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与罗贯中的传奇人生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元末明初人。他出生于苏州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父亲施元德操舟为业,每天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也正缘于此,年幼的施耐庵虽聪慧机灵,但无法进入私塾读书。他经常怀着羡慕的心情去私塾,别的孩子在屋中读书,他就在窗外旁听;等到私塾散了学,他还要求那些上私塾的孩子把学到的东西讲给他听。就这样,他逐渐地能够识文断字了。这使他愈加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借书看,向邻人请教,断断续续竟读完了《大学》、《论语》、《孟子》、《诗》、《礼》等经典书籍。十三岁时,他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了。   十三岁时,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免费读书。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所以读书特别刻苦。他不仅熟读了诸子百家,而且博览群书。当时已是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汉族人民饱受统治者的蹂躏和民族压迫,民族反抗的暗流也在酝酿之中。民间市井广为流传的“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花和尚”“武行者”等故事,极大地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到书场听书,并且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浓重的敬佩之情。   通过在浒墅关的刻苦攻读,施耐庵在十九岁时考中了秀才。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又不断地拜访结交当地的宿儒名士,已逐渐成为了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他为人极具侠义心肠,与当地慷慨纵横的豪杰志士亦交往过密。二十八岁时,他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   约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施耐庵赴京城应试。天从人愿,秋闱一举告捷,施耐庵中末榜进士。发榜后,在拜师谢友之中他结识了同榜考中的刘善本与刘基,三人一见如故,十分投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朝廷派遣施耐庵到钱塘县担任县尹。可当时官场黑暗,以元人为首的地方官僚骄横、淫奢、残暴,施耐庵只做了两年钱塘县尹,无法为民做主,不愿昧心侍奉权贵,便愤然挂冠弃官而去。   施耐庵归家后,在杭州设馆授徒为业。这期间他又遍访浙中名士豪杰,旁涉百家,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他已无不精通。约在四十岁的时候,施耐庵在一次宴会中,结识了流寓苏州的青年学子罗贯中。罗贯中虽生活困顿,在座中亦年齿尚幼,但谈吐恢宏,识见阔大,慷慨潇洒,颇具豪杰之风,引得施耐庵大为赞赏。罗贯中也早已钦慕施氏的人品学识,遂拜施耐庵为师,二者相得甚欢。   罗贯中(1315?―1385?),原名本,后自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太原人。他出生于一个以贩卖丝绸为业的商人家庭,是这个家中的独子。他早年的时候家道颇丰,其父罗锦为了振兴门楣,曾延请当地最好的塾师课子读书,使罗贯中打下了很深厚的文化、文学根基。但在罗贯中少年时期,他的家境已开始逐渐走向败落,母亲也在日夜操劳之中染疾病逝。无奈之下,罗贯中跟随父亲奔徙江浙一带,帮助父亲料理商号的绸缎生意。他曾多次到过杭州,在帮助父亲打理生意之余,,还热衷于到瓦肆书院中听民间艺人讲书,并因此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   当时的杭州不仅是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又由于距离元代残酷的统治中心较远,也成为了全国民间市井艺术的重要中心,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在这里发展得的异常繁盛。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罗贯中深深地被这里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所吸引、感染,因此,在他父亲因病故去后,他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又只身返回了杭州。长期在书会、话场的浸润、渐染,为他以后的创作埋下了潜在的种子。   施、罗因偶然际遇结为师徒后,亦师亦友,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吟诗作赋,并密切注视着天下的形势。当时元代的统治集团更加残暴贪虐,广大贫困百姓无以为生,被迫纷纷举事,天下乱象已定。1351年,安徽刘福通、徐寿辉相继率红巾军起事,从此掀开了大规模起兵抗元的序幕。1353年,盐民张士诚率兄弟二人及盐场广大盐民起事反元,相继攻占了泰州、高邮等地,一时间江浙一带应者云集,张士诚所属部众超过了十万;次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并派兵渡江攻取了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浙东各地的豪杰、义士也纷纷前来投奔。