而复杂的努力才能接受这些事件,但每个人得出的结论不同,有的会积极地捍卫记忆,有的则保持沉默,有的从此以政治活动为生,有的则远离政治,转向专业或知识工作。

5. 口述资料

然而,正如许多灭绝营的幸存者戏剧性地发现的,讲述需要有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在场。口述资料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研究者在找到叙述者后,倾听并询问他们而得的成果,里面有着共同的努力。

然而,这个故事呼唤着我,不仅是基于公民道德方面的原因,还因为它对口述史的实践和理论构成了知识和方法论上的独特挑战,同时也是机会。口述史基本上是创造关系的过程: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过去的事件与现在的对话性叙述之间。历史学家必须兼顾事实的和叙事的、所指的和能指的、过去的和现在的层面,以及最重要的,在所有这些层面之间的空间工作。但是,不仅是作为研究者的我和与我交谈的叙述者认为必须做这项工作。有许多人惠助我转录访谈;其他人只是接受了完全是象征性的报酬。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需要讲述的故事。

现在,阿尔帖亭洞窟事件既是实际发生的,又是被热切地回忆着、矛盾地叙述着的。关于它的书籍已经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都有,以至于我们不免会想,用华盛顿·欧文的话说,它已经被大量的历史学家弄得不可认识。我不打算加入他们的行列,所以本书不包含任何对新事实的揭示或发现。就事件的实质顺序而言,我依靠的是现有学术研究的怀疑论和结论。除了受访者提供的一些个人文件,我的文献资料是书籍、论文、新闻报道和法庭记录,这些都是以前出版过的,可以现成获得。我使用它们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成问题的但貌似合理的事件框架,对照这个框架可以衡量和检验记忆与叙述的创造性。

因此,我并不像一般人对口述史的想象,“只用口述资料做历史”。然而,口述资料是我感兴趣的。首先,它们讲述的很个人、私密的情感和故事,为大多数历史学家、文化机构和官方媒体的注意力所不及,他们过度看重“事实”的狭隘定义,对“事实”之前和(最重要的)之后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直到在普里布克受审期间才重新发现,就像它们被冻结在时间之中。通过这些口述,我们可以填补这一时间上的空白,并去理解阿尔帖亭洞窟之于相关人士和罗马市的意义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些故事作为一种工具,使我们能够重建人们在记忆上展开的斗争,探索物质事实和个人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并感知到每个人在谈论和面对死亡时,方式不一且会发生变化。

其次,我特别着迷于讹谬的故事、神话、传说和沉默的广泛存在,比如围绕这两个事件所编织的那些。尽管口述史小心翼翼地将事件和叙事、历史和记忆区分开来,但它这样做是为了将叙事和记忆当作历史事实。当一个不正确的历史重构成为流行的信念时,我们不仅要纠正事实,还要审问自己,这种常识是如何和为何形成的,有何意义和用途。这就是口述资料独特的可靠性(reliability)所在:即使它们没有如实地讲述事件,这些差异和错误本身就是事件,可以充当线索,让我们了解欲望和痛苦随着时间推移所做的工作,以及对意义的痛苦探索。

在当下这样一个时刻,这就更有必要了,因为关于记忆的斗争,已不仅涉及历史学家之间的辩论或者派系之间对过去的指责,也成了我们的共和国和我们的民主(它们正是从那些事件中产生的)的认同或存或亡的基础。

【内容简介】

《命令已经执行》是口述历史领域和“二战”历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

然而,民众的信念,加上大众报刊、媒体、教会和保守势力的操纵,催生了一种被广泛采信的叙事,即德国人本来要求游击队员自首,只是后者并未照做,他们才进行的报复。这种叙事反过来又滋生了大量针对相关游击队员以及整个反法西斯斗争的诋毁。但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本书稿基于两百多个采访,通过涵盖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记忆,来探讨这两个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的事件,作者抽丝剥茧,仿佛探案一般,把被各方层层叠叠出于各种目的所掩盖、修改乃至篡改的真相公之于众,并进而揭示了罗马的历史和身份、意大利民主制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武装抵抗的伦理问题。

【 作者简介】

亚历山德罗·波尔泰利 (Alessandro Portelli)

意大利口述历史学家,罗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2002—2008年担任罗马市长历史记忆顾问,2015年荣获丹·大卫奖。除了已成经典的《命令已经执行》,还著有《他们在哈伦县说》等。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罗马

第二章 二十年:法西斯主义及其不满

第三章 战争行为

第二部分 阿尔帖亭洞窟

第四章 抵抗运动

第五章 拉塞拉路

第六章 大屠杀

第三部分 记忆

第七章 奇怪的悲怆:罗马的死亡、哀悼和幸存

第八章 记忆的政治

第九章 后浪

叙述者

注 释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世界文学经典10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回望我们的精神疆土,是什么样的智慧支撑我们一路走来?

