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三国演义》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教学设想】

《三国演义》的“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也即《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作简洁生动的赏析。并联系课内,背诵诗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赤壁》(杜牧)。

【PPT显示】

滚滚长江东流到海一去不回,翻腾飞溅的点点浪花,把多少英雄豪杰淘洗得无影无踪。这里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带走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回首已成空。而青山依然矗立,夕阳也才几度染红。这里把前朝往事消逝之快与自然景物变化之慢进行对比,突出超然世外的淡泊旷达之意。

白发的渔父樵夫,往来于江渚之上,对秋月春风司空见惯。这一句写出了世外高人不拘于物的潇洒淡泊之风。

知己相逢,喜饮浊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只不过是下酒助兴的谈资笑料。这一句再次抒发了淡泊洒脱的情怀。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一)名著的作者

挑选小组成员填空,对“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PPT显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三国演义》等。

【PPT显示】

(二)名著的梗概

通过读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和脉络。

【PPT显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约九十七年的历史风云。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路诸侯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PPT显示】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

群雄逐鹿·吕布覆灭

内阁密诏·千里独行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三顾茅庐·荆襄之变

赤壁之战·火烧曹兵

三气周瑜·大战马超

夺占西川·合肥会战

巧取汉中·痛失荆州

汉室末路·夷陵之战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司马专政·九伐中原

偷渡阴平·三分归晋

(三)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PPT显示】

掩饰力量空虚,以期骗过对方的策略。→空城计

比喻在竞赛中战胜对手,进入下一轮比赛,也比喻在前进中克服困难。→过关斩将

刚提及某个人,某个人就出现了。→说曹操,曹操到

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初出茅庐

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鸠夺鹊巢

借指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办法。→锦囊妙计

泛指乐而忘返。→乐不思蜀

泛指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比喻想占便宜,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受损失。→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青年人勇敢大胆、敢做敢为。→初生之犊不畏虎

指敏捷的文采。→七步成章

指人虽然在对立的这一方,心却想着对立的另一方。→身在曹营心在汉

多用来指懦弱无能的人。→扶不起的阿斗

2、《三国演义》不仅深受中国读者喜爱,而且远传海外,得到很高的评价;《三国演义》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编写和出版,现存的就有二百种之多;《三国演义》还在军事领域学习、借鉴和运用,产生巨大影响;《三国演义》还为其他文学样式提供了素材,如京剧“失”“空”“斩”等传统剧目……

(四)名著的价值

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1、《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历史不能改变,但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五)名著的欣赏

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桃园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空城计……)。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并概括情节。

(2)欣赏《三国演义·孔明挥泪斩马谡》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斩马谡的记载。

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人)

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PPT显示】

一哭:挥泪       哀伤之哭

二哭:流涕       惋惜之哭

三哭:大哭不已   惭愧之哭

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杀了马谡来向大家承认错误)的心理,比较小说虚构与历史记载的不同。

文学作品叙事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分别是谁?

【PPT显示】

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1)曹操形象阅读分析——奸诈

编制“曹操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梳理内容。

【PPT显示】

名  字    曹操,字孟德

别  名    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

国  籍    中国(东汉)

谥  号    武皇帝

籍  贯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生卒年    155年(乙未)—220年(庚子)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成  就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创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人生观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评  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第一回目(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一出场,便以整段篇幅予以描写,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为人物形象作了定位。

①“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毁誉参半。

②假装中风欺骗叔父,赢取父亲信任——小时即如此,长大后可想而知。

③“‘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言大喜。”——为曹操形象定下基调。

第四回目(废汉帝陈留贱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先杀八口人,若称其误杀;后又杀吕伯奢,其原因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展现出其奸诈凶狠的一面。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曹操的马惊起践坏了麦田,违反军规,先“拟议自己践麦之罪”,而后“擎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割发权代首”。曹操明知自己不能自杀,他这样做无非是想树立率先守法,严于律己的形象罢了,是以权术收买人心的假仁假义。

(2)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

重点回目:

第一回目、第五回目、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七回

重点引导:

关羽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再到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3)诸葛亮形象阅读分析——“智慧超群”“鞠躬尽瘁”

展示武侯祠楹联,背诵杜甫《蜀相》,带领学生探究人物形象。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是智慧忠诚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第三十七回“三顾草庐”到一百四回“丞相归天”,诸葛亮的形象就贯穿在这将近七十回的演义中,特别是从八十七回开始,诸葛亮的形象回回出现,回回鲜明。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诸葛亮。

【PPT显示】

诸葛亮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从智谋上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被“神化”了,以故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德行上看,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彪炳后世,赢得了赞美和崇敬。

3、宏大深刻的主题

学生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老师最后点拨。

《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它的主题有多种看法,如拥刘反曹、正统思想、忠义思想、歌颂仁政、由分裂走向统一、讴歌封建贤才、反映三国兴亡、反映农民愿望、追慕圣君贤相风云际遇等。一般的理解是——

【PPT显示】

《三国演义》展示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斗 争错综复杂,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 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四、作业

准备“三国”故事会。

五、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结束。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教学设想】

《三国演义》的“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也即《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作简洁生动的赏析。并联系课内,背诵诗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赤壁》(杜牧)。

【PPT显示】

滚滚长江东流到海一去不回,翻腾飞溅的点点浪花,把多少英雄豪杰淘洗得无影无踪。这里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进程,带走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回首已成空。而青山依然矗立,夕阳也才几度染红。这里把前朝往事消逝之快与自然景物变化之慢进行对比,突出超然世外的淡泊旷达之意。