施耐庵、罗贯中二人也由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的介绍,由杭州来到高邮,充任了张士诚的幕僚,正值盛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更是希望借此时机安邦定国,一展身手。   亲自置身于烽烟四起、豪杰争雄的动荡乱世,再加上几年亲身经历的军事生活,施、罗二人的社会视野大为开阔。当时风云激荡的起义军的军事活动,纵横捭阖的谋略斗争,各色谋臣武将、侠士豪杰的传奇人生,让施、罗二人心神激荡,并且为以后二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写作素材和切身感受。但张士诚据苏州称吴王后,开始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曾率兵多次与各路抗元义军盲目厮杀,又曾两次投降元朝。施耐庵、罗贯中等幕客对此大为失望,深感自己所遇并非明主。在屡次进谏言而不被采纳后,施、罗二人与鲁渊、刘亮等谋士相继离开了张士诚,并作《秋水令秋江送别》,以抒发自己的慷慨兴亡之情。   施耐庵与罗贯中皆有志救民,却无处展才,内心极其苦闷。这时候,施耐庵接受了同榜好友山东郓城教谕刘善本的邀请,携罗贯中到郓城县出任教职。施耐庵到郓城,不仅为了躲避时乱,更是缘于少年时期所听闻的水浒情结。他们在教书之余,还特别留心地方掌故、民间传奇故事;又在闲暇时间,游览了鲁中名胜: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景阳岗凭吊武松庙,石碣村拜谒三贤桐,黄堆集(黄泥岗)考察劫“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话。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攀梁山道……二人有时又荡舟于水泊深处,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每到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施、罗二人遥想当年水浒英雄们的忠义往事,常不禁慷慨啸歌。这让施耐庵愤懑无以宣泄的内心得到了慰藉,他找来《大宋宣和遗事》、《张叔夜擒贼》等已流传的水浒故事书籍,打算据此写一本《江湖豪客传》,以寄托自己内心中的孤愤与不平。   罗贯中在帮助施耐庵整理资料、文稿的同时,也深受施耐庵欲以文抒志、潜心著述的影响,立志亦要以书言志,明兴亡,抒感慨。罗贯中在翻阅陈寿《三国志》的时候,深感东汉末年与自己所处时代何其相似。这两时期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烽烟四起,豪杰争雄。汉末有黄巾,元末有红巾;汉末有刘备、曹操、孙权,元末有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此外,又都有诸多猛将杀伐于疆场,无数谋士运筹于帷幄……于是,罗贯中一面帮助施耐庵料理诸事,一面也开始细心收集各种有关东汉末年的资料、传闻,欲依据《三国志》写一部关于东汉末年的历史传奇。   正当施、罗二人打算潜心著书的时候,担任朱元璋谋士的刘基派人来到山东郓城,寻访施耐庵。原来,刘基得知施耐庵已离开了张士诚,又深知施耐庵这位同榜好友极具运筹帷幄之谋略,于是希望施、罗二人到朱元璋帐前效力。但此时施、罗二人已对纷乱不已的政治感到失望,而愿把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融进所著的书中,于是施耐庵以年老多病为由,婉言谢绝了刘基的邀请。   刘基的使者走后,施耐庵自感应再寻僻静之处,以专心著书。于是,他想起了曾在杭州结识的好友顾逖。顾逖的家乡是江苏兴化,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就有“自古昭阳 (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施耐庵便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幸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接到顾逖书信后,施耐庵与罗贯中渡淮水,冒烽火,来到了兴化。此后数年,施、罗二人在兴化潜心著书,《江湖豪客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渗透着二人的思想和情感,已逐渐粗具规模。在二人著书之时,又不时有故交旧友前来相访。畅谈宴乐的同时,友人们对二人的创作大加赞赏,并且其中不少人把二人所创作的一些精彩章节抄录了下来,以备日后细细研赏。至此,施、罗二人创作的一些篇章开始在社会上流传。   此时朱元璋已建都应天,并诏命刘基网罗天下贤才,刘基再次想到了自己的同榜好友施耐庵。于是,他亲自来到兴化寻访施耐庵。旧友相逢,在宴饮寒暄之际,刘基委婉地道明了自己的来意。施耐庵并没有立即答复刘基,而是提笔写下了“风烟避秦乱,云水遮明霞”,用这幅对联曲折地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刘基又看到满案散放的文稿,知道施耐庵已欲远离仕宦,立志著书,遂打消了邀施耐庵出仕之意,只是宾主欢极而散。   刘基的来访,打破了施耐庵内心的平静。再加上施耐庵此时听闻世上风传朱元璋已看到了《江湖豪客传》的某些章节,并认为“此书乃倡乱之书也,是人心中定有逆谋”,于是遂决定再次迁居。但此时施耐庵年事已高,生活多有不便,于是只是向东迁移到大丰县白驹场便定居了下来。这里虽距施耐庵以前在兴化的居所只有十余里,但与兴化有大串场河天然相隔,又处于两县交界之地,与外界缺少联系,显得更加地僻人稀。施耐庵在罗贯中的陪伴下,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并完成了《江湖豪客传》的绝大部分篇章,没有来得及润色、整理,就黯然而逝了。   