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在重温这个《水浒传》,小编一直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个吴用感觉有一股气质,行事作风不紧不慢的,而且感觉是看穿了一切,一股子的仙风道骨,其实很多人也估计感觉到了,那就是这个吴用是不是施耐庵自己呀?吴用当时的创作就是以施耐庵自己为原型的,这个问题非常的有意思哈,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施耐庵究竟何许人也?他的人生经历怎样,是不是《水浒传》的作者,都是一个聚讼纷纭,难以得出一致性结论的大悬疑。因而,说《水浒传》中的吴用是作者自己,也无从进行比较而得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
但是,假若仅从吴用这个文学形象来看,恐怕《水浒传》的作者不会以此自喻。假若作者把自己比作吴用,那就等于自败人品,自毁形象。这是为什么呢?
1、吴用心机很深,实乃“心机婊”一枚
第一件大事,便是晁盖智取生辰纲。施耐庵的这个回目,似乎与内容不相一致,有文不对题的嫌疑。因为,吴用的计谋显得很拙劣,竟然被何清这个市井赌徒给识破了,根本就谈不上“智取生辰纲”。
却说何清在安乐村酒店帮店家登记住宿时,见到了七个贩枣客商,一眼就认出了其中一人就是东溪村保正晁盖。吴用是晁盖的发小,凡事都相互商议计较,一定知道晁保正最爱结交江湖人士,只要有人前来投奔,一般都是来者不拒。何清曾经到过东溪村,当然认得晁盖了。但是,吴用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很轻易的将晁盖暴露了。
白日鼠白胜一大早便挑了担酒出门,店家问他挑的是什么,白大郎答道是一担醋。这事,又被何清遇见了。后来,黄泥冈事情传开,何清前后稍微一联想,黄泥冈七个枣客不正是出现在酒店中的晁盖等人吗?那个挑了担“醋”的汉子,不就是白胜吗?
吴用“智取”竟然如此破绽百出,难道是他的智谋不行吗?假若吴用的智谋不过如此,《水浒传》的作者也不会把自己比作“无用”了。
另一件大事,则是梁山传假信救宋江。这封假信也是吴用故意筐瓢,让江州官府识破,然后逼晁盖下山劫法场救人。因为,吴用犯的错误是常识性的,好比现在用名片,谁也不会在做了主管之后,把刚刚入职时的片子递给客户,吴用竟然用了蔡京在翰林院时的图章,此时,蔡京已经是太师了,级别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
但是,吴用却只承认一处差错,说是父亲给儿子写家信不该使用图章。
晁盖在梁山上不思进取,这就是在混吃等死,一心想上梁山的吴用非常担心,这样下去,迟早要被消灭。于是,逼迫晁盖大闹江州,宣布与官府为敌,这才能够让梁山壮大起来。事实证明,吴学究的选择是正确的。
正确归正确,但此人的心机实在是太深了,谁愿做这等“心机婊”呢?
2、吴学究心狠手黑,遭到作者无情诅咒
为诓骗朱仝上梁山,吴用设计,把沧州知府四岁的孩子从朱仝身边盗走。书中说:李逵拿些麻药抹在口里,直抱出城来。这是梁山惯施的黑手,是孙二娘、李立这等黑店老板谋财害命的勾当,早就已经不用了。吴学究却拿来拐骗小孩,施耐庵这是在说吴学究比江湖黑店的手段还黑。
李逵把小衙内抱到郊外,在树林里一斧子劈开了他的小脑袋。可怜一个四岁的天真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惨死在了吴学究的毒计之下。
后来,朱仝不能原谅李逵,吴用还联手雷横推卸责任,劝说:“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宋江想让朱仝上梁山,这倒不假。但是,计谋一定是吴用出的,吴学究罪责难逃。
《水浒传》中,吴用设计杀小衙内是有大背景的。施耐庵特别交代,朱仝因为不忍雷横老母亲无人照顾,便在押解途中私自放走了插翅虎。“走了”雷横,朱仝投案自首,承担了责任,被刺配沧州。美髯公私放过晁天王,帮助宋江逃跑,这两件事都是朱仝出于个人义气,也是朱仝的私心所致。但是,放走雷横,则不仅是义气,也是“孝悌的勾当”。
所以,施耐庵说,朱仝带着小衙内去看河灯的那天,恰逢“时过半月之后,便是七月十五日,——盂兰盆大斋之日”。
所谓盂兰盆大斋之日,讲的就是救母脱离苦难的事情,是朱仝放雷横故事的注脚和寓意。吴用设计,以残忍的手段害朱仝,是要受到“报应”的。
施耐庵以此作为吴用使李逵劈杀小衙内,给他人制造苦难,到了盂兰盆节,吴用将被锁拿,“罪下酆都”。施耐庵在“九天玄女庙”故事中,隐喻吴用与宋江同观天书,宋江罪下酆都,吴用也跑不掉。
如此吴用,施耐庵能说的是自己?
