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故事
周 彬
本文作者在马勒别墅
我不仅对凭借1926年一个女孩儿的梦境用时近10年建造起来的这座房子的故事充满好奇,还因为它是“上海优秀近代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被欧洲建筑师设计协会评定为“二十世纪建筑设计十个最经典作品”之一巧夺天工、充满独特魅力的风格。
距离小女孩儿的梦96年后,我的外孙女小乖一岁多,我们专门带着她去看看那个她并不认识的当年的小女孩儿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不知是否与看了这座房子有关,后来小乖一直对建筑尤感兴趣,积木搭得惊险华丽;尤其喜欢并痴迷带钥匙的复杂城堡、宫殿玩具;穿爱莎公主服装,自编自演一出台戏。小乖是否会做96前那个女孩儿同样的梦,并且拥有一个马勒别墅一样的房子,将完全靠她自己。
搜集图片:马勒身边右三为当年做梦的小女儿兰茜
话说回来。
在所有已披露的文字介绍中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埃里克▪马勒<moller nils eric amelon(翻译过来:莫勒尼尔斯埃里克阿梅隆 笔者注)>是个富二代,是他的父亲启动了在上海的航运、造船、修船的家族生意。
在今年的一份资料中意外看到,在这幢别墅之前,马勒一家一直居住在祁齐路130号的别墅内。
搜集图片
在这份《上海还有一处马勒别墅》的资料中,作者认为马勒一家位于今天的陕西南路30号上的别墅是2.0版,位于祁齐路130号的别墅“仙境”才是1.0版。资料还披露马勒在1924年破产了,1926年12月,马勒将“仙境”卖给了日本“对华文化事业调查会”。资料还显示:文中的祁齐路130号属于笔误,应该是祁齐路120号,该别墅在《字林西报行名簿》上最早记录出现在1922年,房产地址为“祁齐路120号”(现为岳阳路320号14号楼),属于马勒先生一家,名为“仙境”......推出《上海还有一处马勒别墅》的作者还附注了一段话:
“真巧,我在2021年5月曾经参观过刚修缮完的岳阳路320号14号楼,印象深刻。在研究了相关文献资料后,确定马勒一家曾经居住于此,1927年搬到陕西南路30号后,开始了扩建工程。”
有当年的《字林西报行名簿》和图片佐证,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上述资料的可靠性。并且作者说明:现今的岳阳路320号14号楼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内,位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楼北侧。“仙境”作为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房产,曾居住过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历史学家李亚农。1970年代,“仙境”要改为办公建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修缮:原假三层加建为三层,屋顶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复杂的组合假三层几个四坡屋顶变为较简单的双坡屋顶。
“前几天笔者和上海大学王海松教授一起参加'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讲座,担任演讲嘉宾,他的讲座主题是《马勒别墅:启航的童话城堡》,提到岳阳路320号14号楼也是马勒别墅。”
关于它的建筑,内部构造,不再多加赘述。无论如何,马勒“仙境”同样是上海一座艺术价值较高、不可多得的花园别墅建筑。
缘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上海的确有两个马勒别墅,都已成为上海市优秀的历史建筑,关于它的故事也一直还在流传......