THE END
0.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气贯长虹 精选回答 红楼梦写的是明末清初时的故事。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https://edu.iask.sina.com.cn/jy/3od6XJmYFu5.html
1.梦幻西游三维版科举乡试怎么考科举乡试答案大全72.历史上着名的胡蓝之狱发生在哪个朝代? 明 73.廉颇与蔺相如? 王翦与王贲 74.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 顺治 75.清代曹雪芹所着的小说《红楼梦》最初时命名为? 《石头记》 76.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 77.世界上最早记载哈雷彗星的书是? https://m.18183.com/mhxysd/201911/2476762.html
2.红楼梦讲述的是哪一个朝代的故事?“敬”有恭敬之意,有慎重之意,还有警惕、戒备之意。儒家强调要“执小敬”、“行笃敬”,就是要人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要保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因此,“敬”也就成为成就“君子”道德人格的重要手段。但儒家讲“敬”,并非死板而失去活泼之气,而是基于上述观点。下列说法对“敬”的理解有误的一项https://www.shuashuati.com/ti/a2280c65ce344ba5af888449d5da18cf.html?fm=bdbds050b8e5cac235542b74acf7f29fa5214
3.「《红楼梦》是哪个朝代的事情?讲的是什么故事?」《红楼梦》是哪个朝代的事情?讲的是什么故事?分享你的真实观点和经验 发布答案0个回答 无为县中医院 03-27 07:10 关注 红楼梦是哪个朝代?原著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从小说的细节以及红学专家的推断有以下两种可能:说法一:明朝末年书中唯一给的“提示”就是“末世”这两个字,书中交代故事发生扎起一个末https://www.daojia.com/wen/q_645553/
4.著名作家二月河于今日病逝于北京我想告诉大家,我们民族曾经发生这样的事情 问:您创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大历史小说,广受海内外读者欢迎。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创作题材? 二月河: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到,康熙对我们中国历史贡献很大,但是到现在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作品,我脑子https://www.dzwww.com/2018/eyhbs/
5.《赠汪伦》的教案设计(精选10篇)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http://www.unjs.com/jiaoan/qita/20200125080810_2280136.html
6.人教版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三篇】3.请同学找找这一部分描写林冲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子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下面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内容。4.布局已然铺就,下面就要继续发展了。在草料场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又是什么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呢?首先我们看,林冲是怎样https://www.51test.net/show/8572865.html
7.红楼梦讲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红楼梦说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1、红楼梦是虚构的,没有朝代。2、《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https://edu.iask.sina.com.cn/jy/3v7fMpcrsVZ.html
8.《红楼梦》第一个和贾宝玉发生性关系的不是袭人,是英年早逝的她说起我国的经典名著,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红楼梦》,这本书不仅被很多读者喜欢,还被拍成了很多版的电视剧。大部分都喜欢看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但是还有很多遍其他的人物和情节都非常耐人寻味。有看过的读者说在《红楼梦》中第一个和贾宝玉发生性关系的不是他的大丫鬟袭人,而是英年早逝的她https://www.163.com/dy/article/E64V048T05341HUP.html
9.红楼梦第八回内容概括讲是哪个朝代的故事《红楼梦》为什么被称为百科全书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是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真正经历过他写的这些事情的,人家写的这些东西都是“有本而来”,并非胡乱臆造,所以让读的人感觉特别真实可信。 例如:黛玉在贾府吃的第一顿饭,贾母让黛玉坐左手边的上座,这是除贾母以外最尊贵的一个位子,所以黛玉一开始谦http://www.chusan.com/zhongkao/235031.html
10.描写妈妈和我发生的事情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妈妈和我发生的事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文中,作者很希望自己专心致志而成的“大作”能得到全家人的赞赏,在妈妈评价是“多么栩栩如生的画”后,小作者盼望爸爸表扬的心情尤为激烈,然而最终得到的却是“我没有见过这https://www.gwyoo.com/haowen/40905.html