施耐庵逝去后,罗贯中一方面加紧创作自己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方面开始着手润色、整理施耐庵的遗稿。此时朱元璋已统一了全国并定都北京,文网日酷,甚至文人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皆“罪至抄扎”。在这种严厉、高压的文化政治环境之下,罗贯中已不能寓居一处安心创作, 被迫开始流寓四方。这时候,他开始字号湖海散人,并带着自己和师友施耐庵的书稿开始飘泊江南各地,寄食于亲旧故友。他涉足于江、浙、赣、皖、闽、越等地,一方面考察汉代的历史遗迹、收集民间传奇故事,一方面继续自己的创作,整理施耐庵的遗稿。   在这漂泊的数年里,罗贯中虽然境遇极其贫苦,但始终秉心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江湖豪客传》两部光照寰宇的伟大著作最终得以定稿,并把《江湖豪客传》更名为《水浒传》。此间,他又创作了《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白话章回小说和数种杂剧剧本。大约在1379年,罗贯中携带书稿来到了福建建阳。建阳是当时全国的制版、印刷中心,罗贯中在当地朋友的建议下,把《水浒传》连同自己创作的其他书稿一起交给了当地的书商,开始刻版印刷。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书稿成书,而是因为当地官员的阻挠和意欲拘缉,被迫离开建阳北上,不久后就逝世于文天祥的故里――卢陵。   施耐庵与罗贯中以其非凡的笔力,留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传世之作,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传统。司马迁曾说:“读其书,想见其人”,可史籍苍茫,后人已难以寻觅到施、罗二位伟大作家的踪迹,只能借以想象来慰藉心中的遗憾。   施耐庵与罗贯中处于社会动荡的元明之际,他们无法摆脱的是文人对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面对无奈的现实,怀抱一腔孤愤退而著书,但在呼唤理想、重塑历史的同时又不免感到迷茫,于苦苦追寻传统之际内心又负载了太多的无奈与悲怆。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酣畅雄健、崇尚阳刚美的背后,蕴含了作者对明君贤臣、英雄豪杰的渴望,也浸透了作者对社会、历史、人生深沉的忧患意识。   “自古权臣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水浒传》被后世誉为“怒书”,正是施耐庵以深切忧时之心所露出的批判的锋芒。他用“忠义”作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同时又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于对“忠义”本身也表现出深沉的迷惘;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蜀汉集团占尽“仁、智、勇、力”,但终却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罗贯中只能无可奈何地把这一场历史悲剧归为天意。他在理想与现实、正义与、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算”的冲突中,深深地感到了道德的失落、理想的幻灭、价值的颠倒所带来的困惑和痛苦。   但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两部古代通俗小说构成了内质相同的两部悲剧,从深层次上也成为了呼唤民族传统精神回归的史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施、罗的笔下,获得了新的延续和内涵,在广大民众中间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后世的社会和人生。

THE END
0.罗贯中和施耐庵什么关系罗贯中和施耐庵是师徒关系。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曾有说法说他们俩一起合著了《水浒传》。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gkHXQc4mw6.html
1.四大名著有两部是一人所写?罗贯中与施耐庵是师生关系?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有人认为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有学者考证两个人生活在同一时期,而施耐庵比罗贯中要年长个二十多岁。第二个说法是他们俩其实是一个人。 四大名著,如罗贯中与施耐庵是一个或师生关系,这个人或这对师徒写两部,牛得不得了啦! https://www.meipian.cn/4zuupmhi
2.罗贯中和施耐庵到底是什么关系1,最普遍的说法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 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到施耐庵和罗贯中同属元末初年,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 2,有部分学者认为;罗贯中就是施耐庵。 2006年8月,在山东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水浒》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500位专家又重新提出了“罗贯中说https://www.163.com/dy/article/EC6OJJ5C05377NL9.html
