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笔下的希腊女神:不是人妻,就是怨妇

小时候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长大点看希腊神话,总有这样的印象在:

为什么继母都是坏人?女巫为何伤害别人?

为什么希腊神话里的女神要么傻白甜,要么无恶不作?

后来才明白,在尚且久远的年代,受到精英教育的往往是男性,而我所看到的这些人物形象,也都是出自他们之手,是他们视角下的女性。

为了让女性更符合他们的预期,他们刻画了诸多文学艺术中的“反面教材”,来驯化现实生活中的女性。

“中世纪以前, 欧洲只有10%的人会读写,其中女人可谓少之又少。”

直到18世纪,人类才拥有了第一家女子学校,即美国的伯利恒女子神学院。

正因为千百年来,女性,尤其是广大贫苦女性,普遍没有受教育权,所以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最初塑造,大都是由颇具精英意识的男性来执行的。

图/《雅典学院》

比如涵盖大量女神书写的希腊神话,最早只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

希腊情爱女神阿佛洛狄特(编者注:在罗马神话中对应“维纳斯”),在没有成为希腊女神之前,其前身是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南娜,早在公元前4000年到3100年,便被古苏美尔人当作生殖、丰沃、性感、美丽、战争和公正的象征来祭拜。

△伊南娜

关于她的传说很多,且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原始农业社会的女权风貌——当时的女性,在婚姻,教育和商贸中,拥有和男性平等的地位,直到公元前2300年,随着萨尔贡王朝的入侵,这种平等性才逐渐消失。

到了古希腊的时代,像赫西奥德,荷马那样的古希腊诗人,和希腊后来的诗人和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以及罗马诗人奥维德等,他们无一例外是男性。

他们把各路古老神话当成民间采样应用起来,加以文学润色,变形加工,才最终形成了对西方文学,绘画,建筑,哲学,分析心理学等等影响深远的希腊神话。

男人笔下的女神都不是神

希腊神话中,典型的女神有两类:

一类是貌美、温顺、忠诚、脑洞窄小的傻白甜,比如永世的处女,健康女神赫斯提;永世的玉女,青春女神赫柏;永世的母亲,母性之神勒托等等。

另一类则是邪恶,危险,好奇心重,嫉妒心强,有暴力和食人倾向,欲壑难填的妖艳贱货。

如果把前者和后者缝合起来,当成一个完整的女人来看,前者可以说是彼时男性眼中的理想女性化身,而后者,无疑是住在这个化身里的蟹居兽——因此后者往往又是献给前者的反面教材。

△左:青春女神赫柏(宙斯与赫拉之女)

右:海妖塞壬(通过歌声诱惑海员)

这么说,是因为古希腊人信奉希腊神话,如同基督徒相信上帝,所以希腊神话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和戏剧价值,还有不可磨灭的教化作用。

反面教材的一个目的是强化其“原罪”,所以就有了纺织女神阿尼克尔, 在纺织比赛中,傲慢地挑战智慧女神雅典娜,因此被雅典娜变成了蜘蛛;

宙斯之妻赫拉,嫉恨宙斯的众多情人,割其眼皮,杀其子嗣,把其中一个情人变成了吃掉自己孩子的食人魔,把另一个情人变成了熊,因此被世人当成了女魔;

