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有威力的娱乐方式,非戏曲莫属了。清代戏迷的痴狂,绝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乾隆皇帝也是戏迷之一,并且戏瘾特大。每逢节庆,宫中必然锣鼓喧天,皇帝必然场场不落。不但爱听,有时还参与创作。
皇帝爱戏并且懂戏,当然是戏曲事业的一大荣幸。当然,皇帝毕竟是皇帝,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硬是与普通百姓不同。乾隆皇帝对戏曲工作的认识,远比一般人深刻。
中国历史上有禁戏传统。对于戏曲的威力,历代统治者均如临大敌。其原因,一是一演起戏来,观者如堵,容易“聚众闹事,通宵达旦,兴讼生盗”,影响社会治安,甚至蕴酿社会动乱。二是戏曲这东西太容易打动人心,“近诱男女,远招匪类,长奸诲盗,败坏风俗”,影响“道德风化”。
大清王朝是禁戏最为严格的一代。种种禁止措施的目的,都是把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的影响力限制在最小范围。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对戏曲工作的思路与前代有很大不同。
做为资深戏迷,皇帝很清楚,不分青红皂白地禁戏是极不明智的作法。“禁”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时候,会导致“逆向消费”。你越禁,老百姓就越想看。因此,乾隆朝戏曲工作思路较历代都高明。乾隆把禁戏的重点,从禁地点,禁规模,禁时间转移到审查、修改、禁止演出的内容。
乾隆皇帝抓戏曲,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禁,二是改,三是创。
皇帝要求各地官员严格审查民间剧本。乾隆四十五年,乾隆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清理不良剧本活动。
那么,乾隆朝被禁的戏目都有哪些呢?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乾隆一朝禁了大约三百出戏,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有民族情绪的政治上有违碍的戏,二是才子佳人爱情戏,三是大批水浒戏,四是某些反映宫庭政治斗争的戏,五是有凶杀暴力内容的戏。所禁戏中,最著名者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李渔的 “笠翁传奇”十种,有洪升的“长生殿”,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有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有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人余治《得一录》中记载了一部 “翼化堂条约”,是当时戏曲界的一部行约,其中一些条文解释了为什么要禁这些戏:
为什么要禁 《西厢记》等戏呢?这些剧,近人每以为不过是才子佳人风流韵事,并非黄色下流。但是里面充满了男女调情的情节,足以让未成年观众萌动不良想法,所以当禁。
禁水浒戏的理由则更为充分。《水浒》本是一部宣扬造反有理的 “邪书“,这样的戏,只会鼓励人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冲动,不利于帝国统治。
那么,为什么不许演宫廷政治戏呢?因为这些戏里,往往把皇帝演得十分弱智。这些戏曲,如果是在宫廷之内演给皇帝看,可以起到给统治者打预防针的正面警示作用。但是给乡野的泥腿子看,有什么用呢?把皇帝演得这样无能,只能让平民百姓蔑视皇朝尊严。
乾隆皇帝还是“戏改”工作的首创者。
在审查剧本的工作中,皇帝发现了个严重的问题。老祖宗给我们留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好戏。可惜,用乾隆朝严格的审查尺度衡量,几乎部部都有“违碍之处”。如果一律禁演,那舞台上也就没有什么戏好演了。皇帝认为,对于那些内容基本积极向上的戏,不宜简单粗暴禁毁,而应该通过局部修改,使之更好地为文艺舞台服务。
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在禁戏的圣谕中第一次提到了这个问题,说许多涉及南宋与金朝内容的戏,虽然主旨是为了表彰忠义,但是对金人等少数民族丑化过甚,因此需要加以修改。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造了剧本审查制度。皇帝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这些戏曲中的违碍及不当之处一一修改。
除了禁和改外,乾隆朝还创作了许多新的曲目。皇帝亲自组织了层次极高的戏曲创作班子。这个班子由庄亲王亲自挂名,诸多有文艺才能的朝臣亲自投入创作。皇帝在剧本的内容、唱腔、演技、曲牌、服装、脸谱、道具等方面,都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意见。乾隆朝宫廷戏剧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派非凡。多数为十本二百四十出,有的戏要是从头到尾全部演完,居然需要十天时间,确实是“大戏”。
皇族的喜欢、推动、巨额的金钱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宫廷戏曲的繁荣,也促进了民间戏曲的发展。乾隆年间中国戏曲史上发生了许多大事,比如徽班进京,高腔异军突起,昆曲繁盛一时。然而,另一方面,乾隆朝戏曲的另一个特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内容异常贫乏。二百余出的连台宫廷大戏,回避现实矛盾,思想观念陈腐,艺术千篇一律,有人总结说不过是“虚张太平声势,点缀圣朝恩德,伪造天命天意,宣扬道学迷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