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音乐被诟病
影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各个专业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正如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所说:“有的人熟悉影视编导,但不熟悉原著,有的人熟悉原著,但不熟悉影视编导,而且很少有人知道。”两者兼备的人。”而这就决定了要完成一部影视剧的拍摄,需要专业人员的大量配合。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电视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当时拍摄的。不仅演员的表演深入人心,音乐也深入人心。
1987年版《红楼梦》的作曲家王立平独自演绎了《红楼梦》的音乐,该音乐最终成为经典。1986年版本的《西游记》的音乐创作也是如此。许镜清创造了用电声乐器配乐的形式,使《西游记》的音乐耳目一新。
但在当时,许镜清的先进做法受到了批评。
1986年6月的一天,杨洁在安徽九华山拍摄《误入小雷音》一集。突然有两个人找到了她:音乐编辑王文华和作曲家许镜清。
一看到杨洁,许镜清就心情低落地说:“没想到这次合作刚开始就失败了,看来我可能得收拾行李滚蛋了!”
杨洁奇怪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许镜清把情况告诉了杨洁。
原来,《西游记》前十一集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集中在《西游记》的音乐上。当时电视台的领导也对配乐和歌曲不满意。导演王峰召集了一些专家和作曲家来讨论《西游记》的音乐,希望写出让电视台和观众都满意的音乐。
专家对《西游记》音乐提出了两点。
首先,曲调显得“太洋气”,尤其是“玖玖玖——”的电子鼓声,与《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神话的民族意义不符。
其次,音乐没有时代感。我们应该学习《四世同堂》《诸葛亮》等成功电视剧。
听到许镜清的汇报后,杨洁感到反感。作为导演,她非常重视音乐。电视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是剧本、镜头、画面、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结果。如果你想制作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音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杨洁承认自己不懂音乐,但她觉得《西游记》的配乐应该是欢快的、活泼向上的、无拘无束的,但又符合剧情的要求。尤其是主题曲唱得最好。
当时在音乐编辑王文华的介绍下,几位音乐人参与了《西游记》的配乐。还录制了两首歌曲,一首是《云荡荡海茫茫》,另一首是《百曲千折显精诚》,歌词有“云飘飘海无边石破天猴王”“等等。杨洁觉得这两首歌都显得老套,没有体现出《西游记》的热闹。杨洁要求王文华继续寻找能为《西游记》提供配乐的人,直到找到合适的人为止。
王文华没有辜负杨洁的期望。拍摄《计收猪八戒》这一集时,王文华拿着录音机,让杨洁听一首持续一分多钟的歌曲。谁写的?这就是我要的。可用于水帘洞猴子玩耍时使用。名字是《欢乐的花果山》。”王文华告诉她:作者叫许镜清,是一位不知名的作曲家。杨洁表示:无论是知名还是不知名,重要的是音乐符合要求。
为了验证许镜清的创作能力,杨洁请许镜清创作一首音乐。歌词由颜苏作词,他的名字是《敢问路在何方》。许镜清很快就完成了谱子。杨洁听后非常喜欢,并对王文华说:“这就是今后的主题曲。”
可以说,杨洁找了几位作曲家如何配乐《西游记》,最后许镜清的配乐符合要求。因此,剧组决定与许镜清合作创作后期所需的音乐和歌曲。但令杨洁没想到的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人觉得音乐不合适,想要更换。但许镜清进入剧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他在经历了重重考验和多次选拔后脱颖而出。取代他并开始一个新的人有多容易?
02
经过重重考验,许镜清成为了《西游记》的作曲家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许镜清也不例外。
20世纪40年代,襁褓中的许镜清被母亲从山东抱到了白山黑水之地黑龙江。
去关东的日子很辛苦,但许镜清小时候还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所以放学后的学习成绩很差。与他的学习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音乐非常感兴趣。有一次,他听同学拉二胡,就迷上了二胡。他常常会坐在那里,出神地听一个多小时。有一次,他回到家,发现了一根竹筒,想自己制作一把二胡。父亲听说许镜清要拉二胡,就买了两条大黑鱼,剥去鱼皮,套在竹筒上。
许镜清用这把自制的二胡,竟然学会了几十首歌曲。那时,他还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除了二胡之外,许镜清还学会了吹笛子。每当有两人表演的时候,许镜清虽然没有钱买票,但他也会找一个木板缝隙大的地方,抢尽风头。他从小就对音乐和歌剧的痴迷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进入初中后,许镜清的音乐天赋被老师发现,把他招入学校的军乐队。不久,他为军乐队创作了几首音乐作品。从此,许镜清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更加坚定了。但学音乐太难了。当时,许镜清的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许镜清的母亲身上。学校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把音乐教室的钥匙交给了他,并说道:“好好练习,只有你有这个志向,音乐教室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许镜清年轻时
