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是黑奴的后裔,有数百个情妇,生一个私生子全世界都知道小仲马茶花女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数不胜数,有人放荡风流灵感爆发,留下千古诗篇,也有人因为风流而放任自流,堕落不堪,最终抱憾而终。宋代李清照就在诗《多丽》中描写到:“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讲述了韩寿和贾充女儿私通被发现,从而抱得美人归的风流故事。

大仲马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等举世闻名的著作都是他所著。他的祖父是法国贵族,在北美洲一处小岛上和一个黑奴女人发生关系,便生下大仲马的父亲帕耶特里。后来他的祖父认为身为贵族不应该在战场上打仗,于是帕耶特里便改名为仲马,这也是大仲马黑人血统的由来。

大仲马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常之高,在美国有“通俗小说之父”的美誉,而在“爽文”风格中,他几乎是所有现代创作者的祖师。我国的古龙、金庸等著名作家都是大仲马的粉丝,他们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被大仲马影响过。为了丰富自己的见识,迸发自己的灵感,大仲马放浪不羁,风流天下,开始了自己不断猎艳取材的传奇生涯。

大仲马一生中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情妇数不胜数,或许有超过500位之多,私生子自然也不少。在大仲马还没成名之前,和一位名叫卡特琳娜的女子生下了一个小孩,那就是小仲马。风流成性的大仲马在生下小仲马之后就抛弃了母子俩,继续自己情妇不断地生活。

小仲马出生后,生活过得十分艰难,童年过得也不快乐。因为大仲马的抛弃,经常被同龄的孩子嘲笑出身。他和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做裁缝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生活贫困。大仲马年纪渐渐老去,便开始注意到自己这个名叫小仲马的孩子,想要将小仲马从他的母亲身边夺走。

尽管卡特琳娜奋力反抗,可是在小仲马上学的年纪到来,也不得不让出抚养权,以便小仲马能够顺利入学。小仲马十分痛恨自己这个将自己从母亲身边夺走的父亲,也痛恨父亲身边的那些情妇。这样的阴影伴随着小仲马一生,他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总是抱有巨大的同情心。

小仲马的写作才能也十分优秀,他不满大仲马的抛妻弃子和风流,和大仲马决裂后,就按照自己母亲为原型,创造了轰动世界文坛的文学巨著——《茶花女》。这本小说的诞生,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父亲大仲马,悲剧的结尾更是叫人唏嘘不已。小说《茶花女》讲述了身为妓女的玛格丽特和男主人公阿尔芒的爱情故事。

大胆追寻爱情的玛格丽塔卖掉豪车、洋房,离开自己居住的繁华巴黎,只为了能和阿尔芒朝夕相伴,相爱在一起。可是因为自己妓女的身份,在社会中就注定不能获得自己的爱情。最后只好放弃心中的爱,重回巴黎,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死去。茶花女的悲伤爱情故事,又何尝不是小仲马自己的母亲的悲伤故事呢。

茶花女轰动一时,很快被拍成话剧在全世界表演。大仲马的态度也一改从前,止不住地称赞自己的儿子。但大仲马似乎并未意识到茶花女这样的悲剧,就是他自己一首造成的。大仲马在风流一生之后,挥霍无度,钱财也空了,最终穷困潦倒,死在了自己的女儿怀里,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人世。

小仲马亲眼所见自己的父亲因为风流死去,因此大受刺激,在他以后创作的作品中,不断强调家庭的重要和爱情的珍贵。在外国人看来,小仲马的书销量虽然没有他父亲大仲马卖得好,但是小仲马的思想境界却比大仲马高上很多,同样,其文学地位也被人们所推崇。小仲马逝世后,被安葬在法国先贤祠。

