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郑克鲁去世,他把半壁法兰西文学“扛”到了中国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者:彭晓玲    责编:李刚

《悲惨世界》《茶花女》《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红与黑》《九三年》《海底两万里》……在他翻译的1700万字法国名著中,几乎每位文学爱好者都读过其中的译著,被誉为以一己之力,把半个法兰西文学“扛”到了中国。

9月20日晚10点,郑克鲁逝世,享年81岁。郑克鲁住在上海师范大学附近一个高层小区,平时非常低调。直到9月21日早上7点,有人把他去世的消息转发到业主群后,绝大多数小区居民才知道原来与翻译巨擘比邻,整整一天,业主群里都充满哀悼之情。

“文革”中背了三遍法语词典

1939年,郑克鲁出生于澳门,曾祖父郑观应是晚清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爱国民族工商业家。他写的《盛世危言》在晚清社会产生极大影响,也为1898年的百日维新奠定重要基础。郑克鲁还有一位叔公是红色摄影家郑景康,他是唯一一位为蒋介石和毛泽东拍摄肖像照片的中国摄影家。

80岁生日时,郑克鲁和学生、上师大副教授郁青谈过曾祖父对他的影响。他说曾祖父非常有思辨天赋,外语很好,旧学功底也很深,勤于动笔,所以才有百科全书式的《盛世危言》,“我的思考与写作才能也许与他有关”。

小学三年级时,郑克鲁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上海。在华师大一附中上中学时,周围同学都爱数理化,就他喜欢文科,尤其喜欢俄国文学,打算将俄语系作为大学报考志愿。结果赶上1957年中苏关系破裂,俄语专业不招生,他只好填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

北大毕业后,郑克鲁到中国社科院读硕士,师从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随后在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69年,郑克鲁和社科院其他的研究人员一起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种田,“那时根本没法搞专业,等于停顿了10年”。

“文革”后期,感到前途渺茫的郑克鲁决定重拾法语,“不能一辈子都这样啊”。他告诉郁青,自己利用各种时间背诵法语词典,晚上还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继续用功,把一本2.6万字的法语词典背了整整三遍。开批判大会时,郑克鲁和别人一样拿出“红宝书”,只不过他拿的是法文版。当时,他还悄悄去所里图书馆看“禁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90多部法文原版中长篇小说,他看了九成。

这些努力都为他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译本简洁更重文采

郑克鲁翻译的第一篇中短篇小说是巴尔扎克的《长寿药水》。在这之前,很多人对巴尔扎克的印象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而通过郑克鲁的翻译,展现了巴尔扎克小说中浪漫主义的一面。巴尔扎克的小说也是郑克鲁翻译生涯的开端。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郑克鲁翻译了17部21卷法国文学作品,包括《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基督山伯爵》《茶花女》《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神秘岛》《局外人》《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九三年》《笑面人》《名人传》《小王子》等耳熟能详的法国名著,另外还有《法国文学史》《法国诗歌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普鲁斯特研究》等学术著作。

“文革”结束后,郑克鲁、袁可嘉和董衡巽合编的4卷8册《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次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进行大规模翻译,郑克鲁翻译了其中6篇作品,包括萨特的戏剧《死无葬身之地》、小说《一个厂主的早年生活》,加缪的小说《沉默的人》等,这套丛书在80年代影响非常大,十多年里加印5次,累计印刷9万多套。1998年改革开放20周年时,《新周刊》还将其列为“1980年代最有影响的20本(部)书”之一。

郑克鲁曾谈过自己翻译的特点,着力点主要是在语言,“我一直刻意在语言上下功夫,我的译本文字都很简洁流畅,没有废话,不啰嗦。但重简洁的同时我更重文采。”

