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福建人把olmes翻译成福尔摩斯凤凰网资讯

很多看过福尔摩斯英文名的人,都会略困惑一下。Sherlock Holmes,似乎翻译成胡尔摩斯更加贴切,翻译成福尔摩斯,难道是胡福部分的胡建人干的?

这个问题好像问得很有道理,于是网友把曾翻译过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的福建籍翻译家林纾抬出来,看看,真的是诶,人家是福建闽县人耶!

这不是福建人第一次因为“f”“h”不分而被黑了。但是这一次涉及到了我国翻译界的名誉问题,正直的壹读君要来好好聊聊,这个让万千中国影迷尖叫的名字真是因为翻译家普通话不标准造成的吗?福建人特有的化肥话费分不清楚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值班壹读君丨张小羁

实习壹读君丨董艺雯

大侦探的名字怎么译,可不是一个福建人能决定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林纾(1852~1924)其人,与其说他是翻译家,可能文学家的身份更贴合。为什么呢?因为林纾他根本不懂外语啊。

但这根本不成为他译著路上的绊脚石,相反,由他翻译的外国著作达二百余种。就拿他翻译的著名法国小说《茶花女》举例,他不懂外语没关系,他朋友懂就行,于是由林纾的朋友口述内容,然后林纾临时发挥写下来。林纾文笔好啊,要不怎么说是文学家。他的其他一些译著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或者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翻译出来。

△林纾

而这个福尔摩斯的故事呢,林纾确实翻译过,在1908年左右,他在译作中确实翻译成了福尔摩斯。但他并不是最早翻译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的人。

但是从1900开始到1916年影响力最大的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译本《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问世之时,这期间几乎每年都出一个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的不同译本,这当中作者各异,不少都把大侦探的名字翻译成福尔摩斯。壹读君想了一下,这么多人全是福建人的概率也比较低吧。

为什么福建方言不太容易发f?

福建人不会发“f”音的问题要放在我们整个古汉语发音的大框架下看。清朝著名汉学家钱大昕有一个著名理论叫“古无轻唇音”,说的是在古汉语中没有我们今天常用的“f”、“v”这类发轻唇音的声母。那个时候“f”读成“b”、“p”一类的重唇音。

中唐之后,古汉语经历了一个叫“轻唇化”的过程,读重唇音的一部分字变成了咬唇的轻唇音,比如b/p变成f,我们今天的官话也沿承了这一特点。

但是福建为什么没有顺畅地完成这个转变并保留到今天呢?一种说法是,闽语既保留了b/p重唇音(今天我们官话一些发“f”的音在闽语中会发成b或p的音,例如闽东福州话里“头发”的“发”,闽南语中“飞机”的“飞”),另一方面,闽语并没有错过这一轮“轻唇化”的变革,只不过分化规律有点不一样罢了。

具体来说,这部分从b/p分化出来的轻唇音在很短暂地存在以后又加快了它前进的步伐,继续转化为舌根轻擦音,也就是变异了的轻唇音,例如h。

这个规律似乎也符合国外其他语言的演化规律,例如普遍印欧语系中存在较多的“去口音化(Debuccalization)”现象:原有的辅音失去其原有位置的发音而移向喉部,例如变成/h/。

还有另外一种猜想,就是当全国人民在浩浩荡荡地进行一场“轻唇化”运动的时候,福建人民也一直很想学发f的音,但是不知怎的学成了h。

也不是所有福建人说的方言里都没有f音。比如闽西的客家人。闽客方言在“轻唇化”方面就是非常正常的一支,体现在它具备大量f、v声母。

查了一下福建方言让人头大的历史……

除了在“f”、“h”这一点,整体来说现在的闽方言和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听上去都相差巨大。从历史上说,闽方言是一种远离汉民族共同语言的一种汉语方言,所以经过历史、地域和文化的种种交叉反应孕育出的闽方言十分复杂。

壹读君(yiduiread)翻阅史书之后发现,最早有记录中原人南迁入闽要追溯到秦汉,而汉代以前,在闽地上生活的土著被称为“闽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再福建、浙南建立了闽中郡。到了三国,江东孙吴花了长达15年的时间才用武力镇压了反抗王朝的越人,吴人便逐步从浙江会稽南下到闽北进行开发,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南方的汉语方言。

△西晋末“衣冠南渡”

到了大乱斗的两晋时期,中原人被迫背井离乡,于是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一大波中原人在入闽之后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中州古汉语也随之传播到闽地(现代福州话仍保留许多中州古汉语痕迹),汉人与闽越人的语言进一步融合。

唐代末年,当外族入侵、政治分裂、军阀混战之际,中原地区汉人第三次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史称“闽王”)建立闽国,建都福州,对以福州为代表的闽东方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因为现在福州一带方言民经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无法改变福州方言系统,而只能“入乡随俗”,最终融入福州方言。