那一年,许镜清17岁。这个时候开始学钢琴显然有点晚了。为了不打扰别人,许镜清晚上用外套遮住教室的灯光,在十几度的严寒中练习钢琴。一年后,许镜清终于站上了哈尔滨艺术学院的考场。当考官问他:“如果你被录取了,你能坚持下来吗?”许镜清回答说:“如果你不能坚持下去,我就不参加考试。”,他成功了。
毕业后,许镜清被分配到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为许多农业和科普电影创作音乐。
如果《西游记》没有被拍摄,如果《西游记》剧组没有选择许镜清,许镜清可能就默默无闻了。
可以说,《西游记》的拍摄改变了许镜清的音乐生涯。这也让他的音乐创作得到了升华。
杨洁与许镜清
但进入《西游记》剧组并不是那么容易。此前,已邀请十余位作曲家参与《西游记》作品的创作。许镜清是一位普通的作曲家。为了考验他的能力,剧组给他带来了一首歌词,请他作词。许镜清很快就完成了作文,并得到了剧组人员的认可。通过第一关后,许镜清开始尝试为《西游记》作曲。
《西游记》的独特之处在于每集的故事都不同,这就需要音乐创作根据不同的集数创作出合适的配乐。
尤其是这一集《计收猪八戒》,几位作曲家创作的歌曲都不合适。许镜清仔细阅读剧本后,认为猪八戒具有幽默的品质。他在配乐中大胆使用了板胡,效果非常好。
剧组人员非常满意。
就这样,第二关又过去了。
很快,颜苏写的《敢问路在何方》的歌词就摆在了许镜清的面前。
这是主题曲,一定要写好。
颜苏的歌词非常经典:“历经春夏秋冬,风风雨雨,敢问路在哪里?路就在你脚下……”好的歌词搭配好的音乐。于是,许镜清就沉浸在词曲的冥想中。他甚至一边洗脸、一边刷牙、一边等公交车,一边想着音乐。那年冬天,许镜清在等车的时候,看到街上人来人往,严寒的天气里,商贩们依然忙碌着。这让他感受到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他突然哼起了旋律。但当时没有纸笔,他赶紧撕开烟盒,向路过的小学生借了一支铅笔,靠在电线杆上写字。当一个小学生问他:“叔叔,你在写什么?”许镜清说:“我写的是好东西。”
回家后,他仅用了20多分钟就完成了《敢问路在何方》的成绩。几天后,他把它拿出来,改了一些笔记。
剧组人员对许镜清的成绩非常满意。
他再次通过了第三关。
但对许镜清来说,还有一个考验。电视剧需要两分多钟的开场序幕。杨洁对许镜清说:这次你自由发挥,我就按照你写的图来配。这难倒了许镜清。剧组没有具体要求,很难达到自由发挥的效果。他不想重蹈别人的覆辙,怎么办?他突然想到,《西游记》是一个想象力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神话”有些夸张,为什么不用“电音”呢?许镜清得到这个灵感后,脑洞大开,很快就创作出了开场曲。杨洁与孙悟空冲破岩石、乘云破雾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正是许镜清在《西游记》中大量使用“电子音”,导致他受到批评,认为在古典经典中使用电子音是不恰当的。
03
杨洁辩称
杨洁对许镜清创作的音乐很满意。毕竟是经过了多次考验才找到这样一个有能力为《西游记》创作音乐的作曲家。其实,受到批评是很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批评是否准确?专家的意见是,《西游记》的配乐不应该“洋气”,还要有时代感,符合中国经典的民族风格。
但杨洁不同意。
更何况唐僧到西方取经去了那么多地方,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如果只追求地域感和时间感,那你算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呢?《四世同堂》和《诸葛亮》与《西游记》不同。它们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感的现实主义历史题材。如果《西游记》也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对神话的无知。
我们来谈谈音乐吧。如果神话故事里只有笛子、笛子、笙之类的东西,还不足以表达《西游记》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比如孙悟空腾云驾雾,登天入地。加上“叽——叽——”的声音是不是很热闹呢??
杨洁认为,《西游记》的伴奏歌曲中,《敢问路在何方》是一首非常好的歌曲,不应该被取代。不同题材的电视剧应该有多种歌曲。关键是要符合电视剧的要求,而不是像《四世同堂》、《诸葛亮》那样,在和电视剧类似的地方创作音乐。许镜清的音乐十分活泼,既表达了神话故事的独特性,又凸显了唐代僧徒不畏艰险向西方取经的精神。这与当时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精神是一致的。
杨洁写这封信的时候语气笃定,因为她很生气,所以她的言语并不客气。
当年10月,杨洁返回北京。有一天,她到电视台报道时,台长王峰粗鲁地对她说:“杨洁,怎么了,我们连建议都给不了你吗?”
杨洁说:“你是台长,我该听你的意见还是不听?听你的意见,我不同意,不听你的意见,也让你不高兴。反正我自己的意见依然是坚持。”汪峰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自己说服不了杨洁。
正是因为杨洁的说法,《西游记》的主题曲才得以保留,许镜清也留在了剧组,担任《西游记》的作曲家。当时他还不出名,但杨洁认为她需要的是正确的调子,而不是作者是否有名。许镜清的作曲时而欢快,时而调皮,时而深情,所以杨洁才敢顶撞领导,留住了这位作曲家。
总结
艺术创作需要创新
为《西游记》作曲可以说是许镜清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为《西游记》写了十多首歌曲,除了主题曲之外,还有《曲靖女儿国》中的《大圣歌》、《女儿情》、异域风情的《天竺少女》、还有唐僧赶走孙悟空时的歌曲《吹不散这点点愁》等等,不同的剧都有适合的歌曲。
许镜清作曲手稿
从杨洁保护许镜清的努力可以看出,艺术创新需要有新的思维,善于运用创新的手法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必须坚持正确的意见。杨洁宁愿反驳领导者,也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这是他对艺术的责任。
回望经典,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精益求精、勇于发声、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