白发的渔父樵夫,往来于江渚之上,对秋月春风司空见惯。这一句写出了世外高人不拘于物的潇洒淡泊之风。

知己相逢,喜饮浊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只不过是下酒助兴的谈资笑料。这一句再次抒发了淡泊洒脱的情怀。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一)名著的作者

挑选小组成员填空,对“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PPT显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三国演义》等。

【PPT显示】

(二)名著的梗概

通过读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和脉络。

【PPT显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约九十七年的历史风云。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路诸侯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PPT显示】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

群雄逐鹿·吕布覆灭

内阁密诏·千里独行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三顾茅庐·荆襄之变

赤壁之战·火烧曹兵

三气周瑜·大战马超

夺占西川·合肥会战

巧取汉中·痛失荆州

汉室末路·夷陵之战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司马专政·九伐中原

偷渡阴平·三分归晋

(三)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PPT显示】

掩饰力量空虚,以期骗过对方的策略。→空城计

比喻在竞赛中战胜对手,进入下一轮比赛,也比喻在前进中克服困难。→过关斩将

刚提及某个人,某个人就出现了。→说曹操,曹操到

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初出茅庐

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鸠夺鹊巢

借指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办法。→锦囊妙计

泛指乐而忘返。→乐不思蜀

泛指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比喻想占便宜,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受损失。→赔了夫人又折兵

比喻青年人勇敢大胆、敢做敢为。→初生之犊不畏虎

指敏捷的文采。→七步成章

指人虽然在对立的这一方,心却想着对立的另一方。→身在曹营心在汉

多用来指懦弱无能的人。→扶不起的阿斗

2、《三国演义》不仅深受中国读者喜爱,而且远传海外,得到很高的评价;《三国演义》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编写和出版,现存的就有二百种之多;《三国演义》还在军事领域学习、借鉴和运用,产生巨大影响;《三国演义》还为其他文学样式提供了素材,如京剧“失”“空”“斩”等传统剧目……

(四)名著的价值

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1、《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历史不能改变,但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五)名著的欣赏

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桃园结义、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空城计……)。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并概括情节。

(2)欣赏《三国演义·孔明挥泪斩马谡》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斩马谡的记载。

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人)

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PPT显示】

一哭:挥泪       哀伤之哭

二哭:流涕       惋惜之哭

三哭:大哭不已   惭愧之哭

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杀了马谡来向大家承认错误)的心理,比较小说虚构与历史记载的不同。

文学作品叙事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分别是谁?

【PPT显示】

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1)曹操形象阅读分析——奸诈

编制“曹操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梳理内容。

【PPT显示】

名  字    曹操,字孟德

别  名    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

国  籍    中国(东汉)

谥  号    武皇帝

籍  贯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生卒年    155年(乙未)—220年(庚子)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成  就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创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人生观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评  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

第一回目(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一出场,便以整段篇幅予以描写,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为人物形象作了定位。

①“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毁誉参半。

②假装中风欺骗叔父,赢取父亲信任——小时即如此,长大后可想而知。

③“‘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言大喜。”——为曹操形象定下基调。

第四回目(废汉帝陈留贱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先杀八口人,若称其误杀;后又杀吕伯奢,其原因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充分展现出其奸诈凶狠的一面。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曹操的马惊起践坏了麦田,违反军规,先“拟议自己践麦之罪”,而后“擎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割发权代首”。曹操明知自己不能自杀,他这样做无非是想树立率先守法,严于律己的形象罢了,是以权术收买人心的假仁假义。

(2)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

重点回目:

第一回目、第五回目、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七回

重点引导:

关羽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再到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3)诸葛亮形象阅读分析——“智慧超群”“鞠躬尽瘁”

展示武侯祠楹联,背诵杜甫《蜀相》,带领学生探究人物形象。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是智慧忠诚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第三十七回“三顾草庐”到一百四回“丞相归天”,诸葛亮的形象就贯穿在这将近七十回的演义中,特别是从八十七回开始,诸葛亮的形象回回出现,回回鲜明。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诸葛亮。

【PPT显示】

诸葛亮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从智谋上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被“神化”了,以故鲁迅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德行上看,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彪炳后世,赢得了赞美和崇敬。

3、宏大深刻的主题

学生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老师最后点拨。

《三国演义》这样一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鸿篇巨制,它的主题有多种看法,如拥刘反曹、正统思想、忠义思想、歌颂仁政、由分裂走向统一、讴歌封建贤才、反映三国兴亡、反映农民愿望、追慕圣君贤相风云际遇等。一般的理解是——

【PPT显示】

《三国演义》展示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斗 争错综复杂,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 对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THE END
0.《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 阅读指导目标: 1、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等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xuesheji/630233.html
1.《三国演义》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an/127187.html
2.《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理清《三国演义》全书脉络,2、熟悉其中重点情节,3、了解主要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1、概括其中的主要情节,2、从重点情节中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1、理清《三国演义》全书脉络,2、概括情节和分析人物性格 http://teacher.ruiwen.com/news/48617.htm
3.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新14篇(全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新 第1篇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2b7h27s.html
4.《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doc第PAGE 1 页共 NUMPAGES 1 页《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 篇1 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 2、 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2、 领会《三国演义》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03/8065117140006002.shtm
5.《三国演义》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sheji/291350.html