他举例说,《巴黎圣母院》里雨果写路易十一病得快死了,可能很多人会翻译成“行将就木”,但他觉得这样太一般了,就翻译成“病势尪羸”,读者即便不认识“尪羸”,也能从四个字的组合上明白是形容人病得很重。此外,《悲惨世界》里的主教名字,有些译本是直接音译为卞汝福,但郑克鲁将其翻译为福来,更有一种宗教悲悯感。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 郑克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9月版

1987年,因为在推动法国文化交流上的杰出贡献,郑克鲁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国家一级教育勋章“金棕榈勋章”。郑克鲁还翻译了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西蒙娜·波伏瓦的代表作《第二性》,这本书一直都很畅销,并获得了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

和夫人生活“超凡脱俗”

在近60年的翻译生涯中,郑克鲁一共完成1700万字文学翻译,近2000万字著作和编著,比傅雷先生的500多万字翻译还多。算下来平均每天就要完成近2000字的写作或者翻译工作。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翻译没有别的爱好。”散文作家江妙春是与郑克鲁同住一幢楼的邻居,因为喜欢《第二性》而与郑克鲁相识。江妙春去过郑克鲁的家,还有他在上师大的办公室,“简直就是书天书地,客厅都摆满书,成天就在书堆里搞翻译。”他告诉第一财经。

江妙春还注意到,与获得的巨大荣誉相比,郑克鲁的家实在太简朴了,2012年左右搬到小区时,他连前任房东的装修都没动就直接入住。郑克鲁的夫人朱碧恒还告诉江妙春,为了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翻译上,他们一日三餐都在上师大食堂解决,“真的是超凡脱俗,全身心与时间赛跑”。

“他永远都拉着一个小型拉杆箱,永远!”江妙春用有些夸张的口气,比画着拉杆箱的大小,每次在小区看到郑克鲁,他都是拉杆箱不离手,里面装着书和翻译材料。如果和夫人一起,身高一米八的郑克鲁就一手拉着拉杆箱,一手牵着夫人的手。

1987年,郑克鲁调回上海,当时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都向他抛来“绣球”,但为了能让夫人也回上海,他最终选择上海师范大学。此后在上师大,每天早上夫妇俩手牵手出现在校园的场景,就成了一道著名的风景线。

江妙春还保留着一个有郑克鲁签名的帆布纪念袋。那是2018年,上师大和商务印书馆为庆祝《郑克鲁文集》出版设计的纪念品。那天研讨会来了近180人,有郑克鲁的学生、学术界人士,江妙春被邀请参加。

现场气氛非常活跃,与会者都说了很多对郑克鲁的感谢或评价。下午三点多,轮到郑克鲁做最后发言时,坐在主席位上的他却声色平静地说,“我今天听了一天的好话,都觉得有些过了,有些话现在说太早,等我死后再说。”

“当时我都震惊了。”江妙春说。他参加过无数场作品研讨会,这一幕却是第一次看到,没想到盛誉之下,郑克鲁本人是如此淡泊,对很多事情看得如此透彻,“那天下午他说的那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彭晓玲

今天的文艺青年,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为较高收入群体,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那么你应当读凯鲁亚克。