他的父亲大仲马几经波折,也终于在二零零二年,遗体同样被安放在先贤祠。就这样,父子俩终于能以灵魂相会了。小仲马的一生是不幸的,童年阴暗,有着大仲马这样名声显赫的父亲,却根本对自己不管不顾,自己的母亲更是因为这样的爱情孤苦一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自己的才华,创造出惊世的著作,从而逆天改命,名垂千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不懈努力,尽己所能的拼搏向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茶花女》背后的真实故事《茶花女》是举世闻名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书完成于1847年,出版于1848年。 《茶花女》出版那年,小仲马刚好24岁。 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能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传世之作,背后一定有他的故事和原因。 小仲马的父亲是被后世称为大仲马的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大·仲马,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https://www.jianshu.com/p/9326b2552956
1.《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纪实小说吗?1852年2月2日,话剧《茶花女》在巴黎首演,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第二年,1853年,歌剧家威尔第将其改编成了歌剧,无论是小说、话剧还是歌剧,《茶花女》在三条路上都获得了不朽的艺术价值,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初次阅读《茶花女》,是在很多年前以前。曾几何时,我逢人就推荐小仲马的《茶花女》,尽管这部小说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0/18/64667482_1139858304.shtml
2.《茶花女》一个出生在法国巴黎的美丽少女被诱成交际花,因酷爱茶话并以此为饰,所以人称茶花女。她由于环境而堕落得了肺病。她曾三次立志要把病治好,重新做人,但最后都失败且离开了人世。 故事简介 男主人公阿尔芒(原型是小仲马)爱上了美丽的妓女玛格丽特(原型是玛丽·迪普莱西,真名阿尔丰西娜·普莱西,23岁病逝),在阿尔芒苦苦https://www.meipian.cn/2473asgs
3.沃吉拉尔屠宰场的牛血以及,死无对证(茶花女)影评伊萨泰尔女士寻找到了真正的茶花女,揭示出小仲马怎样精心将自己不洁净的关系美化成一种“纯真爱情”,怎样巧妙地从虚构一部“玫瑰露小说”,一举跻身法国文坛,名噪巴黎。同时,著名导演波罗尼尼又新拍摄了影片《茶花女》,让人们听见女主人公垂死时同鲜血一起吐出的愤懑:“我多么想早些离开这个强盗与娼妓的世界!”谁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93444/
4.NO.78《茶花女》法国小仲马当玛丽在巴黎病逝时,她的棺柩上洒满了茶花。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和思念,闭门谢客,将自己囚禁在郊外,写下了这一部爱情永恒的《茶花女》。无疑,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女主人公的生活原型。 《茶花女》玛格丽特原本是贫穷的乡下姑娘,一袋摩尔糖果,一束茶花,一副望远镜是她的标配,大家叫她“茶花女”。她为了谋生来到巴黎, https://www.jianshu.com/p/3fb04b6142ae
5.小仲马成名作《茶花女》: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注定会输之后,小仲马闭门谢客,用一年的时间写出了《茶花女》,以表达对玛丽的思念和愧疚。 而这部以玛丽为原型的《茶花女》一经发表,就轰动整个法国文学界,小仲马从此跻身文坛。 1895年,小仲马去世,按照小仲马的要求,他葬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离茶花女玛丽的香冢仅有百米。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8/19/80189587_1121724262.shtml
6.小仲马《茶花女》的爱情和忏悔透支生命的美丽,终究是红颜薄命。这样一个红尘女子,为了爱情,牺牲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一切。然而命运弄人,这样的不平凡的女子,注定不能拥有平常的爱情。两个月的世外桃源般的相守,换来的是各种不理解和情人的报复。最终遗憾而去。留下阿尔芒知情后无尽的忏悔。 https://www.jianshu.com/p/2d5f5b7ff9af
7.《茶花女》:法国史上第一本以女妓为角的旷世之恋而关于小仲马创作那本《茶花女》的背后起因,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小仲马受了父亲风流淫乱的影响,自独立后便对感情十分放荡,直到遇见了美若天仙的交际花玛丽(《茶花女》原型),他对她一见钟情。但玛丽的奢侈无度让他背上了巨大的债务,于是父亲出面阻止了他们的交往。接着是他发现自己的女友和其他情人仍有幽会,https://www.jianshu.com/p/c61b5deb4302
8.《巴黎茶花女遗事》与林纾的情爱观文史在父亲的维度中,与其将《巴黎茶花女遗事》指认为一部言情小说,不如将其作为伦理小说对待,或许这才更贴近林纾的意图。既然父亲的出现导致了小说的急转直下,那么如何看待父亲与情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敏感处正在于“父亲”这一形象在中西语境中的不同预设。 在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父亲首先具有人世的意义。不同于中国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610/c404063-32127124.html
9.《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最新的video播放 00:00 09:14 09:14 #花式刷片挑战#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讲述了交际花玛格丽特,与青年阿尔芒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玛格丽特虽是一位为爱奋不顾身的痴女,却也是巴黎风月场所无人不晓的交际花。 ​展开 青扬电影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7485280584/m1be285148033018zs1
10.河南广播网手机版但诚如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所言:「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今天的电影,就像过去的小说,极大的缓解人们在吸收知识时的不便,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为轻松高效。 http://www.hndt.com/fm/900/201902/21/2383004/index.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