这个话题就此搁下。
搜集图片:她极有可能是那个做梦的小女孩儿兰茜
走进这幢“2.0版”的别墅院内,院中最明显的是一匹马的铜雕,一个石头马槽。
根据史料记载,马勒后来热衷于赌马,在这一行当中人们称他穆勒,香港马会称他摩拿。他和儿子都是优秀骑师,他的一个女儿还嫁给了著名骑师(Eric’s daughter, Isabel Erica Blechynden was married to jockey Victor Vander Needa.翻译过来:埃里克的女儿伊莎贝尔·艾丽卡·布莱辛登嫁给了赛马骑师维克多·范德·尼达。马勒的这个女儿应该是他的大女儿。笔者注)。当时,马勒在马圈子里大名鼎鼎,曾担任上海跑马总会会董。他在战场遗弃的马群里收养训练了一匹小马,在香港赛道上这匹马以半个马身夺冠,击败连胜26场的冠军马,一战成名,这匹马就是“丝光”。
驾御丝光的骑师是马勒的儿子拉夫·马勒(Ralph Moller,翻译过来:拉尔夫▪莫勒 笔者注)赌马有一种荣耀叫拉头马,这是马勒的两个女儿为得胜的兄弟拉夫·马勒牵马。
搜集图片
「丝光」马主:艾力摩那(即Eric Moller) 传说是一位充满自信之人,他相信自己的马匹必定有能力击败自由湾(香港赛马场 笔者注)。于是双方同跑千八米(当时叫一哩一七一)冠军锦标赛,自由湾由骑师 L G Frost君策骑,「丝光」 则由罗夫摩那(此君亦是「丝光」的马主儿子)出策。
(来自当年香港马会的信息)
搜集图片
马勒家族也确实因赌马有过收益,但只是有钱人的爱好,收益与传说靠赌马起家毫不搭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有两帧带镜框的大幅照片,照片上是马的肖像,其中一匹叫Blonic Horse,1936年获得该年度秋季大香槟赛的冠军,另一匹叫Blonic Hill,(翻译过来:布罗尼克希尔,即“丝光”)获1937年秋季大香槟赛冠军。实际上,上海跑马总会以通过发行香槟票(即跑马彩票)来敛财,而参赛马的主人的奖金并不高,但荣誉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埃利克.马勒委托自己船厂的工程师为自己的爱马Blonic Hill塑铜像,就放在自己的园子里,铜马的基座上镌刻有爱马Blonic Hill的铭牌”。
(见薛理勇著《老上海公馆名宅》一书)
以此来看,马勒家族的庞大财富主要还是依靠其家族在航运领域内用了半个世纪的持续积累而成。
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
从侧旁绕过去,近2000平米的中国式园林花园中有小桥流水,入口处有一块杏树硅化木,花园里种植石榴树、桔树、织锦木、龙柏等名贵树种。
马勒一家人是英国籍犹太人,但马勒发迹是在中国,因此,马勒别墅的外形是北欧式,花园和楼内的装饰却大多呈现中国元素,尤其是门口一对中国式的石狮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别墅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与传统的欧式城堡建筑的尖塔不同,马勒别墅的多座尖顶陡翘,用金属青铝瓦或彩色玻璃铺顶,造型别致,高低错落,迷离梦幻。
马勒别墅的外貌,大概所有人都会毫不怀疑完全是来源于马勒女儿兰茜的一个神奇的安徒生童话般的梦境,关键是这个聪明智慧的小女孩儿在梦醒后将梦中的城堡画了下来,并拿给父亲看。马勒做出了一个决定,完成女儿的城堡之梦。从1927年开始设计、建造,先后耗时近10年,终于在1936年竣工。
前面提到马勒的父亲是从事造船及海运生意起家,为家庭积蓄了足够的资金,马勒爱好赌马是后来之事。因此别墅内部结构如同一艘邮轮内舱,两侧楼梯分别通向“前舱”、“后舱”,窗户看起来像是船舷,两个大房间设有仿造驾驶室的半圆形窗台。在“舱内”穿行,可见航海图、轮舵及海洋生物等装饰。
马勒在承袭了父亲的资产后,又经过自己多年经营,手里有了充足的资金,决定按照女儿梦中的情景建造的这幢住宅,不仅是为了再现女儿的梦,大概也是为了纪念家族曾经的冒险生活。
时间到了1937年,日本军队侵入上海,从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上海设立盟国侨民集中营,关押英、美国等十余国侨民六千多人。
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的日文名称是“上海敌国人集团生活所”,英文名称是Shanghai Civil Assembly Center(翻译过来:上海民协中心 笔者注),抗战胜利后中文称“上海盟国侨民集中营”。事实上,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加大了对上海敌国侨民的控制,马勒一家就是在这个期间被押往集中营,别墅随之被日军占用。但是,他们都活了下来。
我们不妨大致梳理一下马勒家族,尤其是马勒其人。
搜集图片
有一种说法,马勒生于北欧,两岁后到上海。
还有一说,他是生于上海。
搜集图片
