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阿弥陀佛,今天我们开始讲《西游记》这本书。在中国,很多人都读过《西游记》,读过之后你若是问他对这本书有些什么样的看法,请教他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恐怕不少人都认为这只是一本讲神话的小说,写作此书,目的并无特别,换取钱粮罢了。真正把《西游记》读懂的人知道,这本书并不是在讲神话。小说里暗藏了儒、释、道三家的学理,这些种种用文学手笔、神话故事包裹起来的教理,犹如潜伏于古老河床下的黄金,几百年来能够探索发现,挖掘提炼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因此,《西游记》其实是一本道书,此书是借玄奘法师西出取经的历史,以这段历史作为背景,讲述一个人如何立志学道,如何打开本来明见心性,悟了之后又如何修行,以致最后证果,成圣成真的经历。所以,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情节,虽然看上去是神话的外表,但内涵则是在讲法,都是在谈修行的事情。
在本书的开始,作者开宗明义,讲了两句话:“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的全名叫做“西游释厄传”,为什么要写这本“传”?是为了让大家知晓一个道理,他要通过此书把一种功法传给大家,这种功法的名字就叫做“造化会元功”。
什么是“造化”?所谓“造化”指的就是“造”这个东西生出来的“变化”。那么“造”又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的讲,“造”就是西方宗教里的“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在中国文化中另有名称。在儒家的《大学》里,它被称为“明德”,在佛家的《金刚经》里,它被称为“如来”,等到了道家的《道德经》,它又叫做“道”。“道”也好,“如来”也好,“明德”也罢,不论这个“造物主”在各种宗教中都有哪些称呼,含义却只有一个,就是讲宇宙人生的本源。因为中国原始文化不带有宗教的观念,古人晓得天地之间的变化硬是有一个来源,有一个东西在主宰,所以他们就把这个主宰,这个来源命名为“造”,把由这个主宰生出来的,依据这个来源变化出来的现象称之为“造化”。
“造化”也就是万法的现象,清朝的神仙,道家的祖师朱云阳在《参同契阐幽》中谈到造化的时候说:“乾坤坎离,造化法象”。乾坤也就是天地,坎离也就是日月,天地日月都是法象,万法里面的现象。这些法象,是如何出现,从何而来的呢?是从“造”中变化出来的,是由“造”这个不变的本体变化出来的现象。
讲完了什么是“造化”,接着看如何是“会”。“会”就是“聚会”,什么叫做“聚会”?“聚会”不是大家聚到一起请客吃饭。聚会是指“聚拢”。一切法,一切的现象与境界,都是因缘聚拢的产物,是那个能生发万物的因,也就是刚才所讲到的“造”,遇到了合适的缘分,显现出来的东西。
一切法因为因缘的聚会而显现,因为因缘的散开而改变,由此可见,一切法离不开因缘,都不坚固。人的生命不坚固,活了几十年,就算是一百年,缘分尽了一定会走,一点也留不住。人都留不住,这个世上还有什么是留得住的?统统要发生变化。
讲到这里,有人就会说了,留不住的是别人,我大概能留得住吧?自己要想留得住,作者告诉大家,路只有一条,就是“造化”后面的两个字——会元”。所谓“会”,是聚会,所谓“元”,代表生命的源头。换句话讲,是生命本来的境界。藉由后天现有的生命现象,发现生命的本源,与此本源相聚,如此,人才能留得住,按第一回里的原话讲,才能够“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齐寿。”
找到生命的本源,与本源相聚,回到生命的源头,这就是修道的原理。懂了原理以后再做功夫,功夫的名字就叫做“造化会元功”。功夫的名字有了,功夫的原理大概也知道了,那么功夫练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境界,在种种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细节的道理在哪里呢?就在我们手里的这本《西游记》中。
《西游记》的全名叫做“西游释厄传”,西游两个字好懂,就是向西而游。按照《周易》中的道理,把金木水火土放到九宫格中,与西方相配的是“金”。“金”是什么?在东汉神仙魏伯阳真人所著的《参同契》中,他说:“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因此“金”就代表“性”,能生万法的本源。这个本源,学佛的人拼了命的想要见到,见到了它就明见了自己的心性。懂了这个道理,回过头来看“西游”二字,这才晓得原来其中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唐僧为什么要西游?不但因为西方有经,更是因为西方是金,向西而游代表回归自己的心性,找到内心本有解脱自在的真经。
说完了“西游”,再看“释厄”。“释”就是解释,“厄”就是险阻,“释厄”连起来就是“解释险阻”,把前方将会遇到的困难,以过来人的口吻,提前讲述出来,为各位做一番说明解释。
讲到这里,《西游记》这本书的内容与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大家应该都能了解。晓得这是一本关于法道修证的小说,写作此书,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家修证法道。谈到道法的修证,不知大家能不能看出,唐僧师徒五人修的是哪一门子的法呢?换句话说,中国文化里有儒、释、道三家,他们是选哪家的法门来修道的呢?有的人说他们选的是佛家的法门,因为书里面有观音菩萨,有如来佛祖。也有的人说他们选的是道家的法门,因为书里面有太上老君,有金丹妙药。除了佛道两家,几乎没有人提到儒家,因为书里面既没有孔老夫子,也没有孟老先生。各位的看法都有道理,但是严格的讲,唐僧师徒五人修行的法门,这个法门既不能说只有佛法,也不能说只有道法,更不能说没有儒法,他们所选的法门,在我看来糅合了三家的精华。因为这里面既能看到佛法,也能看到道法,当然最后也不离儒法。用一句话总结,唐僧师徒所修的法门,这个法门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化三教为一家,是三教合一的无上大法。
既然是无上的大法,那么这个大法的门口在哪里,如何才能得门而入?《西游记》的作者真是用心良苦,针对这个问题,他老人家早早就把答案拟好了摆在那里,等我们去看。那里又是哪里呢?就在本书第一回的标题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