但是闽方言除了受到南下北方话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最为古老的吴语(三千多年的历史啊)就是原因之一。

各方融合后的闽方言不止让闽地以外的人感觉闽语难听懂,同一个省里的方言千差万别,互相听不懂的例子很常见。追究历史来说,可能是由于秦汉时代汉人南迁后与当地的闽越语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结果,再加上地理上天然的阻隔,闽地各个地区的差异自然也就放大了。

最后壹读君(yiduiread)奉送一个彩蛋。南宋绍兴年间,苏州吴江的垂虹桥下,有人写了一首词: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到这首词,都认为是仙人吕洞宾所作。后来这首词传到宋高宗赵构那里,赵构这个人治国不行,读书倒是还行,他看了笑道:“你看这韵,这分明是福建秀才写的嘛。”

-----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END
0.NO.78《茶花女》法国小仲马前言:在进行翻译硕士备考的时候学到过这么一个知识点:“1897年,中国翻译家林纾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外文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为《茶花女》,横空出世,备受国人追捧。”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多抓鱼平台上看到这本小说,价格不高,便早早下单。但由于疏忽,这本书在书架上吃了半年的灰,最近开始整理书架才捡起这本书,开始拜读。 正文:读 https://www.jianshu.com/p/3fb04b6142ae
1.《饮酒》教学设计(精选10篇)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4、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诗的思想是什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https://mip.ruiwen.com/jiaoxuesheji/3757519.html
2.21世纪中国典籍英译:谁译?如何译?从接受美学视域看林译《茶花女》 [作 者]:孙开建 [主题词]:林纾|《茶花女》|接受美学|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可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使翻译研究更加注重译者的主体性。本文将林纾的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置于接受美学视域,分析影响文学翻译的诸要素,并以林纾译者的身份为切入点,探讨其如何实现基于文本的作者、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46b97ede4fe1a829ce5f2.html
3.新女性的“对照镜”——从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摘要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将过去有关新女性的本体研究,引向了形象生成的研究,同时试图以“翻译”为对话桥梁,站在跨中西文化、跨历史文化、跨性别文化的三重坐标轴中,揭示西方女性之于中国新女性生成的“在场”与“催化”作用。但是,由于作者在中/西、男/女的双重“对照镜”中择取的http://literature.cssn.cn/ztzl/mkszywyllypp/202308/t20230830_5682309.shtml
4.翻译界的亲属们转载张冲、张琼 (夫妻都是英语翻译,译作有《作者作者》、《绿里奇迹 》、《匡蒂科规则》、《最美的决定:E B 怀特书信集》等)黄志良、刘静言 (夫妻都是西班牙语翻译,译作有《总统先生》《蜂房》等)英若诚、吴世良 (夫妻都是英语翻译,英若诚翻译作品有《奥赛罗马导演计划》、《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https://m.douban.com/note/347559940/
5.译学观点|宋炳辉:汉语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经此二度,数量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得以被翻译与介绍,正是它们的广泛流传,配合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本土作家的新写作方式,培养了新的文学读者,也启蒙了新的作者,参与了新文学观念体系的建构。 同时,在文学话语方式和思潮演变层面上,引证外国资源以争夺文学知识话语权,既是新文学不同派别所共享的策略,也成为文学思潮演变的https://iots.shisu.edu.cn/9c/70/c15638a171120/page.htm
6.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就在胡适为这个版本作的“序”里,称“《海上花》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5),并集中地援引了有关作者不多的几条材料,它们至今仍然是研究《海上花列传》的基本文献。有一条材料,是海上漱石生(孙玉声)的《退醒庐笔记》里的记载,介绍了《海上花列传》的出版前史: 辛卯(1891年)秋应试北闱,余识之于大蒋家https://www.douban.com/note/150262490/
7.茶花女的英文茶花女翻译茶花女英语怎么说茶花女的英文翻译 基本释义 Camille 茶花女的相关资料: 临近单词 茶包 茶 茶叶冷冻 茶叶减肥作用的研究进展 茶叶出口 茶叶出口贸易问题 茶叶分级 茶叶分选 茶叶分选机 茶叶切断器 茶叶初制加工 茶叶初制机械 分享单词到: 以上内容独家创作,受著作权保护,侵权必究 http://dict.cn/%E8%8C%B6%E8%8A%B1%E5%A5%B3
8.口译一部茶花女造就一个翻译家——记被遗忘的翻译家王寿昌口译一部茶花女 造就一个翻译家——记被遗忘的翻译家王寿昌,王寿昌,翻译家,《巴黎茶花女遗事》, 提起法国小仲马名著《茶花女》,许多人都知道它的第一位中文译者——大翻译家林纾。但遗憾的是,对他的合作者王寿昌人们却知之甚少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ZGFY200304013.html