我们将这条信息捋一下:1859年,这位叫赉赐(Nils moller翻译过来:尼尔斯莫勒,对照上表,应该是“尼斯▪摩拿船长”的人,就是马勒的父亲 笔者注)在上海创办了赉赐洋行,代理航运等,随后改组为父子公司,有了自己的船队。马勒在父亲退休后,掌管公司的全面业务,到1920年时已拥有海运船只17艘。随后他又在上海创办了马勒机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时拥有工人2000余人。这家工厂就是后来的沪东造船厂的前身。
在《马勒造船厂的兴衰》一文中,两位作者记述了一段红色往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马勒家族押往集中营,马勒机器造船厂被日军征用并改名为“三井造船所”用于侵略战争。1943年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派遣军工部采办科长张渭清前往上海执行秘密任务,他找到“三井造船所”钻床工人朱荣生,这个人参加过上海三次武装起义,在朱荣生等人的策动下,先后有120余名技术工人被转往新四军苏中、苏北根据地从事军工生产。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勒别墅还曾住过国民党的机构,也有说是“三青团”的组织。
马勒一家人回到别墅住了几年,也曾一度收回部分产业。但此时的洋人们陆续选择了离开,马勒一家人也选择了这条路。他们带不走的马勒机器造船厂、马勒别墅永远留在了上海滩。
1949年上海解放后,马勒别墅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机关办公地。
如今马勒别墅被衡山(集团)公司买下,资料显示:
笔者还查阅到这样一条信息:当初做梦的小女孩兰茜嫁给了一个姓周的收藏家。马勒一家离开上海时,兰茜的丈夫用飞机将自己的所有收藏运到了国外,传说动用了4架飞机。如果这个信息准确,国家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有人说七十年代兰茜曾经回到上海,并且在别墅门口徘徊过。
笔者终于搜索到一条可靠信息:很多年之后,当上海史专家江似虹找到南希(就是生卒表中最下面的“兰茜”,也许“南希”的音译有误 笔者注),让她说点马勒别墅的故事,她否定了”梦游仙境”。她曾回到旧居两次,一次被门卫拒绝入内,一次进去了。
马勒别墅的故事似乎到此也该结束了,但是,笔者却意外得到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彻底颠覆了所有关于马勒别墅故事的浪漫和真实性。
《马勒家族与马勒住宅建造始末》的三位作者根据史料,赋予这个故事全新的定义:
由此我们还获知了马勒别墅原来是从“开平大班住宅”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而且它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仙境。
那么,最近突然曝出《上海还有一处马勒别墅》的资料中,作者认为马勒一家位于现在的陕西南路30号上的别墅是2.0版,位于祁齐路130号的别墅“仙境”才是1.0版,到底哪一个马勒别墅才是“仙境”呢?
这恐怕是关于这个故事的又一个迷点。
无论怎样,此前所有关于马勒为了女儿兰茜的一个梦,建造起一座举世无双的童话般的别墅,现在看来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1950年,马勒离开上海。
We can't be sure about his daughter's dreams, but what we do know is that Moller, who moved to Shanghai in 1919, had the staircases in the house built like those in ships as well as scenes of the sea carved into the walls, to remind him of where his fortune came from
我们不能肯定他女儿的梦想,但我们知道的是,1919年搬到上海的马勒将房子结构做成如同那些身处船舱那样,墙壁上刻着大海景象,这提醒他其财富的来源。
(引自CNN旅游网站)
搜集图片
FAIRYLAND(翻译过来:仙乡;仙界;美妙神奇的地方 笔者注)。这是马勒喜欢的一个词,他家都是用这个词命名的,不是因为此宅有北欧童话故事。
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些就行了,知道有这样一家人在上海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他们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并且把这个奇迹坐标永远定格在上海。
作者简介:
周彬,曾在某纸介媒体工作27年。著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集四卷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