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关于《心经》的故事

《西游记》中关于《心经》的故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西游记》第19回描写唐僧师徒来到浮屠山,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猪八戒说: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那禅师见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

小说中的乌巢禅师,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鸟窝禅师为原型的。鸟窝禅师是唐代得道高僧,与大诗人白居易关系极好。《五灯会元》里有鸟窝禅师的记载,同时也有白居易的传记,在元代和明代有白居易和鸟窝禅师的宝卷。

乌巢禅师授予三藏《心经》,唐僧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哪里?禅师道:“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道:“路途果有多远?”开示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禅师口诵《多心经》,唐僧耳听一遍,就能记忆。小说作者说:此乃真修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唐僧一再请求禅师开示西天路途,乌巢禅师说了一番话,预测了唐僧将在取经的路上遇到的麻烦,应该说,乌巢禅师是有一定神通的,可以预见未来,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孙悟空的不快:“野猪挑胆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认,他知西去路。”悟空冷笑说:“别问他,问我就是。”

唐僧不知其中的缘故,此时乌巢禅师化作金光,向乌巢而去。孙悟空大怒,举铁棒朝上乱捣,也捣不着乌巢。唐僧扯住孙悟空说:你捣他窝巢怎地?悟空说,他骂我们两个。野猪挑胆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我。猪八戒这时打圆场说,师兄息怒,这个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看他“水怪前头遇”准不准,饶他去吧。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在流沙河遇到“水怪”沙和尚。

《心经》确实很短,一共只有二百多个字。可这部经字虽然少,但是非常重要的佛经,在中国佛教界传播很广,影响非常大,在佛教徒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北京八大处金光寺,就将《心经》刻在墙壁上。《西游记》小说作者用的《般若心经》历史上确实是玄奘法师翻译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全文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相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相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duo)。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ou)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简称为《心经》。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梵语,其意包含智慧、觉悟、慧明,由定力证得的大慧,无漏智慧的意思。般若一般都翻译成智慧的意思,其实,般若和智慧还不完全一样。我们说的智慧,一般是指通过后天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而般若则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智慧,般若是每个人先天都具有智慧,它不是靠人们后天学习所得,而是通过禅定得到的。为什么一般人都无法获得这种智慧?这是由于世人沉醉于争权夺利,贪嗔痴,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一颗清净心,因此,每个人原本具有的智慧就不能显现。波罗蜜多是度过彼岸的意思。《心经》经题的意思,是以大智慧解脱痛苦,得到快乐(度过彼岸就是离苦得乐的意思)的一部讲“心”的经。那么,这个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自在就是自性,观自在就是观照自性。观自在菩萨,一是指观世音菩萨,再就是指能够观照自性,明白自己的人。能够自知的人,也就能够明白自性,就拥有般若大智慧。般若是清净心观察事物的智慧,是一种空智。一个人如果能够清空思想杂念,抛却一切固有的观念看世界,就会看到真实的没有偏见的事物本相。能够如实地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智慧就是般若大智慧了。用般若智慧来观照,就能明白五蕴皆空的道理,能够见到五蕴皆空的实相。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性的东西,色就是物质,而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色情”。“受想行识”是精神性的东西,明心的人见到了五蕴的实相,知道了物质和精神的现象都是空,那么一切苦厄也都归入空性之中,还会有什么烦恼呢?

平常人总是以分别心去理解和分辨事物的是非,要么是此而非彼,要么就是彼而非此,这即是所谓的立场观点鲜明。但佛教要求人们无分别,明见其视而不见其非,《西游记》第8回描写如来佛制服孙悟空,回至雷音宝刹,驾住祥云,对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如来佛以其超越智慧遍观三界:心性本源是寂灭的,如同虚空之相,一无所有。

心是清净的,所以物质、精神和空三者是没有区别的。在本来洁净的心里,没有五蕴,没有六尘六根,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无明或已明,也没有苦集灭道这四圣谛,甚至没有什么智慧之类。对于心来说,我们是一无所有,也一无所得。真实的境地里,就是这样,因此没有挂碍,也没有恐怖。菩萨因此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所有成佛的人,都是这样成就的。菩萨是这个心,佛也是这个心。人们都能从心里自成佛果,所以这个心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以上就是心经的大意,最后一句“揭谛,揭谛,泼罗揭谛,泼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密咒,也就是秘密真言。心法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只好密说。只要诚心念颂密咒,就终有一天会明白个中道理。密咒的意思是这样的:去吧,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佛教把苦称为此岸,把乐称为彼岸。心所着之境是此岸,不着境之心就是彼岸。到彼岸去,就是叫我们的心归家,不要执着世间境物,只有归家才会平安。

人所以会产生种种坏的'念头,都是由于心的念头造成的,心有了想法,就会产生种种幻象。如果能把什么都看得没有差别,一视同仁,那就不存在什么荣辱贵贱了。那也就斩断了一切烦恼了。就可以达到常乐我净,进入到真正涅槃的境界了。

《心经》的特点是让人看透般若的精华,勘破了、而且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如来是不会变的。“心”这种精神性的东西,佛教认为心性本空,这个本空之性就是真心。因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要“心性归正”就首先必须“灭心中贼”。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修行者必须要去退六贼。这一节,小说作者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排除六贼对修行者的干扰。

《西游记》中多次提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时简化为《多心经》、《心经》。“多”字是个后缀语,是指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即通过智慧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心经”是这种途径的精髓、核心、重点,所以简称为《心经》就可以了。