9.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茶花女》:Chapter 10 ★以下是®无忧考网英文写作翻译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英语名著阅读带翻译-《茶花女》:Chapter 10》,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请看本站写作翻译频道。THE room in which she had taken refuge was lit by a single candle on a tablhttps://www.51test.net/show/5582617.html
10.翻译的传说(豆瓣)翻译无疑为探究这一生成过程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作者通过考察各种文体、版本及媒介方式,大跨度地并置、比较形象类型,对“傅彩云”、“茶花女”、“苏菲亚”及“罗兰夫人”等流行形象的生产、流传以至移植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追踪。这些经典“传说”都将成为建构中国“新女性”的重要资源;而通过对它们的生动剖析,《翻译的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08035/
11.与林纾一起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是()A、王寿昌B、严复C、高梦旦D与林纾一起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是()A、王寿昌B、严复C、高梦旦D、魏瀚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在线练习 手机看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在C语言的赋值表达式中,赋值号左边必须是( )。 答案: 变量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手机看题 问答题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答案: 正确答案:上星期你干什么了?https://www.ppkao.com/wangke/daan/a8a91ed558524de6944e3797c66fc94f
12.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去世曾翻译《茶花女》等名著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去世 曾翻译《茶花女》等名著新京报 记者 吴荣奎 编辑 杜海涛 2020-09-21 10:06 热点 订阅 相关推荐 国际|哈梅内伊出席一宗教仪式 系本次以伊冲突后首次公开露面 00:27 世面 1.5万阅读 国际丨航拍美国得州洪灾大量车辆浸在水中,已致49死 00:28 世面 5947阅读 春秋航空一航班因漏油http://m.bjnews.com.cn/detail/160065398515978.html
13.生物学家译的《茶花女》,风行台湾半世纪读过翻译侦探事务所 2023-10-23 17:11:09已编辑北京 至于为何名满天下的Dumas父子不叫“杜马”而叫“仲马”,也跟林纾是福州人有关:这在声韵学上叫作“知端不分”,也就是说现在汉语中的“zh”声母在中古音系是“d”声母(“猪”“箸”都是类似的例子),所以用闽南语念“仲马”就比较像法文了。 ——————— 所以,猪:dū? 引自 生物学家译的《茶花女》,风行台湾半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8893249/
14.外国文学社版茶花女(著名翻译大家王振孙翻译,32开本,简装本)作者:(法)小仲马 著 王振孙 译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04-00 开本:32开 印刷时间:1990-08-00 页数:256 字数:155 版次:1 ,购买外国文学社版 茶花女(著名翻译大家王振孙翻译,32开本,简装本)等文学相关商品,欢迎您到孔夫子旧书网https://book.kongfz.com/6414/1043929086/
15.越剧还原《茶花女》翻译史90后主演《枫落寒江》《枫落寒江》为2015年福建芳华越剧团新排剧目,在2015年第六届福建艺术节上获得剧目二等奖。该剧由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副团长徐建莉导演,以福州籍著名翻译家、福建工程学院创始人林纾和谢蝶仙的爱情悲剧为背景,意在还原林纾翻译法国名著《茶花女》的历史过程。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6/04-28/7852691.shtml
16.林纾:“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文史不谙烹饪的美食家与不识乐谱的作曲家大有人在,可是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就叫人百思难得其解了。然而在清末民初,就有这样一位古文很棒却不认得ABCD的教书匠,阴差阳错翻译了一本法国文豪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其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居然广受追捧,红到发紫。康有为曾经“点赞”过近代中国两位最出色的翻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305/c404063-30958412.html
17.上观新闻:翻译家郑克鲁突然离世,他曾说“翻译得好不好,由读者说了上观:去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克鲁文集》38卷,其中包括1700余万字的文学翻译,包括《红与黑》《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等等。您选择翻译的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郑克鲁:通常我只译一流作品。许多一流作家的作品也不全是一流的,那我就挑选其中最好的翻译。我喜欢巴尔扎克,但不是巴尔扎克所有的小说都译,除了他的一些https://www.shnu.edu.cn/_t12/15/87/c16a726407/page.htm
18.胡适“文”“白”译都德中华读书报胡适与都德的缘分,并没有就此了结。发表此篇翻译两年后,胡适又翻译了都德的另一名篇《柏林之围》。这篇小说的翻译,是在一个非常时期,大约受作者心情及当时阅读文章的影响,这篇小说居然用文言翻译出来。今天看去,有些像是“倒退”。其中缘由,可以略加探寻。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15-05/20/nw.D110000zhdsb_20150520_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