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才十多天,豆瓣评分已经惨跌至3.7分,超过一半人打出了一星的最低分。
作为名著《红楼梦》的改编电影,挂着“十八年磨一剑”的名头,上映前还有许多家长摩拳擦掌准备带娃去感受下名著,为后面读红楼做准备。
“不要因为好奇有多烂去看!
也不要为了批判去看!
家长老师更不要让孩子看!”
这部电影,到底是怎么犯了众怒?
“一黛不如一黛”
红楼变圈钱密码?
电影一上映,最先引发争议的就是电影选角问题。
最为观众们所熟知的林黛玉影视形象,莫过于87电视剧版陈晓旭饰演的版本,也被广泛认可为形象气质最贴合原著的版本。
87版林黛玉
89影版陶慧敏饰演的林黛玉也受到不少赞誉,不过外貌如此出众的扮演者,依然被许多“挑剔”的观众评为“气质不贴”。
89版林黛玉
直到2010年电视剧版《红楼梦》轰轰烈烈开播,最受大家瞩目的林黛玉选角从形象到气质都引发了群嘲。
2010版林黛玉
直到《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后,大家才开始觉得,10版的林黛玉也并非一无是处。
怪不得网友们锐评这是“一黛不如一黛”。
喜爱《红楼梦》原著的观众们,都被气笑了。
要说选角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在剧情方面更是“魔改”到简直不合逻辑的地步。
作为长篇巨著,《红楼梦》要改编的最佳形式本就不该是电影,短短两个小时很难呈现出大几十万字、跨越多年的长篇剧情。
硬要改编的话,也可以借鉴此前《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做法,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桥段,由点及面地展现原著的精神。
《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天真派:红楼梦之桃花诗社》
但这部电影却“什么都想抓”,像蜻蜓点水般把书中涉及的重大事件都拎出来“过”了一遍,没有任何深入和细节。
像完成任务般把“螃蟹宴”“太虚幻境”“薛家进京”“元春省亲”“刘姥姥进贾府”“共读西厢”等等情节,一个接一个像切幻灯片一样演过去。
如果对原著不熟悉的观众,只会觉得走马观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剧情就过去了;没读过《红楼梦》原书的孩子去看电影,就更看不出什么名堂了。
电影拎出来的主旨是“金玉良缘”,且不说是用了高鹗续书的结局,更直接放错重点——原著中如果论感情部分,也该更侧重于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而非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红楼梦就是阴谋论?
别带坏孩子了!
全片都着眼于一个巨大的“阴谋论”——贾府觊觎林家财产,从而展开一系列谋划。
且不论原著中贾府的真实意图,但明晃晃把贾琏夫妇图谋财产、贾母等一众长辈为财产而贬黛扬钗拍出来,完全与原著背道而驰,拍成了狗血豪门三角恋。
许多情节更是逻辑有问题,比如经典的共读西厢情节。
在电影中,这一段变成了林黛玉自称:“果然,我就是书中那多愁多病身。”
而宝玉则回她:“错了,林妹妹是那倾国倾城貌。”
《红楼梦》书中是这样写的: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西厢记》中“多愁多病身”指的是张生,“倾国倾城貌”指的才是崔莺莺。
而且原文中也是宝玉先拿自己和黛玉比作书中人物,黛玉才会生气羞恼;电影中却改成林黛玉自己先提起,然后自己又生气,逻辑上也对应不上。
文学名著,大多都是很难啃的——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情感幽微。
用青少版改编名著,或是影视剧先带孩子“入门”,循序渐进读原著,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像这部电影一样胡乱改编,电影方还要宣称是“为了让年轻的孩子都能看懂”,这就纯粹是本末倒置了。
关于读名著
家长们的误解还有很多
在这样一个“短平快”的年代,啃大部头不再是热门行为。大家更愿意看“某音说电影”“三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之类的概括版视频和短文,对于长篇文学作品更多“敬而远之”。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制作方想必也是带着这样的思维入局的:红楼梦,无非就是宝黛钗的三角恋爱,加上图谋财产的豪门争斗,自带名著光环,还集齐这么多热门元素,指定能吸金。
这种“短平快”的思维也让很多名著被“误读”了。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做法是,把长篇故事用一句话做粗暴解构。比如: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就是两个恋爱脑的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完全就是渣男的自我开脱。”
“《安娜··卡列宁娜》和《包法利夫人》写的不就是虚荣女人的报应吗。”
“《水浒传》写的就是打打杀杀的故事。”
这样的所谓解构充斥着当下的社交平台,人物被简化为“好”“坏”之分,文学作品被所谓“道德”和“三观”的大棒打的七零八落。
就《红楼梦》来打个比方,担心孩子看红楼梦里宝黛之恋看出早恋问题,这样的家长还不在少数。
但读书,绝不是简单地在读“大道理合集”,而是在读不同人生和不同世界的切面。
人性就是幽微而复杂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也都是复杂多面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被选入课本的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反派角色夏洛克提出要借款方“割一磅肉”的残忍要求,堪称经典“恶人”形象。
但作品问世这么多年,不乏对夏洛克形象的探讨。
《威尼斯商人》话剧剧照
他作为一个犹太人一直被边缘化和受到歧视,他的报复心理是不是也出师有名?最后他的恶行受到惩罚,还被迫放弃自己的信仰,是不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歧视现象的残酷?
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写的是贫困大学生怒杀高利贷债主老太太,后投案自首伏诛的故事。
这个故事,难道可以被简单概括为“主角是个杀人犯”吗?为什么作为大学生的主角可以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同时却冷漠无情可以犯下杀人罪行?背后有哪些社会性的成因,以及人性的问题?
这些阅读中的体验、对情节和描写的战栗感受,以及读完后延宕千百年的探讨与思索,才是名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像这部电影一样把名著压缩、扁平、扭曲化的行为越多,越会让我们的孩子错误地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越会让这一代孩子沉溺于感官刺激的短视频和短文,难以有深入思考的空间。
因为真正的世界比文学作品更为不可思议、更加复杂多面,绝不是非黑即白的。
正因如此,深入地阅读和思考文学名著有意义,且永远有意义。
-每日教育新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