11.反省的名言积累(100句论语名句,论语经典名句100句解析)人生没有障碍。高山有路,深水有船。事情发生了不要慌,也不要自己吓自己。慢慢来,总会找到出路的/p> 29.《红楼梦/p> 万两黄金易得,知音难寻/p> 朋友很难找,但是得到了就要珍惜。朋友之间也有相处的技巧。不要太近,太近容易惹事,不要太远,太远容易误认自己/p> https://www.1566.cn/mymj/24885.html
12.“稻香村”为何“杏帘在望”——《红楼梦》女子诗社故事取材蕉园诗社铁诗社祭酒,寡妇大嫂子,柴门,稻香村,杏花村,杏帘在望,集中在《红楼梦》书中女子诗社社长李纨这个人物身上的所有文学要素,都出现在了蕉园诗社祭酒、寡妇大嫂子柴静仪身上,这既是大观园园林刻画取材于杭州西溪的铁证,也是大观园诗社故事人物创作取材于蕉园诗社的铁证。蕉园诗社是清初顺康年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蕉园姐妹生活吟咏的地点就在杭州西溪,这从时间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e93fc720102yx5s.html
13.大学生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范文(精选25篇)大学生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范文(精选2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1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https://3g.yjbys.com/dushubiji/857187.html
14.一通百通读红楼(二十九):风月宝签&“罗拉快跑”(红楼梦)剧评东京才有爱情故事,加沙那地方有爱情吗?女:嗨,愁人!生下孩子怎么养?舍本逐末,如此恢宏巨著居然被这些“朗读者”看歪了!我还是听您的淫批吧!关键是《罗拉快跑》跟红楼梦有啥关联?先看第一段:宝玉道:“有没有也不管你,你只叫他倒碗茶来我喝,就撂过手。”秦钟道:“这又奇了,你叫他倒去,还怕他不倒?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828418/
15.红楼梦故事地点最早提出《红楼梦》的地点问题,是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中,他倾向于书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北京,但也并未表示确定。 1924年4月,《红楼梦辨》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一年之后,刘大杰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商榷文章:《红楼梦的地点问题》,提出《红楼梦》的地点在陕西长安。 这一观点遭到李玄伯的反对,李玄伯随即撰写https://www.douban.com/note/481943688/
16.红楼梦人物介绍及故事(精选18篇)【导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人物介绍及故事(共1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红楼梦人物介绍及故事 1、宝玉摔玉 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冥冥中说自己曾见过这个林妹妹。然后走近林黛玉挨着她坐下来聊天,具体聊些上学读书识字的事情。之后问到林黛玉出生的时候是否有玉。当时林黛玉出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735798.html
17.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宝玉挨打,选自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礼记·月令》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意思是,五月是日照时间最长的时节,阳极于上,阴生于下,阴阳交争,死生较量,君子一定要清心寡欲、戒骄戒躁、远离声色https://www.cssn.cn/ztzl/ztzl_skwzg/ggfy/jyyj/shsj/202306/t20230605_5642643.shtml
18.1月25日《红楼梦》里的大丫头周思源幸亏是当时别人都抓住她,把她剪子夺下来。要不然,更不得了,就是她是誓死不从。这个地方都看出她黄金般的品格,不仅是像金子那样高贵、美丽,而且像黄金那样不容易被腐蚀。 我们通过鸳鸯这个形象,还可以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他刻画人物的时候,他常常是一组一组地对比着写的。那么在“鸳鸯抗https://www.cntv.cn/program/bjjt/20050127/101421.shtml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木心说(《临江仙•柳絮》)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在柳絮诗会上写的词。该词在诗会上②___,姐妹们无不赞叹。薛宝钗认为,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她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③___。 风飏柳絮,悠然起舞,即使深处低谷,也要向往远方。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贾府已经https://www.jyeoo.com/shiti/79dc5310-153c-4215-95b8-654c257c2749
20.佳句荟萃:这77本书里万马奔腾的狂风,让人瞬间不寒而栗——[画集]竹久梦二《梦二画集·秋之卷》 大家的牧场都一样,都给风沙吹走了。 ——[生态纪实]蒂莫西·伊根《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 事情漫无声息地发生了,他一身骨架子在屋外过道上啪嗒啪嗒地响着,却不现身。我们听到了声响,却以为那是风吹着逐渐颓坏的房子。 https://www.douban.com/note/82259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