△宙斯与其妻赫拉

赫拉是掌管婚姻与生育的神,

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坚决捍卫者

图/Pinterest

就连雅典娜也有罪,因为嫉妒比她长得漂亮的美杜莎,便把美杜莎变成了蛇发妖怪。

没办法,在一个女性只能把纺织手艺和美貌作为竞争资源的时代,“嫉妒”自然成了一大原罪。

所有这些罪,似乎都比不上潘多拉的罪大。

潘多拉

图/Wikipedia

据说潘多拉是人间第一个女人。

在她还没有出现时,丛林一片祥和,野兽和虫豸和平相处,男人们在诸神相伴的黄昏里,手撕生肉,夜枕兽皮,男男相惜,岁月静好。

无奈普罗米修斯却不听天父宙斯的话,偷偷把“火”盗了出来,还送给了这些男人。宙斯大怒,将普罗米修斯绑在一块石头上,让巨大的天鹰叼啄他的肝脏。

△饱受折磨的普罗米修斯

图/Punishment

这肉体的苦还不够,宙斯还要造一个异性来惩罚他的灵魂,她就是外表美丽、心如蛇蝎的潘多拉。

宙斯把潘多拉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潘多拉不听普罗米修斯和丈夫的忠告,打开了宙斯送的结婚礼物——一只神秘的盒子,结果人类的一切苦难,便像滔滔祸水一样,从盒子里奔泻出来,怎么挡都挡不住,最后只剩下“希望”,绝望地躺在漆黑无边的空盒子里,像死去的星辰在苦海中的倒影,若有如无。

△潘多拉打开魔盒的一幕

图/The Historian's Hut

“潘多拉的盒子”,似乎在说,女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灾难的化身,是瘟疫和世间不幸的传播者,仅仅只是因为“她那好奇的天性”,所以女人不应有好奇之心。

神话,原本只是杜撰。

可一旦被文采斐然的诗人们撰写成书,被卓越的石匠琢进大理石,被出色的画家绘入金碧辉煌的皇宫和教廷,众口铄金,色彩斑斓,久而久之,就不再是只是神话;而成了固若金汤的真言,甚至成为女性“历史”的一部分。

比如潘多拉的其中一个版本,就是在希腊呤诵诗人赫西奥德的《神谱》里找到的。

赫西奥德靠朗诵史诗和英雄颂歌为生,文辞分外优美,所以他的版本就比那些阿猫阿狗的手抄本有力。

但文辞再怎么沉博绝丽,红颜祸水的潘多拉,毕竟不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女人,甚至连“人”都不是。

以前读书就是为了嫁人

希腊神话流行的年代,希腊已经是一个初级的公民社会,建立了人类最早的民主制度,出现了像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哲学家,诗歌和戏剧也达到了彼时金字塔的高度,但女性的地位却非常低。

家境条件好的男孩,学习读写、数学、荷马史诗和七弦琴; 出身相仿的女孩,却只能学习音乐、舞蹈和体操。

△《雅典学院》中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为女孩提供的教育,皆在打造一个未来的妻子,母亲,女仆或女管家。

女婴经常被抛弃,女孩平均出嫁年龄在13到14岁之间,即经期来潮之后。女孩出嫁时必须是处女,丈夫必须经其父选拔,没有父亲的女孩,选夫出嫁之事,则由男性监护人全权代劳。

丈夫拥有对妻子的绝对统治权,因为就连亚里士多德都说:

“女人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往往缺乏智力”。

图/First Photography

妻子必须绝对忠诚于丈夫,但丈夫可以拥有住家情人,拜访交际花,或光顾妓院。妻子若有外遇,丈夫可公然杀死妻子的情人,且免受法律追究。妻子可以被丈夫无理由“休妻”,只需退还嫁妆即可。

父亲也有权力为女儿退婚,并将女儿许配给更有钱的丈夫,但女儿却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斯巴达女性除外),不能立遗嘱,死后所有财产归丈夫所有。

女人更不能参与公共政策讨论和公共事务,也没有投票权……

这一整套压制女性的规规条条,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源远流长的古希腊文明,只有极少数女性留下了芳名,她们是诗人萨福,哲学家阿勒特,户卡尼亚、物理学家Agnodice of Athens等。

△古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

西方女同性恋(lesbian)一词

图/Wikipedia

要想让绝大多数女性安于现状,并屈服于男权社会准则,反面教材就显得极为重要。

通过反面教材,女性才能比较清晰地意识到自身那些被视为“与生俱来”的原罪:好奇心,善妒,水性杨花,拥有性欲,不够贤良,母性不够爆棚等等,继而把它们识别出来,并像错线的钩花一样,从自己的皮肤中一一剔掉。