乌巢禅师为什么说取经的路问悟空?因为所谓《心经》讲的就是心,按照禅宗的理论,西天也在心里,不必向外寻求,问心心自知,所以乌巢禅师说只须问悟空就行——悟空就是人心。《心经》虽然很短,却是“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因此,读者不要轻视这段看似不经意的描写。这是唐僧取经暗线——修行者坐禅修行的总纲领。只要按照这个方法修行,就一定能够开悟,就一定能够取得真经。乌巢禅师对唐僧说的一番话,则预测了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将遇到的麻烦——这是对《西游记》小说明线的故事概括。所以,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也是取经故事的总纲。读者应该留心。

一次孙悟空问师父,你老念《心经》,你真的理解么?唐僧反过来问他:你懂了吗?孙悟空说:我解得、解得。说完了,唐僧就不言语了,孙悟空也不言语了,猪八戒感到莫名其妙便问怎么回事,你们怎么都不言语了。过了一会儿,唐僧说:悟空真解得。这不二法门就是无文字无语言。孙悟空的沉默就说明他懂了。我们在前文已经介绍过,中国的禅宗是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佛法,它的最鲜明特点是不著文字,讲求“明心见性”。参禅、修禅从一开始就要离开一切名相、一切法理、一切心意识,从一无所有中悟出个“禅”来。

小说第85回写道唐僧师徒辞别了灭法国,继续行路,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说,我看那山有些凶气,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孙悟空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有四句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道,徒弟,我哪能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孙悟空说,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忠诚,雷音只在眼下。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孙悟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佛学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西游记》心学的主题,是对“明心见性”的宣扬,也是佛学的主题。

THE END
0.《西游记》之经典故事情节经典故事情节 1、大闹天宫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了天宫,玉帝派李天王率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抛出金刚琢帮助,最后悟空被擒。 2、大闹五庄观 唐僧师徒路经万寿山五庄观,猪八戒怂恿孙悟空偷吃了观里的人参果,后被清风明月两童子责骂,悟空一怒之下又推到了人参果树,师徒被扣留,两番逃走,https://www.jianshu.com/p/3753a08381b5
1.西游记经典故事歇后语大全西游记经典故事歇后语大全 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游记经典故事歇后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游记经典故事歇后语 1 1、唐僧读佛经——出口成章 https://yjbys.com/xiehouyu/1350543.html
2.社会发展学院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申报材料“5”是规定动作,即唱一首道德歌曲(开讲前,组织群众唱一首“道德讲堂”主题歌曲)、看一部道德短片(围绕主题,组织观看一部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事迹短片)、讲一则道德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体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诵一段经典(组织干部职工朗诵一段中华传统经典语录)、作一番点评(由职工评议身边好人https://www.htu.edu.cn/history/2012/1031/c937a19470/pagem.htm
3.西游记的十个经典故事(精选18句)6、沙湖网回流沙河情景再现。 7、猪八戒是后辈的脊梁,不称职的一代(武能背)。 8、孙悟空宝唐和尚忠心耿耿;恶魔与陌生。 9、猪八戒吃蜂蜜甜大嘴;甜蜜的嘴。 10、猪八戒西天取经半心半意。 11、猪八戒进了女儿国看了一眼。 12、猪八戒掉进酒缸里吃了喝了。 https://www.gunzhua.com/juzi/73272.html
4.秭归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套装 罗贯中 吴承恩 施耐庵 曹雪芹/著 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3.《繁星·春水》 冰心/著 这些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作品是冰心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在中http://zg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0b006efa15884b558dc281955947affc&id=1613595719
5.暑假来了!十部经典动画带你回到童年暑假来了,又到了一年一度可以吹着空调、啃着西瓜看动画的时候了。近日发布的《经典动画高清修复用户报告》显示,6月份累计300万人在高清经典动画里找寻“回忆杀”,一些经典的国产动画依然热度不减! 动画,不一定只是给孩子看的。童年时看动画,看的是有趣的故事和别样的世界。长大后看动画,看的是故事背后折射的社会https://www.cnwomen.com.cn/2020/07/27/99204720.html
6.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10个故事(不要故事,只要故事的名称)10. 狐精:狐精把唐僧抓了起来。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一起前往狐精的住处,用他们的智慧成功解救了唐僧https://ask.zol.com.cn/x/25173290.html
7.《老梁故事汇》20130828《西游记》里的国家24:10 《老梁故事汇》 20130824 神秘的盗墓者 24:24 《老梁故事汇》 20130531 极品太监 魏忠贤 24:12 《老梁故事汇》 20130825 神秘的赶尸匠 24:22 《老梁故事汇》 20130603 神秘的方士 24:14 《老梁故事汇》 20130826 真假美猴王 24:09 《老梁故事汇》 20130827 西游记背后的狠角色 24:04 《老梁故事汇》 https://tv.cctv.com/v/v3/VIDE1377770417734285.html
8.张云《中国妖怪故事》:你真的了解妖怪吗?新闻之前有人把神话里的或是一些作品里的都算入了妖怪,比如《西游记》的牛魔王和白骨精。其实,妖怪有自己的特定的定义,需要首先厘清。还有,就是有些人急功近利。尤其是近两年,出版相关著作内容基本上是以《山海经》为主,不成系统。另外在形式上。妖怪学需要扎实的研究,比如,虽然《聊斋志异》《搜神记》等书中的故事http://www.chinawriter.com.cn/GB/n1/2020/0605/c403994-31737101.html
9.豆瓣萨特来信——存在主义生活书 音频专栏 邪典电影本纪——亚文化电影50讲 图文专栏 科学在左,人性在右——科技伦理的10个哲学反思 音频专栏 去!把巫师叫醒——奇幻文学“四大名著”入门 音频专栏 懂得这些再去穿越——古代天文学里的星空密码 音频专栏 如来的掌心——理解佛学的16把钥匙 音频专栏 ©https://www.doub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