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题目中说到“终极”和“宿命”两个字就够让人讨厌的了,更何况堂而皇之地讨论“文艺女青年”!但读完《包法利夫人》,确实又想出来侃两句了。 前几年流行着一首大龄文艺女青年王小姐的“西红柿炒鸡蛋”之歌,歌词写到,“不会做饭的文艺女青年,就只能去当小三~~~”...
福楼拜是一个很冷静的作家,读李健吾的译本,很能体会到这一点。往往短句干净利落,一点不拖沓,寥寥几笔就能够把人物和环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白描的功夫不简单。这种克制的笔法从表面上看,正好和爱玛·包法利的激情形成截然对比。福楼拜曾经说,他自己就是包法利。这句话...
福楼拜是一个很冷静的作家,读李健吾的译本,很能体会到这一点。往往短句干净利落,一点不拖沓,寥寥几笔就能够把人物和环境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白描的功夫不简单。这种克制的笔法从表面上看,正好和爱玛·包法利的激情形成截然对比。福楼拜曾经说,他自己就是包法利。这句话...
如果中国有一本小说可以和《包法利夫人》媲美,就是《红楼梦》,我们真是可以粗暴地说,不懂《包法利夫人》,就不懂小说。 贴一篇我很多年前写的作业。最近买了周克希先生的版本,各有好处,我更习惯李建吾的。 先讲两个关于福楼拜写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带着喜剧色彩的悲剧故事,是滑稽的风俗画里卑微的小人物们碎碎念着家长里短,偶尔让人心酸扼腕,但终究在画框里在涂料下,隔了一层。作者站在高处袖手旁观,冷冷地嘲讽,却还是让我们不小心听到他深深的叹息。 中学的时候看这个故事,只觉繁华满目,被各...
法国人擅长写浪荡少妇,而且写得很美,很伤感。。。。。
时代限制导致小说很多小细节和社会风俗的描述看的有些索然无味,比如大量的地名、物品、服装、建筑的描述,实在脑补不出来,咳。论小说内容,主要是在抨击资本阶级腐败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对人的荼毒,以及女性在完全依附丈夫的背景下的无力感和束缚。是贵族学校的教育导致了包法利夫人的“公主病”,又是对旧资本阶级的崇拜和社会风气导致了父亲的做出的教育决策,而包法利夫人在学校又只学到了贵族作风和浪漫幻想导致她离不开查理。最后心疼一波全书最爱爱玛的男人,查理,如果不是遇见了爱玛,他的后半生也许会很幸福,夫妻恩爱儿孙绕膝那种,福楼拜下手太狠了,结尾还是让他发现了爱玛的背叛,还补刀让他和情敌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