而被反面教材驯化的过程,基本上就是这几千年来的女性成长过程。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尼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就将女孩的成长过程比喻为“小雌马的驯化”过程,而婚姻则是这个成长过程的最终果实。

即使是宙斯的女儿,情爱女神阿佛洛狄特也不能逃脱这个驯化过程。

△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特”,

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

图/WIkipedia

她被描绘为腹黑,善骗的好色之徒,不知羞耻地下凡采蜜,与凡间男人调情做爱,公然炫耀自己的性能力,还用诡计诱惑了一位特洛伊的王子:

“她站在他面前,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不经世事的少女。”

她甚至还蛊惑了她的兄弟,战神阿瑞斯,在火神的宫殿里,她让其兄和火神的妻子通奸。调情也好,通奸也好,虽然男人们也有份,追算起来,却都是她的错,因为她是女人。

△阿佛洛狄特和阿瑞斯

图/Wikipedia

宙斯为了驯化这个女儿,下了一个毒咒:所有被情爱女神蛊惑,并堕入爱河的凡间女人,将必死无疑,即使怀了神的孩子也不例外。

牛津大学的考古学家,女性历史的研究者Dessa Meehan注解道:

“你看,女人都是不可相信的,连女神都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凡夫俗女?

所以把女人们锁在房间里,让她们远离情欲干扰和各种原罪,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上策。”

像情爱女神阿佛洛狄特一样,塞壬也是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

她们是人脸鸟身的尤物;她们弹奏各种乐器,尤其精通竖琴;她们在海上高歌,她们的歌声像她们的名字隐含的那样,幽怨,迷离,缠人不倦。

在《奥德赛》中,大英雄奥德修斯,非得将自己绑在大船的桅杆上,才能逃脱那歌声的诱惑。一般水手没有这种耐力,一旦陷入那幽淼的声音深渊,就会忘了吃饭,以致趴在船头活活饿死。

图/Wikipedia

19世纪的安徒生时代也饱受希腊神话的影响。

为了不让美人鱼(塞壬的一种变形)的诱惑得逞,安徒生干脆让女巫割掉了她的舌头。美人鱼受尽煎熬,无处诉说,最后还变成了泡沫。

奥德修斯在海上疯狂作战,生死未卜,家里只剩下他那忠贞不渝的女人佩内若普和他们的儿子忒勒马科斯。为佩内若普的美貌倾倒,前来求亲的男人络绎不绝。

有一天,佩内若普走出房门,看到一个呤游诗人正在她的一群求婚者面前煽风点火,大唱奥德修斯那样的希腊英雄,如何正遭遇险境,难以归家云云。佩内若普听了,不太高兴,请求诗人换一首歌,此时她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发话了:

“母亲,回到你的房间去,去捣鼓你的织布机和女人们的玩意儿吧!说话是男人的事,包括我在内。在这个家里,只有我,才有话语权。”

于是佩内若普就乖乖地回到房间里去了。

△奥德修斯和佩内若普

图/Wikipedia

潘多拉,情爱女神,塞壬……这些女神之所以被选来做反面教材,皆因她们好奇心重,情欲旺盛,而且还善于发声。

后世流行的各种黑童话,无非是对这些“女性特质”的持续否定和封杀,以此将女性的个体性碾碎、瓦解、溶灌到“生儿育女”的模具里,最终形成男权社会理想的女性形态。

活在妖魔化世界的继母与女巫

在格林童话流行的19世纪,“邪恶的继母”成了献给女孩们的反面教材。

为什么是“继母”呢?因为当时的鳏夫,通常会娶比自己小一轮的妻子,有的继母甚至和鳏夫的女儿差不多大,因此容易对其夫前妻之女产生嫉妒之心。

这种心理,或许是人间常情,但黑童话却往往放大它的阴影,并把继母描述成“虚荣,善妒,熟稔巫术,而且还有食人嗜好”的怪物。比如《白雪公主》里的那个皇后,要求猎人把白雪公主杀了之后,把其肝肺带回来,她要把它们放在盐水里煮来吃掉。

△白雪公主

图/Candlelight Stories

在格林兄弟的另一个故事《姜饼屋》里,继母和孩子们玩残忍的游戏,等孩子们饿得半死,再把他们引诱到她那女巫似的姜饼屋里,然后把他们吃掉。

为什么继母必须如此邪恶?