3、施耐庵足智多谋吗?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还是比较一致的认可了施耐庵就是这部书的作者。但是,施耐庵就是江苏白驹场的施彦端,或者说,施耐庵是江苏人这个几成事实的结论,则又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绿野老道无比较赞同施耐庵不是施彦端,也不是江苏人这样的观点。按照“钱塘施耐庵”的说法,《水浒传》的作者应当是浙江杭州人。
假如把施耐庵说成是江苏人,那么,此人就有可能成为传说中做过张士诚幕僚,也有可能与张士诚手下战将卞元亨是表兄弟关系。既然是幕僚,施耐庵也就与《水浒传》中的吴用又几分相似了,都是义军中的智囊。但是,这件事情说的是“施彦端”,而不是真正的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是不是智囊,还真的值得推敲。
据说,朱元璋立国后,屡次征召施耐庵,但施耐庵却拒绝出仕。朱洪武之所以三番两次的请施耐庵,是因为此人是刘伯温的好友,当然也就是足智多谋之人了。《水浒传》中的吴用,计谋多段,简直就是赛诸葛、比伯温的存在,施耐庵以此自比,似乎也印证了朱元璋征召这回事。但是,这则传说,绿野老道并不认可。朱元璋建国后残杀武将,猜忌谋臣,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人都没得到善终,又何必要征召施耐庵呢?假若是担心施耐庵智谋过人,朱元璋忌惮他搜罗张士诚旧部造反而要引其入彀,然后再加以残害。那么,施耐庵还能在几番拒绝后全身而退,得终天年吗?所以,即便是能够锁定施耐庵就是《水浒传》的作者,他的经历也是值得怀疑的,是否做过张士诚的幕僚以智谋见长,且引其朱元璋的关注,都是一个大大的疑问。既然是疑问,也就不能肯定的说施耐庵把自己的多智写进了《水浒传》中,以吴学究自喻了。而且,从《水浒传》所体现的思想来看,施耐庵绝不会像吴用那样,心机很深,手段毒辣。更不会写自己反人伦杀无辜孩童,诅咒自己下地狱。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施耐庵究竟是不是施彦端,他的经历如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这一篇问答是绝对讲不清楚这个疑点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施耐庵,或者说《水浒传》的作者绝对不会把自己比作吴用。
据说,朱元璋立国后,屡次征召施耐庵,但施耐庵却拒绝出仕。朱洪武之所以三番两次的请施耐庵,是因为此人是刘伯温的好友,当然也就是足智多谋之人了。《水浒传》中的吴用,计谋多段,简直就是赛诸葛、比伯温的存在,施耐庵以此自比,似乎也印证了朱元璋征召这回事。
但是,这则传说,绿野老道并不认可。朱元璋建国后残杀武将,猜忌谋臣,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等人都没得到善终,又何必要征召施耐庵呢?假若是担心施耐庵智谋过人,朱元璋忌惮他搜罗张士诚旧部造反而要引其入彀,然后再加以残害。那么,施耐庵还能在几番拒绝后全身而退,得终天年吗?
所以,即便是能够锁定施耐庵就是《水浒传》的作者,他的经历也是值得怀疑的,是否做过张士诚的幕僚以智谋见长,且引其朱元璋的关注,都是一个大大的疑问。既然是疑问,也就不能肯定的说施耐庵把自己的多智写进了《水浒传》中,以吴学究自喻了。
而且,从《水浒传》所体现的思想来看,施耐庵绝不会像吴用那样,心机很深,手段毒辣。更不会写自己反人伦杀无辜孩童,诅咒自己下地狱。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施耐庵究竟是不是施彦端,他的经历如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这一篇问答是绝对讲不清楚这个疑点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施耐庵,或者说《水浒传》的作者绝对不会把自己比作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