3.这条巷子里写的三国演义小说施彦端水浒传罗贯中还有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也与大香渠巷有关,它的作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据说,罗贯中一直在淮安与恩师施耐庵学习,探讨文学创作,并照顾恩师直至去世。在料理完恩师的后事之后,罗贯中带着未完成《三国演义》书稿,离开了客居二十多年的大香渠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ttps://m.163.com/dy/article/FP29F5EQ0534LQ8P.html
4.施耐庵和罗贯中什么关系?为什么水浒传的署名二人都有?施耐庵和罗贯中是两位中国明代小说家他们合作创作了《水浒传》。虽然两人的署名是同时的但是他们的创作过程https://www.hongxiu.com/ask/qlwamrhkg
5.三国人物为何会乱入水浒?只因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只因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他们的诨号和名字也为人津津乐道。不过,有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怎么总有三国人物乱入水浒? 譬如说,智多星吴用与诸葛孔明就极为神似,都是智谋百出、运筹帷幄的军师级人物;大刀关胜,相传是武圣关羽的后人,竟然也同祖先一般身骑赤兔马,挥抡青龙https://www.163.com/dy/article/DG9TQ2MN0523TVQI.html
6.施耐庵罗贯中什么关系(施耐庵和罗贯中是什么关系)2、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 笔丛》https://edu.iask.sina.com.cn/jy/knfs0ywtrx.html
7.施耐庵和罗贯中什么关系罗贯中与施耐庵是师徒关系,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有一说法是罗贯中与施耐庵合著了《水浒传》。《水浒传》https://edu.iask.sina.com.cn/jy/3fyz33bwoLh.html
8.好冷门的知识点!施耐庵跟罗贯中竟然是师徒关系!视频加载失败,可以 刷新 试试 00:00/00:00 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过,快来抢首评 发布 好冷门的知识点!施耐庵跟罗贯中竟然是师徒关系! 遇见逗逗 +订阅 发布于:广东省 2025.01.26 21:19 +1 首赞 收藏 他们俩在有生之年,都互相看过对方的作品。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www.sohu.com/a/853589159_465093
9.戏说施耐庵、刘伯温与罗贯中戏说施耐庵、刘伯温与罗贯中 郑小良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施元德,以行船为生,行走兴化串场河,做一些小买卖。在卞仓场认识卞氏女儿,请人说媒,结为夫妻。婚后,夫妇仍然行走串场河。 元贞二年(1296)十月的一个秋夜,新垛乡施家桥村,一个男婴出生了。父亲施元德欣喜万分,抱起刚出生的孩子,给他取名为彦端,https://a.meipian.cn/45o0q7uf
10.《海盐传奇》施耐庵和罗贯中竟曾是张士诚的幕僚《海盐传奇》明清官府是如何防范私盐买卖的? 《海盐传奇》《泰坝过掣图》背后的明清海盐史奥秘 《海盐传奇》泰州城占据中国海盐史上一个特别的地位 《海盐传奇》施耐庵和罗贯中竟曾是张士诚的幕僚 《海盐传奇》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 《海盐传奇》十八个盐民的暴动拉开了元末一系列大起义的序幕 http://m.app.cctv.com/vsetv/detail/VSET100265953121/040e5f40e20e4ef4950bceded6187d30/index.shtml
11.泰安市档案馆史海钩沉文学巨匠罗贯中(二)写定水浒罗贯中写定的《水浒传》,不仅增补了前十三回,深化了主题,而且调整、理顺、完善了整体结构,使之谋篇布局更加合理,文本构成更具文学意义。至于罗贯中对老师施耐庵原本《水浒传》的表现形式作了多大程度的修订,已经无从考证,只能通过与原始素材的比较,管窥百回本《水浒传》创作者施耐庵与写定者罗贯中的奇思妙想和非凡手https://dag.taian.cn/art/2017/9/25/art_70238_5236370.html
12.罗贯中施耐庵是什么关系(罗贯中施耐庵)1、施耐庵(1296-1370),原名颜端,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2、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山东东源人,本名本,字管仲,是胡亥三。3、055-79000的作者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https://edu.iask.sina.com.cn/jy/3yBSUuBIDu5.html
13.罗贯中和施耐庵为师徒关系罗贯中和施耐庵为师徒关系雪后寻梅 精选回答 罗贯中和施耐庵为师徒关系。罗贯中姓罗名本字贯中。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https://edu.iask.sina.com.cn/jy/kuH9V3paS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