“食人的女魔妈们,通过吃掉孩子来补充营养,从而让养分得以回到那具生育过的身体里去——没什么比这种反母性的行为,更能妖魔化女性了。”

与其让生母来承担这种反母性,当然不如“没有血缘关系,妒心重重的继母”更有说服力。

图/《灰姑娘》

继母们于是成了邪恶的替身,一旦被贴上“邪恶”的标签,她们的生活,文化,成长背景,就从一个理性的分析框架中被剔除出来了。

女孩们恨她们,因为怕被吃掉,更怕自己背叛母性,成为像她们那样的食人魔。

黑童话中的很多继母还深谙巫术,因此也被视为与“女巫”同源。

16到17世纪,是欧洲烧女巫的全胜时期,不论男女,都曾为女巫燃薪加柴。彼时留下的不少女巫案例,便是女性被女巫化的证据。后来还被收集采样,制作成黑童话的素材。

图/The Astronauts

女巫被设想成“善于引诱,蛊惑,经常和魔鬼交媾,拥有巫术”的非人类,甚至淹在水里也不会下沉。

而事实上,她们很多不过是游医,单身女人和年老贫穷的单身女人。仅仅是因为不符合男权社会的规范——养儿育女,恪守成规,便成了“女巫”。

“巫术”在《白雪公主》中有三次体现,第一次头带,第二次梳子,第三次毒苹果,所谓的事不过三,确凿无疑。它们和希腊神话中对女性的妖魔化一样,具有摧枯拉朽的时代效应。

而抵御巫术和邪恶的最佳方法,唯有“做一个听话的好女孩”。

女性的主体意识,就这样被抽丝剥茧,最后消融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男权社会,宗教裁判和男权道德的胜利,这便是前现代社会的女性悲歌。

今天,无论在西方也好,在发展中国家也好,大部分女性都能读书识字,有的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此辨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尤其是认清反面教材对女性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变得非常重要;而重塑经典,从事女性自身的文学书写,也必将成为可能。

参考资料:

1、The Growth of Literacy in Western Europe from 1500 to 1800 by Dr. RobertA. Houston

2、When did civilization begin to restrict women’s right by BBC

3、A feminist nightmare: how fearof women haunts our earliest myths by The Conversation