愿在深化中法合作交流中更好发挥地方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

作为非常现代化同时又是国际领先的大都市,上海当前既要在城市发展中展现最先进、最时尚的一面,又要保存昔日的文脉和记忆,让这两条线平行地向前发展。

GPT-5或将在夏季发布、通义App全面升级翻译能力……

“水手计划·走向现场”艺术展呈现了19位青年创作者的作品,他们通过文学和艺术回应时代与世界的变迁。

THE END
0.NO.78《茶花女》法国小仲马前言:在进行翻译硕士备考的时候学到过这么一个知识点:“1897年,中国翻译家林纾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外文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为《茶花女》,横空出世,备受国人追捧。”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多抓鱼平台上看到这本小说,价格不高,便早早下单。但由于疏忽,这本书在书架上吃了半年的灰,最近开始整理书架才捡起这本书,开始拜读。 正文:读 https://www.jianshu.com/p/3fb04b6142ae
1.《饮酒》教学设计(精选10篇)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4、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诗的思想是什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3757519.html
2.21世纪中国典籍英译:谁译?如何译?从接受美学视域看林译《茶花女》 [作 者]:孙开建 [主题词]:林纾|《茶花女》|接受美学|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可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使翻译研究更加注重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将林纾的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置于接受美学视域,分析影响文学翻译的诸要素,并以林纾译者的身份为切入点,探讨其如何实现基于文本的作者、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46b97ede4fe1a829ce5f2.html
3.新女性的“对照镜”——从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摘要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将过去有关新女性的本体研究,引向了形象生成的研究,同时试图以“翻译”为对话桥梁,站在跨中西文化、跨历史文化、跨性别文化的三重坐标轴中,揭示西方女性之于中国新女性生成的“在场”与“催化”作用。但是,由于作者在中/西、男/女的双重“对照镜”中择取的http://literature.cssn.cn/ztzl/mkszywyllypp/202308/t20230830_5682309.shtml
4.翻译界的亲属们转载张冲、张琼 (夫妻都是英语翻译,译作有《作者作者》、《绿里奇迹 》、《匡蒂科规则》、《最美的决定:E B 怀特书信集》等)黄志良、刘静言 (夫妻都是西班牙语翻译,译作有《总统先生》《蜂房》等)英若诚、吴世良 (夫妻都是英语翻译,英若诚翻译作品有《奥赛罗马导演计划》、《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https://m.douban.com/note/347559940/
5.译学观点|宋炳辉:汉语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经此二度,数量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得以被翻译与介绍,正是它们的广泛流传,配合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本土作家的新写作方式,培养了新的文学读者,也启蒙了新的作者,参与了新文学观念体系的建构。 同时,在文学话语方式和思潮演变层面上,引证外国资源以争夺文学知识话语权,既是新文学不同派别所共享的策略,也成为文学思潮演变的https://iots.shisu.edu.cn/9c/70/c15638a171120/page.htm
6.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就在胡适为这个版本作的“序”里,称“《海上花》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5),并集中地援引了有关作者不多的几条材料,它们至今仍然是研究《海上花列传》的基本文献。有一条材料,是海上漱石生(孙玉声)的《退醒庐笔记》里的记载,介绍了《海上花列传》的出版前史: 辛卯(1891年)秋应试北闱,余识之于大蒋家https://www.douban.com/note/150262490/
7.茶花女的英文茶花女翻译茶花女英语怎么说茶花女的英文翻译 基本释义 Camille 茶花女的相关资料: 临近单词 茶包 茶 茶叶冷冻 茶叶减肥作用的研究进展 茶叶出口 茶叶出口贸易问题 茶叶分级 茶叶分选 茶叶分选机 茶叶切断器 茶叶初制加工 茶叶初制机械 分享单词到: 以上内容独家创作,受著作权保护,侵权必究 http://dict.cn/%E8%8C%B6%E8%8A%B1%E5%A5%B3
8.口译一部茶花女造就一个翻译家——记被遗忘的翻译家王寿昌口译一部茶花女 造就一个翻译家——记被遗忘的翻译家王寿昌,王寿昌,翻译家,《巴黎茶花女遗事》, 提起法国小仲马名著《茶花女》,许多人都知道它的第一位中文译者——大翻译家林纾。但遗憾的是,对他的合作者王寿昌人们却知之甚少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ZGFY200304013.html
9.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茶花女》:Chapter 10 ★以下是®无忧考网英文写作翻译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茶花女》:Chapter 10》,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请看本站写作翻译频道。THE room in which she had taken refuge was lit by a single candle on a tablhttps://www.51test.net/show/5582617.html
10.翻译的传说(豆瓣)翻译无疑为探究这一生成过程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作者通过考察各种文体、版本及媒介方式,大跨度地并置、比较形象类型,对“傅彩云”、“茶花女”、“苏菲亚”及“罗兰夫人”等流行形象的生产、流传以至移植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追踪。这些经典“传说”都将成为建构中国“新女性”的重要资源;而通过对它们的生动剖析,《翻译的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08035/
11.与林纾一起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是()A、王寿昌B、严复C、高梦旦D与林纾一起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是()A、王寿昌B、严复C、高梦旦D、魏瀚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在线练习 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在C语言的赋值表达式中,赋值号左边必须是( )。 答案: 变量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手机看题 问答题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答案: 正确答案:上星期你干什么了?https://www.ppkao.com/wangke/daan/a8a91ed558524de6944e3797c66fc94f
12.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去世曾翻译《茶花女》等名著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去世 曾翻译《茶花女》等名著新京报 记者 吴荣奎 编辑 杜海涛 2020-09-21 10:06 热点 订阅 相关推荐 国际|哈梅内伊出席一宗教仪式 系本次以伊冲突后首次公开露面 00:27 世面 1.5万阅读 国际丨航拍美国得州洪灾大量车辆浸在水中,已致49死 00:28 世面 5947阅读 春秋航空一航班因漏油http://m.bjnews.com.cn/detail/160065398515978.html
13.生物学家译的《茶花女》,风行台湾半世纪读过翻译侦探事务所 2023-10-23 17:11:09已编辑北京 至于为何名满天下的Dumas父子不叫“杜马”而叫“仲马”,也跟林纾是福州人有关:这在声韵学上叫作“知端不分”,也就是说现在汉语中的“zh”声母在中古音系是“d”声母(“猪”“箸”都是类似的例子),所以用闽南语念“仲马”就比较像法文了。 ——————— 所以,猪:dū? 引自 生物学家译的《茶花女》,风行台湾半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8893249/
14.外国文学社版茶花女(著名翻译大家王振孙翻译,32开本,简装本)作者:(法)小仲马 著 王振孙 译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04-00 开本:32开 印刷时间:1990-08-00 页数:256 字数:155 版次:1 ,购买外国文学社版 茶花女(著名翻译大家王振孙翻译,32开本,简装本)等文学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6414/1043929086/
15.越剧还原《茶花女》翻译史90后主演《枫落寒江》《枫落寒江》为2015年福建芳华越剧团新排剧目,在2015年第六届福建艺术节上获得剧目二等奖。该剧由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副团长徐建莉导演,以福州籍著名翻译家、福建工程学院创始人林纾和谢蝶仙的爱情悲剧为背景,意在还原林纾翻译法国名著《茶花女》的历史过程。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6/04-28/7852691.shtml
16.林纾:“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文史不谙烹饪的美食家与不识乐谱的作曲家大有人在,可是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就叫人百思难得其解了。然而在清末民初,就有这样一位古文很棒却不认得ABCD的教书匠,阴差阳错翻译了一本法国文豪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其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居然广受追捧,红到发紫。康有为曾经“点赞”过近代中国两位最出色的翻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305/c404063-30958412.html
17.上观新闻:翻译家郑克鲁突然离世,他曾说“翻译得好不好,由读者说了上观:去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克鲁文集》38卷,其中包括1700余万字的文学翻译,包括《红与黑》《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您选择翻译的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郑克鲁:通常我只译一流作品。许多一流作家的作品也不全是一流的,那我就挑选其中最好的翻译。我喜欢巴尔扎克,但不是巴尔扎克所有的小说都译,除了他的一些https://www.shnu.edu.cn/_t12/15/87/c16a726407/page.htm
18.胡适“文”“白”译都德中华读书报胡适与都德的缘分,并没有就此了结。发表此篇翻译两年后,胡适又翻译了都德的另一名篇《柏林之围》。这篇小说的翻译,是在一个非常时期,大约受作者心情及当时阅读文章的影响,这篇小说居然用文言翻译出来。今天看去,有些像是“倒退”。其中缘由,可以略加探寻。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15-05/20/nw.D110000zhdsb_20150520_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