5、The Portrayal of Woman inAncient Greek Mythology by Dessa Meehan

作者

王梆

资深媒体人,性别研究者。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END
0.恶搞黑童话成正式出版物专家斥亵渎经典无底线文化《格林童话》也曾遭指摘 “孩子看不看黑暗童话,或者孩子看了黑暗童话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认为并不太重要。但经典童话被如此改写,这样的事实才够黑暗。”著名心理学专家叶斌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其实,流传了200多年的《格林童话》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黑童话,其中充斥着暴力、血腥的场景,比如小姑娘的舌头和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717/c172318-22225816.html
1.丑小鸭被吃掉?黑童话网上走红家长担心毁三观为何会有这样的童话? 儿童被过度发现之下的消费文明产物 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9月15日报道: 如果说,格林兄弟时代的黑童话源自“儿童的未被发现”,那么今日黑童话的复活则是儿童被过度发现之下的消费文明产物。 黑童话是对童话的颠覆,也就是对二元相对论的颠覆。换句话说,在黑童话里,男与女、善与恶、文明和野蛮、已经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7-16/5047410.shtml
2.揭童话诞生初衷:最早是用来吓唬小孩许多人说,如今众多黑童话电影是“黑暗血腥版格林童话”,这话说对了一半。电影人为何频频选择取材格林童话改编成黑童话电影?这是因为《格林童话》或是黑童话的始祖。 格林童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童书,不过与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等不同,后者都是个人的文学创作,充满着世界美好的情感抒发,而格林童话则是格林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7-26/5086476.shtml
3.格林童话可没迪士尼拍的那么纯洁!这些听起来就令人胆寒的“格林童话原型”,实际上都来自日本作家桐生操所著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这本书以格林童话为原型,加以日式恐怖小说的描写手法,这才诞生了诸多令人毁三观的“黑童话”,本质上依然属于“戏说格林童话”的范畴(日本人谢罪*2) 那么真实的格林童话原型又是怎样的呢? https://www.gamersky.com/zl/202108/1415208.shtml
4.“黑童话”走俏专家:少儿不宜过早接触社会现实家长往往购买比较传统的经典儿童读物或趣味学习类图书,如《安徒生童话》、《世界名著速读》等;而自己到书店来的孩子则往往会长时间坐在书店的地板上看《鸡皮疙瘩》之类的丛书。 大道理太多 孩子不爱看 给孩子挑一本合适的书,到底有多难?看着书柜上千篇一律、只是版本不同的《格林童话》《丹麦童话》《安徒生童话》https://www.chinanews.com.cn/edu/2013/08-14/5159935.shtml
5.童话最早竟是用来吓小孩的文摘报初期的童话都是“黑童话” 现代的童话故事几乎都是大团圆结局,但是童话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曲折的情节和阴森的结局。比如,“灰姑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在经过了700多次改编后,“灰姑娘”才最终变成了带有一些柔情的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童话故事得益于两个人,并非我们所常说的格林兄弟,而是一个意大利人和一https://epaper.gmw.cn/wzb/html/2013-08/01/nw.D110000wzb_20130801_8-05.htm
6.雅各布·格林威作品雅各布·格林威简介【西游记 】 格林童话彩绘注音版故事书婴儿早教幼儿益智启蒙阅读绘本幼儿园小 西游记 0条评论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8.99定价:¥28.99 进入研轩图书专营店 格林童话全集215篇原版原著译林出版社令人战栗惊悚的格林童话选黑暗中文版故事书无删减德国格林兄弟全套黑童话二年级三年级课 https://www.dangdang.com/author/%D1%C5%B8%F7%B2%BC%A1%A4%B8%F1%C1%D6%CD%FE_18
7.“黑童话”谈不上挫折教育文化频道童话故事反转为黑暗结局,不独丑小鸭。睡美人并非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了王子的陪葬者……这样的“黑童话”也非国内独创,上世纪90年代,两位日本女作家以“桐生操”笔名共同创作了一系列另类文学作品,包括比较知名的《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 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7/25/27885247_0.shtml
8.林国武作品林国武简介林国武作品大全译林出版社【215篇】格林童话全集原著黑童话经典中文版三年级四年级精选儿童故事书正版无删减(德国)雅各布格林著/杨武能 0条评论 (德国)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译者:杨武能,杨悦 /译林出版社 ¥40.32定价:¥40.32 进入知岳图书专营店 格林童话(全译本下)/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https://www.dangdang.com/author/%C1%D6%B9%FA%CE%E4_14
9.小恶魔丁拉基出演格林童话索尼将拍《侏儒怪》好莱坞作为格林童话中著名的“黑童话”,《侏儒怪》并没有什么有趣的情节。而按照这些年真人童话的拍摄方式,也可以猜到《侏儒怪》将会有什么样的风格与质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童话曾经被保罗·欧·泽林斯基改写,成为了老少咸宜的版本。该片目前没有具体的拍摄安排,索尼公司正在对原版格林童话进行深度开发。https://www.1905.com/news/20180729/1300888.shtml
10.电影《五十度灰》:“黑暗童话”披上灰姑娘的伪装文化《卫报》日前在“童话故事是怎样生长的”一文中剖析《五十度灰》的故事内核——都市森林中的《蓝胡子》,它并不如其外表的包装那样纯爱。在格林童话中,富商蓝胡子杀害了六任妻妾,后来人们用其指代花花公子与虐待妻子的男人。一旦妻子们违背了他的命令,就会遭蓝胡子残忍杀害。“蓝胡子”隐喻了单方面的服从,《五十度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5/0213/c22219-26559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